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以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加持”下,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體系的社会体系正在构成,在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代表的载体下,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作为一个拥有灿烂和辉煌“文化遗产”国家,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进行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下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本文聚焦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问题,通过全方面、多角度、分层次的剖析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在当前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状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与思考;建议与举措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在丰富大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大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自“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以来,大众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思考,就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是特定区域内“风土人情”的重要表现,是特定区域内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基于此,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一、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简要概述
民间民俗文化是民间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方式,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一种统称,从广义上来看,是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集合大众的智慧,通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意识,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约定、共享、遵守、传承的,具有广泛“认同感”的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是普通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而非官方刻意“组织”,常见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特定的节假日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活动;而群众文化则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某一特殊群体,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而“聚拢”,共同开展和完成的某一项群体性文化活动,相较于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强制性”而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不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制度和概念,因此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和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自发性和组织性”,群众文化是以满足某一特定区域内某一特殊人群的精神文明需要为目的的(如广场舞活动等群众自发性活动)。而这也正是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本质差别,民间民俗文化是约定俗成的“被动参与”,而群众文化则保持“平等自愿”的原则,属“自娱自乐”的群体性社会行为。
二、当下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现状简述
随着大数据技术下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社会变革的显著表现,使得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习惯都迎来了较大的改变,而这一现实情况也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使得大众对于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出现一定的“选择性忽略”,甚至出现本地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等)的“无知”,而对于国外一些诸如圣诞节、平安夜、感恩节等节日倒背如流的情况,极大影响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造成当前普通大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与认同感”方面的不足,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甚至会出现某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1]。
三、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科学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大众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在大众舆论焦点被引入到“科技感”的现实条件下,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赋予“科技感”的标签,就能在扩大“文化影响”的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意义。以近年来在大众中具有广泛基础的《国家宝藏》栏目为例,通过讲述文化背后的故事,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影响”,再以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呈现”,使得精美的文物能够“动起来”,灿烂的文化能够“活起来”。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此为引进行借鉴,通过科学技术的“引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具体而言,可以将某一地区具有鲜明特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传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送到个人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之上,使“静态”变为“动态”,使大众在了解的过程中被吸引,加入到文化传承中去。此外,打造具有特色与亮点的“文化品牌”,扩大其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具体而言,可以充分收集特定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定的情境还原和再现的方式,使得大众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产生“认同感与使命感”,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优先条件,从思想上提高普通大众对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普通民众能够自觉加入到保护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工作中,并以此为引,指导民众积极发掘生活中被“忽视”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从本质上提升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成效[2]。
四、结语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一定的方法,充分发掘被埋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才是我国文化传承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周海阳.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000(002):P.146-147.
[2]扎西东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分析[J].传媒论坛,2020,000(006):P.146-146.
姓名:陶勇,出生年月:一九八四年10月10日,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贵州毕节,职称:专技十三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单位信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文化馆,所在省市 : 贵州省毕节市,邮编 : 553100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与思考;建议与举措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在丰富大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大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自“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以来,大众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思考,就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是特定区域内“风土人情”的重要表现,是特定区域内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基于此,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一、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简要概述
民间民俗文化是民间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方式,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一种统称,从广义上来看,是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集合大众的智慧,通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意识,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约定、共享、遵守、传承的,具有广泛“认同感”的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是普通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而非官方刻意“组织”,常见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特定的节假日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活动;而群众文化则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某一特殊群体,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而“聚拢”,共同开展和完成的某一项群体性文化活动,相较于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强制性”而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不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制度和概念,因此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和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自发性和组织性”,群众文化是以满足某一特定区域内某一特殊人群的精神文明需要为目的的(如广场舞活动等群众自发性活动)。而这也正是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本质差别,民间民俗文化是约定俗成的“被动参与”,而群众文化则保持“平等自愿”的原则,属“自娱自乐”的群体性社会行为。
二、当下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现状简述
随着大数据技术下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社会变革的显著表现,使得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习惯都迎来了较大的改变,而这一现实情况也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使得大众对于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出现一定的“选择性忽略”,甚至出现本地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等)的“无知”,而对于国外一些诸如圣诞节、平安夜、感恩节等节日倒背如流的情况,极大影响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造成当前普通大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与认同感”方面的不足,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甚至会出现某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1]。
三、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科学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大众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在大众舆论焦点被引入到“科技感”的现实条件下,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赋予“科技感”的标签,就能在扩大“文化影响”的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意义。以近年来在大众中具有广泛基础的《国家宝藏》栏目为例,通过讲述文化背后的故事,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影响”,再以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呈现”,使得精美的文物能够“动起来”,灿烂的文化能够“活起来”。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此为引进行借鉴,通过科学技术的“引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具体而言,可以将某一地区具有鲜明特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传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送到个人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之上,使“静态”变为“动态”,使大众在了解的过程中被吸引,加入到文化传承中去。此外,打造具有特色与亮点的“文化品牌”,扩大其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具体而言,可以充分收集特定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定的情境还原和再现的方式,使得大众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产生“认同感与使命感”,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优先条件,从思想上提高普通大众对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普通民众能够自觉加入到保护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工作中,并以此为引,指导民众积极发掘生活中被“忽视”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从本质上提升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成效[2]。
四、结语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一定的方法,充分发掘被埋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才是我国文化传承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周海阳.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000(002):P.146-147.
[2]扎西东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分析[J].传媒论坛,2020,000(006):P.146-146.
姓名:陶勇,出生年月:一九八四年10月10日,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贵州毕节,职称:专技十三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单位信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文化馆,所在省市 : 贵州省毕节市,邮编 : 5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