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机 构】
:
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其他文献
称谓是话语的基础.中国政党制度存在多种称谓,它们均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即强调“特色”,但该词的使用尚存争议.辩证审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称谓之“特色”一词的使用尤为必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称谓中“特色”一词的嵌入,始发于艺术领域、融合入社会主义、具化到政党制度.“特色”一词内含丰富价值,对制度话语建构、制度优势内容、国际传播效力、国民对制度认同等意义重大.着眼中国政治话语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称谓内涵的发展和完善,应立足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遵循制度自信的逻辑理路、用好融通中外的术语概念、调适制度对象的涵盖范围.
在中国《资本论》翻译史上,“郭大力、王亚南译本”不仅是建立在之前各种试译、节译和第1卷全译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而且由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从古典经济学到《资本论》的逻辑发展、统一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并通过不断地修改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中文表达,彰显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当代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除了传承他们的学风,在他们奠定的“回到古典经济学”思路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从完整、权威的文献出发”“全面认识资本的功能及其效应”“在全球视野中探究经济学的当代发展”等方面实现观念、视野和研究方式的转换.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思想是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整体阐发,正确把握社会形态思想中的社会历史分期和演进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论述的理解所形成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争论的梳理和辨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论述既指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又隐含着一定社会历史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内容,同时内蕴分析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中国共产党先后形成的三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历史的教训、分清历史是非,在此基础上胜利前进.第三个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在此基础上激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三个历史决议都形成于重大历史关头,都是向历史问计,都努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都达到或必将达到更好服务现实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三方面的创新性探索.首先,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将狭义认识论拓展为广义认识论,充实了认识论中“知觉”和“意见”两个范畴,将“疑问”和“观点”两个普通概念提升为认识论的范畴.其次,建构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体系:探讨了怎样将哲学理论化为思维方法,建构了以“类”“故”“理”为骨架的逻辑范畴体系,概括了辩证逻辑方法论的五个环节.再次,梳理与概括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运用与发展了比类取象、比类运数的科学方法,设计、运用了实验手段.
1930年贺麟发表了论朱子与黑格尔太极说的文章,张荫麟即作了评议和讨论.1934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出版,张荫麟又对其中所述的朱子太极动静说提出了意见.1938年张荫麟以对冯友兰书中朱子太极动静说的意见为基础,发表了关于这一讨论的专论文章,贺麟则对之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评议,使得相关讨论更为深化.这一轮关于朱子哲学的讨论,其中涉及广泛的比较哲学讨论和对朱子哲学理之动静观点的理解诠释,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推进.
列宁帝国主义论兼具“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意蕴.事实上,这一理论在帝国主义时代首先强调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其实践要义是批判、反对并超越帝国主义.在实践原则、策略及其运用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的辩证统一,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革命与建设并举、反对资本与利用资本相结合;在实践精神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批判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张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机会主义,大力倡导国际主义精神;在实践影响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倡导推动俄国革命从一国到世界范围的空间跃迁.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继
朱学范是国际知名的工运领导人,也是民革的创始人之一.1948年2月,他从欧洲辗转来到东北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民主革命阵营,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当时的民主人士中起到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梳理1947年11月至1948年5月期间朱学范的相关史迹文献,探讨朱学范是如何认识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的革命领导权问题,并成为较早提出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民主革命,共同完成民主建国任务这一重要观点的民主党派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