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慢性危重病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 135例合并失血性休克的钝性创伤患者.慢性危重病被定义为在重症加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慢性危重病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 135例合并失血性休克的钝性创伤患者.慢性危重病被定义为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治疗超过14 d且存在持续器官功能障碍.结果显示:135例患者中,3例患者(2.2%)在伤后7 d内死亡,107例患者(79.3%)迅速康复,而25例患者(18.5%)发展为慢性危重病.与康复患者比较,发展为慢性危重病的患者年龄较大(岁:55比44,P=0.01),休克更为严重〔剩余碱 (BE,mmol/L):-9.2比-5.5,P=0.005),器官衰竭更加严重〔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分):3.5±2.4比0.8±1.1,P<0.0001〕,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84%比35%,P<0.0001),且转至康复病房而不能出院的患者更多(56%比34%,P=0.08).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用于拔除气管导管后序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且脱机拔管后采用序贯治疗的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NC组(25例)和无创正压通气(NPPV)组(24例)。分别于序贯治疗12、24、48 h观察患者痰液黏稠度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治疗1周内
随着超声仪器、穿刺技术和各种针具及引流管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对腹部囊肿、脓肿及积液的治疗已由原来的辅助治疗地位变为今天的首选治疗方法[1]。我科2010年1~8月超声实时监测下应用静脉导管针(BD针)经皮腹腔穿刺抽液,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8月门诊患者34例,住院患者124例,年龄27~72岁,平均(51.85±2
目的建立稳定的猪脑死亡动物模型,观察脑组织氧代谢在脑死亡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评价脑组织氧代谢指标在脑死亡判定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择12只长白猪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硬膜外水囊加压法建立脑死亡动物模型,实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按脑死亡模型构建过程中脑灌注压(CPP)下降程度分为CPP正常组及CPP下降0%~30%、30%~70%、70%~100%组。分别经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