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留置针输液是血液科患儿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为了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010年6月—2011年8月,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124 例患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儿中,男66例,女58例,<1岁4例,1—3岁35例,3岁—5岁85例;头皮静脉穿刺31例,四肢静脉穿刺93例.124例患儿按穿刺日期标识双号为实验组62例,单号为对照组62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Y型、24G静脉留置针,由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在白天操作。对照组:选择好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后,头皮静脉充分备皮,四肢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取下静脉留置针上的针套,旋转针芯以松动外套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再推进1—2㎜左右,以确保外套管进入静脉内。【1】然后用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边退针芯边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保留5㎜外套管在血管外,然后将针芯全部抽出,透明敷贴固定。实验组:消毒方法同对照组,左手绷紧皮肤固定不动,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45°角直接从血管正上方快速穿刺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平行将留置针前行1-2㎜,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软管座,同时右手示指向后轻推鳍状针座退出针芯2-3㎜,然后右手拇指和示指握住留置针软管座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保留3-5㎜套管在血管外,最后将针芯全部抽出,透明敷贴固定。
2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实验组3例失败,均在补送管时出现皮肤隆起。对照组19例失败,其中10例外套管扭曲叠,6例血管破裂出现皮下淤血,3例外渗皮肤隆起。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注:※ 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的方法在穿刺一次成功及穿刺成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
3.1 固定血管,绷紧皮肤,降低穿刺阻力。实验组在穿刺进针操作过程中始终用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固定血管不动,避免血管滑动,只用右手送外套管,提高送管稳定性,减少皮肤皱褶和血管弯曲,降低穿刺阻力,使送管一次成功(2)而对照组在穿刺见回血后,左手脱离固定,协助右手送管,左右手同时操作,常因患儿哭闹躁动、不配合,左右手力量不均衡,导致留置针滑脱、移位,穿刺失败。尤其是重度贫血患儿、化疗呕吐及高热脱水患儿,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末梢循环差及不合作的患儿,实验组穿刺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增大留置针进针角度,快速穿刺,减轻疼痛感。临床实践证明,留置针穿刺疼痛的原因与穿刺角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3)对照组穿刺时与皮肤呈15-30°.进针时有效穿刺力小,穿刺速度缓慢,机械性损伤刺激大,致痛物质释放增多,加上针头斜面接触皮肤面积相对增大,此时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时间延长,疼痛增加。而实验组在穿刺时与皮肤呈45°进针,作用于针头的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快,针头刺激皮肤时间缩短,疼痛减轻。患儿易于接受。
3.3 保留针芯进针,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实验组采用带芯送管方法,在血管正上方快速穿刺,见回血后,右手稍退针芯2-3mm,使外套管远端(进血管端)圆滑而整齐,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既克服穿深筋膜的阻力,又有针芯支撑能按阻力改变送管方向,不会因患儿剧烈活动肢体而刺穿血管壁,同时送管遇阻力时可避免强行送管导致血管破裂,以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实验组有6例补送管成功就是在穿刺过深,遇有阻力,回抽无回血时及时回退针头到回血复现,调整进针方向再次送入静脉获得成功。而对照组边退针芯边送外套管的穿刺方法使外套管失去支撑,在静脉充盈差,管腔狭窄,静脉弯曲时阻力增大,若强行送管,或送管方向与静脉走行方向不一致时易导致血管破裂,穿刺失败。
3.4 操作方便,节约人力资源。对照组穿刺法至少需要两名护士协助,才能完成操作;而实验组穿刺法只需家属配合,一名护士便能完成操作,这在护士单独值班时极为方便,值得我们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1.
[2]柴文莲,邢建波.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两种不同送管方法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72.
[3]刘妹华,杨彦芹等.快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4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儿中,男66例,女58例,<1岁4例,1—3岁35例,3岁—5岁85例;头皮静脉穿刺31例,四肢静脉穿刺93例.124例患儿按穿刺日期标识双号为实验组62例,单号为对照组62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Y型、24G静脉留置针,由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在白天操作。对照组:选择好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后,头皮静脉充分备皮,四肢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取下静脉留置针上的针套,旋转针芯以松动外套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再推进1—2㎜左右,以确保外套管进入静脉内。【1】然后用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边退针芯边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保留5㎜外套管在血管外,然后将针芯全部抽出,透明敷贴固定。实验组:消毒方法同对照组,左手绷紧皮肤固定不动,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45°角直接从血管正上方快速穿刺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平行将留置针前行1-2㎜,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软管座,同时右手示指向后轻推鳍状针座退出针芯2-3㎜,然后右手拇指和示指握住留置针软管座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保留3-5㎜套管在血管外,最后将针芯全部抽出,透明敷贴固定。
2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实验组3例失败,均在补送管时出现皮肤隆起。对照组19例失败,其中10例外套管扭曲叠,6例血管破裂出现皮下淤血,3例外渗皮肤隆起。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注:※ 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的方法在穿刺一次成功及穿刺成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
3.1 固定血管,绷紧皮肤,降低穿刺阻力。实验组在穿刺进针操作过程中始终用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固定血管不动,避免血管滑动,只用右手送外套管,提高送管稳定性,减少皮肤皱褶和血管弯曲,降低穿刺阻力,使送管一次成功(2)而对照组在穿刺见回血后,左手脱离固定,协助右手送管,左右手同时操作,常因患儿哭闹躁动、不配合,左右手力量不均衡,导致留置针滑脱、移位,穿刺失败。尤其是重度贫血患儿、化疗呕吐及高热脱水患儿,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末梢循环差及不合作的患儿,实验组穿刺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增大留置针进针角度,快速穿刺,减轻疼痛感。临床实践证明,留置针穿刺疼痛的原因与穿刺角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3)对照组穿刺时与皮肤呈15-30°.进针时有效穿刺力小,穿刺速度缓慢,机械性损伤刺激大,致痛物质释放增多,加上针头斜面接触皮肤面积相对增大,此时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时间延长,疼痛增加。而实验组在穿刺时与皮肤呈45°进针,作用于针头的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快,针头刺激皮肤时间缩短,疼痛减轻。患儿易于接受。
3.3 保留针芯进针,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实验组采用带芯送管方法,在血管正上方快速穿刺,见回血后,右手稍退针芯2-3mm,使外套管远端(进血管端)圆滑而整齐,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既克服穿深筋膜的阻力,又有针芯支撑能按阻力改变送管方向,不会因患儿剧烈活动肢体而刺穿血管壁,同时送管遇阻力时可避免强行送管导致血管破裂,以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实验组有6例补送管成功就是在穿刺过深,遇有阻力,回抽无回血时及时回退针头到回血复现,调整进针方向再次送入静脉获得成功。而对照组边退针芯边送外套管的穿刺方法使外套管失去支撑,在静脉充盈差,管腔狭窄,静脉弯曲时阻力增大,若强行送管,或送管方向与静脉走行方向不一致时易导致血管破裂,穿刺失败。
3.4 操作方便,节约人力资源。对照组穿刺法至少需要两名护士协助,才能完成操作;而实验组穿刺法只需家属配合,一名护士便能完成操作,这在护士单独值班时极为方便,值得我们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1.
[2]柴文莲,邢建波.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两种不同送管方法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72.
[3]刘妹华,杨彦芹等.快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