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建筑电气工程而言,强电施工较为复杂。因其各系统都是独立运行,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施工人员要做好提前准备,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有效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强电施工质量。本文主要分析探究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设计方法
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整个工程的质量,采取相应方法优化电气施工中的强电施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和强电工程安全运行。
1、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的意义
建筑电气关系到项目整体完成质量,关乎项目使用方的便利性和可实用性,与项目运行能耗和费用都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强电管理工作,逐渐积累丰富的管理和施工经验,提升建筑电气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为了顺利开展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工作,参建单位要重视工程管理工作,落实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工作,及时处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避免建筑电气强电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建筑电气强电施工风险,保障良好的施工状态,提高建筑电气强电施工效益。
2、建筑电气工程中强电施工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用电负荷与变更配线系统问题
按照建筑层数、类型和特征,建筑可以分为四个级别。大多数商业和住宅建筑的用电负荷都能达到一二级,对此,我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在变配电系统中,如果建筑缺少相应的施工说明和设计方案,将严重影响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我国在开展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设计的施工图纸并没有标明变配电设计标准,也会降低变配电施工设计的准确性,容易出现返工情况,导致施工单位增加施工成本。对于一二类建筑而言,所制定的设计方案要符合相应的消防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消防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建筑安全,更好地为住户服务。
2.2建筑防雷系统与建筑电源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整个建筑的相应电源、插座位置在设计图纸中都有明确标注,所以,在具体施工中只需严格按照图纸内容操作就能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中,一部分施工人员并没有严格遵照图纸内容进行施工,导致建筑电源存在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此外,当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避免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设计相应的防雷装置十分必要。
3、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完善施工准备工作
参建单位需要重视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有效开展电气强电施工。在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应提高项目谋划高度,统筹考虑全局,避免产生重大設计变更,施工单位需要协调设计部和管理部门等,共同审查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设计图,细化施工图纸中的细节内容,确定施工重难点,同时全面细化审核施工图,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施工人员等因素,建立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建设单位需要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审查核实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图纸,及时探讨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施工图纸,有效把握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进度。
3.2优化变电系统设计
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筑电气强电设计质量关系到项目整体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直接关乎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能耗和费用,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建筑电气强电设计价值。在施工图纸设计中优化设计图纸,变压器覆盖半径最好不超过250m,减少电气能源消耗,为建筑电气强电施工提供专业依据,避免施工图缺项漏项,在设备和管线安装阶段,工作人员需要收集使用单位的意见,保障工程满足使用需求,调查平面布局和功能是否和前期沟通一致,同时需要结合专业规范,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创新传统施工工艺,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保障建筑电气强电设计质量。
3.3加强管线安装质量
建筑电气强电施工涉及较多的线路,整体施工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首先需要清洁管道,在施工之前清扫电线管路,并且在管道中放入滑石粉,有利于降低摩擦,使穿线速度和电缆电线质量得到保障。其次是穿入引线,这也是建筑电气强电施工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穿线阶段需要提升管道的通畅性,在管道弯曲部分穿线阶段,工作人员可以利用2根铁丝在两头拉动,在管道中穿入电线,电缆电线完成敷设后要进行绝缘电阻测量,1kV以下的使用1kV摇表,其值不应小于10MΩ;1kV以上使用2.5kV摇表,3kV及以下的电缆绝缘电阻值不小于200MΩ;6kV~10kV电缆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400MΩ。施工单位需要合理区分导线,在管路中可能涉及各种导线,按照规范要求用不同颜色标注导线,在穿管过程需要遵守技术规范合理调整导线,顺利穿过导线后,维护负荷的平衡性。施工人员在布置线路的过程中,避免线路之间出现打结和环绕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牢固的衔接线路,利用胶布封闭,避免出现毛刺。施工人员要注意标注电线颜色,详细标记颜色不协调的线缆,为后期检查工作奠定基础。在施工测试阶段,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万用表检测电源插入口,落实通电测试工作。在主设备电源线接入部位焊接小的铜鼻,避免电线直接连接接线部位。
3.4全面掌握土建的装修要求
施工单位在开展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工作之前,首先应当多次与开发商讨论建筑物整体的标高、建筑施工材料的选取与相关器件预埋的深度等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埋入地下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的线管表面距离需要大于1.5厘米,暗配箱以及暗配盒的位置应当处于模板的特定方位,使用防锈漆对其进行标注。地面的管道以及引出的混凝土墙需要尽可能保持顺直的状态,引出的管子用到两根以上时需要整齐排列。在切断管道之后,管轴线以及端口部分应当保持垂直状态,并将管口进行挫平处理,确保管口处于光滑状态,这样进行封堵就会比较严密。在标注不同专业的配管时,应当选用适合的图纸以及标记符号,防止出现漏配的现象。(1)钢管暗配:针对埋在地下的电路管道而言,需禁止管道穿过设备基础。如果必须要对设备基础进行穿越,就应当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焊接管道与配电盒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管一孔的原则,并确保管道顺直插入敲落孔内,然后完成相应部位的焊接。(2)PVC电线管暗配:虽然PVC电线管具备非常理想的防腐蚀性,但是该类材料很容易随着时间推进而发生变形以及老化,并且其整体性能与钢管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该类材料基本应用在腐蚀物质较多的场景,一旦面临温度较高且受撞击程度较强的情况就表现得十分平常。在对线管进行敷设时,要保证距离最短,且过程中所用到的弯头数量应该尽可能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穿线的阻力,还能够提升电线管安装的质量。
结语: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安装属于重要的工作环节,而电气安装工程中,强电施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注重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全面把握电气工程整体情况,各参加单位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保证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质量。在建筑电气强电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落实施工监督工作,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提升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敏.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7(12):92~93.
[2]张成旺.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5(10):185.
[3梁志鹏.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7(2):156.
[4]范来博.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4):74.
[5]贾江雨.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7(15):158~159.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设计方法
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整个工程的质量,采取相应方法优化电气施工中的强电施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和强电工程安全运行。
1、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的意义
建筑电气关系到项目整体完成质量,关乎项目使用方的便利性和可实用性,与项目运行能耗和费用都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强电管理工作,逐渐积累丰富的管理和施工经验,提升建筑电气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为了顺利开展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工作,参建单位要重视工程管理工作,落实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工作,及时处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避免建筑电气强电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建筑电气强电施工风险,保障良好的施工状态,提高建筑电气强电施工效益。
2、建筑电气工程中强电施工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用电负荷与变更配线系统问题
按照建筑层数、类型和特征,建筑可以分为四个级别。大多数商业和住宅建筑的用电负荷都能达到一二级,对此,我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在变配电系统中,如果建筑缺少相应的施工说明和设计方案,将严重影响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我国在开展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设计的施工图纸并没有标明变配电设计标准,也会降低变配电施工设计的准确性,容易出现返工情况,导致施工单位增加施工成本。对于一二类建筑而言,所制定的设计方案要符合相应的消防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消防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建筑安全,更好地为住户服务。
2.2建筑防雷系统与建筑电源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整个建筑的相应电源、插座位置在设计图纸中都有明确标注,所以,在具体施工中只需严格按照图纸内容操作就能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中,一部分施工人员并没有严格遵照图纸内容进行施工,导致建筑电源存在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此外,当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避免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设计相应的防雷装置十分必要。
3、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完善施工准备工作
参建单位需要重视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有效开展电气强电施工。在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应提高项目谋划高度,统筹考虑全局,避免产生重大設计变更,施工单位需要协调设计部和管理部门等,共同审查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设计图,细化施工图纸中的细节内容,确定施工重难点,同时全面细化审核施工图,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施工人员等因素,建立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建设单位需要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审查核实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图纸,及时探讨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施工图纸,有效把握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进度。
3.2优化变电系统设计
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筑电气强电设计质量关系到项目整体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直接关乎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能耗和费用,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建筑电气强电设计价值。在施工图纸设计中优化设计图纸,变压器覆盖半径最好不超过250m,减少电气能源消耗,为建筑电气强电施工提供专业依据,避免施工图缺项漏项,在设备和管线安装阶段,工作人员需要收集使用单位的意见,保障工程满足使用需求,调查平面布局和功能是否和前期沟通一致,同时需要结合专业规范,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创新传统施工工艺,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保障建筑电气强电设计质量。
3.3加强管线安装质量
建筑电气强电施工涉及较多的线路,整体施工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首先需要清洁管道,在施工之前清扫电线管路,并且在管道中放入滑石粉,有利于降低摩擦,使穿线速度和电缆电线质量得到保障。其次是穿入引线,这也是建筑电气强电施工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穿线阶段需要提升管道的通畅性,在管道弯曲部分穿线阶段,工作人员可以利用2根铁丝在两头拉动,在管道中穿入电线,电缆电线完成敷设后要进行绝缘电阻测量,1kV以下的使用1kV摇表,其值不应小于10MΩ;1kV以上使用2.5kV摇表,3kV及以下的电缆绝缘电阻值不小于200MΩ;6kV~10kV电缆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400MΩ。施工单位需要合理区分导线,在管路中可能涉及各种导线,按照规范要求用不同颜色标注导线,在穿管过程需要遵守技术规范合理调整导线,顺利穿过导线后,维护负荷的平衡性。施工人员在布置线路的过程中,避免线路之间出现打结和环绕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牢固的衔接线路,利用胶布封闭,避免出现毛刺。施工人员要注意标注电线颜色,详细标记颜色不协调的线缆,为后期检查工作奠定基础。在施工测试阶段,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万用表检测电源插入口,落实通电测试工作。在主设备电源线接入部位焊接小的铜鼻,避免电线直接连接接线部位。
3.4全面掌握土建的装修要求
施工单位在开展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工作之前,首先应当多次与开发商讨论建筑物整体的标高、建筑施工材料的选取与相关器件预埋的深度等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埋入地下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的线管表面距离需要大于1.5厘米,暗配箱以及暗配盒的位置应当处于模板的特定方位,使用防锈漆对其进行标注。地面的管道以及引出的混凝土墙需要尽可能保持顺直的状态,引出的管子用到两根以上时需要整齐排列。在切断管道之后,管轴线以及端口部分应当保持垂直状态,并将管口进行挫平处理,确保管口处于光滑状态,这样进行封堵就会比较严密。在标注不同专业的配管时,应当选用适合的图纸以及标记符号,防止出现漏配的现象。(1)钢管暗配:针对埋在地下的电路管道而言,需禁止管道穿过设备基础。如果必须要对设备基础进行穿越,就应当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焊接管道与配电盒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管一孔的原则,并确保管道顺直插入敲落孔内,然后完成相应部位的焊接。(2)PVC电线管暗配:虽然PVC电线管具备非常理想的防腐蚀性,但是该类材料很容易随着时间推进而发生变形以及老化,并且其整体性能与钢管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该类材料基本应用在腐蚀物质较多的场景,一旦面临温度较高且受撞击程度较强的情况就表现得十分平常。在对线管进行敷设时,要保证距离最短,且过程中所用到的弯头数量应该尽可能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穿线的阻力,还能够提升电线管安装的质量。
结语: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安装属于重要的工作环节,而电气安装工程中,强电施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注重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全面把握电气工程整体情况,各参加单位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保证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质量。在建筑电气强电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落实施工监督工作,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提升建筑电气强电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敏.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7(12):92~93.
[2]张成旺.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5(10):185.
[3梁志鹏.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7(2):156.
[4]范来博.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4):74.
[5]贾江雨.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7(1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