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小龙要面对马化腾和3亿用户;马化腾要面对资本市场以及从来不好惹的中国移动。
“你觉得微信是什么?”这是张小龙在被问到“微信是什么?”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一个回答,也是对自己的提问。
如果这个问题被放在3月31日,还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工信部部长苗圩这天说,“运营商要求微信收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透露已经要求运营商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交,而监管“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
腾讯方面对《第一财经周刊》否认了目前有微信收费的计划。就腾讯而言这似乎很好理解:作为基础服务和开放平台,直接对用户收费可能是一种在中国最不好的用户体验—尽管这是一种最简单和明晰的商业模式。
而微信的问题就在于此。同作为中国用户最多、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战略产品,微信正极大地改变着中国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而再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已经拥有3亿用户的产品,不太可能迟迟不明确部署自己的商业化—这是你可以在微信前面贴上的一个复杂标签。
微信和腾讯、马化腾和张小龙,以至于腾讯和移动运营商,现在都要开始做一些选择题。
一位张小龙身边的朋友透露,在2012年八九月份,在腾讯中高层和投资圈中,第一次传出了“在微信上做游戏的机会来了”的消息。但当时的张小龙很快就否认了这种说法,他对其他人说“微信不会做游戏”。
“去年12月我去广州找张小龙,想谈谈游戏合作。当时张小龙并没有明确计划,不过推荐我可以试试公众账号。”磊友科技联合创始人赵霏说。磊友科技是中国较早开展HTML5网页游戏研究的公司之一。
张小龙的理由在于,游戏还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的范畴,并且对生态可能具有破坏性。在位于腾讯广州研究院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台能打印Lomo风格照片的硬件设备,它的开发者是印美图。这个产品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利用微信开放平台。用户关注印美图的账号并将照片发送给印美图,经过验证操作,最后就能在实体机器上打印出Lomo风格的照片。这是张小龙长远设想的一部分:未来硬件设备甚至家用电器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微信扫描后实现用户远程控制硬件设备,实现物与物的联网。而微信这个“通讯”工具的含义,则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了。
这是在过去两年,张小龙以及整个微信团队给人的最大印象,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产品中。“通常来说,我们不会提前两个版本来想;另外,我们即使计划了下一个版本要做的事情,可能这个计划进展到一半,就把它又改变了,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一次采访中,张小龙曾经这样说。
他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团队保持敏锐度,感受到普遍的用户需求在哪里,然后能找到当前最应该去满足的这个需求。他其实是更想通过洞察这些需求,最大限度地摒除人为规划而决定微信产品走向的可能性。
腾讯广州研究院一直由张小龙直接负责。它原是腾讯R线(技术研发线)中的平台研发系统部门,主要负责QQ邮箱产品。在腾讯集团内部,QQ邮箱是仅有的与QQ并列的七星级产品。早在QQ邮箱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张小龙就曾经尝试过把邮箱打造成一个个人信息中心。在QQ邮箱里,曾经有过邮箱广播,一个类似于SNS中用户发布状态的产品,邮箱与QQ后来也做了相互打通。在决定做手机通讯类应用后,广州研究院最早是从手机QQ邮箱调来了第一批研发人员。
从QQ邮箱产品出发的微信,对微信的第一步有着直接影响。微信的后台直接借鉴了邮箱产品的后台,在服务器端处理大量信息,这是很多其他创业者短期内难以做到的;微信最初的信息处理方式,也借鉴了QQ手机邮箱的“短邮”功能。在技术上,这种方式的邮件Push机制,比竞争对手比如米聊的优势在于,它消耗的流量更低一些。
这一系列作法,都是微信用户不断增长并且保持活跃的重要原因。腾讯广州研究院在2013年2月5日发布了4.5版微信。在此之前,它陆续拥有了语音留言、摇一摇、查找附近好友、朋友圈、视频通话等功能。比起最初仅能发送文字和图片的版本,微信已经变成一个通讯功能强大,并且有很多扩展功能的应用平台。
微信用户从1亿增加到3亿,只不过用了一年时间。即便从微信第一个版本发布的2011年1月21日算起,整个过程也仅仅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就用户的广泛程度和业界的话题性而言,微信产品的英文名倒是很适合用来总结这个现象:WeChat。
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此前有些理想主义的微信团队没有遇到过的。微信在用户规模上远远超出腾讯近年来的其他新产品,更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标签,使集团上下对此寄予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带来的冲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好是坏,现在还很难说。
2013年2月的北京“两会”期间,在北京参会的马化腾忽然对外说话了。他表示游戏以及基于本地生活的微支付,将是微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化探索的主要方向。一个月之后,在腾讯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说法。
这都与张小龙一直表达的说法背道而驰。
腾讯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很可能在4月份腾讯微信的“重大发布”上,就会宣布微信游戏,以及微信平台上的支付产品。另外一些流传的消息说,首批上线的微信游戏以休闲游戏为主,来自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并且将逐步丰富到养成、塔防等游戏类型。
腾讯在微信平台上运营游戏的设想,形成的时间要更早一些。早在2012年上半年,腾讯就投资了韩国移动通讯应用Kakao Talk。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金范洙,曾经创建在线游戏网站Hangame,并在2001年与搜索引擎公司Naver合并为NHN公司,另一款在亚洲流行的移动即时通信产品Line也由NHN集团的日本分公司研发并推出。Kakao Talk的商业化手段之一正是直接推出游戏平台,韩国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游戏应用,也可以看到其他好友所玩游戏的成绩。 但张小龙并不是金范洙。无论是在团队内部,还是在与马化腾等集团管理层的沟通中,他都极少主动讨论到运营游戏的可能性。在被腾讯收购前,他是邮件客户端程序Foxmail的创始人。他曾经领导做出了QQ邮箱、漂流瓶这些成功的产品,但名字被人熟知则要到微信的用户规模开始超越它曾经视为对手的米聊之后。
马化腾一直信任张小龙,尤其在微信用户突破1亿之后。在广州研究院并入企业发展事业群(CDG)的同时,张小龙也被提拔为腾讯集团的副总裁。这在客观上,保证了他对自己负责的产品有更大的话语权。在产品功能、体验以及发布版本的节奏上,张小龙仍然拥有最大的自主性。
“但商业化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位接近张小龙的人士透露说。
张小龙和微信团队对此能做的,只有在“保护用户体验”的说法下,在腾讯集团与微信自身的利益之间做出种种平衡。
管理层所决定的微信游戏计划,并不在微信团队最希望开放的那一部分功能中。但对于马化腾而言,除了保护微信团队的独立性,他还需要考虑一部分更现实的问题,比如腾讯的股价,已经从285港元跌倒了235港元。
在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也说,“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和活跃度,我们将逐步找到通过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创收的机会,收入也将随之增长,进而解决营业利润率的问题。”当时,汇丰银行分析师对于腾讯的营业利润率“何时能够稳定”表达了一点担心。
这一次微信团队与集团利益平衡的方式,将在4月份的微信“重大发布”中披露出来。它取决于微信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营游戏业务—这是迄今为止腾讯最有效的用户变现手段。
但关于游戏业务的取舍,还不是微信要做的唯一一道选择题。
车托帮和路况电台,这是两个接入微信开放平台、获得地理位置和语音接口的应用。它们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接入微信虽然可以帮助用户在微信上实现更多功能,但还不能直接带来用户。比如车托帮,用户在微信中反馈路况信息,其后台接收后就能用在微信应用以及自己的App中。只有用户使用量大了,才能对这个产品本身的内容完善有帮助。微信目前还不是一个推广和营收渠道,更像是一个帮助开发的平台。
2012年3月,微信开放平台开始尝试,在公众账号中试行“自定义菜单”。这一功能允许开发者在公众帐号中根据需要,添加更多功能,比如支付或者跳转链接等。但目前这一功能仅仅面向部分知名的、非个人运营的公众账号。
也有部分开发者,对在微信开放平台上接入HTML5网页游戏进行了尝试。赵霏统计说,其运营的公众账号“手机网页游戏”日活跃用户1500人、日均PV(页面浏览量)为4000左右。这个数据在他看来并不理想。
用户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手机网页游戏还是无法与原生游戏相比。网络不好时游戏加载时间过长、各类浏览器对HTML5支持太差,公众账号的纯文字菜单交互方式,也会导致用户失去耐心。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都有赖于微信开放更多的API权限来解决。
对于API开放的种种谨慎,体现了微信团队的小心。这种谨慎避免了微信重蹈新浪微博的覆辙:由于营销账号、水军的泛滥,有价值信息量的降低,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这种小心,也与腾讯内部高昂的热情相反。自微信成长为用户过亿的平台之后,腾讯各个业务内部对于微信用户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2012年年底,腾讯生活电商部开始面对线下商户群体,在其微信公众账号中推出会员卡功能。商户可通过会员卡,向用户推送优惠信息并管理客户关系。
生活电商部隶属于腾讯电商控股公司,旗下微生活部门过去负责QQ美食,现在则负责微信会员卡相关工作的线下O2O推广。在这个跨部门的合作链条上,还有财付通的支付环节。财付通在去年宣布,用户利用微信可以扫描线上线下商品的二维码,直接在手机上支付,不过这一功能与微信会员卡眼下还没有实现整合。
“张小龙更多想的是,在传播时怎样能不伤害用户。”生活电商微生活经理耿志军说,“我们在小心翼翼地保护微信的环境,不能摧毁它。”
尽管微信上的“微生活会员卡”是张小龙最初同意“放进来的”,但也不得不暂时砍掉很多功能,比如更多的入口以及朋友之间的分享。在电子商务链条上,这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做法,只是张小龙必须为微信考虑更多。
2012年12月,由电商导购站点美丽说和蘑菇街推出的“心理年龄”和“性格测试”,在大量用户的朋友圈中频繁出现。这两家站点当时是微信开放平台的开发者,可以使用微信的部分API。这两个测试都需要用户分享后关注,才能看到测试结果。借助关系链和大量用户,它们得以病毒式传播。这一营销尝试在微信用户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张小龙后来决定停止向两个账号开放相关权限,并且微信也收紧了营销账号可能会利用的各项功能。
在4月份微信发布的有关“支付”的内容中,我们或许能看到更明确的解决办法。它是微信团队对如何处理与集团关系的另一个答案:在开放API的程度上,怎样保证用户体验,并满足集团内部的其他业务需求。
现在,回到开头电信运营商与微信的争执。“信令”问题被一度争论:由于微信随时在线的特点,它必须时时向网络发送信号,以确定用户是否保持在线。按运营商的说法,这种数据会消耗运营商相当大的网络资源。这也正是在3G网络上存在技术缺陷、大部分用户仍在使用2.5G网络的中国移动,最激烈反对微信的原因。
但“信令”远不是问题的核心。运营商真正担心的是微信的基础功能,它直接影响了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通话业务,甚至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可以表现出来。
这道数学题很简单:1M流量可以容纳接近1.9万字。在同样流量内,可发短信253条,或者进行15分钟左右的语音通话。不考虑套餐而按照标准资费计算,1M上网流量只需1元钱,而253条短信通常则需要20元。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用户流量对运营商而言原本是越高越好,但在用户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如果不能从这种规模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按照电信行业人士的说法,运营商长久以来对上网流量的简单划分和管理,错过了可以在其间获得收益的机会。它与相应的后台计费、管道规划等,都有着直接联系。
《第一财经周刊》从投资圈获得的消息表明,在3G网络技术较为完善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区分流量价值”的试点已经在进行。在这种体系内,不同价值的流量将实行不同的计费标准。被列入特别计费的不仅有微信,也包括唱吧这样的应用。
这些消息都没有被正式宣布,它们仍处于谈判之中。微信希望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让针对微信的数据费用,可以合理搭配在其他上网套餐之中,避免让用户造成“微信在收费”的感觉。
在历史上,这不是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第一次博弈。此前微信在是否开放手机通信录以及引入语音通话功能上,都曾经再三考虑。在更早一些时候,“移动QQ”也曾经令中国移动大为头疼—后来中国移动收购了腾讯的这一业务,成为“飞信”的前身。
现在,手握3亿用户的微信不会计划重蹈这种覆辙。因为看起来,抛开那些最极端的坏结果,电信运营商与微信似乎谁也离不开谁,“绑在一块”的愿望大概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
“运营商不能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卡死腾讯这样一个企业。” 苗圩在3月31日说。
张小龙在谈论微信产品时曾说过“我们希望能做的事起码两至三年不应该怎么变”。在他的理想状态中,“邮箱”这个产品的基础足够简单和可靠,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它仍然有生命力,他希望微信也能如此。
知情者说,找张小龙说一些流行概念,大多不会收到什么实质性的反馈。这种习惯可以体现在微信产品的一些细节上,比如用户必须长按“拍照”按钮才能调出文字输入窗口,微信甚至从来没有对此进行过公开说明。
在张小龙的一些演讲中,他为这样的设置做出了很多解释。但我们大可以对此做一个很直白的理解:他就是不想让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完全的文字。
站在“基础服务”的角度看,微信是成功的。它的另一面是基础服务平台的确立,决定了用户对它会产生更多衍生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腾讯的各业务决定的,也受到外部3亿用户的左右。
微信的开放平台特征—至少向它所宣布的计划那样,也让自己具备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分发渠道的功能。未来可能会有无数的开发者以它为生,类似于媒体、电商、本地化生活支付这样的服务,也会广泛接入。
这些第三方服务和应用接入的效果,除了自身的运营水平,几乎完全取决于微信API的开放程度。就像车托帮和路况电台所反应的那样:这里会成为一个直接带来营收和用户的平台,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帮助开发的工具?
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外界看到的是小心翼翼。短期内就获得了高速增长的微信平台,在开放程度、开放管理上,还没有获得足够经验。不仅仅是微信,如果不是当年的“3Q”大战,整个腾讯的开放平台也未必很快建立起来。
“微信到底是什么?”,这是微信团队和整个腾讯管理层,在3亿用户的种种需求面前,还没完全想明白的问题。“我们得开拓道路,随着不断地推进测试,肯定会发现一些尝试并不成功。我们将从中学习,逐步形成更加健全的模式。”这是在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刘炽平针对微信电商平台业务的原话,但它可能适用于整个微信开放平台。
“不是说张小龙完全不同意那些商业化的方案。”张小龙的朋友解释。他说这就像为产品打分,微信团队希望当产品达到80分甚至90分的时候,才把微信推到商业化的前沿。但整个腾讯在资本市场的关注下,又很难做到这么从容。
腾讯每个季度财报公布前夕,成为其公布种种选择题答案的时刻。这种时刻会不会是一种“煎熬”,取决于市场留下的空间。“国内再出现另一个微信”或许不太实际,但微信的竞争对手也可能在一些细分领域和不同市场上,完成自己的目标。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谈判,也会左右这种局 面。
马化腾说,面临Line等竞争对手地崛起,公司将加快国际化战略。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腾讯最近在美国开设了办事处,以支持微信在当地的发展。在此之前的东南亚市场,微信也与印度尼西亚当地伙伴进行了合作。
竞争已经在进行。在越南等地,Line和Kakao Talk已经借助当地国家的明星在电视上投放广告,以加速吸引用户向手机端迁移。
一个领先者如何在避免不犯错误的同时,让一项看起来大有前景的新兴业务真正盈利,这些情景我们多少都有点了解。对于微信,“不犯错误”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比如避免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或者杜绝给开发者生态带去破坏。但最具决定性的一点可能是:不能让市场失去耐心。
这会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它是微信与竞争对手的博弈、腾讯与资本市场的博弈、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也是腾讯管理层与微信团队寻求一次又一次平衡。
“你觉得微信是什么?”这是张小龙在被问到“微信是什么?”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一个回答,也是对自己的提问。
如果这个问题被放在3月31日,还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工信部部长苗圩这天说,“运营商要求微信收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透露已经要求运营商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交,而监管“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
腾讯方面对《第一财经周刊》否认了目前有微信收费的计划。就腾讯而言这似乎很好理解:作为基础服务和开放平台,直接对用户收费可能是一种在中国最不好的用户体验—尽管这是一种最简单和明晰的商业模式。
而微信的问题就在于此。同作为中国用户最多、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战略产品,微信正极大地改变着中国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而再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已经拥有3亿用户的产品,不太可能迟迟不明确部署自己的商业化—这是你可以在微信前面贴上的一个复杂标签。
微信和腾讯、马化腾和张小龙,以至于腾讯和移动运营商,现在都要开始做一些选择题。
一位张小龙身边的朋友透露,在2012年八九月份,在腾讯中高层和投资圈中,第一次传出了“在微信上做游戏的机会来了”的消息。但当时的张小龙很快就否认了这种说法,他对其他人说“微信不会做游戏”。
“去年12月我去广州找张小龙,想谈谈游戏合作。当时张小龙并没有明确计划,不过推荐我可以试试公众账号。”磊友科技联合创始人赵霏说。磊友科技是中国较早开展HTML5网页游戏研究的公司之一。
张小龙的理由在于,游戏还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的范畴,并且对生态可能具有破坏性。在位于腾讯广州研究院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台能打印Lomo风格照片的硬件设备,它的开发者是印美图。这个产品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利用微信开放平台。用户关注印美图的账号并将照片发送给印美图,经过验证操作,最后就能在实体机器上打印出Lomo风格的照片。这是张小龙长远设想的一部分:未来硬件设备甚至家用电器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微信扫描后实现用户远程控制硬件设备,实现物与物的联网。而微信这个“通讯”工具的含义,则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了。
这是在过去两年,张小龙以及整个微信团队给人的最大印象,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产品中。“通常来说,我们不会提前两个版本来想;另外,我们即使计划了下一个版本要做的事情,可能这个计划进展到一半,就把它又改变了,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一次采访中,张小龙曾经这样说。
他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团队保持敏锐度,感受到普遍的用户需求在哪里,然后能找到当前最应该去满足的这个需求。他其实是更想通过洞察这些需求,最大限度地摒除人为规划而决定微信产品走向的可能性。
腾讯广州研究院一直由张小龙直接负责。它原是腾讯R线(技术研发线)中的平台研发系统部门,主要负责QQ邮箱产品。在腾讯集团内部,QQ邮箱是仅有的与QQ并列的七星级产品。早在QQ邮箱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张小龙就曾经尝试过把邮箱打造成一个个人信息中心。在QQ邮箱里,曾经有过邮箱广播,一个类似于SNS中用户发布状态的产品,邮箱与QQ后来也做了相互打通。在决定做手机通讯类应用后,广州研究院最早是从手机QQ邮箱调来了第一批研发人员。
从QQ邮箱产品出发的微信,对微信的第一步有着直接影响。微信的后台直接借鉴了邮箱产品的后台,在服务器端处理大量信息,这是很多其他创业者短期内难以做到的;微信最初的信息处理方式,也借鉴了QQ手机邮箱的“短邮”功能。在技术上,这种方式的邮件Push机制,比竞争对手比如米聊的优势在于,它消耗的流量更低一些。
这一系列作法,都是微信用户不断增长并且保持活跃的重要原因。腾讯广州研究院在2013年2月5日发布了4.5版微信。在此之前,它陆续拥有了语音留言、摇一摇、查找附近好友、朋友圈、视频通话等功能。比起最初仅能发送文字和图片的版本,微信已经变成一个通讯功能强大,并且有很多扩展功能的应用平台。
微信用户从1亿增加到3亿,只不过用了一年时间。即便从微信第一个版本发布的2011年1月21日算起,整个过程也仅仅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就用户的广泛程度和业界的话题性而言,微信产品的英文名倒是很适合用来总结这个现象:WeChat。
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此前有些理想主义的微信团队没有遇到过的。微信在用户规模上远远超出腾讯近年来的其他新产品,更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标签,使集团上下对此寄予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带来的冲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好是坏,现在还很难说。
2013年2月的北京“两会”期间,在北京参会的马化腾忽然对外说话了。他表示游戏以及基于本地生活的微支付,将是微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化探索的主要方向。一个月之后,在腾讯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说法。
这都与张小龙一直表达的说法背道而驰。
腾讯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很可能在4月份腾讯微信的“重大发布”上,就会宣布微信游戏,以及微信平台上的支付产品。另外一些流传的消息说,首批上线的微信游戏以休闲游戏为主,来自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并且将逐步丰富到养成、塔防等游戏类型。
腾讯在微信平台上运营游戏的设想,形成的时间要更早一些。早在2012年上半年,腾讯就投资了韩国移动通讯应用Kakao Talk。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金范洙,曾经创建在线游戏网站Hangame,并在2001年与搜索引擎公司Naver合并为NHN公司,另一款在亚洲流行的移动即时通信产品Line也由NHN集团的日本分公司研发并推出。Kakao Talk的商业化手段之一正是直接推出游戏平台,韩国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游戏应用,也可以看到其他好友所玩游戏的成绩。 但张小龙并不是金范洙。无论是在团队内部,还是在与马化腾等集团管理层的沟通中,他都极少主动讨论到运营游戏的可能性。在被腾讯收购前,他是邮件客户端程序Foxmail的创始人。他曾经领导做出了QQ邮箱、漂流瓶这些成功的产品,但名字被人熟知则要到微信的用户规模开始超越它曾经视为对手的米聊之后。
马化腾一直信任张小龙,尤其在微信用户突破1亿之后。在广州研究院并入企业发展事业群(CDG)的同时,张小龙也被提拔为腾讯集团的副总裁。这在客观上,保证了他对自己负责的产品有更大的话语权。在产品功能、体验以及发布版本的节奏上,张小龙仍然拥有最大的自主性。
“但商业化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位接近张小龙的人士透露说。
张小龙和微信团队对此能做的,只有在“保护用户体验”的说法下,在腾讯集团与微信自身的利益之间做出种种平衡。
管理层所决定的微信游戏计划,并不在微信团队最希望开放的那一部分功能中。但对于马化腾而言,除了保护微信团队的独立性,他还需要考虑一部分更现实的问题,比如腾讯的股价,已经从285港元跌倒了235港元。
在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也说,“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和活跃度,我们将逐步找到通过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创收的机会,收入也将随之增长,进而解决营业利润率的问题。”当时,汇丰银行分析师对于腾讯的营业利润率“何时能够稳定”表达了一点担心。
这一次微信团队与集团利益平衡的方式,将在4月份的微信“重大发布”中披露出来。它取决于微信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营游戏业务—这是迄今为止腾讯最有效的用户变现手段。
但关于游戏业务的取舍,还不是微信要做的唯一一道选择题。
车托帮和路况电台,这是两个接入微信开放平台、获得地理位置和语音接口的应用。它们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接入微信虽然可以帮助用户在微信上实现更多功能,但还不能直接带来用户。比如车托帮,用户在微信中反馈路况信息,其后台接收后就能用在微信应用以及自己的App中。只有用户使用量大了,才能对这个产品本身的内容完善有帮助。微信目前还不是一个推广和营收渠道,更像是一个帮助开发的平台。
2012年3月,微信开放平台开始尝试,在公众账号中试行“自定义菜单”。这一功能允许开发者在公众帐号中根据需要,添加更多功能,比如支付或者跳转链接等。但目前这一功能仅仅面向部分知名的、非个人运营的公众账号。
也有部分开发者,对在微信开放平台上接入HTML5网页游戏进行了尝试。赵霏统计说,其运营的公众账号“手机网页游戏”日活跃用户1500人、日均PV(页面浏览量)为4000左右。这个数据在他看来并不理想。
用户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手机网页游戏还是无法与原生游戏相比。网络不好时游戏加载时间过长、各类浏览器对HTML5支持太差,公众账号的纯文字菜单交互方式,也会导致用户失去耐心。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都有赖于微信开放更多的API权限来解决。
对于API开放的种种谨慎,体现了微信团队的小心。这种谨慎避免了微信重蹈新浪微博的覆辙:由于营销账号、水军的泛滥,有价值信息量的降低,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这种小心,也与腾讯内部高昂的热情相反。自微信成长为用户过亿的平台之后,腾讯各个业务内部对于微信用户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2012年年底,腾讯生活电商部开始面对线下商户群体,在其微信公众账号中推出会员卡功能。商户可通过会员卡,向用户推送优惠信息并管理客户关系。
生活电商部隶属于腾讯电商控股公司,旗下微生活部门过去负责QQ美食,现在则负责微信会员卡相关工作的线下O2O推广。在这个跨部门的合作链条上,还有财付通的支付环节。财付通在去年宣布,用户利用微信可以扫描线上线下商品的二维码,直接在手机上支付,不过这一功能与微信会员卡眼下还没有实现整合。
“张小龙更多想的是,在传播时怎样能不伤害用户。”生活电商微生活经理耿志军说,“我们在小心翼翼地保护微信的环境,不能摧毁它。”
尽管微信上的“微生活会员卡”是张小龙最初同意“放进来的”,但也不得不暂时砍掉很多功能,比如更多的入口以及朋友之间的分享。在电子商务链条上,这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做法,只是张小龙必须为微信考虑更多。
2012年12月,由电商导购站点美丽说和蘑菇街推出的“心理年龄”和“性格测试”,在大量用户的朋友圈中频繁出现。这两家站点当时是微信开放平台的开发者,可以使用微信的部分API。这两个测试都需要用户分享后关注,才能看到测试结果。借助关系链和大量用户,它们得以病毒式传播。这一营销尝试在微信用户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张小龙后来决定停止向两个账号开放相关权限,并且微信也收紧了营销账号可能会利用的各项功能。
在4月份微信发布的有关“支付”的内容中,我们或许能看到更明确的解决办法。它是微信团队对如何处理与集团关系的另一个答案:在开放API的程度上,怎样保证用户体验,并满足集团内部的其他业务需求。
现在,回到开头电信运营商与微信的争执。“信令”问题被一度争论:由于微信随时在线的特点,它必须时时向网络发送信号,以确定用户是否保持在线。按运营商的说法,这种数据会消耗运营商相当大的网络资源。这也正是在3G网络上存在技术缺陷、大部分用户仍在使用2.5G网络的中国移动,最激烈反对微信的原因。
但“信令”远不是问题的核心。运营商真正担心的是微信的基础功能,它直接影响了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通话业务,甚至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可以表现出来。
这道数学题很简单:1M流量可以容纳接近1.9万字。在同样流量内,可发短信253条,或者进行15分钟左右的语音通话。不考虑套餐而按照标准资费计算,1M上网流量只需1元钱,而253条短信通常则需要20元。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用户流量对运营商而言原本是越高越好,但在用户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如果不能从这种规模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按照电信行业人士的说法,运营商长久以来对上网流量的简单划分和管理,错过了可以在其间获得收益的机会。它与相应的后台计费、管道规划等,都有着直接联系。
《第一财经周刊》从投资圈获得的消息表明,在3G网络技术较为完善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区分流量价值”的试点已经在进行。在这种体系内,不同价值的流量将实行不同的计费标准。被列入特别计费的不仅有微信,也包括唱吧这样的应用。
这些消息都没有被正式宣布,它们仍处于谈判之中。微信希望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让针对微信的数据费用,可以合理搭配在其他上网套餐之中,避免让用户造成“微信在收费”的感觉。
在历史上,这不是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第一次博弈。此前微信在是否开放手机通信录以及引入语音通话功能上,都曾经再三考虑。在更早一些时候,“移动QQ”也曾经令中国移动大为头疼—后来中国移动收购了腾讯的这一业务,成为“飞信”的前身。
现在,手握3亿用户的微信不会计划重蹈这种覆辙。因为看起来,抛开那些最极端的坏结果,电信运营商与微信似乎谁也离不开谁,“绑在一块”的愿望大概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
“运营商不能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卡死腾讯这样一个企业。” 苗圩在3月31日说。
张小龙在谈论微信产品时曾说过“我们希望能做的事起码两至三年不应该怎么变”。在他的理想状态中,“邮箱”这个产品的基础足够简单和可靠,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它仍然有生命力,他希望微信也能如此。
知情者说,找张小龙说一些流行概念,大多不会收到什么实质性的反馈。这种习惯可以体现在微信产品的一些细节上,比如用户必须长按“拍照”按钮才能调出文字输入窗口,微信甚至从来没有对此进行过公开说明。
在张小龙的一些演讲中,他为这样的设置做出了很多解释。但我们大可以对此做一个很直白的理解:他就是不想让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完全的文字。
站在“基础服务”的角度看,微信是成功的。它的另一面是基础服务平台的确立,决定了用户对它会产生更多衍生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腾讯的各业务决定的,也受到外部3亿用户的左右。
微信的开放平台特征—至少向它所宣布的计划那样,也让自己具备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分发渠道的功能。未来可能会有无数的开发者以它为生,类似于媒体、电商、本地化生活支付这样的服务,也会广泛接入。
这些第三方服务和应用接入的效果,除了自身的运营水平,几乎完全取决于微信API的开放程度。就像车托帮和路况电台所反应的那样:这里会成为一个直接带来营收和用户的平台,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帮助开发的工具?
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外界看到的是小心翼翼。短期内就获得了高速增长的微信平台,在开放程度、开放管理上,还没有获得足够经验。不仅仅是微信,如果不是当年的“3Q”大战,整个腾讯的开放平台也未必很快建立起来。
“微信到底是什么?”,这是微信团队和整个腾讯管理层,在3亿用户的种种需求面前,还没完全想明白的问题。“我们得开拓道路,随着不断地推进测试,肯定会发现一些尝试并不成功。我们将从中学习,逐步形成更加健全的模式。”这是在2012年年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刘炽平针对微信电商平台业务的原话,但它可能适用于整个微信开放平台。
“不是说张小龙完全不同意那些商业化的方案。”张小龙的朋友解释。他说这就像为产品打分,微信团队希望当产品达到80分甚至90分的时候,才把微信推到商业化的前沿。但整个腾讯在资本市场的关注下,又很难做到这么从容。
腾讯每个季度财报公布前夕,成为其公布种种选择题答案的时刻。这种时刻会不会是一种“煎熬”,取决于市场留下的空间。“国内再出现另一个微信”或许不太实际,但微信的竞争对手也可能在一些细分领域和不同市场上,完成自己的目标。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谈判,也会左右这种局 面。
马化腾说,面临Line等竞争对手地崛起,公司将加快国际化战略。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腾讯最近在美国开设了办事处,以支持微信在当地的发展。在此之前的东南亚市场,微信也与印度尼西亚当地伙伴进行了合作。
竞争已经在进行。在越南等地,Line和Kakao Talk已经借助当地国家的明星在电视上投放广告,以加速吸引用户向手机端迁移。
一个领先者如何在避免不犯错误的同时,让一项看起来大有前景的新兴业务真正盈利,这些情景我们多少都有点了解。对于微信,“不犯错误”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比如避免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或者杜绝给开发者生态带去破坏。但最具决定性的一点可能是:不能让市场失去耐心。
这会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它是微信与竞争对手的博弈、腾讯与资本市场的博弈、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也是腾讯管理层与微信团队寻求一次又一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