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最近十几年,我常回家乡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演讲,那天在讲台上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学者在成长过程中,不时回望故乡,好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到底是真还是假,抑或真假参半、虚实相生?这种文化上的滋养与精神上的桥梁,是否有可能落实在若干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或文本?还有,那个若隐若现的“故乡”,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所有这些,似乎都值得深究。本文描述我阅读许地山(1893—1941)、林语堂(1895—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