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luz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化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下面我们从几个基本问题入手,谈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
  
  一、儿化的性质
  
  儿化是儿后缀在轻声化之后与前一音节的合音现象。儿缀合音的结果使儿缀的语音特征融合到前一音节里,从而导致前一音节的韵母甚至声母、声调发生变化。儿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音现象,儿化现象属于语流音变,但在语流音变中,儿化又不同于变调这种只发生在语音层面的音变现象。在我们的语言层级系统中,处于底层的是语音层,是纯语音单位,可以区别意义,但不包含意义的单位,如:声母,韵母,声调。处于上层的是音义结合体的单位,是音与义相匹配的层面,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变调是单纯的语流音变,如: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上声调和上声调连读,前面的上声调会变读,变读调近似于普通话调值系统中的阳平调,现在人们习惯上也就记作阳平了。这种变调现象纯粹发生在语音层面,与其他的因素无关。
  在“儿子”和“女儿”中,“儿”是实语素。“儿”经历了由实语素虚化为虚语素的过程。在“花儿”“清儿”“村儿”中,“儿”已经没有实词义了,只是一个后缀,作为语法单位,具有构成新词和增加或改变附加意义的作用。儿化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首先是实语素虚化为儿后缀,“儿”由重读变为轻读,形成重轻型的语言单位。再次,儿在语音上还有零声母化的过程,零声母化加速了重轻型语言单位的急读合一,产生了儿化合音的现象。所以,儿化有语音层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儿”语素由于义虚音轻而造成的结果,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原因。因此,儿化现象是发生在音义关联层的语流音变现象。
  
  二、儿化合音的发展过程
  
  儿化合音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
  1.两音节阶段。这是合音还没有开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词根末字和后缀均是独立的、有正常声调的音节,与一般的双音节复合词的语音结构相同。
  2.一个半音节阶段。在这一个时期,合音以自成音节的“儿”尾轻声化为条件。如果“儿”尾不轻声化则不会引发儿化。轻声的“儿”因为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音节,就与前面的语素组成“一个半音节”的语音单位,(正是这种性质的语音单位容易发生合音)后字弱化为一个单元音或者m,n,N,l,z,r等自成音节的通音。
  3.长音节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第二个音节失去独立的音节身份,与前一音节字联接成一个最多为5个时间格的单字峰。两音节并为一个长元音。因此,产生大量的与单字韵母不同的长韵母。
  4.长度正常的特殊单音节阶段。因为不同方言的前字韵母体系不同,后缀音形也不同,所以合音会产生分歧。如“儿”在北方一般是卷舌音,在南方一般是鼻音,儿化合音的结果就会不同。在山西运城、万荣等方言中“儿”的特征扩展到前字音节的末位置;洪洞、长海方言“儿”的特征向前扩展到前字音节的韵腹位置;在山西平定方言中,“儿”的特征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前字的介音。
  5.正常的单音节阶段。长治、四川等地韵腹位置的儿化韵母逐渐中和,儿化韵母聚合系统的结构格局与单字韵母逐渐接近,单字韵母的聚合模式对儿化韵母聚合模式的类化作用逐渐加强,类化使儿化韵腹的央与后、圆与不圆、鼻与非鼻失去了对立。
  
  三、儿化韵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各方言地区,特别是南方的方言区,儿化韵虽然还存在,但不再有构成新词的能力,而且旧有的儿化词也在减少。在陕西延川话中,有40个基本韵母,除独立的儿化韵外,能生成39个不同的儿化韵。但大多数方言则是几个韵母共有一个儿化韵。演变速度较快的最后会归为简单的一两套儿化韵。当儿化经过长期的调整和归并,它的语音形式完全纳入基本韵母的本音系统之后,儿化韵的“小称义”就会失去依附形式而意义磨损。在汉语中语素和音节的结构规律通常是一个语素一个音节,构成单音节词,如“天”“地”“人”。在特殊情况下一个语素具有多个音节,构成多音节单纯词,如“匍匐”“犹豫”。汉语中没有多个语素共存于一个音节的情况,但儿化合音却促使两个或更多个语素共存于一个音节之中。因为这一结果不符合语素与音节的结构规律,因此,这种局面不可能长久,必有一个语素会被消磨。如在北京话中,“甭”,是“不用”的合音,在目前的口语中又出现了“甭用”,在这里,“甭”其实已经和“不”相同了,“甭”字中的语素“用”已经被磨损了。儿化韵的情况也是这样,目前明显的语素借助声母的优势保存下来,后面的弱势语素“儿”被磨损。
  儿化韵中的语素“儿”被磨损以后,人们就不再感觉到儿化词的小称意义了,人们就会把某字的基本韵母形式及其儿化韵形式看作等价的两个异读音,随意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儿化韵不再具有小称意义后,儿化就失去了构造新词和增加或改变附加意义的作用,因此,新的儿化词不再生成,旧的儿化词也被弃置,只剩下儿化词的残存形式。如果儿化韵中的语法意义磨损,人们不再认为儿化词中还有儿语素,儿化词就会渐渐地被废弃不用,与儿化词相关的儿化韵也就会消亡。
  因此,综观这一个过程,儿化韵发展以合音开始,经过调整和归并,最终归于消亡。不同方言因为有各方言的具体特点,其发展过程可能时间长短不同。如南方方言中,“儿”的口语单字音是自成音节的鼻音n或,在汉语中,鼻音做韵尾是很普遍的音节模式,因此,南方方言的儿化合音就更容易与单字音同磨,所以,南方方言中儿化的衰亡进程更快。
  
  四、方言中儿化合音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在有儿缀的方言里,常有儿尾和儿化并存的现象,方言里所有韵母的儿化并不是同步发生的,而是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跟基本韵母和儿尾二者的发音部位有关。制约儿化合音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儿化双方的发音特点,即它们的语音关系是否具有相融性及相融性的高低。若双方相融或相融程度高,那么儿尾与前一个音节就可以相融并存,形成儿尾。反之,双方若发音不相融,或相融程度低,则很可能导致合音,形成儿化。例如:韵尾如果是u,,它们的发音部位偏后,“儿”尾卷舌动作涉及的部位偏前,因此,u,和r发音时在部位上不存在矛盾,在发音动作上不会相互排挤。但是,如果韵尾是i,n时,i ,n 和儿尾r的发音部位都较靠前,因此,发音时发音部位会相互排挤,r韵尾会取代i ,n造成合音。这一合音中发音机制遵循的原则,赵元任称之为“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一般来讲,最不相融的最容易儿化,如前接语素有n尾,i尾的韵母,儿尾会删除韵尾与韵腹相互融合。相融的不容易引起儿化,例如开尾韵u尾韵和尾韵。
  儿化韵不断的发展演变,方言中见到的儿化韵的情况实际上都是这一个发展演变过程的某个片段,想要看到儿化韵发展的全过程,就需要把这些片段联接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儿化韵的发展从形成、归并直到消亡的全过程。从共时角度可以推求出历时的音变,这是方言地理学对历时语言学的的贡献,也是我们研究儿化韵的一个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弄清了儿化的性质及分布地区、儿化韵的语音表现形式、儿化的合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和儿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以上关于儿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儿化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2]王洪君.汉语非线形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刘雪春.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4]王理嘉.儿化规范综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5,(8).
  (王亚男,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社会文化现象发展的剖析,认为“下岗”的意义发展经过了由军事术语向“失业”意义的发展历程,并把“下岗”和“失业”在语义和语用上的用法作了比较:从语义上看,二者是
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 Uatyphimurium)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胃肠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itecalis)为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败血症的病例较为少
五、喷墨设备结构 无论连续喷墨还是按需喷墨,设备结构大体上划分为往复式和页面宽度两种类型。喷墨打印头可以从打印机独直出来,以更灵活的方式与其他部件组合,即使在墨滴发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2004年版)第三册收入《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文。其中有这么一句:“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教材注:这是太守叫郡丞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其实,太守的说话对象并非郡丞,而是太守之子。  《汉语大词典》注:“卿”可作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晩辈的称谓。比如:  (1)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
阿海水电站属大(一)型一等工程,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坝基设计有约一万米的大坝基础固结灌浆工程量,分为A、B、C三个灌区类型。施工过程中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