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鸟,雄的称“凤”,雌的为“凰”,于火里重生,于世间翱翔,它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凤凰是现实中的一座城,男人英俊,女人漂亮,于水上居住,于山中徜徉,她是心灵宁静的港湾;
凤凰之美在风俗:热肠古道,淳朴民风,苗寨里风情浓郁,土家族热情迎宾,驱除瘟疫有傩戏,歌颂爱情数茶灯。
凤凰之美在建筑:绕山绕水,南长城雄居山脊之上,灰瓦木屋,德夯村掩映翠竹之中。高高的吊脚楼辉映秀丽的沱江水,大唐朝的黄丝桥却是如今的石头城。
凤凰之美在地理:地处湘西,南据楚尾,西接黔边,北连乾水,东控辰沅。那里自古为川湘的咽喉要地,巍巍武陵是脊梁,挺立着湘西人的傲骨;滔滔沱江为血脉,奔涌着凤凰城的柔情。
凤凰之美在人文:山出智者,水蕴仁心。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大好山水,养育出无数人杰:爱国军人田兴恕、民国总理熊希龄、画坛巨匠黄永玉、文学大师沈从文……
凤凰,世界上最值得去的地方,全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赶集·过节·喝酒·观戏·赏艺
赶凤凰集
赶集,在凤凰称之为“赶场”。到凤凰的人,如果没有去赶场,不能算真正见识过凤凰的风俗。凤凰集不光各种农贸产品丰富,价格便宜,而且还可以发现不少素日里难得一见的手工艺品。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珍品为来过凤凰的人所珍爱,为没来凤凰的人所艳羡。
苗家服饰的色调基本上是黑色、白色和蓝青色,黑色的是苗族人的头帕,高高耸起。白色的是苗家姑娘配戴的银饰和服装上的刺绣花边,举手投足,银光闪烁,叮当作响。蓝青色,是苗家人的衣裳,好像只有选择大海般的颜色,才足以穿出苗家人性格的沉稳。身着盛装的苗民双肩上挎着充满苗家特色的背篓,装扮喜气的少妇或是背着竹制的座篮,或是负着织锦的背袋,可爱的小娃娃坐在里面转动着小脑袋,好奇地看着繁华的市集。
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头巾包成人字路,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子则多是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右开襟的衣服,大而短的袖子上装饰着花边,挂银铜佩饰,人称“满襟”,的确有满清遗风。未出阁的土家少女穿的是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天真的小孩子则戴着菩萨帽或虎头帽,在人群中忽现忽隐。不同职业的土家人有不同的打扮,讲究的服装也体现出土家人性格中的认真。
在这集市里,随处可以看得见山里人的憨厚,淳朴的山里人连报价都是实打实的,如同《镜花缘》中所写的君子国,省略了客人讨价还价的过程。
腊尔山、禾库、山江都是苗族的集场,这里不仅有附近的寨子来赶集,而且连花垣、吉首、泸溪、麻阳、贵州松桃、铜仁、四川秀山的商贩也往往在这里交易,可以说,是“三省赶一场”,物品之多,价格之便宜,民族手工品之精湛都是所有集场中数一数二的。
凤凰的集市自然是每天都有。如果你能够恰逢赶场的日子,各族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墟场,放眼望去,集市里人声鼎沸,侧耳倾听,到处是语笑嫣然,民族盛装装点出五颜六色,妙龄女子打扮得绚丽多彩,一个集市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漫步在这漫天的祥和与喜悦之中,不由你不开心,不由你不动情。
过凤凰节
“六月六苗歌节”
每年农历六月六那天,苗族人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歌节活动,来纪念为苗家争取自由幸福而战死沙场的英雄。这一天,湘黔村村寨寨的苗族人,从高高的腊尔山上,从秀丽的乌巢河畔,从号称苗歌之乡的勾良苗寨,从凤凰山乡的四哨五营,一起来到“六月六”盛会的歌场,木叶与花鼓同响,唢呐共芦笙齐鸣,唱支歌对支歌,歌声四起,脸也笑心也笑,笑语满坡。人群中,老歌师唱起了古老的《缅怀歌》,那苍老沉郁的歌喉,那如泣如诉的曲调,把人们带回了那悠远古老的年代——勾良苗寨出了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他为苗家争自由过上美好的时光。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啊,英雄斩杀了凶恶残忍的豺狼。月亮山顶的将星殒落苗寨哟,《缅怀歌》世世代代在苗山寨里传唱。人们放开歌喉,尽情歌唱,悠悠的苗歌,你问我答,此起彼伏,直唱得山泉水静静流淌,直唱得画眉鸟止住歌喉。
“七月半鬼节”
在土乡,崇鬼敬鬼的习俗十分浓厚。鬼实际上代表着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亲人们离开人世,到了那不可捉摸的冥明世界,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土乡人把这美好的情谊浓缩在这七月的凌晨。七月半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乡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来包裹早已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就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已故的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故人后,大人和孩子一起品尝,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夕阳西下,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给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写满逝去亲人的名字的红纸庄重地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为了使每个亲人都拿到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还必须按照亲人辈份的大小和去世的早晚顺序摆好,每堆钱纸上都要摆好事先写好的名字,每人一堆就不会错乱。
寨子宗庙的祠堂里,正在举行隆重的祭鬼节灯会。在族长主持下,把扎成的各种鬼灯和神灯按顺序摆好。鬼灯分鬼王灯、钟旭灯、冥王灯、判官小鬼灯、牛头马面灯,神灯主要是观音灯、罗汉灯、三星灯、三才灯、南极仙翁灯、玉皇灯、王母灯、瑶池灯。扎灯一律按照大小摆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毕再把这些扎灯和钱纸香烛一起烧掉。各家各户的长者,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龛上放好。七月半祭鬼节也到此结束。
八月中秋合家团聚吃月饼,银色月光遍撒小城,合家团聚共叙天伦,抬头望月,月圆人也团圆。在凤凰的青山秀水间度过一个美好的中秋也是一件快事。
九月重阳登高,秋高气爽。这个时候紫姜上市,吃鸭子最香。
过年舞狮、烧龙灯、放鞭炮。大年初一,各乡镇的狮子、龙灯,皆要来县城拜年、献艺,各乡镇各自使出看家本领,一决高下,精彩万分。
凤凰的节日如同凤凰人欢乐自在的光景,永远过不完。
喝拦门酒
拦门酒是苗寨的一种古老习俗。苗家人办喜事儿,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好客的主人和热情的亲友汇聚一堂,这门喜事肯定办得又体面又热闹。苗家人的性格是喜爱广交朋友,有朋自远方来,自然也是一件大喜事。每当宾客来时,主人早已准备好的自酿苞谷烧酒,同时,还要请来寨子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家门口摆下大方桌,桌子上斟满一碗碗清香的美酒。客人来时,负责把门的族老首先唱讲贺词,然后,由客人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一问一答之后,热情的主人举酒迎宾朋,每一个来访的人都如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真可以算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观凤凰戏
“戏剧活化石”傩戏(“傩”音同“挪”)
傩戏又叫“傩堂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傩戏的历史有很多神秘之处。它源自皇帝的祭祀仪式。从周天子制礼,孔夫子修《礼记》以来,西周、春秋时期,都是由一国宰相来掌管祭礼之器,祭天地鬼神、宗庙社稷。汉代以前,天子即命方相氏主持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祭祀人戴面具、蒙熊皮、执礼器,口作“傩傩”之声,这种仪式被称为“傩仪”。天子的威仪很快就受到民众的私下模仿,祭祀仪式大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步的发展。因为道教的兴盛以及佛教的传入,驱鬼逐疫便演变为酬神纳吉,最后终于将酬神变成了娱人。最有趣的例证便是,传统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而成为灶公、灶母,然后,乞丐也加入了傩仪的行列。到了这个时候,有着皇天威仪的傩仪就全面过渡为民间娱乐形式。
“楚人信巫鬼,重祭祀”,酬神祭鬼盛行。在祭祀时,由巫师演唱词曲。到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祭神词曲有很大发展;到明代开始演变为“傩愿神戏”。巫师酬神和剧目扮演才明确分工,扩大演出范围和剧目。由于这种演出是在举行法事的厅堂进行,所以又叫“傩堂戏”。
傩戏是凤凰县最古老的剧种,傩仪到傩戏,保留的是一段中国民间古老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凤凰傩戏最为鲜明的特色是没有文戏伴奏,只有武戏配音。
凤凰朝阳宫,原名“陈家祠堂”,建于1916年,在临街朱红色的门楼两边,嵌着精美的浮雕山水画。入门,一排低矮的横梁压在头上,穿过横梁来到青石铺就的庭院,回过头来才发现,横梁托起的竟是一个精巧的古戏台。如果能有幸在凤凰朝阳宫看上一场傩戏,将是非常幸运的。
傩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演出前要举行复杂的法事。首先,傩师在堂屋或堂屋外的院子里精心布置傩堂神案。堂屋正面或院子正对堂屋的一面布置竹子编扎的彩楼牌坊,称为“三清殿”。“三清殿”前置一张神案桌,桌上供奉司傩大神——傩公和傩母的木雕头像,摆放令牌、神卦、司刀、玉印、牛角、牌带、马鞍等法物。
牌坊正面悬挂“三清图”和“师坛图”。“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有众多神祗。“师坛图”是历代摊坛祖师神位图,其上写着傩坛历代祖师传承表。演出前,傩师身着法装首先虔诚地祭拜“师坛图”,祈求历代祖师保佑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法事施行的全过程充满着森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感到已进人一种神秘、恍惚的“神化”境界。
傩师施行法事完毕,演员便佩戴面具上场表演戏剧。演出结束后,傩师还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上演戏剧均有本所依。剧本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傩戏演出的全过程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傩堂面具的质料多为杨木和柳木。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加工创造,傩堂戏的内容不断丰富,剧目不断增多。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始祖戏,剧目有《搬开山》、《搬土地》、《搬算匠》、《搬先锋》、《搬师娘》、《搬童儿》等,都是酬神还愿的戏种。第二类是正本戏,可分为大戏、小戏和折子戏三种。大戏为传统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陈世美不认前妻》、《双上坟》等。小戏为地方性剧目,有《三宝舞龙》、《雷交锤》、《白猿戏普》、《王二边框》等。折子戏剧目有《庵堂会》、《芦林会》、《池塘会》等。
到凤凰一游,听一听这地道的“老戏”,看一看在戏台上带着面具用地方话开唱的种种角色,真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看惯了电影电视的现代都市人,突然观赏这几千年传承的老戏,想一想“古人未睹今时戏,今戏曾经悦古人”,面对威严的古戏台,让人感悟着凤凰文化的厚重。
阳戏和茶灯戏
不要以为在凤凰只有傩堂戏,看过了傩堂戏,还有阳戏和茶灯戏可看。
阳戏是正月阳春时节演出的歌舞小戏,曲调唱腔都从山歌小调发展演变而来,音乐丰富多样,技巧通俗简单,表演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是一种具有当地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地方戏。
据凤凰的地方志记载,凤凰阳戏始于乾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起初只是一种民间流行歌舞和说唱表演,到嘉庆时期,这种歌舞说唱艺术演化为剧情简单的“采茶戏”。到了道光年间,发展成为“二小阳戏”,有小丑和小旦两种角色扮演。小丑头扎冲天钻发型,鼻梁上画有蛤蟆图,显得俏皮、轻快,饶有风趣。小旦由男人扮演,模仿女性打扮,头包人字头巾,插纸花,戴耳环,搽白粉、画青眉、涂朱唇,妖艳妩媚,风韵动人。到咸丰年间,二小阳戏发展为三小阳戏,有小丑、小旦和小生三种角色扮演,表演技艺大大提高,服装道具逐步增加,表演技艺逐渐复杂化,更具有戏剧特色。清末宣统年间,三小阳戏发展为三生、三旦、一丑一净,有八种角色扮演的戏剧,人称“八顶网子”的行当。
凤凰阳戏有全套乐器(即锣、鼓、胡琴等)、齐全的服装和道具。唱腔质朴粗犷,节奏明快,曲调优雅,使用地方口语道白,通俗易懂。阳戏内容广泛,剧情幽默风趣,多反映当地民众生活劳作及风土人情,很有艺术感染力,深受民众喜爱。
如果说傩堂戏是凤凰的文化大餐,阳戏是凤凰的文化便饭,那么,凤凰茶灯戏就肯定是凤凰人的文化茶点了。
凤凰茶灯戏是劳动者欢庆丰收、赞美生活、歌颂爱情的一种民间歌舞剧。凤凰茶灯分为文茶灯和武茶灯两种,是凤凰县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茶灯戏的音乐流畅自然,十分动听,内容也充满了诙谐风趣。曾经颠沛流离的凤凰人经历了太多的悲哀与苦难,从他们的先民定居在此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盼望着快乐和喜悦,盼望着只有欢笑没有哀愁的日子。民间的艺术映照出百姓的心愿,茶灯也根本没有悲苦戏,所有的茶灯戏都是喜剧。谈笑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茶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那是顺理成章的了。
赏凤凰艺
人杰地灵的凤凰城,居住着勤劳聪慧的凤凰人,久居城市的人们厌倦了工业品的千篇一律和机械,凤凰的传统工艺却因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唤起了都市人无比的亲切感。要是把凤凰人的绝技一一列举,那可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蜡染
凤凰蜡染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蜡染印花布纯美典雅,原始而古朴,是凤凰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品。
蜡染印花布制作工艺程序复杂,首先要把各种图案投影在木板上,按照投影雕刻成模板,然后将布料置于两块模板间,再将特制的染液灌入夹好的花模空白处,这种方法是凸染。手染则是把花模板压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液刷浸,等它稍干之后揭开模板,美丽的蜡染就算制成了。
蜡染印花布可以加工成壁挂、屏风、被面、桌罩或者衣物。它的成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凤凰老字号“熊盛泰正号”,主人熊承早是凤凰有名的蜡染师,他的作品《白石老人》获得过国际奖。蜡容易融化也极易凝结,离火即硬。创作这幅蜡染画,最难之处在画出白石老人那双传神的眼睛。而画上的这双眼睛,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总是慈祥地凝视着你,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纸扎
凤凰的纸扎工艺,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纸扎,顾名思义,是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出家具、房屋、城墙、花木、山石、动物等,人物则以竹篾为骨架,套上衣冠服饰。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凤凰有10多家纸扎铺子。
凤凰纸扎的高手聂方俊,外号“聂胡子”。纸扎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他制作的龙、狮等均是美仑美奂的艺术品。欢庆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龙灯队,手舞巨龙翩翩起舞,那条腾飞之龙就是出自聂方俊之手。
剪纸
苗族剪纸艺术是最富有苗族特点的艺术。苗族传统手工艺的剪纸之所以美,在于它流露着苗家妇女宁静安祥的生活态度和向往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没有批量生产下粗制滥造的旅游工艺品的浮躁和功利。苗族剪纸是苗族刺绣的底样,但从其制作工序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剪纸多为即兴作品。一般是剪纸艺人采用剪、扎、挑的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理。画面造型生动,线条自然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去过凤凰古城的人都会知道在虹桥桥头一遛小摊中的那位吴六爱大娘。吴大娘年近六十,年轻时自学剪纸,初时纯粹是一种爱好,后来剪得好了,便在山江苗寨赶场时拿到集上去卖给姑娘媳妇们做绣花样子。她每天都在摊子旁边忙忙碌碌,来凤凰旅游的人十有八九买过她的剪纸,她本人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前来采风的民俗摄影家们镜头里绝好的摄影题材。
“民间”提示
一、黄丝桥边有卖剪纸、蜡染的民间手工艺者,可以买一些作纪念。
二、凤凰附近苗寨赶集日;
廖家桥:赶每月三、八日(阴历)车费1元。
阿拉营:赶每月二、七日(阴历)画费3元。全县最大的墟场,附近有著名的黄丝桥古城及新发现的南长城遗址。
吉信:赶每月五、十日(阴历) 车费 3 元。全县第二大墟场,交通便利,吉凤公路贯穿全境。
山江:赶每月三、八日(阴历)车费 3 元。腊尔山:赶二、七(阴历) 车费 5 元。
禾库:赶每月一、六日(阴历)车费 5 元。交通不大方便。
三、腊尔山苗区交通不是很方便,只有坐人货两用卡车,最好自备矿泉水。
无限风光,就在凤凰
南方古长城
说起长城,人们脑子里自然浮现出北方层峦叠嶂中的雄伟边关。可是,在湘西,却有着极少见于史端的苗疆长城。看多了北方长城高大的游人,一走近南长城就会感叹它的小巧灵活。
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其中大部分从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
为了安定边境地区,明朝廷拨出四万两白银,修筑起了南方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苗疆长城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当时长城沿线一般情况都驻有四五千人的军队,最多时人数曾经多达七千人。
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南长城,是在以前的南方长城旧址上复建的,南长城本来就是沿山靠水,就地取材建筑而成的,如果有石头的话,就用石头垒,没有石头的话就用黄土夯制,尽管它不那么高大,但并不缺少作为军事防御的工程所应该有的一切,并且它的军事建筑,象哨卡、堡垒关口等等。比北方长城更为密集。沿途建有八百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的哨台、炮台、碉堡、关门,差不多半里地就有一个建筑。
南长城的断壁残垣无声的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把人带入了一个古老的梦境,那梦中有狼烟、有牛角号、有鸣锣,还有哀怨的思乡长笛。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和烽火台,幽幽地讲述着南方长城过去的雄伟和风采。
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是一个大的屯兵营。古城呈长方形,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宋、元、明、清历代均加以改造修葺,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头城堡。
古城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最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平整,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
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城楼。东门为“和育门”,供官员出入,百姓只有婚嫁才可经由此门,故又称“喜门”;西门题曰“实诚门”,为出兵打仗之门;北门题曰“日光门”,为百姓出入的通道。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井藻浮雕,飞檐翘角,分外壮观。清乾隆十八年设凤凰营驻扎于此(“营”相当于现代的“师”)。
古城于民国二年改称“黄丝桥”,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以卖丝为生义务修桥的黄老太。走上城楼,你会看到远处一座小小石桥,据说那里曾有一座木桥,是位姓黄的老人靠卖丝线赚钱修成的,黄丝桥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如今木桥已不在,黄姓老人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城内昔日的兵营早就成了今日的民宅。走在城墙的通道上,前面是巍然矗立的点将台,雄风依旧,下面是安宁的住户,鸡犬之声相闻,让人不禁心神恍惚,不知此刻是古是今。
黄丝桥古城真正称奇的有两个地方:一是没有南门。原来,南门曾先后修建三次,但均被火焚毁,风水先生说南方丙丁五行属火,被焚是注定的,所以后来索性将南门封死。二是一般的古城堡,转弯的地方都是呈直角的,而这里的转角却凸出去一块,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观察敌情,遇到敌人来犯的时候,守城的士兵就可以在这里将敌军击退,这也显示出古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完整性。
黄丝桥古城当初曾是南方长城防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屯兵站,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而现在住满了迁徙而来的苗汉百姓。虽然外面依然构造坚固壁垒森严,城里却是鸡鸣狗吠,生机盎然。看城外良田绿水,斜阳夕照,炊烟袅袅,一派田园风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西通云贵的要塞、刀戟搏击的战场呢?
当年的统治者费尽心思实行民族隔离制度,才有了南长城的出现。而人的精神和信仰是难以教化的。统治者的干预,并未斩断手足情。今天,作为南长城防御系统指挥中心的凤凰古城,也早已失去了以往的战略和政治地位,只有仅存的东西两座城楼和半壁城垣,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沿南长城一路走到黄丝桥,南国风光和湘西民族风情分外诱人,这或许是南长城作为历史物证之外的另一个价值所在吧。战火硝烟早已成为过去,静静流淌着的是美丽沱江,千百年来始终不变的,是两岸那优美的风光。
北门楼
北门城楼是凤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凤凰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由于军事地位的不断攀升,最初的土城墙自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砖城,而清康熙年间又由砖城改建为石城,定名为“壁辉门”。尽管这里历来为兵家必夺之地,但北门城楼几经战火,至今保存完好。城楼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洞呈一半月拱,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够控防180度范围内的区域。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跳岩
北城楼前的沱江、沱江上的跳岩、沱江边的吊脚楼也是无数次出现在影视镜头中的地方。沱江跳岩,位于凤凰古城北门外沱江河道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前这里是进出凤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乾嘉苗民起义,辛亥革命凤凰光复起义、解放战争,都是从这里进攻古城凤凰。跳岩全长100米。共有15个岩墩,依次横列在沱江河床上。岩墩用红砂块石修砌,墩与墩之间相距5米,上面用木板搭铺,木板再用铁链捆牢,固定在河两边的铁桩上,免得洪水冲走。几度风雨霜雪,几度沧海桑田,跳岩仍坚固牢实,保存完好,如今的跳岩石,不仅是两岸人民来往的要道,而且也成了凤凰古城的特色风景。
吊脚楼
吊脚楼的楼体紧靠在河边,用柱子撑在清清的河里,就如同在河里洗脚的村姑似的。如果有空,上楼坐一坐,听婉转的民歌,看清幽的沱江,这样的恬淡是喧嚣的都市生活永远不能企及的。
回龙阁吊脚楼群是虹桥东面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它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如今还居住着十几户人家。吊脚楼分上下两层,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依地势而建。上层宽大,下层占地很不规则;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挑檐,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但吊脚下部均经雕刻,有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上下穿枋承挑悬出走廊或房间,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夕阳返照沱江水,江水倒映吊脚楼,旖旎的沱江荡漾出醉人的风景。
老铺子
凤凰使人悠然自得。在城里气定神闲地随便逛逛,不要赶时间,也没有什么任务,就连看着凤凰的老铺子,都觉得说不出的亲切。
小巷中有一家古玩茶楼,取了个雅致的名字——枫雅堂。雕花的木门窗,室内宽敞,灯光幽暗,古拙的原木椅,只涂了点桐油或是清漆,桌上铺着深蓝的蜡染棉布,三五好友在其中品茗赏古、促膝谈心不失为一件乐事,而一个人在里面听着飘渺的音乐发呆也未尝不可。二楼上,还有传统的斗笠和雕花的大木床,那一层层床幔和脚踏板铺陈着生活细节的精致,色调内敛、含蓄而不张扬,一如中国的传统文化。
到凤凰城的老铺子去转一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随便买一点姜糖什么的风味特产,价格便宜,货物地道,而且那些卖东西的铺子没准就是一家百年老店。
万名塔
向晚的沱江极为安静,河风送爽,端地舒服。流水悄然无语,船桨的唉乃之声,低一声高一声的送入耳鼓。两岸的吊脚楼上,断续的挑出影影憧憧的大红灯笼。在沱江边最显眼的地方,有一座白色小塔,那就是凤凰的万名塔,塔身为六方,塔高为七级,每层六个翘角悬挂铜铃,精美秀丽。绿水白塔,相映成画。
据说,塔旁的万寿宫是江西人的会馆。当年大批江西人移居于此,很是发了些财,许多财物被运回江西。凤凰人不满:在此地发的财,应该花在这里才对。于是就在夺翠山上建了准提庵,两个圆圆大大的窗口,像两只大眼睛一样看着万寿宫。江西人发现后,就建了万名塔,里面成天焚烧字纸,来熏准提庵的眼睛。后来凤凰人又在万寿宫的山上修了座小庙,叫咕噜子庙,意为偷掉江西人的钱财。这些掌故趣事,听来饶有兴味,想不到凤凰人与外人的较量竟这般委婉曲折。
凤凰名人辈出,和这万名塔渊源颇深。凤凰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习惯,凡是捡到带字的纸,都要在这始建于清代的万名塔里恭恭敬敬地烧掉,如果不是文化之乡,怎会把这样一件小事做得如此慎重?
将门故居——书家堂
书家堂位于凤凰县黄合乡,是北宋名将杨延昭(传说中的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后人所居的古堡。因此他们家中长年供奉着杨六郎和穆桂英的牌位。据说杨再思带15万人征剿苗民龙志高,龙感念杨家的忠勇,服其德威,不战而降。
“书家堂”,取“书香门第”之意,想来这里大概出过不少的文人举子吧。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数建筑都为明清时期修建,后成为著名的南方长城上一个重要的兵寨和据点。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石头砌成。城门基本都已毁掉,现存最完整的是原来的古城墙,环绕着整个村落。旁边的池塘在几百年前是维系村落安全的护城湖,如果不是有人介绍,人们很可能会以为就是普通的稻田。整个村子布局独具匠心,一面是水,两面原来都有城门,一面是山,山上建有屯兵堡,这些结构都相辅相成,使杨氏后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步入书家堂中,它的巷道相当狭窄。巷道两旁的建筑物大多在两层以上,基本都有射击孔和了望孔。整个村子,只有一栋土财主给女儿修的闺楼没有任何孔缝,下层根基几乎都是石头砌成,石头之间的缝隙,基本上都是用糯米、蛋清配上石灰搅拌而成的材料添注的。
古堡建筑规划合理,巷道错落有致,多为丁字型,距离不等,通往全城上、中、下寨。城中巷道全部用一色青石板铺就,样式呈间隔式循环,每隔一段,就有一处与上段的一处形状相似,颇有“迷宫”之韵味。
房舍布局巧妙,巷院深深,走在青石板上有嗡嗡的回声。其房屋构建也古色古香,那些雕花木窗图案大都是“福禄寿喜”、“渔樵耕读”。寨中现存13个石大门,全是整块条石建造,门匾上各有题词,如“礼重师严”、“克勤养德”、“模范修严”、“清白家声”、“制节谨废”等,充满着宋明理学的味道。
“民间”提示:
一、从凤凰县城去黄丝桥古城可以坐出租车,桑塔那索价80元,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和书家堂在一条线上;也可以坐去阿拉营的中巴(2元一位)先到阿拉营,再转乘三轮“摩的”到黄丝桥(3元)。从黄丝桥返回亦然。
二、最好在吊脚楼中住宿,因为别的地方是体会不到窗前清风秀水的好处的;凤凰城的旅店价格在10-100元/间夜,老街的私人小客栈也不错,虽然比较小,但设施齐全,而且相当干净,一般15-20元/间夜;
三、游凤凰可按先江边后城内顺序参观,沱江边可从南华门开始,沿江南行,过跳岩、北门,城内景点有中营街的沈从文故居,朝阳宫,熊希龄故居;
四、从凤凰县城去江苗寨和奇梁洞都不中巴车,价格都是每人3元。
边城赤子情
从文旧地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凤凰便出名了,出名是因为中国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小说真实地展现了凤凰的风土人情,我们不仅可以在小说中找到现实中的景物,还能体会七十多年醇厚的乡土文化变迁。
不知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在小说《边城》的桨声秀水中,跃动着凤凰的魅力,读《边城》,会对凤凰心驰神往;游凤凰,会对《边城》爱不释手。
要了解沈从文,最直接的方式是去他在凤凰的故居看一看。
沈从文的故居不大,低矮的四合院正中是一方小天井,围着的八间旧屋里,陈列着沈从文的照片、文稿手迹和他各种版本的著作,正屋中堂挂着一幅他的素描画像,左侧厢房是他过去的卧室,雕花的木窗透着湘西的风情。
1902年沈从文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15岁时,沈从文离开了凤凰,故居也几易其主,1982年沈从文重回故乡时,这里还住着其他人家。直到1988年,当地政府才购回此屋,重新修复,并挂上了“沈从文旧居”的匾额。
昔人已去,任后人凭吊,想多体会一下文学大师的风范,不妨去沈先生的青冢。
沈先生墓地所在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从前是文人墨客在凤凰休闲观光的场所。此地又名“杜母园”,系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田兴恕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通往花园的古石道是明清时的遗迹,是当时凤凰古城“东下辰沅,西进黔川”的唯一通道,古称“官道”。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曾经此道来凤凰视察。
沈老逝世后,经家乡人民的请求,沈夫人张兆和尊沈老遗愿,在沈老逝世四周年的祭日,即1992年5月10日,将其骨灰归葬于此。没有凸起的坟茔,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土山上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从文墓独特的标志。
石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墓室上有游客敬献的黄花。行至山顶,可见中央美院刘焕章教授镌刻的墓志铭,正面即先生手书:“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背面是亲友所书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山上还有清代龙潭渔隐先生的题字:“巍巍岩穴,福地洞天,清风徐来,泉水潺潺,苍松涛涌,翠柏心坚。鸟声格磔,白云往还,长夏炎酷,避暑消闲,偶尔小坐,万虑都捐。地灵人杰,杜母之园。于斯不朽,垂之万年。”长眠于此,先生终得安宁了。
“鬼才”黄永玉
无论你是不是集邮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猴票,那就是永玉先生设计的。
黄永玉,一九二四年出生于凤凰县沱江镇,由于家中兄弟众多,十三岁便外出学徒谋生,浪迹福建、安徽等地,受尽人间辛酸。他性格倔强,在颠沛流漓的生涯中艰苦读书、习文作画,后在香港为报纸搞版画插图,凭借着聪慧的灵感闯入了美术宫殿的大门。
一九五二年黄先生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早期对木刻造诣颇深,卓有成就,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他的国画荷花在形态、风韵,色彩上独具一格。
黄永玉有很高的文学功底,同时也是个幽默的人,其杂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的思考》、《芥居杂记》,散文《太阳下的风景》等影响较大,素有“鬼才”之称。
走出凤凰的黄永玉在见识了外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之后,最终的选择还是回到自己的故乡,想来,凤凰的山山水水自然有她独特的魅力吧,不然,这浪迹天涯的游子,为何寄心于此呢?
民族英雄郑国鸿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凤凰县沱江镇人。因世代军功,18岁时承袭云骑都尉世职。1840年升浙江处州镇总兵。
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英军赶出定海。9月26日下午,2万英军、29艘英舰进攻击定海5千守军时,郑国鸿领军独守的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十余艘。炮台被破后,将士用刀矛阻击敌军,65岁的郑老将军,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殉国。随征将士也全部壮烈牺牲。
民国总理熊希龄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政治、社会影响的人物,少年时即怀有济世之志。一次文人笔会,熊希龄画了一株棉花,受到人们的讪笑,继而看到题句“此君一出天下暖”,举座肃然起敬。
他是清末进士,曾与梁启超、唐才常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鼓吹新政。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不久即退出政界,专心致力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熊希龄修水利,赈灾民,收养和教育流浪儿童,创办了驰名中外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试行了一条办学新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熊希龄由北京赶赴上海负责战地救护工作。上海沦陷,他途经香港突发脑溢血辞世,终年68岁。毛泽东曾评价他“做过许多好事”。
诗联会友曾君武
在凤凰,文杰当属沈从文,画杰当属黄永玉,要说吟诗作对,当属曾君武,黄永玉创作了长达20米的《沱水人家》画卷,特邀曾老为画卷配诗。当时年已八十的曾老为能赶上黄的画展,据其画意在一天之内配写了20首《竹枝词》。黄看后大为赞赏:“这太不容易了!只有我们凤凰的人才能写出来!”他又力邀曾老用书法表现出来,与他的画同时展出,成为二人书画联展,一时传为佳话。
曾先生生于1917年,创“边城诗社”,为湖南省对联学会会员。老人现在与文友和诗吟词,生活怡然自得:“误我韶光二十年,万金难赎寸阴还,艺文扫地天怜悯,赏赐遐龄事砚田”。其堂曰“四乐堂”,取乐以忘忧、乐不可支、乐天知命、知足常乐之意。老人的豁达与淡泊由此可见一斑。
田氏家族
沿着城墙漫步,你会不经意间走近一间青砖瓦房,门口悬着“田兴恕故居”的匾额。
凤凰城自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沅州镇由芷江迁驻后,又称“镇竿城”。此后一直是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两个半世纪中,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使汉苗文化及南方各省的文化因子在这里排列组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凤凰文化。凤凰人物荟萃,最拔尖的莫过于熊希龄、沈从文和黄永玉。从亲缘关系上看,都与田府有关:田兴恕之女为熊希龄弟媳,二子田应全孙女为沈从文的弟媳,沈从文为黄永玉的表叔。凤凰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人文风貌,要了解其文化底蕴,田府人物倒是一个最佳切入点。
田兴恕是苗族人,生于1836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贫家出身的他靠卖马草度日。兴恕天性好玩耍,一天将草放在曾任知府的朱家门前,与小孩子们一起滚铜钱(滚铜钱到现在当地人还在玩的一个游戏,就是在地上划几道,大家下注,押第几道,铜钱一滚,压在第几道上,下对注的人就赢),当时被朱家小姐数落,田回敬道:“你不要太凶火,等我当官了,一定要讨你做嫁娘!”到了1858年,兴恕官至总兵,入黔路过时,终于娶朱家小姐,成就了一段姻缘。
田转战湘鄂赣黔粤桂数省,1860年升任贵州提督,次年兼贵州巡抚。因不承认《天津条约》规定的洋人传教的特权,密令部下将为非作歹的教徒斩首,在法国传教士的压力下于同治四年被发配新疆。在流放期间,经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帮办新疆军务。田兴恕本不识字,自此开始发奋读书,竟也粗通文墨。其好学和毅力令人佩服。1873年赦罪回籍,1877年病故,终年44岁。
田家二子应全,曾留学日本读师范科,回国后在家乡策划起义,办理中华革命党湘西党务。田女应弼,1906年与夫熊希清赴日留学,熊入兽医学校,田学习手工艺术,1909年参加南京“南洋博览会”的作品手工贴制绸绢花卉获优等奖。1914年在凤凰开办女子工艺讲习所。
田家三子应诏,少时任性放荡,赌鸡跑狗惹是生非。1903年入长沙陆军将弁学堂,因殴打外国教官被除名,后受其父老部下四川巡抚赵尔丰关照赴日留学入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获清步兵科20名举人头衔,入四川投赵,任陆军小学及陆军速成学堂总办,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潘文华、杨森等均为其学生。参加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时任20旅少将旅长,卫戍南京。1914年任湘西镇守使,1917年任湘西护法联军第一路军中将司令,1920年让位于部下陈渠珍。由浪子成为封疆大吏,又在权力的高峰急流勇退,纵观古今能有几人?
田应诏独子田景祥,少时入艺术学校,爱绘画音乐。当抗战爆发时,弃文投军,先入陆军学校后入空军军官学校,后来在美国轰炸机学校受训,成为飞虎队员,战斗33次,击毁敌机5架,任民国空军上校。
在凤凰的近代化中,田家人物功不可没。田家人率性正直,在当地的影响,远非一般的军阀门庭可比。在田家人物身上,浓缩着凤凰的近代历史。凤凰文武人才辈出,除上述人物外,凤凰出了清代的两提督、六总兵、九副将和十四参将,也出了民国的七中将和两少将,他们转战于大江南北,也带回了各地的文化影响。
回味无穷 凤凰美食
凤凰菜的最大特色是以辣酸为主色,以浓溶为宗旨,以炒功为上乘。凤凰出产一种带糯性产量极低的小米,选配上肥厚的细嫩猪肉,拌着浸泡好的小米,加上可口的作料,放在锅里蒸煮,待小米和肉熟透后即可。鲜美可口,极富营养价值。
凤凰的美食,美在一个“酸”字。特别是酸汤鱼,这声名远播的佳肴更是大有讲究。凤凰的菜一般是先加入苗家人自己制作的槽辣椒,再放入许多本地出产的有营养价值的中草药,借番茄的酸烹出自然酸汤,然后将清洗的活鱼下锅。待到菜成,红红的酸汤洋溢着诱人的香味,这样的美食诱惑谁人能够抵挡?
苗寨也盛行糯米酸鱼。立秋之后,高寒山区的苗岭到处是禾苗散籽,从放水的禾田里,捉来了一篓篓肥鱼,拿回家来之后,就由勤快的主妇们洗净加工,拌以细碎的糯米粉,放在土罐缸子腌浸,一个月后,就可以取出食用。糯米腌酸鱼,可炒、可炸、可煎、可烤、可蒸,配上小小的红椒,绝对是待客的上乘美味。
血粑鸭子是凤凰最有特色的地方菜,制作时先将预先浸泡好的上等糍糯米装入瓷盆,宰杀鸭子时将鸭血溶入糯米浸泡均匀。鸭血凝固后上锅蒸熟做成血粑。再将冷却后的血粑切成小小的方块,用茶油煎熟。鸭肉和猪肥肉、花椒、植物油一起爆炒,炒干水分,再加入盐、酱油拌匀,加入清水,大火煮十几分钟,有香气溢出,再加入大红椒切片。待鸭肉煮熟时,再将血粑放入鸭肉里小煮,并掺合一定的香料,煮到色成金黄便上桌食用。血粑鸭子既有鸭肉的鲜美味浓,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吃起来满口香浓,实在是人间少有的佳肴。
西晋的文学家张翰曾经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认为人生贵在适意,“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借口思恋故乡莼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美食的诱惑竟大至此,想来凤凰城远行的游子必然会在思乡的梦中回忆少时的美食与乡情吧。
想吃凤凰的美食,要经过不少长长的巷子,街面大多为石板路,有红砂石板的,也有青石板的,很光滑,赤足走上去一定很舒服。路上每隔一段便有个圆圆的排水口,是在石板上凿出的铜钱形状,与这古老的小街相得益彰。美食的店铺就藏身于小巷中。
欣赏美食之际,别忘了留意店家的门联。
万木斋写着“两岸香闻橘和柚,满城鸡叫月与星”,岸边橘柚飘香,水果的清黄,活色生香;城里鸡鸣伴着天上星月,动静两宜,读之如见清雅的水墨山水。
品完“万木斋”的宁静,“玉壶轩”对联里却见另一种情怀:“醉里挑灯看剑,闲愁哪得工夫”,醉而不忘男儿志向,莫让闲愁空耗时光,怎么样,要不要再进去喝一壶呢?
如果赏遍了山水,滋生出满腹感慨,不想再理会是是非非,只想吃美食赏乐事,那还是去“补之林”吧。门的两边高题“尝遍百味已忘归,喝尽千杯犹未足”,是不是一语道破了此时的心境?
潇洒的凤凰人连饭店的门联也不乏幽默,把“打假”的口号贴在了大门的两边,老街饭馆这样声明自己的货真价实:“边城血粑鸭屡遭盗版名同质异,苗家酸汤鱼常被克隆形似味非”。言下之意自然是,朋友,我们这里才是正宗哦。
酒足饭饱后,陶然微醺时,穿行在石板街巷,品读这些联语,也是一种享受。感叹于饮食与对联的双重精美,忍不住让人感慨,这小小的凤凰城,实在是藏龙卧虎,人杰地灵。
“民间”提示:
一、凤凰的特色菜有血粑鸭子、地衣、蕨菜、罐罐菌、豆腐渣、酸菜汤等,量多、味美、价廉;
二、凤凰的甜米酒初饮感到绵和甘甜,继而醉人。特别是用竹桶装着放在水中温热的甜米酒,更有独特的清香。
三、小城吃的地方不多,晚间六点到八点间在从邮电局到东门的第一条街上有夜市,多为湘黔辣味,麻辣烫等等不一而足。有一种炒烤小龙虾味道特别,价钱不菲,约大拇指头大小,要花1元上下才有的吃。
凤凰档案
县城以西五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这座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就像一只昂首展尾的鸟。远古的先民们为取吉祥意,把山命名为凤凰山,凤凰城也就因山而得名。
每一座城池都有它的历史,或长或短,或远或近。踏上凤凰的土地,每走一步都有文化的痕迹,每看一景都有历史的回声。风景秀丽的凤凰好似陈年的美酒,随着岁月而愈发醇厚。
凤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那时候,凤凰还被称为“五溪苗蛮之地”,疆域上隶属于当时的楚国。秦昭王时建黔中郡,后来的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凤凰始终属武陵郡,隋统一后,凤凰隶属沅陵郡。自唐代起,凤凰的隶属关系几经变故,一直到明代,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代和清代,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措施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清朝,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
凤凰城自古以来住着两个古老的民族,土家族和苗族。
土家族先民自古乃生息繁衍巴蜀之间,属于古代巴人一支。巴人祖先为廪君部落,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后于夷城称君,建立巴子国。其势力范围逐步发展到跨川东、鄂西,东接楚,北临秦,西连蜀,南至黔中。秦统一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西汉时将黔中郡改为武陵郡。巴人势力急剧衰落之下,有的就地定居,有的被迫迁徙。而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带的巴人,一方面由于崇山峻岭,交通阻塞,与外界长期隔绝,另一方面实行土司制度后“汉不入土,土不出峒”,而且土司制度相继沿袭,社会经济结构始终未乱,巴人就逐步形成了土家族。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后来三苗被夏禹所灭,“三苗”的一部分被驱逐迁徙,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国。在东汉时,由于封建王朝不断遣将征剿,其中有一部归顺朝廷。而大部分人离乡背井,逐步沿沅水及酉、武、辰等江河而上,继续向西向南流徙,向西的有一部分进入五溪。
凤凰境域内的这两个民族,都是历经劫难而迁徙,躲避战祸而生息,至今已有数千年了。数千年前的奔波劳碌,让这里的人们更加明白和平的宝贵,争斗的无聊。
有人说,凤凰就是《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世外桃源: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缘溪而迷路,沿着落英缤纷的桃林随意前行,忽然间见到平旷的土地和整齐的屋舍。好客的当地人热情的杀鸡置酒,挽留陌生的客人。村民们问询了纷乱的秦汉魏晋,各家带着好奇和怜悯,轮流招待这个还处于乱世之中的可怜人……
走入凤凰,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中正平和之气,仿佛在炎热的盛夏踱入一片清凉的绿荫。生活在现在社会的人,哪个不要为生活而挣扎,谁人不在为事业而打拼,疲惫的心,怕是也只有在偶尔的梦境中才会期盼回到心灵的圣地,回到那无拘无束、自给自足、山川秀美、民风醇厚的桃花源。
无论这里是不是陶渊明所羡慕的武陵隐地,凤凰,永远是精神上漂泊的人们梦中的世外桃源。
凤凰,世界上最值得去的地方,全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民间”提示:
一、从北京到凤凰,建议乘12:58由北京西站开往怀化的K267次列车(硬卧379元),4:26到吉首后再转汽车前往。吉首到凤凰的汽车非常多,下火车可直接到汽车站坐车,车价6元,从6点至20点均有,一小时即可到达;如果从怀化下车,火车站门口也有中巴车到达凤凰,20元一位,耗时约3小时。
需要提醒的是:从怀化去贵州铜仁的中巴车也经过凤凰,推荐坐这种车,以免湖南本地车因为区间营运问题把你转几手,最终还会误坐上去贵州铜仁的车。
二、①凤凰县委招待所迎宾楼。从凤凰汽车站往北约200米折向东就到,单人间50元,双人间60元,需要开空调各加10元,有独立卫生间和煤气热水器。其抽水马桶比较别致:水龙头装在水箱内,如厕后需将手伸入水箱拧开水龙头冲水,亦可称“冲水马桶”。好处是可以在招待所旧楼阳台上看小城全景。②凤凰古湘山庄,是凤凰惟一的星级宾馆,但设施老化。③家庭旅社有很多都在老城区内,在老城区的入口有一个牌子,所有的家庭旅社电话都在上面。
三、离开凤凰同样可以选择从吉首或怀化离开:去吉首的车从上午7点到下午4点去怀化的最后一班车12点半闻开凤凰车站。如前所述,你最在路边等从贵州铜仁开往怀化的过咱车。假如你想继续前行往张家界风景区,建议去吉首,那里离张家界市(大庸)只有一站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