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起林场和园艺场,更不要说旁边的“五七干校”了,论好玩和有趣都比村子里差不多。比如经常在村里窜的焊洋铁壶的、修钟表的、磨剪子抢菜刀的、打铁的……这些人从不到别的地方去。
他们是干什么营生的,一进村子都知道了:如果一阵嘶哑低沉的号角响起,那就是焊洋铁壶的来了;修钟表的人敲铜板,叮叮当当;磨刀剪的一进村就扯开嗓子大喊;只有打铁的没声没响住下,忙着垒灶生火。他们一来就不是一两天的事,所以也就不急着宣布了。
所有的营生都好看,有时甚至不差于看电影。这真是神秘的手艺,而且谁家都离不开。比如钟表坏了,不修能行吗?铁壶漏了,不让人焊能行吗?
钟表家家有,如果没有,除了老人谁也没法知道时间。老人看看日头就明白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晚上看星星也行。最神奇的是有时看一眼树,也大致能知道一点儿时间。外祖母在锅里做玉米饼,点上火后就看看门口的树,过一会儿再出门看几眼,说一声“熟了”,掀开锅盖总是香喷喷的。我对妈妈说过这种怪事,她说外祖母看的是树的影子。
钟表坏了就等于时间坏了,得赶紧修理。每家都有一架钟表摆在柜子上,可是它坏了时,钟表匠就得把它打开。老天爷,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齿轮,谁看了都得眼花!我们一伙最爱看的就是修钟表了,从头盯住每一个细节。我觉得全世界最大的科学都在钟表中,弄懂了它的运转,其他的再也难不倒人了。
钟表师傅将这里戳戳,那里拧拧,点一滴油,伸手拨弄几下—所有齿轮突然转动起来,一把小而又小的锤子就咚咚地敲起来—这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了,让人听了心醉。
焊洋铁壶和磨刀剪也是了不起的手艺。焊匠手持一把小小的烙铁,烧得通红,然后在什么油膏上沾一下,又在一块发青的铁块上摩擦一小会儿,一个珍珠似的东西颤颤悠悠挂上烙铁,又飞快在铁片上一抹,铁片就被焊住了。至于抢刀,那得有多好的家伙啊,同样是铁做的,一块铁就能把另一块铁一层层削下来!“为什么菜刀是铁,就怕另一块铁呀?”这是我们总要发问的问题。抢刀师傅回答:“因为这是‘抢子’。”这等于什么都没说。可见凡是秘密,要打听出一点儿真难。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打铁最耐看。因为这是一伙人,住上几天不走,我们还能钻进他们的铺子里玩。究竟住上多少天,那要看村子里的活儿多不多。记得有一次这伙打铁的一口气住了二十多天,那是因为秋收快到了,每家每户都要锻一两把子和镰刀。
打铁的装束和常人不同,他们一色黑衣蓝衣,干活儿热了脱下来,里面还有一件套头的衫子。平头,黑脸,红眼—这是火眼金睛,这种眼与别人不同,能看清煤火里的铁。这和烧红薯差不多,烧不熟就不软,就没法咬。咬铁的不是嘴巴,是锤子。
他们干活儿时扎一块黄布油裙,有时脚上也扎一块。通红的铁块夹到砧子上,一锤下去火花四溅,一团团落到脚上,冒着白烟。这些最少需要三人合伙才成:拉风箱的、抡大锤的、掌小锤的。谁的锤子小谁就是老大,人人都得听从老大。那个风箱是最大号的,我们试着拉过,拉不动。拉风箱那个人胳膊粗粗的,膀子上有棱子肉。他们个个力气忒大,不说话,只干活儿。
看他们吃饭最有意思:烧铁的灶也用来煮饭,上面放个小锅就成了。他们永远只吃同一种饭,就是“玉米鳖”。这种食物好像只有打铁人才吃。
“玉米鳖”的做法简单极了:和好一盆玉米面,等锅里的水开了,就往里投杏子大的面团,一边用勺子搅着,一会儿就熟了。他们蹲在地上吃饭,吃得可香了。
我们一直站在旁边看,看到吃“玉米鳖”就馋起来。那香味总往心里钻。后来我们终于能够尝一碗了。吃过这种食物之后,我们觉得全身都是力气,什么都不怕了。这使我们明白打铁的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原来靠吃“玉米鳖”啊!
铁砧旁有一间草棚,是玉米秸搭的。地上铺了厚厚的麦草,又软又暖和。这让人一下想到了海边的渔铺,那也是好玩的地方。这两种地方的最大不同,是一个发腥,一个有着浓浓的煤火气。
草铺不大,躺下很挤。我们紧挨着他们,他们就咕哝:“小孩子身上三把火,烧得人不行哩。”我们逗他们讲故事,知道这些人走南闯北,故事一定多得不得了。可惜他们话不多,说不出什么。打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故事。
但他们会做“玉米鳖”,还能将最难对付的铁块变成器具。有人提来一根铁棍、一把生锈的门闩,让他们做成锄头或镰刀。他们拿在手里掂一掂说:“成。”有人提来一串废铁轮子,他们接过去一看说:“这个不成,这是‘生铁’。”原来鐵也有“生”有“熟”,像苹果一样。我们问:“烧一烧不就成了熟的?”他们不屑于回答,嘴里发出哧的一声。
将一根铁棍变成镰刀,整个过程真不简单。光做成镰刀的模样还不行,还要“加钢”—“钢”是更硬的一种铁,就放在一旁,烧红了截下一点儿,加到镰刀刃子那儿。这样镰刀才会锋利。
我们一连看了几天,有了一个大主意,各自从家里找了一些废铁提过去。等四周的人散去时,我们就对打铁的人说:“给做一支枪吧。”拉风箱的看看老大:“这活儿不能接吧?”老大停下手里的小锤,瞥瞥说:“有什么不能接的!不过得先找来一截枪筒,没它可做不成。”
我们很想像民兵那样背一支枪,可惜这希望总也没有实现。
他们是干什么营生的,一进村子都知道了:如果一阵嘶哑低沉的号角响起,那就是焊洋铁壶的来了;修钟表的人敲铜板,叮叮当当;磨刀剪的一进村就扯开嗓子大喊;只有打铁的没声没响住下,忙着垒灶生火。他们一来就不是一两天的事,所以也就不急着宣布了。
所有的营生都好看,有时甚至不差于看电影。这真是神秘的手艺,而且谁家都离不开。比如钟表坏了,不修能行吗?铁壶漏了,不让人焊能行吗?
钟表家家有,如果没有,除了老人谁也没法知道时间。老人看看日头就明白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晚上看星星也行。最神奇的是有时看一眼树,也大致能知道一点儿时间。外祖母在锅里做玉米饼,点上火后就看看门口的树,过一会儿再出门看几眼,说一声“熟了”,掀开锅盖总是香喷喷的。我对妈妈说过这种怪事,她说外祖母看的是树的影子。
钟表坏了就等于时间坏了,得赶紧修理。每家都有一架钟表摆在柜子上,可是它坏了时,钟表匠就得把它打开。老天爷,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齿轮,谁看了都得眼花!我们一伙最爱看的就是修钟表了,从头盯住每一个细节。我觉得全世界最大的科学都在钟表中,弄懂了它的运转,其他的再也难不倒人了。
钟表师傅将这里戳戳,那里拧拧,点一滴油,伸手拨弄几下—所有齿轮突然转动起来,一把小而又小的锤子就咚咚地敲起来—这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了,让人听了心醉。
焊洋铁壶和磨刀剪也是了不起的手艺。焊匠手持一把小小的烙铁,烧得通红,然后在什么油膏上沾一下,又在一块发青的铁块上摩擦一小会儿,一个珍珠似的东西颤颤悠悠挂上烙铁,又飞快在铁片上一抹,铁片就被焊住了。至于抢刀,那得有多好的家伙啊,同样是铁做的,一块铁就能把另一块铁一层层削下来!“为什么菜刀是铁,就怕另一块铁呀?”这是我们总要发问的问题。抢刀师傅回答:“因为这是‘抢子’。”这等于什么都没说。可见凡是秘密,要打听出一点儿真难。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打铁最耐看。因为这是一伙人,住上几天不走,我们还能钻进他们的铺子里玩。究竟住上多少天,那要看村子里的活儿多不多。记得有一次这伙打铁的一口气住了二十多天,那是因为秋收快到了,每家每户都要锻一两把子和镰刀。
打铁的装束和常人不同,他们一色黑衣蓝衣,干活儿热了脱下来,里面还有一件套头的衫子。平头,黑脸,红眼—这是火眼金睛,这种眼与别人不同,能看清煤火里的铁。这和烧红薯差不多,烧不熟就不软,就没法咬。咬铁的不是嘴巴,是锤子。
他们干活儿时扎一块黄布油裙,有时脚上也扎一块。通红的铁块夹到砧子上,一锤下去火花四溅,一团团落到脚上,冒着白烟。这些最少需要三人合伙才成:拉风箱的、抡大锤的、掌小锤的。谁的锤子小谁就是老大,人人都得听从老大。那个风箱是最大号的,我们试着拉过,拉不动。拉风箱那个人胳膊粗粗的,膀子上有棱子肉。他们个个力气忒大,不说话,只干活儿。
看他们吃饭最有意思:烧铁的灶也用来煮饭,上面放个小锅就成了。他们永远只吃同一种饭,就是“玉米鳖”。这种食物好像只有打铁人才吃。
“玉米鳖”的做法简单极了:和好一盆玉米面,等锅里的水开了,就往里投杏子大的面团,一边用勺子搅着,一会儿就熟了。他们蹲在地上吃饭,吃得可香了。
我们一直站在旁边看,看到吃“玉米鳖”就馋起来。那香味总往心里钻。后来我们终于能够尝一碗了。吃过这种食物之后,我们觉得全身都是力气,什么都不怕了。这使我们明白打铁的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原来靠吃“玉米鳖”啊!
铁砧旁有一间草棚,是玉米秸搭的。地上铺了厚厚的麦草,又软又暖和。这让人一下想到了海边的渔铺,那也是好玩的地方。这两种地方的最大不同,是一个发腥,一个有着浓浓的煤火气。
草铺不大,躺下很挤。我们紧挨着他们,他们就咕哝:“小孩子身上三把火,烧得人不行哩。”我们逗他们讲故事,知道这些人走南闯北,故事一定多得不得了。可惜他们话不多,说不出什么。打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故事。
但他们会做“玉米鳖”,还能将最难对付的铁块变成器具。有人提来一根铁棍、一把生锈的门闩,让他们做成锄头或镰刀。他们拿在手里掂一掂说:“成。”有人提来一串废铁轮子,他们接过去一看说:“这个不成,这是‘生铁’。”原来鐵也有“生”有“熟”,像苹果一样。我们问:“烧一烧不就成了熟的?”他们不屑于回答,嘴里发出哧的一声。
将一根铁棍变成镰刀,整个过程真不简单。光做成镰刀的模样还不行,还要“加钢”—“钢”是更硬的一种铁,就放在一旁,烧红了截下一点儿,加到镰刀刃子那儿。这样镰刀才会锋利。
我们一连看了几天,有了一个大主意,各自从家里找了一些废铁提过去。等四周的人散去时,我们就对打铁的人说:“给做一支枪吧。”拉风箱的看看老大:“这活儿不能接吧?”老大停下手里的小锤,瞥瞥说:“有什么不能接的!不过得先找来一截枪筒,没它可做不成。”
我们很想像民兵那样背一支枪,可惜这希望总也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