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设计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把握上述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解析
材料作文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抓主旨最好通过抓关键句或关键词的方法解决。
有的同学抓住“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这句话立意,结果写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这是文章的核心句吗?
当然不是,因为后面出现了转折连词“然而”,在一句话中如果存在转折连词,语意的重心一定在转折连词后,所以我们知道“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这句话不是核心句。但是“然而”后面有两句话,哪句话是核心句呢?
很显然,“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只是通过列举数据来说明材料,它只能属于材料中的附属句。
“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才是材料的主旨句。但这句话中有模糊语意,即“这一切”。,我们明确它的指代意义,即可得到“绿树为了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样我们就认识到该材料的主旨:“吸收”是“给予”的基础,想“给予”必先“吸收”。核心词语为“吸收”。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为了更好地奉献=F家庭、社会,青少年时代必须充分吸取知识等各种营养。”
范文点拨
人生的摄取与奉献 杨亚洲
哲学家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可我认为更需要摄取。因为如果没有摄取为前提,何来奉献?摄取和奉献缺一不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人生更需要摄取,摄取是奉献的前提”,入题迅速。)
在这里所说的摄取,并不是向别人索求“成品”;奉献也不是把所要的“成品”再送给别人,这是无意义的。摄取是吸收“原料”;奉献的是经过自己加工而成的成品。就像绿树在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再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深入分析关键词“摄取”、“奉献”,让文章说理透彻。)
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向人类奉献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为了完成这本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搜遍各类文学书籍。他所摄取的知识绝不是一本书可以写全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司马迁奉献的是一条小溪,那么他必定融化了不计其数的冰丁和雪粒。
天文学家哥白尼,他给人类带来了“日心说”。这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言论,也不是一年半载所能提出的学说,它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察,无数日日夜夜的研究和计算。他摄取的是无数的现象和数字,而奉献的是天文学前进的推动力。人们看到哥白尼的奉献,而更应该感觉到他奉献的前提——摄取。(选取司马迁、哥白尼一中一外两个典型事例,细致分析,透彻阐明了“摄取是奉献的前提”这一道理。)
当然,要想让摄取的东西真正地转化为奉献的资本,还需要汗水。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出世之前对它进行十次增删,所用十载;霍金经过无数日夜观察和计算,出版了惊世之作《时间简史》;李时珍用二十七年跋山涉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对我们而言,他们的奉献是重要的,而对他们而言,可能在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所付出的汗水是最值得回味的。(此段对中心论点补充说明,告诉我们“要想让摄取的东西真正地转化为奉献的资本,还需要汗水”,让文章饱满、丰润。)
作为学生,如果想为社会奉献点儿什么,那么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以摄取足够的“养料”。不断摄取,奉献自己,回报社会。(此段联系现实,告诉同学们,只有现在有志于学业,将来才能有为于社会。)
为了奉献而汲取 闫 哲
人生就像树,在它幼小的时候努力汲取生活的养分,而在它长成参天大树之时,便向外无私地奉献着绿意与希望。它撑起一片阴凉,供人休憩,直到叶落干枯。(开头巧引材料,由绿树到人,贴切自然。)
如果人们把一株小树的养料和水分截断,那么人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小树只有在饥渴中过早地夭折,何谈奉献?只有在汲取了足够的养分之后,才可以把奉献两字写得完美。(反面分析材料,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乘着时间的快车,我们来到了法国巴黎大学。突然,大学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玛丽。她正匆忙赶去听老师授课,她像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图书馆里不倦求索。
转眼间,时间定格在三十年之后。一对夫妇正在一锅锅熬着煤渣,终于,他们提炼出了在瓶中微微发出亮光的镭。若不是居里夫人在大学汲取了无尽智慧的养分,她又怎能制出那一堆堆黑色的污物中隐藏着的蓝色的精灵呢?
坐着时空机器继续航行,忽然看到一个穿着便装的绅士立于船头。他——达尔文,为了做生物研究,随着一艘考察船做为期半年的旅行。他每时每刻都注意着各种生物的变化并收集起它们的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他努力吮吸着大自然的智慧,他默默积聚着……
终于,待回国以后,他撰写了轰动全球的著作《物种起源》,把自己最宝贵的研究资料奉献给了全人类。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汲取,他怎能把上帝的意识写进自己的著作呢?(较为详尽地使用居里夫人、达尔文的例证,先写他们如何汲取营养,再写他们如何奉献于人类,十分契合观点,可称用例精当。)
朱自清如果未受北大、牛津两所大学名师的熏陶,他能写出那样壮丽的诗篇吗?袁隆平如果没有汲取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他有能力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吗?李素丽如果没有受到家人爱心的影响,她能数十年如一日地面带微笑,真诚助人吗?(集中使用朱自清、袁隆平、李素丽的例子,让文章详略分明,素材丰富。)
没有汲取,哪来奉献?
我们中学生,要努力汲取学习的养分,来积聚足够的力量。只有这样,才有我们的一片天,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为祖国奉献我们一点一滴汲取、积聚起来的力量。(此段联系中学生来谈,让文章有了更为强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奉献,让我们像小树那样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吧!这样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尾段虽然语言简练,但既再点材料又回扣观点,妙!)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把握上述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解析
材料作文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抓主旨最好通过抓关键句或关键词的方法解决。
有的同学抓住“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这句话立意,结果写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这是文章的核心句吗?
当然不是,因为后面出现了转折连词“然而”,在一句话中如果存在转折连词,语意的重心一定在转折连词后,所以我们知道“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这句话不是核心句。但是“然而”后面有两句话,哪句话是核心句呢?
很显然,“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只是通过列举数据来说明材料,它只能属于材料中的附属句。
“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才是材料的主旨句。但这句话中有模糊语意,即“这一切”。,我们明确它的指代意义,即可得到“绿树为了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样我们就认识到该材料的主旨:“吸收”是“给予”的基础,想“给予”必先“吸收”。核心词语为“吸收”。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为了更好地奉献=F家庭、社会,青少年时代必须充分吸取知识等各种营养。”
范文点拨
人生的摄取与奉献 杨亚洲
哲学家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可我认为更需要摄取。因为如果没有摄取为前提,何来奉献?摄取和奉献缺一不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人生更需要摄取,摄取是奉献的前提”,入题迅速。)
在这里所说的摄取,并不是向别人索求“成品”;奉献也不是把所要的“成品”再送给别人,这是无意义的。摄取是吸收“原料”;奉献的是经过自己加工而成的成品。就像绿树在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再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深入分析关键词“摄取”、“奉献”,让文章说理透彻。)
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向人类奉献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为了完成这本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搜遍各类文学书籍。他所摄取的知识绝不是一本书可以写全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司马迁奉献的是一条小溪,那么他必定融化了不计其数的冰丁和雪粒。
天文学家哥白尼,他给人类带来了“日心说”。这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言论,也不是一年半载所能提出的学说,它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察,无数日日夜夜的研究和计算。他摄取的是无数的现象和数字,而奉献的是天文学前进的推动力。人们看到哥白尼的奉献,而更应该感觉到他奉献的前提——摄取。(选取司马迁、哥白尼一中一外两个典型事例,细致分析,透彻阐明了“摄取是奉献的前提”这一道理。)
当然,要想让摄取的东西真正地转化为奉献的资本,还需要汗水。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出世之前对它进行十次增删,所用十载;霍金经过无数日夜观察和计算,出版了惊世之作《时间简史》;李时珍用二十七年跋山涉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对我们而言,他们的奉献是重要的,而对他们而言,可能在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所付出的汗水是最值得回味的。(此段对中心论点补充说明,告诉我们“要想让摄取的东西真正地转化为奉献的资本,还需要汗水”,让文章饱满、丰润。)
作为学生,如果想为社会奉献点儿什么,那么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以摄取足够的“养料”。不断摄取,奉献自己,回报社会。(此段联系现实,告诉同学们,只有现在有志于学业,将来才能有为于社会。)
为了奉献而汲取 闫 哲
人生就像树,在它幼小的时候努力汲取生活的养分,而在它长成参天大树之时,便向外无私地奉献着绿意与希望。它撑起一片阴凉,供人休憩,直到叶落干枯。(开头巧引材料,由绿树到人,贴切自然。)
如果人们把一株小树的养料和水分截断,那么人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小树只有在饥渴中过早地夭折,何谈奉献?只有在汲取了足够的养分之后,才可以把奉献两字写得完美。(反面分析材料,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乘着时间的快车,我们来到了法国巴黎大学。突然,大学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玛丽。她正匆忙赶去听老师授课,她像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图书馆里不倦求索。
转眼间,时间定格在三十年之后。一对夫妇正在一锅锅熬着煤渣,终于,他们提炼出了在瓶中微微发出亮光的镭。若不是居里夫人在大学汲取了无尽智慧的养分,她又怎能制出那一堆堆黑色的污物中隐藏着的蓝色的精灵呢?
坐着时空机器继续航行,忽然看到一个穿着便装的绅士立于船头。他——达尔文,为了做生物研究,随着一艘考察船做为期半年的旅行。他每时每刻都注意着各种生物的变化并收集起它们的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他努力吮吸着大自然的智慧,他默默积聚着……
终于,待回国以后,他撰写了轰动全球的著作《物种起源》,把自己最宝贵的研究资料奉献给了全人类。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汲取,他怎能把上帝的意识写进自己的著作呢?(较为详尽地使用居里夫人、达尔文的例证,先写他们如何汲取营养,再写他们如何奉献于人类,十分契合观点,可称用例精当。)
朱自清如果未受北大、牛津两所大学名师的熏陶,他能写出那样壮丽的诗篇吗?袁隆平如果没有汲取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他有能力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吗?李素丽如果没有受到家人爱心的影响,她能数十年如一日地面带微笑,真诚助人吗?(集中使用朱自清、袁隆平、李素丽的例子,让文章详略分明,素材丰富。)
没有汲取,哪来奉献?
我们中学生,要努力汲取学习的养分,来积聚足够的力量。只有这样,才有我们的一片天,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为祖国奉献我们一点一滴汲取、积聚起来的力量。(此段联系中学生来谈,让文章有了更为强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奉献,让我们像小树那样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吧!这样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尾段虽然语言简练,但既再点材料又回扣观点,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