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承认、接受和效仿与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应该立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等现实基础,聚焦大学生现实生活场域,优化认同教育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1-0118-03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间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认同。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引入“认同”概念,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层次的不断深入,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将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在认同方面下大力气、做足文章,通过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从而弘扬中国精神,抵御西方“普世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供给侧改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夠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舆情多变、思潮多元、载体多样等新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树立“供给侧改革”意识。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当借鉴“供给侧改革”思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认同教育方面,不仅要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引导大学生实现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因为,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新“生态”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出现了诸如意识形态碰撞、文化冲突、利益结构调整、大学生个性张扬等新问题,如果供给侧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打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状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供给侧应从“有没有”逐渐向“好不好”转变,因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90”后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需求。供需平衡的打破也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新的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供给侧”提供更加“时尚”、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让新时代大学生能增加获得感的内容和形式。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还需要“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要素,在供给产品、供给方式和供给质量等方面与时俱进。”
2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解决供给内容陈旧、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方式不“时尚”等问题,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高质、精准和有效的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认同教育的供需平衡,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西方一些高校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例如面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衰落,哈佛大学在教育资源供给上,不断增强道德推理课程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推出了多达13门的道德推理课程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学习这些道德课程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实现有效供给。
第一,聚焦大学生现实生活场域,力求供给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在供给内容上不断创新,要提高供给内容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解决这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场域,使核心价值观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导向,加强人文关怀,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在价值冲突、心理困惑、婚恋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引导他们学会鉴别、判断和取舍。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其愿意接受并乐于接受。
第二,优化认同教育的舆论环境,创新认同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
舆论是任何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环境要素。供给侧改革从形式上讲离不开优良的舆论环境。面对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整合微信、微博、移动APP等宣传载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媒体矩阵,建设“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立体化舆论阵地,从而营造优良的网络舆论氛围。同时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因为话语是把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话语特点,改变传统的“说教式”表达方式,转换为学生愿听、爱听、乐听的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1-0118-03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间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认同。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引入“认同”概念,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层次的不断深入,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将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在认同方面下大力气、做足文章,通过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从而弘扬中国精神,抵御西方“普世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供给侧改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夠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舆情多变、思潮多元、载体多样等新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树立“供给侧改革”意识。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当借鉴“供给侧改革”思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认同教育方面,不仅要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引导大学生实现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因为,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新“生态”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出现了诸如意识形态碰撞、文化冲突、利益结构调整、大学生个性张扬等新问题,如果供给侧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打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状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供给侧应从“有没有”逐渐向“好不好”转变,因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90”后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需求。供需平衡的打破也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新的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供给侧”提供更加“时尚”、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让新时代大学生能增加获得感的内容和形式。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还需要“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要素,在供给产品、供给方式和供给质量等方面与时俱进。”
2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解决供给内容陈旧、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方式不“时尚”等问题,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高质、精准和有效的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认同教育的供需平衡,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西方一些高校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例如面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衰落,哈佛大学在教育资源供给上,不断增强道德推理课程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推出了多达13门的道德推理课程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学习这些道德课程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实现有效供给。
第一,聚焦大学生现实生活场域,力求供给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在供给内容上不断创新,要提高供给内容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解决这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场域,使核心价值观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导向,加强人文关怀,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在价值冲突、心理困惑、婚恋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引导他们学会鉴别、判断和取舍。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其愿意接受并乐于接受。
第二,优化认同教育的舆论环境,创新认同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
舆论是任何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环境要素。供给侧改革从形式上讲离不开优良的舆论环境。面对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整合微信、微博、移动APP等宣传载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媒体矩阵,建设“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立体化舆论阵地,从而营造优良的网络舆论氛围。同时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因为话语是把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话语特点,改变传统的“说教式”表达方式,转换为学生愿听、爱听、乐听的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