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宁县以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立足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党员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实际,采取多项措施,力促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为建设“中华杞乡”奠定坚强的组织保障。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紧紧围绕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探索推行村党组织与专业合作(协会)组织共建模式,采取“支部+协会”“党员+农户”“产业+基地”等方式,在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等特色优势产业链条上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先后建立了舟塔村新顺枸杞合作社党支部、鸣沙村荣华林产品贮运协会党支部等各类专业合作(协会)组织党组织132个,覆盖各类专业合作(协会)组织159个,逐步形成了以建制村党组织为主体,专业合作(协会)组织党组织为骨架,党员技术服务队为脉络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为服务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农民群众增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健全党组织班子,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按照“选优选强、及时调整、合理配备”的原则,结合2013年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对农村党组织班子进行优化配备,把一批政治素质强、事业责任心强、服务能力高、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中。在此基础上,针对喊叫水乡、徐套乡两个山区乡部分难点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任务没有按期完成的情况,县乡两级高度重视,成立了由7名县级领导担任组长,抽调纪检、组织、民政、农牧等部门单位熟悉换届选举工作的干部为成员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的方法,集中力量,通过边做党员群众思想工作,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边进行换届选举的方式,先后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山区乡镇部分山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驻村扶贫开发等工作,通过下派县乡优秀机关党员干部挂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方式,配强配硬村党组织班子,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紧贴党员群众需求,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为切实解决党员群众办事难、看病难、活动难等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了以县政务服务大厅为核心、11个乡镇民生服务中心为支点、13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为党员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列入县人民政府民生事实计划,整合农村老饭桌、卫生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建设项目资金,新(扩)建和改造维修石空镇王营村、白马乡三道湖村等20个年久失修、危旧狭小、功能缺失的党组织活动场所。目前全县建筑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个。
围绕党员素质提升,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列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整合各部门培训力量,充分运用各类培训资源和教育培训平台,分层次、分领域对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进行多领域、全覆盖性培训,在加强日常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七一”纪念活动和冬季党员轮训等时机,采取集中授课、专题教育、收看各类电教片、外出观摩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素养和各类技能水平。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次达2万余人。
突出基层作用发挥,不断加大基层经费投入。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宁县村级班子及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中宁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评选奖励办法(试行)》《中宁县离职村干部关爱帮扶办法(试行)》《中宁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奖代补办法(试行)》等文件,村干部工资按照全县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3倍发放,村干部人均年工资报酬由2012年的不足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左右,村级办公经费按照村大村小,由原来的8000元,提升到8000、12000、15000元三个档次进行核拨。2014年对804名离职村干部发放任职补贴和医疗补贴44余万元,有效地激发了村级干部和离职干部干事创业和服务党员群众的热情。
二、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力,重经济轻党建现象依然存在。受经济考核指标、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方面,存有“重经济、轻党建”、“重安排、轻落实”,服务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群众的能力不高,创新性开展党建工作的意识不强等现象,导致基层党建工作成效不大。
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突出,村干部后备队伍力量不足。农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现象较突出,全县6461名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842人,仅占13%,60岁以上的党员有2446人,占37.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751人,高达73.58%。现有的绝大多数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50、60留守人员,全县124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达52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优秀青年长期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年轻党员困难,造成村级后备干部力量不足。尤其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有的村出现了选人难、选村党组织带头人更难的状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没有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高度来对待,一味地强调受资源、资金、地域、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心中无思路、发展无目标”,畏难发愁,拿不出具体措施。全县124个行政村中“空壳村”高达51个,无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淌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活动难等一批急事、难事。久而久之,这些村口党组织一班人的公信力降低,党组织在党员群众心中的地位逐步淡化,党员群众对党组织逐渐失去了信心。
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村级事务透明度不高。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民主议政日”“一事一议”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村务、财务、党务公开不及时,公开也是走过场,即使公开,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一些村甚至对群众关心的低保户确定、救济款发放、惠农补贴兑现等热点、难点问题遮遮掩掩,不能够正确面对,使群众对村级事务感到一种神秘感,甚至部分群众打听一些有关村级事务,个别村干部说法不一,造成群众对党组织和村干部有看法。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少数村干部还在惠农补贴方面,存在以权谋私,侵占、挪用群众惠农款等违纪违法现象,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健全完善制度,强化督查考核。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向上级党委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的职责。在认真抓好村级班子及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探索推行村级干部“一述两考两测评一追究”的考核管理办法,采取“一月一抽查、一季度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考核”的考核办法,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从作风效能、工作业绩、服务群众等方面加大对村级干部的考核力度,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村干部的工作成效,促使村级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主动干事、思谋干事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拓宽选人视野,优化班子结构。应按照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的要求,探索创新村党组织选人用人机制,改变目前“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束缚,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限制,从发展经济能人、“田秀才”“土专家”、外出务工经商回村人员和复退军人等人群中,通过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选出政治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党组织班子,真正做到“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针对部分难点村一时无法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或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村,鼓励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任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党组织书记等方式,有效解决部分难点村选人难的困境。注重加大从农村优秀青年、回乡大学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后备干部力量不足的问题,形成合理梯次党员干部队伍。
强化教育培训,注重素质提升。应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员教育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大力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对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理想信念、科普知识、健康知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促使农村党员适应新形势发展。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等信息平台资源,开展经常性教育,着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思想道德、科学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保障能力。应采取各级组织共同发力加大投入和借力各级财政资金、整合各方资源等办法,切实解决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活动场所和活动场所危旧狭小的问题,促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有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等制度,切实加强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场所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在利用好、管理好、发挥好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等资源,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向党员群众定期发送上级组织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等,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遵纪守法、带头致富,文明生活,服务群众。
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服务能力。应坚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全县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等,通过盘活资产资源、成立中介组织、村企联建共建、土地开发流转等发展模式,引导村级党组织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健全完善激励奖惩机制,激发村级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强化“三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三资”台账,全面实行“村账乡管”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确保“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对农村党组织信任度和满意率。
(作者单位:中宁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章 立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紧紧围绕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探索推行村党组织与专业合作(协会)组织共建模式,采取“支部+协会”“党员+农户”“产业+基地”等方式,在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等特色优势产业链条上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先后建立了舟塔村新顺枸杞合作社党支部、鸣沙村荣华林产品贮运协会党支部等各类专业合作(协会)组织党组织132个,覆盖各类专业合作(协会)组织159个,逐步形成了以建制村党组织为主体,专业合作(协会)组织党组织为骨架,党员技术服务队为脉络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为服务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农民群众增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健全党组织班子,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按照“选优选强、及时调整、合理配备”的原则,结合2013年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对农村党组织班子进行优化配备,把一批政治素质强、事业责任心强、服务能力高、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中。在此基础上,针对喊叫水乡、徐套乡两个山区乡部分难点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任务没有按期完成的情况,县乡两级高度重视,成立了由7名县级领导担任组长,抽调纪检、组织、民政、农牧等部门单位熟悉换届选举工作的干部为成员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的方法,集中力量,通过边做党员群众思想工作,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边进行换届选举的方式,先后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山区乡镇部分山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驻村扶贫开发等工作,通过下派县乡优秀机关党员干部挂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方式,配强配硬村党组织班子,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紧贴党员群众需求,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为切实解决党员群众办事难、看病难、活动难等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了以县政务服务大厅为核心、11个乡镇民生服务中心为支点、13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为党员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列入县人民政府民生事实计划,整合农村老饭桌、卫生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建设项目资金,新(扩)建和改造维修石空镇王营村、白马乡三道湖村等20个年久失修、危旧狭小、功能缺失的党组织活动场所。目前全县建筑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个。
围绕党员素质提升,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列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整合各部门培训力量,充分运用各类培训资源和教育培训平台,分层次、分领域对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进行多领域、全覆盖性培训,在加强日常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七一”纪念活动和冬季党员轮训等时机,采取集中授课、专题教育、收看各类电教片、外出观摩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素养和各类技能水平。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次达2万余人。
突出基层作用发挥,不断加大基层经费投入。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宁县村级班子及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中宁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评选奖励办法(试行)》《中宁县离职村干部关爱帮扶办法(试行)》《中宁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奖代补办法(试行)》等文件,村干部工资按照全县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3倍发放,村干部人均年工资报酬由2012年的不足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左右,村级办公经费按照村大村小,由原来的8000元,提升到8000、12000、15000元三个档次进行核拨。2014年对804名离职村干部发放任职补贴和医疗补贴44余万元,有效地激发了村级干部和离职干部干事创业和服务党员群众的热情。
二、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力,重经济轻党建现象依然存在。受经济考核指标、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方面,存有“重经济、轻党建”、“重安排、轻落实”,服务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群众的能力不高,创新性开展党建工作的意识不强等现象,导致基层党建工作成效不大。
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突出,村干部后备队伍力量不足。农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现象较突出,全县6461名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842人,仅占13%,60岁以上的党员有2446人,占37.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751人,高达73.58%。现有的绝大多数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50、60留守人员,全县124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达52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优秀青年长期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年轻党员困难,造成村级后备干部力量不足。尤其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有的村出现了选人难、选村党组织带头人更难的状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没有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高度来对待,一味地强调受资源、资金、地域、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心中无思路、发展无目标”,畏难发愁,拿不出具体措施。全县124个行政村中“空壳村”高达51个,无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淌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活动难等一批急事、难事。久而久之,这些村口党组织一班人的公信力降低,党组织在党员群众心中的地位逐步淡化,党员群众对党组织逐渐失去了信心。
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村级事务透明度不高。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民主议政日”“一事一议”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村务、财务、党务公开不及时,公开也是走过场,即使公开,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一些村甚至对群众关心的低保户确定、救济款发放、惠农补贴兑现等热点、难点问题遮遮掩掩,不能够正确面对,使群众对村级事务感到一种神秘感,甚至部分群众打听一些有关村级事务,个别村干部说法不一,造成群众对党组织和村干部有看法。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少数村干部还在惠农补贴方面,存在以权谋私,侵占、挪用群众惠农款等违纪违法现象,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健全完善制度,强化督查考核。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向上级党委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的职责。在认真抓好村级班子及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探索推行村级干部“一述两考两测评一追究”的考核管理办法,采取“一月一抽查、一季度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考核”的考核办法,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从作风效能、工作业绩、服务群众等方面加大对村级干部的考核力度,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村干部的工作成效,促使村级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主动干事、思谋干事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拓宽选人视野,优化班子结构。应按照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的要求,探索创新村党组织选人用人机制,改变目前“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束缚,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限制,从发展经济能人、“田秀才”“土专家”、外出务工经商回村人员和复退军人等人群中,通过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选出政治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党组织班子,真正做到“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针对部分难点村一时无法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或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村,鼓励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任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党组织书记等方式,有效解决部分难点村选人难的困境。注重加大从农村优秀青年、回乡大学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后备干部力量不足的问题,形成合理梯次党员干部队伍。
强化教育培训,注重素质提升。应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员教育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大力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对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理想信念、科普知识、健康知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促使农村党员适应新形势发展。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等信息平台资源,开展经常性教育,着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思想道德、科学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保障能力。应采取各级组织共同发力加大投入和借力各级财政资金、整合各方资源等办法,切实解决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活动场所和活动场所危旧狭小的问题,促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有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等制度,切实加强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场所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在利用好、管理好、发挥好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等资源,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向党员群众定期发送上级组织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等,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遵纪守法、带头致富,文明生活,服务群众。
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服务能力。应坚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全县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等,通过盘活资产资源、成立中介组织、村企联建共建、土地开发流转等发展模式,引导村级党组织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健全完善激励奖惩机制,激发村级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强化“三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三资”台账,全面实行“村账乡管”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确保“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对农村党组织信任度和满意率。
(作者单位:中宁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