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90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话语体系。它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并且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力量。在党的十八大中,强调要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释了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并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实践;话语创新
  话语可以从话语的体系、话语的主体、内容、载体等方面进行理解,话语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国内文化软实力理论有利于促进话语体系、主体和内容的创新,推动时代话语的发展。
  一.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话语,这主要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开展的各种活动发展起来的,从而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并总结出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总结经验并形成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员从增强综合国力的角度出发,从而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定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点。邓小平指出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而且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各种文化之间也相互融合,互相冲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党的十八大中,重点提出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提出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创新,有利于优化国力结构,并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文化建设上还远远不足,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文化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也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水平,人们的精神生活匮乏,影响了思想意识的提高,从而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难以实现持续的发展。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断遇到了“文化逆差”,在文化市场的格局中,中国仅占不到10%,而美国占据了将近一半。因此,出现了经济顺差和文化逆差不协调的情况,我国在文化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进发。并提出了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
  二.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的深刻蕴含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独创性话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的文化建设的认识,并力求通过创新实现文化建设的发展,从而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我们所提及到的文化软实力,既包括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又包括文化的内部凝聚力,主张实现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统一。文化凝聚力可以对人们产生凝聚的力量,一定的文化总和的核心是一定的价值观,而一定的价值观念会将文化作为载体,文化凝聚力主要通过文化价值观念实现一定的感召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汇集着民族对世界的感知,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凝聚了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也象征着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人们更好地团结起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文化吸引力主要是针对别国人民,通过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宣传本民族的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被世界各国人民认同和接受,从而形成强大的新引力。在中国社会中,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诗歌、绘画等文化实体中,而且还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华文化表示了充分的认和接受。所以,要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就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力度,并融合时代的元素,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文化软实力,这和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约瑟夫.奈的角度来讲,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实现所愿的能力。它主要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的新毅力等。因此,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指的是处于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实际上带有一种价值诱导或者干预的意味,主张将本国文化发扬光大,以此来否定世界文化,达成一己之愿。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不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而文化软实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力求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
  三.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有利于促进文化政策的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一些革命理论的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深刻探索了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转型等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文化发展理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话语。而且,将文化理论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并开展了很多对应的文化政策,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探索的过程来看,文化发展关注的重点和社会的背景紧紧贴合,文化建设要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反过来,不同的文化发展政策都会影响着经济、政治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优化了文化发展的格局。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动文化的转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发展
  在我国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是其重要的部分,集中表现了综合国力的战略布局,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开发文化软实力,并对其进行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文化进而科技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提高了信息运作的效率。而且,要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就要减少一些无用的消息对效率的干扰,将具有一定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引导,减少对人们的思想造成的混乱。
  结语: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话语,这主要是在中國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开展的各种活动发展起来的,从而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建设规律,并总结出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总结经验并形成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建设。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其主要表现在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时代价值、化软实力话语创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01):20-24.
  [2]郭继文.国内文化软实力理论的话语创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23-26.
  [3]卢衍鹏.中国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世界语境、探索实践和独特优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3(06):217-219.
其他文献
After learning grammar for a long time, my brain is filled with many kinds of grammar rules.I felt that my brain is not my brain, it just likes a trash can full of mess.So I pick up a book “little pri
期刊
【摘要】:纵观20世纪前半叶的中西服饰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服装展开的背景与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变革相关。本文选取20世纪前半叶这一富有鲜明特色的时期,主要从影响服饰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思潮、战争和平、科学技术、体育运动等方面论述其对中西服饰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服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20世纪前半叶;民国;西洋;服饰文化  一、政治经
期刊
【摘要】: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而为了更好得传达原文,译者通常需要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以求尽量达到忠实翻译的目的。在这些翻译技巧中,增译是十分常用的一种,然而此种技巧的运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以平实朴素的笔触写出的散文。本文以章楚和葛浩文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本为例,分析了二者在翻译过程中增译的使用。  【关键词】:增译;干校六记  【Abstract】:Cultural
期刊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productive imitation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learning syntactic functions. Twenty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7-11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ce
期刊
我很幸运、也很欣慰我们从事着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存,并通过我们艰辛的工作把历史信息、艺术精华、科学理念反映给人们。同时展示给懵懂的人们,来敬畏历史,感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谢中华文明。  一、领导亲临  现在我们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文物的发展,體现了国家领导的指示和抓手,领导也很关心基层最真实的动态,也只有了解了基层疾苦和动态,是最直接的清政、明政。孝庄太后教导康熙时曾说过
期刊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早期受中国文字、文化的影响,日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大量吸纳了中国汉字元素。发展至今,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中汉字的习得特别是中日同形词的习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就中日同形词学习的重要性及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词性;误用  1序言  现代日语中规定的常用汉字有1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不可译性理论综述,对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做了理论性研究  【关键词】:不可译性;古典诗歌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文化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是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巨大差异是翻译无法进行。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可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消失。  文化不可译性
期刊
【Abstract】: In daily communication, people need to consider manners, taboos, religions, etc. to avoid conflicts with others. Euphemism is commonly used to settle such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期刊
【摘要】:“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称呼语,近年来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考察了新兴网络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做了简单的诠释,然后分析了它的语义类型及成因,以及它本身的一些特点,最后得出虽然“亲”的使用可以有助于人们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使用时也应该考虑语言的规范性。  【关键词】:“亲”;网络;称呼语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众所周知中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以《仓央嘉措诗歌》为例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