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拉萨坐班车至亚东五百公里,需颠簸整整一天。
一路不乏胜景:澄蓝的羊卓雍错诗意蔓延;江孜的白居寺奶油塔般堆叠;被有意无意译为“多情错”的小湖其实是无情的战场;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第一镇帕里,曾是外来客认识西藏的第一站……途中被拦下两次排队检查边防证,烦不胜烦,但要忍。耐得住麻烦,才到得了亚东。
亚东,这座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麓沟谷的小县城,由上司马、下司马两乡镇组成。海拔两千多米,总人口三万多,农业和商业都拿得出手,生活条件在藏区算是优越。虽是冬天,路边绿草灌丛,冷杉林立,河谷开阔处,村庄农田,阡陌交通,有江南之隽,又别有藏地风情。过山坡可遥望一处金顶佛庙——西藏现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东噶寺。当地人因此自豪道:“江曲、念塘、热玛岗、达布地区我不生,朝藏地仙界叩个头。”
亚东之万幸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其不幸也源于此:这是一座卡在不丹和锡金(今属印度)之间的边境重镇,历来为南亚入藏的主要陆地通道。就在这儿,枪炮、血腥、权谋、诡计、显贵逃亡、小丑忘形……轮番上演。“红颜祸水”大概也能说一座城。
进城先看河,有水的城才是活的。
在亚东县城的主干道,一条巨岩裸露的浅水河贯以始终,急流翻腾。信步而去,河边小屋林立,恍然江南,但水乡的黑瓦白墙在此全被染上色彩。高处遥望,一排白铁皮屋顶明晃灼眼。
沿街的商铺不必说,川菜馆和甜茶店遍地生长,印度饰品店颇冷清,小超市里过期货品下不了架,亚东上海花园大酒店与亚东上海商业幼儿园面面相对,街角挂了只墨绿色写着“上海援建”的有线电视光缆箱。这可以称为“新城区”的地方,与多数内地小县城一样单调寡味,分不清谁是谁。
往下司马镇的春丕谷方向走,进入“老城区”,各样都多了些心思。桥也是桥,但两旁竖满了经幡柱,白哈达由柱顶垂落,卷起风浪。楼也是楼,但正面漆上了手写的日期:2001年8月9日之类,是为完工日。一般两层楼,石木结构:底层为石砌,二楼和屋架皆木构;少有的一层者,墙体为石砌,屋架为
木构。二楼以木栅栏围护,干柴倚墙而立,码得齐齐整整。
城里两处英国人留下的驿站也大致如此。札邦拉驿站位于下司马镇的亚东中学内,邮政驿站在下司马通往帕里镇的途中。作为休憩、通讯和食物补给点,它们都在交通要道边上,依山傍水,视线通达。只有屋外的长廊和屋内的壁炉,嗅得出精致又走样的殖民地气味。
它们是亚东多灾多难青春期的遗骸。
1888年2月,英国人借口“越界戍守”,于隆吐山脚下向西藏驻军发动突袭,当月进攻数次。西藏地方政府征集三千民兵,和僧俗民众积极备战。《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录有当时民歌:
山鸡逃回山上,洋人跳入河中;骁勇善战藏军,洋人剁成两半。
清政府却将妥协让步奉为上策:革去主张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的职务,以听话的升泰取代之。“藏军即刻撤出,如英军再来侵犯,本大臣自有安排。”升泰命令道。——所谓“安排”就是他亲赴驻扎在春丕谷的英军营地,与英人“磋商”他们觊觎已久的边界与通商问题。最终签订两个卖国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其中关于亚东的条款是:
一、藏内亚东订于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关通商,任听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由印度国家随意派员驻寓亚东查看此处英商贸易事宜;
二、英商在亚东贸易,自交界至亚东而止,听凭随意来往,不须阻拦,并可在亚东地方租赁住房、栈所……
西藏门户就此打开。
历史之可气与无法,在于循环往复、防不胜防。1903至1904年,著名的荣赫鹏远征军再次侵入西藏,无数的藏人“像斑鸠一样被射杀”;《拉萨条约》、《北京条约》相继而立。
两年后,英国侵略者势力扩大,以曾经的兵站为基础,在亚东至江孜沿途的春丕谷、下司马、告乌、帕里等地共设置十二个驿站,由英国人经营管理。
硝烟一旦散去,旧场景就迫不及地更新,而今沿街一列五星红旗,欣欣向荣。
亚东并没有一座犹太式的纪念碑书写“永志不忘的哀痛”,也没有江孜那样的宗山堡垒可供凭吊。但亚东有“亚东”——她的名字就是战争的印记。
城里的那条“亚东河”,也有人叫做“卓木河”。亚东之名替代卓木,是由英国人在战后一系列条约中确定,相沿至今。有学者认为,正如我国几乎从不称呼“埃弗勒斯峰”,而以标准藏语音译称呼“珠穆朗玛峰”一样,应当恢复“卓木”之名。
那又何必。遗忘太轻易,名字挂在那儿时时提醒,也不坏。
曾作为英人驻扎地的春丕谷是个巴掌大的村子,小屋与小屋紧紧相偎,纵横的土路上时不时会撞上茫昧快乐的牛羊。
村舍外墙喷涂的白色颜料,主要来自拉萨附近羊八井地区的一种白土,叫“羊坚白粉”。人们用它抹墙,以指尖在墙体划下行行列列的半圆,墙便生动起来。
门也如此。不像镇里的大房子门楣印上烫金符咒、朱红门面绘吉祥八宝,小村子只是在木板门上写“雍仲”、画日月,白月亮、红太阳,都是认真过日子的模样。
屋顶经幡猎猎,旗面上藏地最常见的红、黄、蓝、白、绿五色,据说是对应了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作为纯净的象征,黄色方块代表地,白色圆圈代表水,红色三角形代表火,绿色半圆形火月牙色代表风,融溶蓝色滴液代表空。”
以白为基色,想象肆意飞扬。一首藏族弦子这样唱:
我喜欢白色上再加一点白,
就像白岩上歇落一只雏鹰;
我喜欢绿色上再加一点绿,
就像核桃树上歇落绿鹦鹉;
我喜欢红色上再加一点红,
就像檀香木上歇落红凤凰。
路过一间明净小屋,老阿妈招呼进门。喝着酥油茶,闻到一股奇异的焚香味。
“是敏珠林寺的香吗?”我问。此庙的制香工艺乃藏区一绝。
“是印度的……敏珠林,太远!”
亚东和极近的印度,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去年九月,印度锡金里氏6.9级的地震波及亚东,致百余人受伤、三千房屋坍塌。前文所说的英国人由印度借
道侵藏,是另一个唇亡齿寒的例证。 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却难得多。中印商路的开通几经跌宕。
1894年,亚东开埠;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相继撤销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机构,边贸通道架起铁丝网。之后,开放口岸的传言就像习惯洄游的亚东鱼,连年传来,连年散去。
“都等烦了,想走又怕口岸开,错过还有点可惜。现在走不掉了!”卖手工鞋垫的小店主张林说。他于90年代初来到亚东,听闻边贸市场即将开通,便租间小店面做生意,每次开关消息传来,房租就涨,有次直涨到两千多。但总是过不多久又悄悄跌下。
一等十余年。终于在2006年7月6日这天,鱼落网了。
经过中印两国政府几度往来交涉,亚东口岸拆除四十四年的屏障,重新开放。“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的红底白字下,蓬门大开,印度来客由此入藏。
平日里除了持特别通行证者,并不能上到入口处。因缘际会我得以至此,并亲临边境线。
作为新年的第一批访客,我们受到印度士兵隔线递来两块巧克力的款待。双方哨兵天天见面,已相当熟悉,用英文大声开玩笑。
眼前猩红色屋顶的印度建筑,比身后周正的中式楼房要轻松些。对面竖立的绿色路牌上,箭头分指三个名:NATHULA(乃堆拉山口), SHERBATHANG MARKET(仁青岗市场), GANGTOK(甘托克)。
仁青岗市场在下司马镇往印度的路上,它已成为西藏四大边贸口岸之一(其他三个分别在吉隆、樟木、普兰),每年五月至十月开放。
时值严冬,仁青岗只剩蓝白色板房,其中一个门口,架在简陋太阳能板上的水壶正吐雾。唯一的看守人和他的狗在屋内看电视。见有人来,三十多岁的男人欢喜请进门,端茶送水。冬天整个市场都没有自来水供应,得从山下冰冻的河里凿洞取水,再背上山。门边贴了张“值班细则”,这位名叫扎西的看守人在末尾按上红指印。
藏区地广人少,不乏这样孤独的守望者。据友人道,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小屋里,终年伶仃的看守人开门见到他们一行天降来客,半晌吐不出一个完整的词。结巴一天,到晚上,舌头利索了,话头便再收不住。喝酒谈天,直至酒见底,话没唠够,捂着心脏道:去买酒,去买酒!于是旷野中驱车五十里寻酒铺,为难得的痛快。
守望者零落各处,尽着本分保护一方领地,寸土不让,寸土必争。他们耐得住寂寞,却不可能藏住民族性格中的热情因子,所谓“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遇见了,才明了。
日之夕矣,羊牛下山,拜访噶举寺。
噶举寺创建于十八世纪,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在现任活佛的屋子里,人挤得满满当当,或坐着排队,或跪了一地,等待问讯看病。“你们等会儿也要跪下的,仁波切是地上的佛。”十六岁的女孩旺姆指点道。
寺中不少文物在文革期间散失,留存的除了四面观音铜像及唐卡等,还有块缺损的“大放光明”木匾高高挂起,落款是驻藏大臣升泰。一个抗英无能的投降派,百年后竟以光鲜面目留存,让人不得不咀嚼历史筛网的有趣。
而后来到曾惊鸿一瞥的东噶寺。
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古刹,是此地最大的格鲁派寺庙。门前一块 “会谈碑”,再现了西藏现代史上的千钧一刻。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的失守,叫刚亲政一个多月的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惊惶不已。他携数个噶厦政府高级官员从布达拉宫出走,预备逃亡。
1951年1月2日,达赖一行到达亚东,入住东噶寺。
同年7月14日,东噶寺迎来张经武带队的中共代表团,他们带来毛泽东主席的手信,和刚与西藏方面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方法的“十七条协议”。
1951年10月,达赖喇嘛正式致电表示拥护“十七条”。这是维持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最好方式,尽管“政教合一”一次次暴露了阿克琉斯之踵的敏感与脆弱。
事实上的喇嘛王国至此完结。藏学家梅·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在其名著《喇嘛王国的覆灭》中指出,西藏的军事弱点、寺院集团及其噶厦政府同盟者在多个历史转折点固执的保守主张、贵族集团的不堪一击、“友邦”对外交及军事支援的断然拒绝等,是促成喇嘛王国覆灭的主要原因。
亚东作为这场颓败的见证者,无法预见此后的波谲云诡。
今天,在达赖短暂逗留的房间中,毛泽东的亲笔信和“十七条”副本被完好保存。当时的会谈、当时的亚东,都已被裱入历史镜框,聊作展示。
东噶寺大殿的背部,一条转经道直通上山。俯瞰亚东,钴蓝天空下一座丰腴之城。
不得不承认,亚东已过青春期,天真与狂狷之气在大史小事间沥尽。如果曾被她的清秀无辜打动,怎忍心让她再负重轭?唯愿亚东轻装上阵,往前走,莫回头。
一路不乏胜景:澄蓝的羊卓雍错诗意蔓延;江孜的白居寺奶油塔般堆叠;被有意无意译为“多情错”的小湖其实是无情的战场;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第一镇帕里,曾是外来客认识西藏的第一站……途中被拦下两次排队检查边防证,烦不胜烦,但要忍。耐得住麻烦,才到得了亚东。
亚东,这座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麓沟谷的小县城,由上司马、下司马两乡镇组成。海拔两千多米,总人口三万多,农业和商业都拿得出手,生活条件在藏区算是优越。虽是冬天,路边绿草灌丛,冷杉林立,河谷开阔处,村庄农田,阡陌交通,有江南之隽,又别有藏地风情。过山坡可遥望一处金顶佛庙——西藏现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东噶寺。当地人因此自豪道:“江曲、念塘、热玛岗、达布地区我不生,朝藏地仙界叩个头。”
亚东之万幸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其不幸也源于此:这是一座卡在不丹和锡金(今属印度)之间的边境重镇,历来为南亚入藏的主要陆地通道。就在这儿,枪炮、血腥、权谋、诡计、显贵逃亡、小丑忘形……轮番上演。“红颜祸水”大概也能说一座城。
进城先看河,有水的城才是活的。
在亚东县城的主干道,一条巨岩裸露的浅水河贯以始终,急流翻腾。信步而去,河边小屋林立,恍然江南,但水乡的黑瓦白墙在此全被染上色彩。高处遥望,一排白铁皮屋顶明晃灼眼。
沿街的商铺不必说,川菜馆和甜茶店遍地生长,印度饰品店颇冷清,小超市里过期货品下不了架,亚东上海花园大酒店与亚东上海商业幼儿园面面相对,街角挂了只墨绿色写着“上海援建”的有线电视光缆箱。这可以称为“新城区”的地方,与多数内地小县城一样单调寡味,分不清谁是谁。
往下司马镇的春丕谷方向走,进入“老城区”,各样都多了些心思。桥也是桥,但两旁竖满了经幡柱,白哈达由柱顶垂落,卷起风浪。楼也是楼,但正面漆上了手写的日期:2001年8月9日之类,是为完工日。一般两层楼,石木结构:底层为石砌,二楼和屋架皆木构;少有的一层者,墙体为石砌,屋架为
木构。二楼以木栅栏围护,干柴倚墙而立,码得齐齐整整。
城里两处英国人留下的驿站也大致如此。札邦拉驿站位于下司马镇的亚东中学内,邮政驿站在下司马通往帕里镇的途中。作为休憩、通讯和食物补给点,它们都在交通要道边上,依山傍水,视线通达。只有屋外的长廊和屋内的壁炉,嗅得出精致又走样的殖民地气味。
它们是亚东多灾多难青春期的遗骸。
1888年2月,英国人借口“越界戍守”,于隆吐山脚下向西藏驻军发动突袭,当月进攻数次。西藏地方政府征集三千民兵,和僧俗民众积极备战。《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录有当时民歌:
山鸡逃回山上,洋人跳入河中;骁勇善战藏军,洋人剁成两半。
清政府却将妥协让步奉为上策:革去主张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的职务,以听话的升泰取代之。“藏军即刻撤出,如英军再来侵犯,本大臣自有安排。”升泰命令道。——所谓“安排”就是他亲赴驻扎在春丕谷的英军营地,与英人“磋商”他们觊觎已久的边界与通商问题。最终签订两个卖国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其中关于亚东的条款是:
一、藏内亚东订于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关通商,任听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由印度国家随意派员驻寓亚东查看此处英商贸易事宜;
二、英商在亚东贸易,自交界至亚东而止,听凭随意来往,不须阻拦,并可在亚东地方租赁住房、栈所……
西藏门户就此打开。
历史之可气与无法,在于循环往复、防不胜防。1903至1904年,著名的荣赫鹏远征军再次侵入西藏,无数的藏人“像斑鸠一样被射杀”;《拉萨条约》、《北京条约》相继而立。
两年后,英国侵略者势力扩大,以曾经的兵站为基础,在亚东至江孜沿途的春丕谷、下司马、告乌、帕里等地共设置十二个驿站,由英国人经营管理。
硝烟一旦散去,旧场景就迫不及地更新,而今沿街一列五星红旗,欣欣向荣。
亚东并没有一座犹太式的纪念碑书写“永志不忘的哀痛”,也没有江孜那样的宗山堡垒可供凭吊。但亚东有“亚东”——她的名字就是战争的印记。
城里的那条“亚东河”,也有人叫做“卓木河”。亚东之名替代卓木,是由英国人在战后一系列条约中确定,相沿至今。有学者认为,正如我国几乎从不称呼“埃弗勒斯峰”,而以标准藏语音译称呼“珠穆朗玛峰”一样,应当恢复“卓木”之名。
那又何必。遗忘太轻易,名字挂在那儿时时提醒,也不坏。
曾作为英人驻扎地的春丕谷是个巴掌大的村子,小屋与小屋紧紧相偎,纵横的土路上时不时会撞上茫昧快乐的牛羊。
村舍外墙喷涂的白色颜料,主要来自拉萨附近羊八井地区的一种白土,叫“羊坚白粉”。人们用它抹墙,以指尖在墙体划下行行列列的半圆,墙便生动起来。
门也如此。不像镇里的大房子门楣印上烫金符咒、朱红门面绘吉祥八宝,小村子只是在木板门上写“雍仲”、画日月,白月亮、红太阳,都是认真过日子的模样。
屋顶经幡猎猎,旗面上藏地最常见的红、黄、蓝、白、绿五色,据说是对应了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作为纯净的象征,黄色方块代表地,白色圆圈代表水,红色三角形代表火,绿色半圆形火月牙色代表风,融溶蓝色滴液代表空。”
以白为基色,想象肆意飞扬。一首藏族弦子这样唱:
我喜欢白色上再加一点白,
就像白岩上歇落一只雏鹰;
我喜欢绿色上再加一点绿,
就像核桃树上歇落绿鹦鹉;
我喜欢红色上再加一点红,
就像檀香木上歇落红凤凰。
路过一间明净小屋,老阿妈招呼进门。喝着酥油茶,闻到一股奇异的焚香味。
“是敏珠林寺的香吗?”我问。此庙的制香工艺乃藏区一绝。
“是印度的……敏珠林,太远!”
亚东和极近的印度,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去年九月,印度锡金里氏6.9级的地震波及亚东,致百余人受伤、三千房屋坍塌。前文所说的英国人由印度借
道侵藏,是另一个唇亡齿寒的例证。 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却难得多。中印商路的开通几经跌宕。
1894年,亚东开埠;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相继撤销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机构,边贸通道架起铁丝网。之后,开放口岸的传言就像习惯洄游的亚东鱼,连年传来,连年散去。
“都等烦了,想走又怕口岸开,错过还有点可惜。现在走不掉了!”卖手工鞋垫的小店主张林说。他于90年代初来到亚东,听闻边贸市场即将开通,便租间小店面做生意,每次开关消息传来,房租就涨,有次直涨到两千多。但总是过不多久又悄悄跌下。
一等十余年。终于在2006年7月6日这天,鱼落网了。
经过中印两国政府几度往来交涉,亚东口岸拆除四十四年的屏障,重新开放。“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的红底白字下,蓬门大开,印度来客由此入藏。
平日里除了持特别通行证者,并不能上到入口处。因缘际会我得以至此,并亲临边境线。
作为新年的第一批访客,我们受到印度士兵隔线递来两块巧克力的款待。双方哨兵天天见面,已相当熟悉,用英文大声开玩笑。
眼前猩红色屋顶的印度建筑,比身后周正的中式楼房要轻松些。对面竖立的绿色路牌上,箭头分指三个名:NATHULA(乃堆拉山口), SHERBATHANG MARKET(仁青岗市场), GANGTOK(甘托克)。
仁青岗市场在下司马镇往印度的路上,它已成为西藏四大边贸口岸之一(其他三个分别在吉隆、樟木、普兰),每年五月至十月开放。
时值严冬,仁青岗只剩蓝白色板房,其中一个门口,架在简陋太阳能板上的水壶正吐雾。唯一的看守人和他的狗在屋内看电视。见有人来,三十多岁的男人欢喜请进门,端茶送水。冬天整个市场都没有自来水供应,得从山下冰冻的河里凿洞取水,再背上山。门边贴了张“值班细则”,这位名叫扎西的看守人在末尾按上红指印。
藏区地广人少,不乏这样孤独的守望者。据友人道,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小屋里,终年伶仃的看守人开门见到他们一行天降来客,半晌吐不出一个完整的词。结巴一天,到晚上,舌头利索了,话头便再收不住。喝酒谈天,直至酒见底,话没唠够,捂着心脏道:去买酒,去买酒!于是旷野中驱车五十里寻酒铺,为难得的痛快。
守望者零落各处,尽着本分保护一方领地,寸土不让,寸土必争。他们耐得住寂寞,却不可能藏住民族性格中的热情因子,所谓“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遇见了,才明了。
日之夕矣,羊牛下山,拜访噶举寺。
噶举寺创建于十八世纪,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在现任活佛的屋子里,人挤得满满当当,或坐着排队,或跪了一地,等待问讯看病。“你们等会儿也要跪下的,仁波切是地上的佛。”十六岁的女孩旺姆指点道。
寺中不少文物在文革期间散失,留存的除了四面观音铜像及唐卡等,还有块缺损的“大放光明”木匾高高挂起,落款是驻藏大臣升泰。一个抗英无能的投降派,百年后竟以光鲜面目留存,让人不得不咀嚼历史筛网的有趣。
而后来到曾惊鸿一瞥的东噶寺。
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古刹,是此地最大的格鲁派寺庙。门前一块 “会谈碑”,再现了西藏现代史上的千钧一刻。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的失守,叫刚亲政一个多月的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惊惶不已。他携数个噶厦政府高级官员从布达拉宫出走,预备逃亡。
1951年1月2日,达赖一行到达亚东,入住东噶寺。
同年7月14日,东噶寺迎来张经武带队的中共代表团,他们带来毛泽东主席的手信,和刚与西藏方面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方法的“十七条协议”。
1951年10月,达赖喇嘛正式致电表示拥护“十七条”。这是维持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最好方式,尽管“政教合一”一次次暴露了阿克琉斯之踵的敏感与脆弱。
事实上的喇嘛王国至此完结。藏学家梅·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在其名著《喇嘛王国的覆灭》中指出,西藏的军事弱点、寺院集团及其噶厦政府同盟者在多个历史转折点固执的保守主张、贵族集团的不堪一击、“友邦”对外交及军事支援的断然拒绝等,是促成喇嘛王国覆灭的主要原因。
亚东作为这场颓败的见证者,无法预见此后的波谲云诡。
今天,在达赖短暂逗留的房间中,毛泽东的亲笔信和“十七条”副本被完好保存。当时的会谈、当时的亚东,都已被裱入历史镜框,聊作展示。
东噶寺大殿的背部,一条转经道直通上山。俯瞰亚东,钴蓝天空下一座丰腴之城。
不得不承认,亚东已过青春期,天真与狂狷之气在大史小事间沥尽。如果曾被她的清秀无辜打动,怎忍心让她再负重轭?唯愿亚东轻装上阵,往前走,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