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尝亦可悟真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i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的新教材的学习即将结束第一个轮回,关于选修教材的授课,一线的老师都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但是无论怎么样,都在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涵养上用心良苦,而让学生高效、大容量地阅读又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极力探索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对选修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解读。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与探究、个性化的阅读方式等等,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也启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教材 选修 阅读 文学作品 个性化
  
   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个轮回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争议声,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思考这在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否培养出学生我们期望的语文素养,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够适应新高考……尤其是当我们拿到那大部分学校都选用的厚厚的三本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的时候,我们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中迷失了方向……
  针对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要求,我们必须要毅然拿起书本,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那三本书中繁华得有些纷乱的文学世界,带领他们去吟诵古典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高唱现代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领略异域小说中的迷人风情。
  在如此精彩的文学世界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是一路走过地看尽繁花,不可迷恋,不可久留,不可深究,如此地“浅尝辄止”去学习,只要用心,亦可领悟其中的真意。
  此处的“浅尝”,是不必像必修教材的授课那样每一篇的精讲,而是将阵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式的阅读,教师“旁敲侧击”。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觉得我们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学习环节。
  首先,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走进每一篇文章。所谓的走进每一篇文章,就是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通读文本。在读古典诗歌散文的时候,引导他们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目;在读现代诗歌散文的时候,培养他们有感情的诵读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诗歌、散文;在读外国小说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牢牢树立“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原则。
  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对一些学生无法明了的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例如在读中国古典诗歌散文中的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讲“竹林七贤”,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读苏洵的《六国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和必修教材中的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外国小说《娜塔莎》的时候有必要将《战争与和平》的整个情节给学生做简单介绍……
  再次,为了将这样的浅阅读进行到底,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先锋个人”来带动、引领。比如,在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背诵超人”;在阅读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校园诗人”;在阅读外国小说的时候,我推出了“小说达人”,就这样,每个人都在你追我赶地用智慧进行着自我阅读,学习氛围着实让人感动、兴奋。
  最后是提倡个性化解读和探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无论是针对高考,还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大胆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的时候,一个学生认为:主人公“我”其实在出门借煤前就已经因饥寒交迫而死了,是他的灵魂骑着桶在飞翔,去借煤,所以老板娘没看见他……这样更能体现他命运的悲惨和人生的不幸,悲剧意味更浓。这样的个性化解读难道不精彩吗?学生在阅读泰戈尔的《素芭》的时候,两个学生为帕勒达帕的是否真的喜欢素芭争论不休,还有两个学生为素芭是否遭到抛弃争论不休,我们暂且不说谁对谁错,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样的争论中,学会了一种辨析能力,学会了一种为自己的观点在文本中寻找支撑论据的能力,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选修教材的阅读量是很大的,学习内容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天狗》,只需要大声诵读就可以了;例如《湘夫人》,学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疏通文字;例如,在外国小说中还涉及到很多程度很深的文论知识,例如“全知视角”“有限视角”“摇摆”等文学理论……这都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时候酌情处理……
  对选修课的授课的探究更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且始终不变——让学生具备必须的阅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相信,在实践和交流中,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璀璨的文学世界中感受到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湖北远安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文言文的教学改革相对缓慢,“多耗低效”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笔者以为诵读品味、夯实基础、质疑激趣、拓展延伸的有层次的实施教学,才有可能促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文言文的课堂流光溢彩。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品味 质疑 拓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我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承载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无疑文言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地使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资源,有助于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改进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 文言文教学 生活化 生活资源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要求教育事业
【摘 要】当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文本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  【关键词】语文学科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语文课应该是情感课,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境界中,充当学生和教材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感情,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  学习《背影》这篇课文里关于父亲的背影一节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文中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整合,会让课堂充满诗情诗意诗味。于是众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把重点放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全新的古典诗歌教学风格,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华美的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中小学的诗歌课堂满是春意骀荡。  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要冷清得多?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
据美国艾奥瓦州教育部官网2020年2月28日消息,金·雷诺兹(Kim Reynolds)州长宣布将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金,在全州范围内扩大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项目规模,以帮助更多高中生未来在就业岗位上取得成功。职业教育项目使得学生能够从商业和产业伙伴关系中受益,获得高中和大学学分,并通过职业与技术教育项目获得技术和传统学术技能。  为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与技术教育提供更多机会,
【摘 要】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对作文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本文论述了好的细节描写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记叙文 细节描写 目的 观察 词语    最近,在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在我看来,这句话用在记叙文的写作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高考作文要求上明确指出“写议论文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题 文本 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会学”是建立在思考问题基础上的,这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孔雀东南飞》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刘兰芝与杜十娘两个富有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其中都写到了女主人公“盛装”的细节,本文对这两个典型情节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刘兰芝 杜十娘 人物性格 人格尊严    刘兰芝是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杜十娘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城名姬,一个是温柔贤惠良家妇,一个是美艳绝伦风尘女。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
【摘 要】教学《陈情表》一文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其思想和艺术魅力。以人为本即要学生弄清学习目标,利用课本剧表演、课堂问题讨论和内心体验等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体味亲情之美,孝道之重,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案例 课本剧 提问讨论 以人为本 反思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利用高中语文新课
【摘 要】一名优秀教师的历练,首先应做到不断学习,诗意栖息;用知识与智慧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用自己无私的爱、人生感悟、张扬的个性去感染学生;用过硬的教学艺术、显著的教学业绩、永不停步的教育理想追求,去影响周围的教师。  【关键词】诗意栖息 超越自己 美丽学生    到美丽的江西南丰一中去,如果你问校门口保卫处人员;“谁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到校办公的老师?”保卫处人员一定会说;“谢老师。”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