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绿地养护工作相结合,对杨树溃疡病和腐烂病的类型、病原菌、病状以及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方案。
关键词: 杨树,烂皮型溃疡病,水泡型溃疡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常见杨树腐烂病和溃疡病病原及病症
1.1杨树溃疡病分类及症状
杨树溃疡病,俗称杨树腐烂病、枝枯病等,是一种慢性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寄主主导性”病害。可以危害树干、根茎和大树枝条。我国杨树溃疡病主要表现为水泡型、大斑型和烂皮型3种症状类型。经观察,我所北区杨树溃疡病属于水泡型和烂皮型。
1.1.1水泡型溃疡病:光皮杨树上多表现为水泡溃疡症状,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 0.5-1.0 厘米,泡内充满褐色液体,按压即可渗出,有臭味,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粗皮树种上多表现为淡褐色至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直径约 1 厘米,边缘不明显,质地松软,手压之有褐色臭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图1)。
1.1.2烂皮型溃疡病: 俗称烂皮病,病害症状表现为干枯和枯稍两种类型,其中干枯较为常见。发生初期,树干树皮出现灰褐色病斑,病皮组织腐烂、变软,有酒精味,用手压时有水渗出,木质部表面出现褐变,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呈龟裂状,病斑有明显黑褐色边缘,病斑中常出现黑色小点或桔红色、丝状的病菌分生孢子角。病斑后期不断扩大,皮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剥离。当腐烂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时造成枝枯型病状甚至死亡(图2)。
图1水泡型溃疡病
图2 烂皮型溃疡病
1.2引起溃疡病的病菌
杨树溃疡病病原真菌是弱寄生菌,潜伏侵染是其重要特点。溃疡病菌侵入树皮后,如果树木生长旺盛,抗病性强,病菌便停止扩展,处于潜伏状态。当树势衰弱,抗病性差时,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菌就会继续侵染危害。
在我国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而且不同地区病原菌种类也不尽相同。据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有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疡壳孢属 (Dothichiza) 、盾囊霉属 (Coniothyrium) 、腐皮壳属(Valsa)、棒盘孢属(Coryneum)、从赤壳属(Nectria)、茎点霉属(Phoma)等,常见的几种主要病原菌是以无性态形式(主要是分生孢子)在自然界出现的。
水泡型溃疡病真菌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子囊菌亞门)最为常见,其无性型国内文献认为是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半知菌亚门),国外文献则认为是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半知菌亚门);烂皮型溃疡病真菌以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ida Nit)(子囊菌亚门)最为常见,无性型为黄金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Fr.]。
1.3发病规律及病原菌侵染、传播方式
不同症状类型的杨树溃疡病侵染发病过程基本一致。一般3月下旬-4月开始发病,5-6月为第1个发病高峰,7-8月温度升高病势减弱,9-10月为第2个发病高峰。
自然条件下,杨树溃疡病菌以菌丝在树皮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原菌一般由气孔或伤口进入树木组织,在有伤或条件适宜下发病严重。该病发生与寄主植物长势有关,在春旱、春寒、风多、土壤返碱板结积水以及苗木假植时间过长造成树势削弱时易发病。发病程度与树种、林龄、密度、林木含水量等因素有关。病害的发生发展与降雨量、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凡是在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出现高峰的时间或其后不久,必然出现发病高峰。在 18~25 ℃ 的范围内,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多少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起着主导作用。
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及侵染、传播途径研究结果的指导意义:
2防治整体思路及具体措施
2.1防治思路
2.1.1增强树势,降低发病率。
2.1.2减少菌源和树木损伤(冻伤、灼伤、机械伤、害虫蛀食伤等),降低侵染率。
2.2具体措施
2.2.1精细管理
2.2.1.1清除林下地被、杂草
经调查,林下种植紫花苜蓿的区域腐烂病最严重。苜蓿根深,过分吸收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削弱杨树长势,同时草的长势过高、杂草丛生,严重影响绿地效果(图3)。
建议使用除草剂,同时深翻土壤将苜蓿和杂草去除。
图3 杂草及苜蓿
2.2.1.2调整、拆除树架
树架长时间不调整,造成树干勒伤凹陷,影响树木养分输送;搭建树架时,绑缚使用的胶丝袋不透气,造成树木腐烂(图4)。
建议根据树木长势调整或拆除树架,新栽树木在搭建树架时,绑缚物要使用透气的草绳。
图4 绑缚物不透气导致树木勒伤、腐烂
2.2.1.3 死树及时刨除
因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在腐烂严重的濒死、死亡杨树上萌发迅速,为避免菌源扩散(图5),应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将死树和腐烂严重、无防治价值的濒死树刨除。刨除后对树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使用常用杀菌剂浇灌即可。
图5 濒死杨树上的分生孢子器(黑色突起)和分生孢子角(橙色卷曲)
2.2.1.4 伐除部分杨树,增加树木间距
目前,杨树栽植的间距约为2.7m×2.7m,间距小,通风透光程度差,削弱杨树长势,同时也加重了病原真菌分生孢子的传播、侵染(图6)。
建议对杨树进行隔行伐除,共计伐除杨树约12000棵,将间距增加一倍,增强树势,降低病原菌侵染率(图7)。
图6 栽植过密 图7 隔行伐除示意图
2.2.1.5适时修剪
如对杨树进行修剪,建议在早春进行,避免冬季修剪造成冻害;树木较大伤口要涂抹杀菌剂(硫酸铜等)、促愈合剂(萘乙酸等)以及保护剂(蜡或漆),防治病菌通过伤口侵染。
2.2.1.6 保证浇水、同时保证土壤排盐、排水通畅。
杨树喜水喜肥,缺水会造成树势衰弱,因此早春要按时浇灌返青水,生长季节也要根据需要适时浇水。
2.2.1.7 做好杨树虫害防治,尤其是蛀干害虫,以减少树干损伤,降低侵染率。
2.2.1.8 土壤改良
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粘重、板结,保肥、保水、通气性差。建议每年秋季施适量有机肥,同时翻地,改善土壤条件,增强树势(图8)。
图8 土质粘重、轻微板结图9病斑多集中在在向阳面
2.2.1.9 树木涂白
北区气温偏低,风力强,杨树冬季易发生冻害;夏季向阳面日照强烈,树木易被灼伤,经观察树木向阳面病情更为严重(图9)。
建议每年10月中下旬,对树木进行涂白处理,涂白高度保证在2米以上,减轻冻害、日灼伤害、同时涂白剂成分石硫合剂兼具杀菌、杀虫功效,可减少病虫害侵染。
涂白剂成分和配比: 水:生石灰:石硫合剂:食盐=25:1:1:1,可外加少量动物油增加附着性。
2.2.2药剂防治
2.2.2.1药剂防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3月树液流动前,5-6月和9-10月两次高发期以及4月和7-8月的低发、潜伏期。
2.2.2.2杀菌剂种类及使用原则:
第一类保护性杀菌剂(渗透性),第二类治疗性性杀菌剂(内吸性和渗透性);
早春植物萌动和发病前以及秋末病菌进入休眠期后,使用第一类,进行预防;生长季节,则将两类药剂混合或交替使用,防治病菌产生抗药性。
2.2.2.3具体施用方法:
3月初(树液未流动,未发病):
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石硫合剂、硫酸铜等。
对主干和大枝进行喷雾或涂干,腐烂病斑进行刮除后涂抹处理、每隔10-15天防治一次, 共防治2次。
4月(树木萌芽,病情逐渐发展,第一次病情高发前期)和7-8月(潜伏期,即第二次发病高发前期):
渗透性和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先用内吸性,后使用渗透性)。
对主干和大枝进行喷雾或涂干,腐烂病斑进行刮除后涂抹处理,每隔10-15天防治一次,共防治2次。
5-6月(第一次高发期)和9-10月(第二次高发期):药剂交替使用,喷雾或涂干,适当增加药剂浓度,尽量在雨后进行防治,降雨多就增加用药次数,共防治3-4次。
2.2.2.4目前正在进行药剂试验,选择常见7种药剂,计划施药3次,通过用药前后病情调查,筛选出其中药效较好的几种,用于整个区域的防治。
表1 选用药剂简介
药剂名称 简介
多菌灵 苯并咪唑类;内吸治疗、保护作用。
甲基托布津 内吸治疗。
三唑酮 三唑类;内吸治疗;对菌丝疗效比对孢子强。
代森锰锌 保护作用,不易产生抗药性。
硫酸铜 渗透、保护作用;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百菌清 渗透、保护作用。
福美胂 铲除、保护、治疗作用。
2.2.3新栽植苗木注意事项
2.2.3.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2.2.3.2加强苗木检疫,避免栽入患病植株。
2.2.3.3注意保护根系,蘸生根粉(ABT3号,10000倍液)。
2.2.3.4定植后,施基肥、灌水,喷施或涂抹保护性杀菌剂。
2.2.3.5涂白。
表2 各个时期防治要点一览表
时间 发病阶段描述 药剂防治 其他工作 备注
3月 树叶未流动,真菌还处于越冬期。 喷施或涂抹保护性杀菌剂2次,间隔10-15天。 及时浇返青水。 药剂防治时,烂皮型溃疡病的腐烂病斑均要刮除后涂药。
4月 进入生长季节,越冬菌丝或子实体产生分生孢子,开始侵染、发病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喷施或涂抹2次,间隔10-15天。 1调整或拆除树架;
2防治虫害,尤其是蛀干害虫危害;
3林下杂草清除;
4保证土壤排盐排水通畅。
5-6月 第一个发病高峰期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浓度适当增加,喷施或涂抹3-4次,降雨多用药次数可增加。
7-8月 气温高,病势减弱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喷施或涂抹2次,间隔10-15天。
9-10日 第二个发病高峰期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浓度适当增加,喷施或涂抹3-4次,降雨多用药次数可增加。
10月末-
11月 停止发病,真菌进入越冬期。 1树干涂白;
2施有机肥;
3清理林下枯枝落葉。
3建立长效的病情调查和防效检验制度
3.1每年生长期过后抽样测量树木胸径,查看平均增长量;
3.2定期进行病情指数分析。
采用文献中的病情分级标准(表3)和病情统计方法(感病指数 = Σ(各级发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每年在发病高峰期前后进行病情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发病情况,检验和改进防治方法。
文献中病情指数分级标准、计算公式、统计分析方法:
表3杨树烂皮型溃疡病病情分级标准
Table 3 disease grading standards of Cytospora canker
病级 代表值 病情
Ⅰ 0 无病
Ⅱ 1 病斑不明显,患病处略变褐色,无病菌子实体。
Ⅲ 2 患病处软化,溃烂或皮部下陷,病斑占干周1/3,有部分子实体。
Ⅳ 3 患病中心长满子实体,病斑占干周的1/3-2/3,树木长势衰弱。
Ⅴ 4 病斑环干2/3以上,长满子实体,树木衰弱,濒死或死亡。
3.小结
杨树烂皮型和水泡型溃疡病属于寄主主导型病害,除药剂防治外,更应加强日常的养护管理,改变粗放管理模式,提高树势,改善立地条件,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控制病菌侵染和病害加重、蔓延。
作者简介:洪雪姣,1984年生,女,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现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
关键词: 杨树,烂皮型溃疡病,水泡型溃疡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常见杨树腐烂病和溃疡病病原及病症
1.1杨树溃疡病分类及症状
杨树溃疡病,俗称杨树腐烂病、枝枯病等,是一种慢性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寄主主导性”病害。可以危害树干、根茎和大树枝条。我国杨树溃疡病主要表现为水泡型、大斑型和烂皮型3种症状类型。经观察,我所北区杨树溃疡病属于水泡型和烂皮型。
1.1.1水泡型溃疡病:光皮杨树上多表现为水泡溃疡症状,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 0.5-1.0 厘米,泡内充满褐色液体,按压即可渗出,有臭味,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粗皮树种上多表现为淡褐色至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直径约 1 厘米,边缘不明显,质地松软,手压之有褐色臭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图1)。
1.1.2烂皮型溃疡病: 俗称烂皮病,病害症状表现为干枯和枯稍两种类型,其中干枯较为常见。发生初期,树干树皮出现灰褐色病斑,病皮组织腐烂、变软,有酒精味,用手压时有水渗出,木质部表面出现褐变,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呈龟裂状,病斑有明显黑褐色边缘,病斑中常出现黑色小点或桔红色、丝状的病菌分生孢子角。病斑后期不断扩大,皮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剥离。当腐烂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时造成枝枯型病状甚至死亡(图2)。
图1水泡型溃疡病
图2 烂皮型溃疡病
1.2引起溃疡病的病菌
杨树溃疡病病原真菌是弱寄生菌,潜伏侵染是其重要特点。溃疡病菌侵入树皮后,如果树木生长旺盛,抗病性强,病菌便停止扩展,处于潜伏状态。当树势衰弱,抗病性差时,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菌就会继续侵染危害。
在我国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而且不同地区病原菌种类也不尽相同。据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有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疡壳孢属 (Dothichiza) 、盾囊霉属 (Coniothyrium) 、腐皮壳属(Valsa)、棒盘孢属(Coryneum)、从赤壳属(Nectria)、茎点霉属(Phoma)等,常见的几种主要病原菌是以无性态形式(主要是分生孢子)在自然界出现的。
水泡型溃疡病真菌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子囊菌亞门)最为常见,其无性型国内文献认为是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半知菌亚门),国外文献则认为是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半知菌亚门);烂皮型溃疡病真菌以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ida Nit)(子囊菌亚门)最为常见,无性型为黄金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Fr.]。
1.3发病规律及病原菌侵染、传播方式
不同症状类型的杨树溃疡病侵染发病过程基本一致。一般3月下旬-4月开始发病,5-6月为第1个发病高峰,7-8月温度升高病势减弱,9-10月为第2个发病高峰。
自然条件下,杨树溃疡病菌以菌丝在树皮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原菌一般由气孔或伤口进入树木组织,在有伤或条件适宜下发病严重。该病发生与寄主植物长势有关,在春旱、春寒、风多、土壤返碱板结积水以及苗木假植时间过长造成树势削弱时易发病。发病程度与树种、林龄、密度、林木含水量等因素有关。病害的发生发展与降雨量、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凡是在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出现高峰的时间或其后不久,必然出现发病高峰。在 18~25 ℃ 的范围内,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多少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起着主导作用。
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及侵染、传播途径研究结果的指导意义:
2防治整体思路及具体措施
2.1防治思路
2.1.1增强树势,降低发病率。
2.1.2减少菌源和树木损伤(冻伤、灼伤、机械伤、害虫蛀食伤等),降低侵染率。
2.2具体措施
2.2.1精细管理
2.2.1.1清除林下地被、杂草
经调查,林下种植紫花苜蓿的区域腐烂病最严重。苜蓿根深,过分吸收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削弱杨树长势,同时草的长势过高、杂草丛生,严重影响绿地效果(图3)。
建议使用除草剂,同时深翻土壤将苜蓿和杂草去除。
图3 杂草及苜蓿
2.2.1.2调整、拆除树架
树架长时间不调整,造成树干勒伤凹陷,影响树木养分输送;搭建树架时,绑缚使用的胶丝袋不透气,造成树木腐烂(图4)。
建议根据树木长势调整或拆除树架,新栽树木在搭建树架时,绑缚物要使用透气的草绳。
图4 绑缚物不透气导致树木勒伤、腐烂
2.2.1.3 死树及时刨除
因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在腐烂严重的濒死、死亡杨树上萌发迅速,为避免菌源扩散(图5),应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将死树和腐烂严重、无防治价值的濒死树刨除。刨除后对树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使用常用杀菌剂浇灌即可。
图5 濒死杨树上的分生孢子器(黑色突起)和分生孢子角(橙色卷曲)
2.2.1.4 伐除部分杨树,增加树木间距
目前,杨树栽植的间距约为2.7m×2.7m,间距小,通风透光程度差,削弱杨树长势,同时也加重了病原真菌分生孢子的传播、侵染(图6)。
建议对杨树进行隔行伐除,共计伐除杨树约12000棵,将间距增加一倍,增强树势,降低病原菌侵染率(图7)。
图6 栽植过密 图7 隔行伐除示意图
2.2.1.5适时修剪
如对杨树进行修剪,建议在早春进行,避免冬季修剪造成冻害;树木较大伤口要涂抹杀菌剂(硫酸铜等)、促愈合剂(萘乙酸等)以及保护剂(蜡或漆),防治病菌通过伤口侵染。
2.2.1.6 保证浇水、同时保证土壤排盐、排水通畅。
杨树喜水喜肥,缺水会造成树势衰弱,因此早春要按时浇灌返青水,生长季节也要根据需要适时浇水。
2.2.1.7 做好杨树虫害防治,尤其是蛀干害虫,以减少树干损伤,降低侵染率。
2.2.1.8 土壤改良
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粘重、板结,保肥、保水、通气性差。建议每年秋季施适量有机肥,同时翻地,改善土壤条件,增强树势(图8)。
图8 土质粘重、轻微板结图9病斑多集中在在向阳面
2.2.1.9 树木涂白
北区气温偏低,风力强,杨树冬季易发生冻害;夏季向阳面日照强烈,树木易被灼伤,经观察树木向阳面病情更为严重(图9)。
建议每年10月中下旬,对树木进行涂白处理,涂白高度保证在2米以上,减轻冻害、日灼伤害、同时涂白剂成分石硫合剂兼具杀菌、杀虫功效,可减少病虫害侵染。
涂白剂成分和配比: 水:生石灰:石硫合剂:食盐=25:1:1:1,可外加少量动物油增加附着性。
2.2.2药剂防治
2.2.2.1药剂防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3月树液流动前,5-6月和9-10月两次高发期以及4月和7-8月的低发、潜伏期。
2.2.2.2杀菌剂种类及使用原则:
第一类保护性杀菌剂(渗透性),第二类治疗性性杀菌剂(内吸性和渗透性);
早春植物萌动和发病前以及秋末病菌进入休眠期后,使用第一类,进行预防;生长季节,则将两类药剂混合或交替使用,防治病菌产生抗药性。
2.2.2.3具体施用方法:
3月初(树液未流动,未发病):
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石硫合剂、硫酸铜等。
对主干和大枝进行喷雾或涂干,腐烂病斑进行刮除后涂抹处理、每隔10-15天防治一次, 共防治2次。
4月(树木萌芽,病情逐渐发展,第一次病情高发前期)和7-8月(潜伏期,即第二次发病高发前期):
渗透性和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先用内吸性,后使用渗透性)。
对主干和大枝进行喷雾或涂干,腐烂病斑进行刮除后涂抹处理,每隔10-15天防治一次,共防治2次。
5-6月(第一次高发期)和9-10月(第二次高发期):药剂交替使用,喷雾或涂干,适当增加药剂浓度,尽量在雨后进行防治,降雨多就增加用药次数,共防治3-4次。
2.2.2.4目前正在进行药剂试验,选择常见7种药剂,计划施药3次,通过用药前后病情调查,筛选出其中药效较好的几种,用于整个区域的防治。
表1 选用药剂简介
药剂名称 简介
多菌灵 苯并咪唑类;内吸治疗、保护作用。
甲基托布津 内吸治疗。
三唑酮 三唑类;内吸治疗;对菌丝疗效比对孢子强。
代森锰锌 保护作用,不易产生抗药性。
硫酸铜 渗透、保护作用;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百菌清 渗透、保护作用。
福美胂 铲除、保护、治疗作用。
2.2.3新栽植苗木注意事项
2.2.3.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2.2.3.2加强苗木检疫,避免栽入患病植株。
2.2.3.3注意保护根系,蘸生根粉(ABT3号,10000倍液)。
2.2.3.4定植后,施基肥、灌水,喷施或涂抹保护性杀菌剂。
2.2.3.5涂白。
表2 各个时期防治要点一览表
时间 发病阶段描述 药剂防治 其他工作 备注
3月 树叶未流动,真菌还处于越冬期。 喷施或涂抹保护性杀菌剂2次,间隔10-15天。 及时浇返青水。 药剂防治时,烂皮型溃疡病的腐烂病斑均要刮除后涂药。
4月 进入生长季节,越冬菌丝或子实体产生分生孢子,开始侵染、发病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喷施或涂抹2次,间隔10-15天。 1调整或拆除树架;
2防治虫害,尤其是蛀干害虫危害;
3林下杂草清除;
4保证土壤排盐排水通畅。
5-6月 第一个发病高峰期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浓度适当增加,喷施或涂抹3-4次,降雨多用药次数可增加。
7-8月 气温高,病势减弱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喷施或涂抹2次,间隔10-15天。
9-10日 第二个发病高峰期 内吸性杀菌剂和渗透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浓度适当增加,喷施或涂抹3-4次,降雨多用药次数可增加。
10月末-
11月 停止发病,真菌进入越冬期。 1树干涂白;
2施有机肥;
3清理林下枯枝落葉。
3建立长效的病情调查和防效检验制度
3.1每年生长期过后抽样测量树木胸径,查看平均增长量;
3.2定期进行病情指数分析。
采用文献中的病情分级标准(表3)和病情统计方法(感病指数 = Σ(各级发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每年在发病高峰期前后进行病情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发病情况,检验和改进防治方法。
文献中病情指数分级标准、计算公式、统计分析方法:
表3杨树烂皮型溃疡病病情分级标准
Table 3 disease grading standards of Cytospora canker
病级 代表值 病情
Ⅰ 0 无病
Ⅱ 1 病斑不明显,患病处略变褐色,无病菌子实体。
Ⅲ 2 患病处软化,溃烂或皮部下陷,病斑占干周1/3,有部分子实体。
Ⅳ 3 患病中心长满子实体,病斑占干周的1/3-2/3,树木长势衰弱。
Ⅴ 4 病斑环干2/3以上,长满子实体,树木衰弱,濒死或死亡。
3.小结
杨树烂皮型和水泡型溃疡病属于寄主主导型病害,除药剂防治外,更应加强日常的养护管理,改变粗放管理模式,提高树势,改善立地条件,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控制病菌侵染和病害加重、蔓延。
作者简介:洪雪姣,1984年生,女,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现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