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语文教材上每学期都有一部名著需学生阅读,但如今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校设置的阅读课日渐形同虚设,基本被考试学科所替代。许多语文教师宁愿对课内知识“挖地三尺”,可对于学生课外语文阅读课却不是十分用心。我们的学生呢,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也根本无心、无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现状着实让人担忧!
笔者认为,单纯以课本为唯一对象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切实抓好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为此,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收获颇丰。
一、给课外阅读松土施肥——兴趣通经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着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有了兴趣,阅读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刚踏入初中大门,班上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明星,特别是男生,他们常常在中午的阅读时间溜出去打球。于是我规定,凡出去打球的,都要给大家讲一个球星的故事。于是他们就去买体育杂志,了解球星的成长史。慢慢地,出去打球的少了,看漫画、体育杂志的多了。学生也似乎日渐体会到,静下来看书的快乐并不比出去打球的快乐少。后来我推荐他们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再后来,我让他们表演相应的课本剧。我们班有个不喜欢读书、但极富表演天赋的孩子——张华。一次,在班级课本剧表演中,他扮演武松,在表演打虎的过程中,一上场就对着“老虎”又打又踢,惹得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本来武松打虎有三个回合,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他并不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躲闪,非常沉着机智。而张华表演的却是鲁莽的武松,与原型截然相反。张华知道大家笑他的原因后,羞得涨红了脸。当天,我便看到他手上捧着一本《水浒传》认真地品读起来,那模样着实让人喜爱……很多学生就这样掉进了我设计的“阅读陷阱”里。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更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的思想经脉一旦打通,阅读之路便“千里万里任尔行”了。
二、给课外阅读播种浇水——手册显个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阅读课而言,这句话最适合不过了。作为教师,在上阅读课前既要“显性备课”,更要“隐形备课”。所谓“显性备课”,即写教案;“隐形备课”,包括对学生所读的书有一定的了解,查阅与阅读书目相关的资料,备教法等。上好一堂阅读课,“隐形备课”所花的时间、精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普通的“显性备课”。
以往上阅读课,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介绍,其他学生倾听,导致一人唱独角戏,部分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态。怎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呢?我尝试着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1.全班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有效的前提是组建最佳合作小组。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来分组,分好的各小组必须能扬其所长,这样阅读效果会更佳。如可按文章的体裁分:诗歌小组、散文小组、小说小组、戏剧小组等。有时,学生可能会阅读同一位作家相同的作品或不同的作品,这样也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也可根据阅读倾向分组,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师可以把读后思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评价人物、简介情节、品析语言、分析主题,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深入研读,把研读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2.师生明确分工
小组每位成员务必认真阅读自己将要介绍的文章。此外,我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解决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所以在语文阅读课之前,我通常都要求学生要以书面形式呈现阅读心得。
我建议学生做一本读书成长册,记录阅读的心路历程。老师带头制订好个人读书计划,粘贴在图书角旁(以供学生参考,同时也树立了榜样),读书计划中要有读书的目标、内容、措施、阅读时间等,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订个人读书计划,把它贴在读书成长册的首页。
在读书成长册中记录些什么呢?记录自己的读书收获,如记录自己读过作品的篇名、作者、体裁、日期、读后感等;摘抄那些读后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情境交融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一般这样的句子,要求熟读成诵);记录作者简介,特别是著名的、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可以摘录,或者剪裁下来,贴在读书笔记上,也可以为他们画幅漫画;设计一张书签,在书签上写上名人名言;记录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奖状……学生自己制作自己的读书成长册,在这里他们自己就是设计师,一切随心而设。所以,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读书成长册,它可以称得上是学生用心创作的艺术品。
课代表在教师上阅读课前,按小组收齐读书成长册。教师在上阅读课前,对全班的阅读心得进行书面批阅或面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大致了解。有时学生的阅读感悟还能激发教师的灵感,使备课更具针对性。比如,在阅读周国平的《妞妞》后,尽管作者的故事很感人,对生命的思考也很深刻,可如何上好这整本书的阅读课?我刚开始的思路很凌乱,可批阅完读书成长册后,学生们不同的感受给了我极大的感触和帮助。有些同学为周国平对妞妞的爱动容,觉得周国平尽管早已知道妞妞活不长,却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给予她所有的父爱,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有的同学认为,周国平对妞妞的爱其实是自私的。因为当妞妞的病确诊后,他潜意识中已经做了放弃的决定,他有所顾忌,他不肯接受有一个残疾女儿的现实,是周国平把她挡在了这个世界的门外。鉴于这两种观点,我在阅读课上就设计了辩论这一环节来讨论周国平的父爱。批阅读书成长册,教师所花的时间、精力是很多的,往往一个班的读书成长册批阅下来,半天功夫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是,学生的独到见解有时令人拍案叫绝,这份欣喜便是批阅的“报酬”。比如,在批阅《妞妞》时,有位同学在读书成长册上写道:“不要去评价周国平对妞妞的爱是自私的还是伟大的,因为爱是无法衡量的。自私的尽头是无私,只是因为太爱。”看看,学生都变成哲人了!所以,这项看似烦琐的批阅工作,教师有必要做实,做透。 三、给课外阅读除草剪枝——合作擦火花
一切准备就绪,阅读课才会“闪亮登场”。先是小组成员互换读书笔记,互相交流感悟、见解,接着就阅读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课上,有一个小组探讨的是保尔的形象,小组中的四个人都认为保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但有一位同学就提出:“保尔,简直是太完美了。他没有缺点吗?”接下来整个小组就去挖掘保尔的缺点,如保尔有时做事鲁莽,对待爱情犹豫不决等。最后,在总结优点的基础上同学们认识到:“即使是英雄,他也有人性的弱点。”从讨论当中,学生学会了全面、辩证、客观地评价人或事。
为了避免优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困生被忽视的现象,我建议讨论时小组内首先发言的是基础最差的同学。因为要发言,这些学生才有阅读和思考的动力;另外,先发言有许多可谈的方面,选择的余地多,也降低了发言的难度。学优生总是最后一个发言,前面同学谈过的,他们不能重复,这就增加了难度,对学优生而言也就带来了挑战。
在讨论的时候,别的班级一般都是让组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做记录,但在我们班,是每个同学轮流做记录,第一次是学优生,最后是学困生。我认为这项任务虽然艰巨,但务必使学困生参与其中。由于小组竞争的压力,学优生会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必定迫切希望完成好这项任务,这样,他们才会通力合作,共同提高。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学困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有了参与的激情,有时甚至比一般的同学做得更好。
四、让课外阅读开花结果——评价助成长
阅读课的高潮便是全班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展示前,要选好小组内发言的人。为了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我设定凡小组内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基础分2分,较好的同学3分,一般的同学4分,学困生5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小组组长一般不会让基础好的同学抢先发言,较简单的话题通常是学困生总结发言,高难度的话题,“高手”才会露面,这种方式调动了所有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最后,教师在各小组交流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表现要做及时、有效的总结性评价,除了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我单独列了一张评价表格,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读书笔记完成情况评价、参与小组讨论情况评价、课堂展示评价、倾听情况评价、综合评价。最终,以分数的形式确定优胜组,每周一次评价,每月累计分数,一月一次评选。冠军组每人发一次奖品:动画卡片、明星画报、各式各样的笔桶、心仪已久的书籍……这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小小的“物质”奖励,他们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很多学生的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课后阅读心得,多次在《海门教育周刊》上发表;平时对阅读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先后被评为为“学校书香学生”“海门市书香学生”。这些荣誉对学生自己来说是无上的光荣,对其他学生更是一种激励。这些及时的评价与鼓励,会让学生们更喜欢阅读。
一年半坚持下来,我发现开展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卷面分数,反而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而有见解,让我感到这才是我想要的课堂!我想,这样的阅读课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更让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有气质,更具魅力。
与其苦苦深挖课本,不如埋头撒播阅读之种,让它在阳光的照射下萌发、开花、结果。愿我们教师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种花园丁,带领我们的学生徜徉于美丽的文学花园!
笔者认为,单纯以课本为唯一对象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切实抓好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为此,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收获颇丰。
一、给课外阅读松土施肥——兴趣通经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着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有了兴趣,阅读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刚踏入初中大门,班上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明星,特别是男生,他们常常在中午的阅读时间溜出去打球。于是我规定,凡出去打球的,都要给大家讲一个球星的故事。于是他们就去买体育杂志,了解球星的成长史。慢慢地,出去打球的少了,看漫画、体育杂志的多了。学生也似乎日渐体会到,静下来看书的快乐并不比出去打球的快乐少。后来我推荐他们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再后来,我让他们表演相应的课本剧。我们班有个不喜欢读书、但极富表演天赋的孩子——张华。一次,在班级课本剧表演中,他扮演武松,在表演打虎的过程中,一上场就对着“老虎”又打又踢,惹得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本来武松打虎有三个回合,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他并不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躲闪,非常沉着机智。而张华表演的却是鲁莽的武松,与原型截然相反。张华知道大家笑他的原因后,羞得涨红了脸。当天,我便看到他手上捧着一本《水浒传》认真地品读起来,那模样着实让人喜爱……很多学生就这样掉进了我设计的“阅读陷阱”里。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更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的思想经脉一旦打通,阅读之路便“千里万里任尔行”了。
二、给课外阅读播种浇水——手册显个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阅读课而言,这句话最适合不过了。作为教师,在上阅读课前既要“显性备课”,更要“隐形备课”。所谓“显性备课”,即写教案;“隐形备课”,包括对学生所读的书有一定的了解,查阅与阅读书目相关的资料,备教法等。上好一堂阅读课,“隐形备课”所花的时间、精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普通的“显性备课”。
以往上阅读课,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介绍,其他学生倾听,导致一人唱独角戏,部分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态。怎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呢?我尝试着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1.全班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有效的前提是组建最佳合作小组。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来分组,分好的各小组必须能扬其所长,这样阅读效果会更佳。如可按文章的体裁分:诗歌小组、散文小组、小说小组、戏剧小组等。有时,学生可能会阅读同一位作家相同的作品或不同的作品,这样也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也可根据阅读倾向分组,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师可以把读后思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评价人物、简介情节、品析语言、分析主题,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深入研读,把研读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2.师生明确分工
小组每位成员务必认真阅读自己将要介绍的文章。此外,我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解决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所以在语文阅读课之前,我通常都要求学生要以书面形式呈现阅读心得。
我建议学生做一本读书成长册,记录阅读的心路历程。老师带头制订好个人读书计划,粘贴在图书角旁(以供学生参考,同时也树立了榜样),读书计划中要有读书的目标、内容、措施、阅读时间等,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订个人读书计划,把它贴在读书成长册的首页。
在读书成长册中记录些什么呢?记录自己的读书收获,如记录自己读过作品的篇名、作者、体裁、日期、读后感等;摘抄那些读后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情境交融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一般这样的句子,要求熟读成诵);记录作者简介,特别是著名的、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可以摘录,或者剪裁下来,贴在读书笔记上,也可以为他们画幅漫画;设计一张书签,在书签上写上名人名言;记录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奖状……学生自己制作自己的读书成长册,在这里他们自己就是设计师,一切随心而设。所以,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读书成长册,它可以称得上是学生用心创作的艺术品。
课代表在教师上阅读课前,按小组收齐读书成长册。教师在上阅读课前,对全班的阅读心得进行书面批阅或面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大致了解。有时学生的阅读感悟还能激发教师的灵感,使备课更具针对性。比如,在阅读周国平的《妞妞》后,尽管作者的故事很感人,对生命的思考也很深刻,可如何上好这整本书的阅读课?我刚开始的思路很凌乱,可批阅完读书成长册后,学生们不同的感受给了我极大的感触和帮助。有些同学为周国平对妞妞的爱动容,觉得周国平尽管早已知道妞妞活不长,却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给予她所有的父爱,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有的同学认为,周国平对妞妞的爱其实是自私的。因为当妞妞的病确诊后,他潜意识中已经做了放弃的决定,他有所顾忌,他不肯接受有一个残疾女儿的现实,是周国平把她挡在了这个世界的门外。鉴于这两种观点,我在阅读课上就设计了辩论这一环节来讨论周国平的父爱。批阅读书成长册,教师所花的时间、精力是很多的,往往一个班的读书成长册批阅下来,半天功夫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是,学生的独到见解有时令人拍案叫绝,这份欣喜便是批阅的“报酬”。比如,在批阅《妞妞》时,有位同学在读书成长册上写道:“不要去评价周国平对妞妞的爱是自私的还是伟大的,因为爱是无法衡量的。自私的尽头是无私,只是因为太爱。”看看,学生都变成哲人了!所以,这项看似烦琐的批阅工作,教师有必要做实,做透。 三、给课外阅读除草剪枝——合作擦火花
一切准备就绪,阅读课才会“闪亮登场”。先是小组成员互换读书笔记,互相交流感悟、见解,接着就阅读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课上,有一个小组探讨的是保尔的形象,小组中的四个人都认为保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但有一位同学就提出:“保尔,简直是太完美了。他没有缺点吗?”接下来整个小组就去挖掘保尔的缺点,如保尔有时做事鲁莽,对待爱情犹豫不决等。最后,在总结优点的基础上同学们认识到:“即使是英雄,他也有人性的弱点。”从讨论当中,学生学会了全面、辩证、客观地评价人或事。
为了避免优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困生被忽视的现象,我建议讨论时小组内首先发言的是基础最差的同学。因为要发言,这些学生才有阅读和思考的动力;另外,先发言有许多可谈的方面,选择的余地多,也降低了发言的难度。学优生总是最后一个发言,前面同学谈过的,他们不能重复,这就增加了难度,对学优生而言也就带来了挑战。
在讨论的时候,别的班级一般都是让组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做记录,但在我们班,是每个同学轮流做记录,第一次是学优生,最后是学困生。我认为这项任务虽然艰巨,但务必使学困生参与其中。由于小组竞争的压力,学优生会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必定迫切希望完成好这项任务,这样,他们才会通力合作,共同提高。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学困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有了参与的激情,有时甚至比一般的同学做得更好。
四、让课外阅读开花结果——评价助成长
阅读课的高潮便是全班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展示前,要选好小组内发言的人。为了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我设定凡小组内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基础分2分,较好的同学3分,一般的同学4分,学困生5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小组组长一般不会让基础好的同学抢先发言,较简单的话题通常是学困生总结发言,高难度的话题,“高手”才会露面,这种方式调动了所有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最后,教师在各小组交流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表现要做及时、有效的总结性评价,除了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我单独列了一张评价表格,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读书笔记完成情况评价、参与小组讨论情况评价、课堂展示评价、倾听情况评价、综合评价。最终,以分数的形式确定优胜组,每周一次评价,每月累计分数,一月一次评选。冠军组每人发一次奖品:动画卡片、明星画报、各式各样的笔桶、心仪已久的书籍……这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小小的“物质”奖励,他们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很多学生的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课后阅读心得,多次在《海门教育周刊》上发表;平时对阅读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先后被评为为“学校书香学生”“海门市书香学生”。这些荣誉对学生自己来说是无上的光荣,对其他学生更是一种激励。这些及时的评价与鼓励,会让学生们更喜欢阅读。
一年半坚持下来,我发现开展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卷面分数,反而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而有见解,让我感到这才是我想要的课堂!我想,这样的阅读课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更让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有气质,更具魅力。
与其苦苦深挖课本,不如埋头撒播阅读之种,让它在阳光的照射下萌发、开花、结果。愿我们教师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种花园丁,带领我们的学生徜徉于美丽的文学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