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又有了自我的人生经历,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知,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要提高实效性,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道德榜样、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道德榜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现代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给大学生提供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教育。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人类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没有实效,会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认识和思考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场所。面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脱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部分,关键要对教学中的相应方面加以改进。反思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道德榜样、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1.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
1.1从教学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衡量标准同样是考试。学校考试的日益标准化、规范化,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概念性知识为教学重点。但是,与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相比较,概念性知识不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消除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混乱和困惑,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这是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决定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抽象性,属于理性认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这方面,大学生通过小学、中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思想道德标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继续以概念性知识为主,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解疑释惑,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会造成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发展丧失热情,停滞不前。焦点思想道德问题是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和现实社会中直面的思想道德现象的一种汇总和分类。它涉及具体的职业、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比较具体,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结合自身面对的问题,从而开展思想道德自我的探索。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计划。其中,“解释情境”是指,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只有通过大量关系到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才能推动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而不是依然处于道德认知的困境之中。
1.2从大学生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符合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思想道德学习的需要
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价值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让人感到矛盾、困惑和混乱的现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面对思想道德困惑,追求进步,渴望力量,需要引导。但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和冲突,带来思想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和困境。利益和美德,金钱和事业,物质和爱情,虚假和真实等等,给大学生带来艰难的选择,难以很好的平衡和处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通过老师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稳定的道德认知,会有助于以后人生路上实事求是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年龄处于18—23岁,这一时期正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感或一体感”[1]形成的关键时期。朱小曼教授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形成了完全性的形式操作思维,但心理上脆弱,他们对人生理想、社会公正、生命价值的认知与以前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需要及时调整青年的价值追求与实际追求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和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为大学生以后在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预先奠定稳定的道德认识。
2.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
2.1从教学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灿烂若星空的思想道德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发挥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比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推动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但是,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由于不够详细和缺少分析,往往变得昙花一现,只引起大学生短暂的感动和冲动。所以,只在道德情感上打动学生,缺少道德理性是不够的,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情感很重要,只讲道德情感却会让人忘记人理性思辨的力量。“柏拉图认为,道德进步本质上是一个智识过程,由理性辩论来推动”,“道德心理学用来解释为何道德进步既是可能的,过程又极为缓慢;而道德哲学可以澄清是什么构成了道德进步,并把我们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2]只有实事求是的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结合现实中的细节,总结类似不同人物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高尚行为的精髓以及力量,在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的时候,提供一个生长基础。
2.2从大学生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给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自信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榜样神圣化,完美化,这会使大学生对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变得消极,缺乏信心。作为榜样,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正常人,也会有缺点,有困惑,有不足,但是经历痛苦才会成长。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不仅不会损害榜样的力量,而且会使榜样的形象更加真实,力量更加强大。通过肯定榜样对自我的超越,会激发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信,追求自我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榜样毕竟是少数,榜样是在某方面达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向榜样学习,并不意味着必须同样成为榜样,而是珍惜那种精神,肯定自我成长,脚踏实地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关于榜样的另一个错误认识是:只要不成为道德败类就可以!这种认识相当于纵容大学生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德性的成长在生活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范美忠挑战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并且自我辩护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认可,就是警示。作为北大的学生,范美忠我国高校教育缺少德性证明。大学生在进行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绝不能极端,只看到榜样和败类。
3.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3.1从教学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呢?这和人类社会对思想道德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标追求: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基本内容:对已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规范;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发生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是行为的、关系的、价值的、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等多形态的构成物。道德性活动的性质主要是关系性活动,而不是对象性活动。思想道德则是对道德更高形态的表达。
季羡林说:“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3]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生,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状态。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伟大道德情操,具有宏大生命境界的未来国家的主人。如果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不能给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工作和社会方面的困境带来启示、希望、自信,就失去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
3.2从大学生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助于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困惑,得不到不解决,一定会精神空虚和迷茫,非常痛苦,或者变得庸俗,碌碌无为,得不到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这并不是看不见的“无病呻吟”,这是精神成长的痛哭,有损于大学生德性的成长,束缚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大学生在对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逃避,对抗,或者冷漠。这些都会破坏或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发展的要求。而最基本的道德尊严感正是强有力的人格力量。对于道德尊严感,朱小曼教授说,德育过程产生这一情感效应的机制是激励和报偿。它不是由距离感、神圣感造成的外部刺激与压力,而是由他人及社会赞赏和激励所造成并从内部推动自己的力量。德育过程不仅为人提供道德表现的机会,使人及时获得精神报偿的权力,特别是在人对价值选择定向的关键时刻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撑,……。只有大学生的德性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能够实事求是的看待遇到的问题,做出让自我心灵平静、充实的选择,让自我感到更加有力量、更加满足,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利益相联系,正是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功利化了,而且束缚了大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可以激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正确认识思想道德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规则,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从而积极进行思想道德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8:129.
[2]《是什么推动了道德进步》,《南风窗》,南风窗杂志社编辑出版,2015(4):9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道德榜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现代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给大学生提供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教育。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人类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没有实效,会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认识和思考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场所。面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脱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部分,关键要对教学中的相应方面加以改进。反思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道德榜样、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1.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
1.1从教学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衡量标准同样是考试。学校考试的日益标准化、规范化,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概念性知识为教学重点。但是,与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相比较,概念性知识不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消除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混乱和困惑,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这是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决定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抽象性,属于理性认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这方面,大学生通过小学、中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思想道德标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继续以概念性知识为主,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解疑释惑,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会造成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发展丧失热情,停滞不前。焦点思想道德问题是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和现实社会中直面的思想道德现象的一种汇总和分类。它涉及具体的职业、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比较具体,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结合自身面对的问题,从而开展思想道德自我的探索。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计划。其中,“解释情境”是指,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只有通过大量关系到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才能推动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而不是依然处于道德认知的困境之中。
1.2从大学生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符合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思想道德学习的需要
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价值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让人感到矛盾、困惑和混乱的现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面对思想道德困惑,追求进步,渴望力量,需要引导。但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和冲突,带来思想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和困境。利益和美德,金钱和事业,物质和爱情,虚假和真实等等,给大学生带来艰难的选择,难以很好的平衡和处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通过老师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稳定的道德认知,会有助于以后人生路上实事求是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年龄处于18—23岁,这一时期正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感或一体感”[1]形成的关键时期。朱小曼教授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形成了完全性的形式操作思维,但心理上脆弱,他们对人生理想、社会公正、生命价值的认知与以前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需要及时调整青年的价值追求与实际追求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和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为大学生以后在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预先奠定稳定的道德认识。
2.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
2.1从教学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灿烂若星空的思想道德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发挥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比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推动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但是,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由于不够详细和缺少分析,往往变得昙花一现,只引起大学生短暂的感动和冲动。所以,只在道德情感上打动学生,缺少道德理性是不够的,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情感很重要,只讲道德情感却会让人忘记人理性思辨的力量。“柏拉图认为,道德进步本质上是一个智识过程,由理性辩论来推动”,“道德心理学用来解释为何道德进步既是可能的,过程又极为缓慢;而道德哲学可以澄清是什么构成了道德进步,并把我们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2]只有实事求是的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结合现实中的细节,总结类似不同人物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高尚行为的精髓以及力量,在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的时候,提供一个生长基础。
2.2从大学生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给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自信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榜样神圣化,完美化,这会使大学生对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变得消极,缺乏信心。作为榜样,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正常人,也会有缺点,有困惑,有不足,但是经历痛苦才会成长。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不仅不会损害榜样的力量,而且会使榜样的形象更加真实,力量更加强大。通过肯定榜样对自我的超越,会激发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信,追求自我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榜样毕竟是少数,榜样是在某方面达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向榜样学习,并不意味着必须同样成为榜样,而是珍惜那种精神,肯定自我成长,脚踏实地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关于榜样的另一个错误认识是:只要不成为道德败类就可以!这种认识相当于纵容大学生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德性的成长在生活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范美忠挑战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并且自我辩护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认可,就是警示。作为北大的学生,范美忠我国高校教育缺少德性证明。大学生在进行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绝不能极端,只看到榜样和败类。
3.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3.1从教学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呢?这和人类社会对思想道德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标追求: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基本内容:对已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规范;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发生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是行为的、关系的、价值的、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等多形态的构成物。道德性活动的性质主要是关系性活动,而不是对象性活动。思想道德则是对道德更高形态的表达。
季羡林说:“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3]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生,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状态。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伟大道德情操,具有宏大生命境界的未来国家的主人。如果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不能给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工作和社会方面的困境带来启示、希望、自信,就失去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
3.2从大学生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助于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困惑,得不到不解决,一定会精神空虚和迷茫,非常痛苦,或者变得庸俗,碌碌无为,得不到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这并不是看不见的“无病呻吟”,这是精神成长的痛哭,有损于大学生德性的成长,束缚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大学生在对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逃避,对抗,或者冷漠。这些都会破坏或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发展的要求。而最基本的道德尊严感正是强有力的人格力量。对于道德尊严感,朱小曼教授说,德育过程产生这一情感效应的机制是激励和报偿。它不是由距离感、神圣感造成的外部刺激与压力,而是由他人及社会赞赏和激励所造成并从内部推动自己的力量。德育过程不仅为人提供道德表现的机会,使人及时获得精神报偿的权力,特别是在人对价值选择定向的关键时刻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撑,……。只有大学生的德性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能够实事求是的看待遇到的问题,做出让自我心灵平静、充实的选择,让自我感到更加有力量、更加满足,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利益相联系,正是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功利化了,而且束缚了大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可以激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正确认识思想道德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规则,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从而积极进行思想道德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8:129.
[2]《是什么推动了道德进步》,《南风窗》,南风窗杂志社编辑出版,2015(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