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一直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大力赞同。本文旨在厘清我国外交思想的文化意识源头的同时,结合现行的外交政策阐述个人的几点粗浅之见。
关键词: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文化意识;源头
历史在总会有很多惊人的巧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纷割据争霸,各家学派先后以自家的理论见解登上历史的舞台;时至今天,世界形势的“极化”形成,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在不断的交往中,各国的外交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形成、发展、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六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的外交思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成熟理论。前文说到的“历史惊人的巧合”,正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与今天国际形势的类似的基础上,当时多家学派理论中的精髓部分还和今天我国外交思想也有惊人的“巧合”:以“和”为贵。因此,我们从“以史为鉴”的角度看,今天我国的外交思想的文化意识源头存在于先秦(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学说之中。
历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思想,不管是毛泽东时代的“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还是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及胡景涛提出的共建“和谐世界”,总体布局都是统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之下的。这些不同的理论整合成的意识形态,对于今天的我们深入了解和平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国是关键:行中庸之道,抑极端之举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是儒家一直奉行的一个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主张和谐、适度、不偏不易,就是反对走极端的路线。共产党反对“左倾”和“右倾”,实际上也就是主张行中庸之道。建国初期,结合此前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时期耻辱外交带来的惨痛教训,并立足于国内外现实基础之上的毛泽东,高瞻远瞩,明确了我们国家在外交上要“另起炉灶”,推倒极端耻辱的外交重新来过。再说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面看来是“偏”了,但我们“倒”向的是当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苏联,这时实行的是和平共处的中庸之道,抑制的是霸权主义国家妄图称霸世界的极端行为。
大国是关键,综观世界史不难看出:大国一旦称霸,将给世界人民带来极大的不幸;大国维护世界和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让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和也大国,危也大国,所以说“大国是关键”的布局是从发展的历史观出发,并不是空穴来风。
和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礼记·中庸》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而不同,我们既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国身上,同时又不丧失自己的立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换位思考的处事原则体现了“中和”的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之路的心愿。无疑,在一应国际事务中,大国发挥的作用相对是较大的,它们关键性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大国的一举一动与世界形势的趋向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外交活动中实行“一边倒”的政策,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走中庸之道,正确关注大国动态,在“和”的基础上,抑制“国强必霸”的极端之举。
二、周边是首要:亲仁善邻,唇齿相依
“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一类的观点,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左传··僖公五年》记叙了一个唇亡齿寒的事件,把邻国之间互为依靠、相为表里的重要性阐释得很清楚:只有和近邻相交好了,互相帮衬,彼此才能完全放心地去处理一切国内外事务。我们国家作出“周边是首要”的外交布局,是一种亲仁善邻的表现,它包含有“唇亡齿寒”的丰富内涵。
和相邻的国家交往,我国从古至今都表现出开放大度的胸怀,不但不会斤斤计较,而且还一贯会做出很多让步。比如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作为自卫反击战胜利的我们,就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再比如说我们跨越鸭绿江主动入朝抗美、节衣缩食帮助越南、免除困难国家一笔笔债务等。中华民族一直是爱好和平的,从睦邻到亲近世界,也没有亲疏之分,我们始终敞开胸怀,完全注重以“和”为贵的心态去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交。当然,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我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在自己应有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统一等一类的大原则上是绝不让步的。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的由于历史上曾经狭隘的原因,严重伤害过中华民族的感情,而且今天也存在着领土争端的问题,还偶尔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摩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彼此的关系形城了隔阂,对于这些不容回避的事实,我们也要理性地对待:从唇齿相依的角度出发,只要他们正视事实,相信对于这些争端都会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中华民族的睦邻友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近邻关系被摆上首要位置,这与传统文化中被植入的唇亡齿寒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三、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崇尚道义,互利共赢
“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惧”是中国传统游侠的行事风格,但这种风格的理论来源却是“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把“舍身取义”的价值观渗透在国事交往中,我国一向奉行不渝:维和部队进驻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前方记者不惧生命危险跟进报道战争的真实状况等,都展现出坦荡的“舍身取义”豪迈胸襟与气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这些经典名句把中华民族渴望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结成伙伴关系、勇担道义、饮水思源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文化中,兵家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表达的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而“儒家基于对人民的生命尊重和广大人民基本利益的维护,主张‘文战’、‘柔武’,尽可能采取非流血的和平方式,实现‘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墨家提倡和呼吁的是“兼爱”、“非攻”;道家“无为”的思想中要达到“天人合一”,讲求不违背天理(和平顺应天理,战争悖离天理)。各家学说在以“和”为美的基础之上,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一定道义的承认: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交往,有着相同的合作基础,同时也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形成“道相同而相与为谋”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互为帮手、风雨共济、肝胆相照的伙伴关系,也是双方走向互利共赢、开创大好局面新纪元的必经之路。 注重道义,并不表示一味的反对战争,“以有道伐无道”,讲究的是“师出有名”,也是我国儒家文化中一个经典言论。“人有不可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义可以为乃为之,义所不可为则不为”。在义可为,正义是符合“道”的,因此我们要遵守道义,没有道义的外交就是虚伪外交,功利的外交,为人所唾弃的外交,也就不可能是互利共赢的外交。
四、多边是重要舞台:提倡诚信,德仁并举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所以说制定外交策略也要因时制宜,绝不能脱离时势的轨道去闭门造车。“从国际环境看,当前的国际形势主要是两股潮流的并存,一股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另一股是冷战、对抗、冲突的潮流”。这两股潮流的不断交织,构成了看似简单实际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两极逐渐成为历史,多极化的形势必将成为历史的主流。外交工作不是单独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化的形成向我们展示了“同体”式的世界关系,从联系的观点来说,牵一而发动全身就是最好的描述。这种多边的交织关系就像渔网一样链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它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诚信,“人无信,无以立”说的是个人的诚信;大到国家的诚信,《荀子·五霸》里论述的是“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儒家也把诚信看作是做人之本,治国之术,为政之道。在订立盟誓,先毁约的一方总会遭到正义之士的鄙视,成为史家笔伐的对象。这种观念直至今天仍然被大众所遵行,同时也成为我国外交政策中重要的布局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就怀着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博大的胸襟从事各类国际交往事务,社会发展到今天,“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成为新时期衡量个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之一。在外交舞台上,我国政府总是将诚信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计前嫌,以高风亮节的姿态广布德仁,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建交,致力于共建和谐世界,在“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布局下,始终扮奉行着诚信外交、仁义外交的理念。“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政治诚信理念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国家讲诚信,守诚信,行诚信,诚信政治,积极应对挑战……中国信守和谐外交的行为,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代代深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吸收传统和平文化的精华部分,精心布局。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我国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必将为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2]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38页.
[3]钱刘钺.从“三个世界”到“和谐世界”[J].理论观察,第46期:第46页
[4]苏锐、史泠歌.胡锦涛的政治诚信思想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第41卷:第6页
关键词: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文化意识;源头
历史在总会有很多惊人的巧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纷割据争霸,各家学派先后以自家的理论见解登上历史的舞台;时至今天,世界形势的“极化”形成,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在不断的交往中,各国的外交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形成、发展、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六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的外交思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成熟理论。前文说到的“历史惊人的巧合”,正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与今天国际形势的类似的基础上,当时多家学派理论中的精髓部分还和今天我国外交思想也有惊人的“巧合”:以“和”为贵。因此,我们从“以史为鉴”的角度看,今天我国的外交思想的文化意识源头存在于先秦(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学说之中。
历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思想,不管是毛泽东时代的“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还是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及胡景涛提出的共建“和谐世界”,总体布局都是统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之下的。这些不同的理论整合成的意识形态,对于今天的我们深入了解和平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国是关键:行中庸之道,抑极端之举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是儒家一直奉行的一个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主张和谐、适度、不偏不易,就是反对走极端的路线。共产党反对“左倾”和“右倾”,实际上也就是主张行中庸之道。建国初期,结合此前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时期耻辱外交带来的惨痛教训,并立足于国内外现实基础之上的毛泽东,高瞻远瞩,明确了我们国家在外交上要“另起炉灶”,推倒极端耻辱的外交重新来过。再说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面看来是“偏”了,但我们“倒”向的是当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苏联,这时实行的是和平共处的中庸之道,抑制的是霸权主义国家妄图称霸世界的极端行为。
大国是关键,综观世界史不难看出:大国一旦称霸,将给世界人民带来极大的不幸;大国维护世界和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让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和也大国,危也大国,所以说“大国是关键”的布局是从发展的历史观出发,并不是空穴来风。
和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礼记·中庸》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而不同,我们既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国身上,同时又不丧失自己的立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换位思考的处事原则体现了“中和”的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之路的心愿。无疑,在一应国际事务中,大国发挥的作用相对是较大的,它们关键性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大国的一举一动与世界形势的趋向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外交活动中实行“一边倒”的政策,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走中庸之道,正确关注大国动态,在“和”的基础上,抑制“国强必霸”的极端之举。
二、周边是首要:亲仁善邻,唇齿相依
“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一类的观点,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左传··僖公五年》记叙了一个唇亡齿寒的事件,把邻国之间互为依靠、相为表里的重要性阐释得很清楚:只有和近邻相交好了,互相帮衬,彼此才能完全放心地去处理一切国内外事务。我们国家作出“周边是首要”的外交布局,是一种亲仁善邻的表现,它包含有“唇亡齿寒”的丰富内涵。
和相邻的国家交往,我国从古至今都表现出开放大度的胸怀,不但不会斤斤计较,而且还一贯会做出很多让步。比如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作为自卫反击战胜利的我们,就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再比如说我们跨越鸭绿江主动入朝抗美、节衣缩食帮助越南、免除困难国家一笔笔债务等。中华民族一直是爱好和平的,从睦邻到亲近世界,也没有亲疏之分,我们始终敞开胸怀,完全注重以“和”为贵的心态去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交。当然,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我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在自己应有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统一等一类的大原则上是绝不让步的。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的由于历史上曾经狭隘的原因,严重伤害过中华民族的感情,而且今天也存在着领土争端的问题,还偶尔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摩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彼此的关系形城了隔阂,对于这些不容回避的事实,我们也要理性地对待:从唇齿相依的角度出发,只要他们正视事实,相信对于这些争端都会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中华民族的睦邻友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近邻关系被摆上首要位置,这与传统文化中被植入的唇亡齿寒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三、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崇尚道义,互利共赢
“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惧”是中国传统游侠的行事风格,但这种风格的理论来源却是“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把“舍身取义”的价值观渗透在国事交往中,我国一向奉行不渝:维和部队进驻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前方记者不惧生命危险跟进报道战争的真实状况等,都展现出坦荡的“舍身取义”豪迈胸襟与气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这些经典名句把中华民族渴望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结成伙伴关系、勇担道义、饮水思源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文化中,兵家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表达的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而“儒家基于对人民的生命尊重和广大人民基本利益的维护,主张‘文战’、‘柔武’,尽可能采取非流血的和平方式,实现‘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墨家提倡和呼吁的是“兼爱”、“非攻”;道家“无为”的思想中要达到“天人合一”,讲求不违背天理(和平顺应天理,战争悖离天理)。各家学说在以“和”为美的基础之上,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一定道义的承认: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交往,有着相同的合作基础,同时也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形成“道相同而相与为谋”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互为帮手、风雨共济、肝胆相照的伙伴关系,也是双方走向互利共赢、开创大好局面新纪元的必经之路。 注重道义,并不表示一味的反对战争,“以有道伐无道”,讲究的是“师出有名”,也是我国儒家文化中一个经典言论。“人有不可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义可以为乃为之,义所不可为则不为”。在义可为,正义是符合“道”的,因此我们要遵守道义,没有道义的外交就是虚伪外交,功利的外交,为人所唾弃的外交,也就不可能是互利共赢的外交。
四、多边是重要舞台:提倡诚信,德仁并举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所以说制定外交策略也要因时制宜,绝不能脱离时势的轨道去闭门造车。“从国际环境看,当前的国际形势主要是两股潮流的并存,一股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另一股是冷战、对抗、冲突的潮流”。这两股潮流的不断交织,构成了看似简单实际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两极逐渐成为历史,多极化的形势必将成为历史的主流。外交工作不是单独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化的形成向我们展示了“同体”式的世界关系,从联系的观点来说,牵一而发动全身就是最好的描述。这种多边的交织关系就像渔网一样链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它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诚信,“人无信,无以立”说的是个人的诚信;大到国家的诚信,《荀子·五霸》里论述的是“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儒家也把诚信看作是做人之本,治国之术,为政之道。在订立盟誓,先毁约的一方总会遭到正义之士的鄙视,成为史家笔伐的对象。这种观念直至今天仍然被大众所遵行,同时也成为我国外交政策中重要的布局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就怀着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博大的胸襟从事各类国际交往事务,社会发展到今天,“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成为新时期衡量个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之一。在外交舞台上,我国政府总是将诚信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计前嫌,以高风亮节的姿态广布德仁,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建交,致力于共建和谐世界,在“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布局下,始终扮奉行着诚信外交、仁义外交的理念。“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政治诚信理念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国家讲诚信,守诚信,行诚信,诚信政治,积极应对挑战……中国信守和谐外交的行为,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代代深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吸收传统和平文化的精华部分,精心布局。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我国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必将为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2]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38页.
[3]钱刘钺.从“三个世界”到“和谐世界”[J].理论观察,第46期:第46页
[4]苏锐、史泠歌.胡锦涛的政治诚信思想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第41卷: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