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占领了这个主阵地,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一般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和概念的应用三个阶段,而概念的形成则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有时也是一个难点.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关注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设置一串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例题: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⑴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⑵两个骰子点数的和是9;⑶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要求同学们如何思考这几个问题.刚开始时,好多同学的脸上皱起了眉头,对于例题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后来,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用列表法来分析,并且不重不漏地列出了各种事件的结果,随着表格的完成,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三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四人合作共同探讨,要求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继续挖掘,是否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并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看哪一组同学的问题提得多,提得好,解得对.应该说,这次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数学概念导入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概念、法则形成的过程,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在定理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定理、性质、法则的教学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定理、性质、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把教材上的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探究的问题,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体验定理、法则形成的过程,在尝试中去体验去创新,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如右图的等腰三角形纸片(△ABC).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争线(即∠1=∠2),让学生把等腰△ABC沿着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对折进行操作.同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思考在△ABC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其次,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发现,并考虑证明方法。
第三,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他们的发现及证明方法.(有不同意见或好的建议可讨论、争论)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相关结论,从而引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三线合一。”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当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后,就会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究的阵地,这样既明确了探究方向,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并且又能与以后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构成整个内容的探究脉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同时找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丰富发展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树,这对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极有帮助.
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让学生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性.
(1)教师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联系或区别,学生课后思考探究(可分成小组);
(2)准备一节课让学生发言讨论,讲解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3)师生共同总结。
在问题解决学习中,教师(或让学生)提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概括成数学问题,然后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如果能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探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拘泥于课本、教师等权威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对于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课堂学习的风气是极为有利的。
一、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一般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和概念的应用三个阶段,而概念的形成则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有时也是一个难点.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关注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设置一串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例题: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⑴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⑵两个骰子点数的和是9;⑶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要求同学们如何思考这几个问题.刚开始时,好多同学的脸上皱起了眉头,对于例题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后来,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用列表法来分析,并且不重不漏地列出了各种事件的结果,随着表格的完成,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三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四人合作共同探讨,要求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继续挖掘,是否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并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看哪一组同学的问题提得多,提得好,解得对.应该说,这次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数学概念导入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概念、法则形成的过程,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在定理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定理、性质、法则的教学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定理、性质、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把教材上的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探究的问题,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体验定理、法则形成的过程,在尝试中去体验去创新,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如右图的等腰三角形纸片(△ABC).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争线(即∠1=∠2),让学生把等腰△ABC沿着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对折进行操作.同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思考在△ABC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其次,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发现,并考虑证明方法。
第三,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他们的发现及证明方法.(有不同意见或好的建议可讨论、争论)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相关结论,从而引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三线合一。”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当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后,就会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究的阵地,这样既明确了探究方向,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并且又能与以后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构成整个内容的探究脉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同时找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丰富发展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树,这对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极有帮助.
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让学生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性.
(1)教师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联系或区别,学生课后思考探究(可分成小组);
(2)准备一节课让学生发言讨论,讲解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3)师生共同总结。
在问题解决学习中,教师(或让学生)提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概括成数学问题,然后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如果能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探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拘泥于课本、教师等权威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对于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课堂学习的风气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