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大爱无疆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奋斗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同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或是躬身杏林一甲子,妙手施针除病痛;或以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矢志攀登卫生健康科研高峰。他们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医生。
  有这样一群人,当你夜晚安然入睡时,他们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当各种灾难发生时,他们冲锋陷阵,无所畏惧:当病魔无情袭来时,他们英勇无畏,生死搏斗。他们肩上扛着沉甸甸的生命,叩开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救死扶伤的征途,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他们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医生。
  2019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今年活动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在会上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前赴后继奋勇前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习近平总书记用这16个字概括了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光荣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8月19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他们奋斗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同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或是躬身杏林一甲子,妙手施针除病痛:或以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矢志攀登卫生健康科研高峰,还有的不断挑战生命禁区,不负患者性命相托。
  石学敏、葛均波、张俊廷、顾方舟(已故)、姚玉峰、王东进、王荃、谭晓琴、庄仕华、王新华等10名卫生健康工作者和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奋斗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同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值得被看见,他们闪亮的名字值得被铭记。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
  石学敏是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医多年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
  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该针法还用于脑外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疼痛病症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他还致力于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与诊疗,并就针灸临床与机理研究,开展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国际合作,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如今,石学敏已经从医50多年,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把一腔热血浇灌在了中医针灸事业这片绿洲上,他与银针结下了一生之缘。
  葛均波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主委。
  1999年,37岁的葛均波刚回国工作,一人申请了3台BP机,为的是给心梗患者“抢时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后自主研发锅铲冠脉支架,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同时,他尽其所能创造条件,培养出多名心血管病领域高端人才。
  他积极推动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多年来成功抢救了超过2000例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研制的可降解涂层新型冠状支架,平均每年使得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可为患者和国家每年节省医疗费用支出十多亿元。
  近年,在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胸痛救治机制、完善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胸痛中心等多个提案,为完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他说:“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不计得失、不懈进取,是身为医者不变的追求。”
  张俊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颅底肿瘤外科的临床工作,在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张俊廷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来,攻坚克难,不断突破神经外科手术禁区,引领我国神经外科颅底脑干肿瘤的诊疗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亚洲第一刀”。
  他在颅底肿瘤的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如首先开展了耳前颞下入路切除鞍旁及海绵窦肿瘤,首先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创造性开展了经双额扩展入路切除蝶窦区及上斜坡肿瘤。迄今为止,手术数量1000余例,在世界上手术例数最多、手术质量最高,在颅底外科享有巨大影响力。   近年来,张俊廷主持包括北京市自然课题、“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科技部“973”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神经外科学》《颅内肿瘤外科学》等多部专著,获得国家級、市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他说:“国家的信任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毕生致力于神经外科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顾方舟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先生92年的生命里有42年在从事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正是因为顾方舟先生牵头将糖丸研制成功,才实现了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且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因此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他曾多方考察,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为我国否定死疫苗技术路线、走活疫苗技术路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他的建言,中国采取了死疫苗技术路线,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时间必定会大大延长。
  国家要在云南昆明的玉案山建疫苗生产基地,他带着一队人,在荒山上平出土地,建起实验室和厂房。首批疫苗生产出来投入临床试验,面对无人敢以身试药的困境,他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除此以外,因为还要证明疫苗对孩子有效,他咬着牙,毅然做出惊人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中国首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便是这样验证出来的。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先生离开了,但是他建造了一艘护佑中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这个名字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姚玉峰

  勇攀高峰,守护光明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姚玉峰一生从事“光明的事业”。他设计了一种新的角膜移植术——保留角膜内皮层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并推广到多个国家,在国内几十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王东进

  摘取医学“皇冠”上的明珠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
  上世纪90年代,王东进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心脏病,“王氏切口”成为他的名片。他几乎全年无休,参加各类手术并主刀万余例,各种心血管手术成功率在99%以上,被他治愈的病人成为了他强大的“亲友团”。
  王荃

  分秒必争,守护患儿生命之光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从医23年,王荃把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儿科急重症事业。她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看到一个个小生命得救,一切都值了!”
  谭晓琴

  甘孜百姓的“女儿医生”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镇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
  她是一名医德高尚、时刻牵挂着病人的基层好医生,但也是身受癌症折磨的重病患者。36岁的谭晓琴一面与癌症不屈抗争,一面坚守在基层最平凡的工作岗位,是藏族人民的好女儿,鲜水河畔的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
  庄仕华

  为患者挖病根,帮百姓拔穷根
  当代雷锋、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
  扎根新疆,从事肝胆外科专业47年,庄仕华始终把病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他说,治好一个病人,就能温暖一个家庭,进而促进一地和谐,赢得一方稳定。
  王新华

  “传染世界”的天使,温暖每一位病患
  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妇产科副主任护师。
  护理传染病患者、阻断病毒传播是王新华的日常工作。28年护理生涯,王新华先后完成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控“甲流”、抗击埃博拉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她用双手托举患者生的希望,更诠释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志愿医生团队

  跋涉边远之地,凝聚生命之力
  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等方式,精准支援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积极推动医疗援外工作,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这个特殊的医生群体跋涉千万里,在不同的地区度过了无数个节假日。
  他们是一代代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代表,是守护人们健康的忠诚卫士,他们洁白的身影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他们的鞠躬尽瘁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编后语:
  从“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最美医生”身上,可以看到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与祖国共成长、同奋斗的艰辛历程,目睹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用守护人民健康的执着诠释不忘初心,以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勇挑使命担当。
  (编辑 陆思寒)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探究地域化写作教学出发,引导解决学生“写什么”的困境,旨在让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建立并深入挖掘自己写作的“精神根据地”,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精神宝库里,找到新的、持久的、甚至系統化的写作素材。最终,促使其认识到:“故乡”是一个人的写作“宝库”,珍视故乡,珍视自己的地域化风格,便是找寻地域文化脉络中的自己。   关键词:精神根据地;题材分类;模仿写作;因材施教;地域风格   在写作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最早起源于1906年在成都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前身为原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往雅安独立办学,定名四川农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超硬核”办学理念,高水平育人标准  四川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李某,女,汉族,18岁,高二学生,性格内倾,独生子女。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近1个月以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主动前来咨询。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听话、不善言辞、不好交际,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因为父母工作关系,求助者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到高中
(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去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
宋人《谈苑》记载:五代时,官居工部尚书的杨玢,自前蜀归后唐,其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写好状纸找他支持,他却回函题写了四句诗: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他教育子弟以历史眼光看待眼前的得失,认识盛衰无常,繁华易逝,拥有再多又能怎样?子弟们领会了杨大人的训示,打消了上告官府的念头。  《寓圃杂记》《两般秋雨盦随笔》等明清杂著中,有不少关于礼部尚书杨翥
两棵苍老而挺拔的柏树仍挺立在弯弯小路的两旁。中间的铁栅门早已生了锈,喜鹊却不嫌脏,在上面搭了个简陋而温暖的窝,不时欢快地叫着。它们是在守望谁呢?  小时候,铁门很新、很亮,每天下午我都会拉上弟弟,跑到小区的门口,依靠在门上。  我们在等候着爷爷的归来。这总是令人愉快和激动的。微风吹过时,柏树的枝叶轻轻摆动,为我们搔痒。这时,我俩突然想起了什么,一下子抓住了树干,就要往上爬。  弟弟的力量不如我,他
基本信息:  书名:《我是猫》  作者:夏目漱石  译者:曹曼  ISBN:978-7-5339-4223-6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39.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闲来無事,我打开书柜浏览,目光锁定了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名著《我是猫》这本书,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夏目漱石借猫之言:尝遍世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在语言上
打开电脑,我在搜索栏上输入“林清玄”三个字。网页一如既往,第一条是他的书籍售卖链接,第二条是他的个人简介。生卒年上的2019年刺进我的眼睛,如一道闪电划破我不愿意相信的伪装,我的心里霎时涌起一种情感,在胸腔里横冲直撞,终化为眼泪滴落的“啪嗒”声响。   我认识他,从三年级课本里的《和时间赛跑》,到六年级的《桃花心木》。老师说,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台湾作家,有着质朴清新的文字,我点点头,在积累本里写下
【编者按】本期专题是“古典诗歌鉴赏”。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其意境深邃、意蕴深长。古典诗歌可以考查同学们多种层级的能力,我省考查的主要是识记、理解能力层级。而其他省市的古典诗歌中考题,相当多侧重考查鉴赏能力,题型多样,难度较大,值得我们注意。  一、真题秀场  (一)2018年浙江金华中考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
【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以下是他获得的一些奖项: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