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生动形象而不缺抽象,教授过程中要把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接受性与探索性相结合,遵循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循环渐进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既有指导性,也有探索性,只要充分理解其特点,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向迅速前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99-01
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很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做到有阶段、有顺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1.逻辑性与抽象性
逻辑性和抽象性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能够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加以运用。由于小学生尚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些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其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这也是小学数学学习当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数量关系及空间形态等抽象化的内容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2.接受性和探究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相对有些枯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很难在课堂上保持十分的专注,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情绪。一直以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由教师传授并讲解教材上的内容,但是该教学方法的效果不佳,对于学生的帮助作用有限。这是由于在教学中忽略了数学的探究性,学生缺乏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当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由教师予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转变其学习方法,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3.连贯性和递进性
数学是由每个小的知识点组成大的知识单元,需要不断的积累,最终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整。其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特点,一旦出现脱节,很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知识点抓起,逐渐完成知识单元以及完整性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花费几个课时。在学习过程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深入进行探究和学习,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1.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性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这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相应的矛盾。理论教学内容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实踐活动更加直观和形象,而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样也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因素。抽象性和逻辑性是数学的本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利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来解答相关数学问题,但是其中的难度较大,这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关。
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和定理予以实质性的理解和掌握。虽然公式化和符号化是将数学概念和定理知识由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的有效途径,但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其逻辑性的缺失,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直观、形象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描述,但仍然离不开数学的逻辑和规律,以保证其知识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分析,掌握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方法,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
小学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对于每个知识点、知识单元都认真对待,避免疏漏,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忌“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的开展教学活动,并处理好系统与分散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保证数学知识点、知识单元以及每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对于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同样有着极大的帮助。
3.实施个性化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这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加灵活的进行学习,而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加深入进行思考,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丰富其学习方式,促进小学数学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化,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开展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成长规律,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其对于新形势下小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焦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2).
[2]邵长江.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1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99-01
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很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做到有阶段、有顺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1.逻辑性与抽象性
逻辑性和抽象性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能够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加以运用。由于小学生尚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些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其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这也是小学数学学习当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数量关系及空间形态等抽象化的内容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2.接受性和探究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相对有些枯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很难在课堂上保持十分的专注,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情绪。一直以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由教师传授并讲解教材上的内容,但是该教学方法的效果不佳,对于学生的帮助作用有限。这是由于在教学中忽略了数学的探究性,学生缺乏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当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由教师予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转变其学习方法,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3.连贯性和递进性
数学是由每个小的知识点组成大的知识单元,需要不断的积累,最终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整。其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特点,一旦出现脱节,很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知识点抓起,逐渐完成知识单元以及完整性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花费几个课时。在学习过程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深入进行探究和学习,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1.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性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这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相应的矛盾。理论教学内容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实踐活动更加直观和形象,而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样也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因素。抽象性和逻辑性是数学的本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利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来解答相关数学问题,但是其中的难度较大,这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关。
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和定理予以实质性的理解和掌握。虽然公式化和符号化是将数学概念和定理知识由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的有效途径,但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其逻辑性的缺失,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直观、形象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描述,但仍然离不开数学的逻辑和规律,以保证其知识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分析,掌握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方法,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
小学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对于每个知识点、知识单元都认真对待,避免疏漏,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忌“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的开展教学活动,并处理好系统与分散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保证数学知识点、知识单元以及每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对于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同样有着极大的帮助。
3.实施个性化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这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加灵活的进行学习,而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加深入进行思考,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丰富其学习方式,促进小学数学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化,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开展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成长规律,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其对于新形势下小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焦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2).
[2]邵长江.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