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爭激烈,中国经济处于一个增长速度的换档期,而云南经济也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对云南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怎样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得以生存,积极走出去就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该文通过从自然环境、家庭教育、学生原因、学校和政府几方面对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探索推进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云南籍 毕业生 走出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导致高校为了生源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虽然圆了多少学子的大学梦,但是,每年不断增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引发高校毕业生较大的就业压力。云南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长期处于中国经济水平的中下游,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积极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就业,引进高质量人才和创新型理念、技术是目前云南提高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云南高校来说,为了缓解省内就业压力和为云南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云南省政府也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一万名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即便如此,我们实现省外、境外就业的毕业生不容乐观,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存在。该文调查分析了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的问题,探索提高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途径,为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和提高云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贡献。
1 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产业、企业结构的调整,更多的外来企业走进了云南的市场,使云南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和开发空间。导致更多的省外优秀毕业生涌进了云南,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无形中给云南籍的毕业生带来空前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就要求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大胆“走出去”就业,向省外发达城市迈进,学习新型技术与理念,在省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化自己,转变思想观念。但是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实现省外、境外就业人数较少,占不到总毕业生人数10%,而在外就业的毕业生也好多准备回省就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让我们将进行不断的探索。
1.1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对各个民族的心理、生理、气候、宗教信仰起到一定的影响。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风景宜人的平坝,险峻秀丽的山川、河流。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雨水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作物的生长。天然的气候环境和物产让云南人能够自给自足,从而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同时云南独特的高山、丘陵地貌和不便利的交通导致云南人与外界接触较少,各自占山为王,偏安一隅,性别单纯、朴实,喜欢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与世争,野心较小。在这样一个安逸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不愿意离开安逸的环境而置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1.2 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发展。而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的形成与长期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所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息息相关。云南地形复杂,森林茂盛,高山险峻,因此形成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少数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思想观念的差异性,进而延伸到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地处边境、落后山区,许多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和金钱,重男轻女心理严重。许多家长认为回乡就业路子多、熟人多,可以让子女走得更顺畅。而大学毕业以后能否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或者进国有企业作为衡量孩子读书成功的标准,而去私营企业工作被认作没有能力。还有大部分的家长把自身的安全感和后半身托附给孩子,认为孩子如果离开自己太远就觉得不孝顺,会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回到自己身边,这无形中限制我们毕业生的发展。
1.3 学生自身原因
人的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与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直接性的关系。一个原因是云南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云南人“懒”的特征,这个所谓的“懒”是说云南人缺乏闯劲,没有野心和上进心,慢节奏的生活养成他们容易满足的心理,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长期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区。同时受家庭的影响,求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云南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中发现,他们毕业后最大的愿望是回乡工作,考上一个有编制的岗位,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即使在省外工作的人也每年都会参加云南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可能对地域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该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构成了云南人“家乡宝”的思想观念,觉得家乡永远是最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云南籍学生自身的能力。云南经济导致大部分的毕业生出身农村,见识较少,与省外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強烈的自尊心,不善于表达和表现自我,思想也相对传统和保守。面对就业机会不敢去尝试和挑战,害怕失败,遇到挫折就想逃避和回家,不懂得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人才的埋没。而从语言的组织能力的表达能力来看,我们的毕业生确实与省外籍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胆子小,性格内向,加之普通话的不标准更是加重自卑心理的产生。
1.4 学校原因
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决定一个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办学规模,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改善教学质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目前云南的各大高校来看,办学理念和办学层次出现严重的问题,各高校为了申报综合性大学,改变办学初衷,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开办高大尚又不具实际的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和私立学校把办学的第一要务放在了赚钱上,而扭曲了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太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与市场接轨,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教学资源和条件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高校缺乏与省外优秀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没有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更好的平台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缺乏就业、创业的相关培训和指导。 1.5 政府原因
近几年为了完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省高工委、省人事厅、财政厅等各个部门紧紧围绕国家的政策方针,制定了符合云南省就业的各项措施,比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走出去’就业计划、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但是,这些政策的提出对云南籍的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触动不是很大,因为政策制定伴随着一定的要求在里面,有条件的学生不想去,而想去的学生条件达不到,最终导致人才的空缺和岗位的空缺。而政府在对云南高校的扶持力度也不够,更多的政策倾向有名的高校,而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就照顾不到位。对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没有政府牵头,就导致高校力不从心,没有达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厂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对毕业生走出去就业有一定的鼓励,但是对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后续政策不完善,没有给学生一个长远的发展保障措施。
2 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途径
2.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支持学生个人发展
家庭教育对云南籍学生的人生发展、职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想让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就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首先,作为家长,要支持孩子读书,鼓励他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社会阅历,因为据调查学历越高的学生越愿意走出去接受新兴的东西和接受更大的挑战,同时学历越高竞争优势也越明显。其次,不要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根据家长的规划去努力,实现家长的人生遗愿。再次,不能把孩子毕业是否能考进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来衡量他们读大学的成功标准,要支持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行业。最后,家长要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让孩子可以放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和实现人生理想。
2.2 毕业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观
毕业生成熟与否要看他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想实现自己的会上理想,就要从自身的改变开始:一是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敢于摒弃稳定工作、铁饭碗的旧思想,敢于把自己置身于激烈的省外、境外就业竞争中;二是要從现在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要认识到自己和省外特别是优秀学校毕业生的差距,通过努力来缩短差距;三是要勤学思考,积极上进,摒弃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乐观面对生活;四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勇于攀登,增强自己的求知欲望,积极向发达城市、高新产业靠拢,永远走在科技最前沿;五是要目光长远,提前准备,借助云南的桥头堡战略,积极向东南亚方向的国家迈进,为支援云南经济建设做贡献。
2.3 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就业措施
作为学校要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科学定位,加大改革力度,把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调整办学理念和修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校培养的人能与企业接轨,学习省外优秀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确切可行的改革方案。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新的就業渠道和创新型岗位,在省外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孵化基地。加强与优秀企业单位的合作,进行合作办学,实行产中校,校中产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管理者和高级专业人才到校授课,在校园中推广优秀的企业文化。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把优秀毕业生积极推向省外、海外发展,及时更新省外、海外就业渠道和信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2.4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完善就业政策
虽然云南省政府为了鼓励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也对走出去就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效果不甚理想。作为省政府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思维,为毕业走出去搭建更有力的政策平台,针对有“家乡宝”观念的云南人,组织实施云南青年志在四方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云南青年树立“男儿志在四方”的精神气概。同时加强“走出去”政策的宣传引导,利用新媒体途径积极向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政策的普及和宣传。并不断的完善省外、境外就业政策,加大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和创业学生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富民强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凡佳,沙本才.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文化背景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71-74.
[2] 云政办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4.
[3] 刘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10-111.
关键词:云南籍 毕业生 走出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导致高校为了生源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虽然圆了多少学子的大学梦,但是,每年不断增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引发高校毕业生较大的就业压力。云南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长期处于中国经济水平的中下游,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积极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就业,引进高质量人才和创新型理念、技术是目前云南提高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云南高校来说,为了缓解省内就业压力和为云南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云南省政府也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一万名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即便如此,我们实现省外、境外就业的毕业生不容乐观,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存在。该文调查分析了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的问题,探索提高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途径,为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和提高云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贡献。
1 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产业、企业结构的调整,更多的外来企业走进了云南的市场,使云南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和开发空间。导致更多的省外优秀毕业生涌进了云南,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无形中给云南籍的毕业生带来空前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就要求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大胆“走出去”就业,向省外发达城市迈进,学习新型技术与理念,在省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化自己,转变思想观念。但是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实现省外、境外就业人数较少,占不到总毕业生人数10%,而在外就业的毕业生也好多准备回省就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让我们将进行不断的探索。
1.1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对各个民族的心理、生理、气候、宗教信仰起到一定的影响。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风景宜人的平坝,险峻秀丽的山川、河流。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雨水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作物的生长。天然的气候环境和物产让云南人能够自给自足,从而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同时云南独特的高山、丘陵地貌和不便利的交通导致云南人与外界接触较少,各自占山为王,偏安一隅,性别单纯、朴实,喜欢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与世争,野心较小。在这样一个安逸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不愿意离开安逸的环境而置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1.2 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发展。而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的形成与长期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所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息息相关。云南地形复杂,森林茂盛,高山险峻,因此形成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少数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思想观念的差异性,进而延伸到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地处边境、落后山区,许多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和金钱,重男轻女心理严重。许多家长认为回乡就业路子多、熟人多,可以让子女走得更顺畅。而大学毕业以后能否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或者进国有企业作为衡量孩子读书成功的标准,而去私营企业工作被认作没有能力。还有大部分的家长把自身的安全感和后半身托附给孩子,认为孩子如果离开自己太远就觉得不孝顺,会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回到自己身边,这无形中限制我们毕业生的发展。
1.3 学生自身原因
人的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与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直接性的关系。一个原因是云南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云南人“懒”的特征,这个所谓的“懒”是说云南人缺乏闯劲,没有野心和上进心,慢节奏的生活养成他们容易满足的心理,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长期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区。同时受家庭的影响,求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云南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中发现,他们毕业后最大的愿望是回乡工作,考上一个有编制的岗位,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即使在省外工作的人也每年都会参加云南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可能对地域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该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构成了云南人“家乡宝”的思想观念,觉得家乡永远是最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云南籍学生自身的能力。云南经济导致大部分的毕业生出身农村,见识较少,与省外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強烈的自尊心,不善于表达和表现自我,思想也相对传统和保守。面对就业机会不敢去尝试和挑战,害怕失败,遇到挫折就想逃避和回家,不懂得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人才的埋没。而从语言的组织能力的表达能力来看,我们的毕业生确实与省外籍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胆子小,性格内向,加之普通话的不标准更是加重自卑心理的产生。
1.4 学校原因
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决定一个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办学规模,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改善教学质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目前云南的各大高校来看,办学理念和办学层次出现严重的问题,各高校为了申报综合性大学,改变办学初衷,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开办高大尚又不具实际的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和私立学校把办学的第一要务放在了赚钱上,而扭曲了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太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与市场接轨,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教学资源和条件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高校缺乏与省外优秀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没有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更好的平台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缺乏就业、创业的相关培训和指导。 1.5 政府原因
近几年为了完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省高工委、省人事厅、财政厅等各个部门紧紧围绕国家的政策方针,制定了符合云南省就业的各项措施,比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走出去’就业计划、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但是,这些政策的提出对云南籍的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触动不是很大,因为政策制定伴随着一定的要求在里面,有条件的学生不想去,而想去的学生条件达不到,最终导致人才的空缺和岗位的空缺。而政府在对云南高校的扶持力度也不够,更多的政策倾向有名的高校,而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就照顾不到位。对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没有政府牵头,就导致高校力不从心,没有达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厂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对毕业生走出去就业有一定的鼓励,但是对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后续政策不完善,没有给学生一个长远的发展保障措施。
2 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途径
2.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支持学生个人发展
家庭教育对云南籍学生的人生发展、职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想让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就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首先,作为家长,要支持孩子读书,鼓励他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社会阅历,因为据调查学历越高的学生越愿意走出去接受新兴的东西和接受更大的挑战,同时学历越高竞争优势也越明显。其次,不要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根据家长的规划去努力,实现家长的人生遗愿。再次,不能把孩子毕业是否能考进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来衡量他们读大学的成功标准,要支持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行业。最后,家长要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让孩子可以放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和实现人生理想。
2.2 毕业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观
毕业生成熟与否要看他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想实现自己的会上理想,就要从自身的改变开始:一是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敢于摒弃稳定工作、铁饭碗的旧思想,敢于把自己置身于激烈的省外、境外就业竞争中;二是要從现在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要认识到自己和省外特别是优秀学校毕业生的差距,通过努力来缩短差距;三是要勤学思考,积极上进,摒弃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乐观面对生活;四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勇于攀登,增强自己的求知欲望,积极向发达城市、高新产业靠拢,永远走在科技最前沿;五是要目光长远,提前准备,借助云南的桥头堡战略,积极向东南亚方向的国家迈进,为支援云南经济建设做贡献。
2.3 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就业措施
作为学校要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科学定位,加大改革力度,把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调整办学理念和修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校培养的人能与企业接轨,学习省外优秀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确切可行的改革方案。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新的就業渠道和创新型岗位,在省外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孵化基地。加强与优秀企业单位的合作,进行合作办学,实行产中校,校中产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管理者和高级专业人才到校授课,在校园中推广优秀的企业文化。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把优秀毕业生积极推向省外、海外发展,及时更新省外、海外就业渠道和信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2.4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完善就业政策
虽然云南省政府为了鼓励云南籍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也对走出去就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效果不甚理想。作为省政府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思维,为毕业走出去搭建更有力的政策平台,针对有“家乡宝”观念的云南人,组织实施云南青年志在四方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云南青年树立“男儿志在四方”的精神气概。同时加强“走出去”政策的宣传引导,利用新媒体途径积极向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政策的普及和宣传。并不断的完善省外、境外就业政策,加大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和创业学生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富民强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凡佳,沙本才.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文化背景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71-74.
[2] 云政办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4.
[3] 刘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