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是管理与被管理层之间的上下和谐,历来为儒、道家十分重视。对于在上下和谐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管理层面,儒道两家均站在各自的视角,从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其上下和谐理论。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比较并了解和谐论儒道两家之异同,吸收其精华,借鉴其经验,是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实现上下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之良方。
[关键词] 上下和谐;管理;儒家;道家
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构建,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和一种社会实践。它必然要求管理与被管理层之间的上下和谐,也必然要求管理者的身心和谐的道德素质。正如《大禹谟》中提出的“厚生惟和”、“好生之德恰于民心”、“民协于中”。现代管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管理关系的和谐状况直接表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而管理关系的和谐之关键所在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的和谐,其中管理者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实现上下和谐的主导者。正所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言及管理关系中的上下和谐时,总是立足于管理者,站在各自的视角对管理者的内在素质、待下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各自诠释。
一、儒家的上下和谐理论
以孔子、孟子、朱熹等为代表的儒家,从仁政礼治出发,认为上下和谐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居上示尊的待下态度和追求忠恕的待下方法,并且对管理者的相关品行进行了诠释。孔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仁民而爱物”;孟子更进一步地讲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恭、宽、忠、恕等一系列道德原则,要求通过修身,来恪守这些道德原则,达到和谐的目的与境界。
1.管理者必须道德高尚:儒家认为管理者必须道德高尚。“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以德服人”,孟子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治国之道有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定君而国定矣。”;朱熹更提出了“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管理者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目的就在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主张通过强调管理者的道德规范,提高管理者的个人修养而使自己的道德处于高尚的层面,而达到上下级之间的和谐相处。
2.管理者必须注意“仁政礼治”施政方法。(1)等级制度下的“礼治”。儒家推崇“礼之用,和为贵”。但以“礼乐”为中心的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教化与统治之具,它与专制、集权、等级名分、亲疏贵贱等封建政治、伦理、社会规范是相容而不是相悖的,它强调了东方式的王权。儒家之“礼”,实质是为了区分上下贵贱,维护等级制度,即“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强调管理者居为人上的尊贵,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投鼠忌器”,要“刑不上大夫”,以维护管理者居上的尊贵地位。同时要求管理者必须明于上下之分,采取居上示尊的待下态度,在严格区分等级的过程中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且为了实现上下和谐,在强调管理者在拥有良好道德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礼”的现实运用,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以人为本的“为政以德”。《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仁”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早期诠释。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礼记·哀公问政》:“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爱人”即“爱民”乃为政之首。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要求执政者必须做好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体察民意民情,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夫政普则民说。民说则归之如流水。”(《太戴礼·小辩》),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在“为政”时注意“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薄赋敛则民富。”(《说苑·政理》)“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以其薄。”(《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要尽可能多地给百姓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休养生息的空间,“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日》)。
二、道家的上下和谐理论
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从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出发,强调效法自然,反对一切过度的干预、扰乱和任何外在的强加力量,从而构建无为而治的和谐社会。认为上下和谐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植根于道的至人之德、居上谦下的待下态度和示弱用柔的待下方法。
1.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至人之德。道家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自然观出发,强调管理者必须具有很高的“德”:以自然无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要求——理想人格—圣人。道家之“德”并非一般的伦理性质,它实际上是自然本性的体现,《庄子》对此进行了明确说明“: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可见,道家之“德”系指人得之于道的诸多自然品质,拥有此“德”之人被庄子称之为至人、神人或圣人。
2.上下和谐必备之道——居上谦下。道家认为,管理者培养其至人之德的同时,亦从原始朴素的万物平等意识出发,认为管理者在施政过程中应采取韬光养晦的方式,谦恭温和,时时处下,事事居后,居上谦下,以百姓的利益为先为重,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之别,实现上下之间的关系和谐,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本是唇齿相依的矛盾双方,如果管理者居上而不顾下,处处与被管理者争利、争先,居高自傲,刚愎自用,就会把自己赤裸裸地置于下属的对立面,加剧上、下冲突;相反,如果管理者处上而又能谦下,就可以抓住上、下两个方面,使上、下融为一体,促进上下和谐,所谓”善用人者,为之下。”
三、儒道上下和谐理论的比较及借鉴
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逝家强调的内部自然的自发的东西。在不同的管理哲学指导下,儒道两家对上下和谐的理论阐释各有其理,通过比较与分析他们的异同,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是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上下和谐有效方法。
1,管理者素质的要求之比较与借鉴。儒道两家虽然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统领着两个不同学派,但他们的思想核心却有着相同价值观念,甚至有着相通的内涵。“仁义”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和核心范畴,“自然无为”乃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主 旨。然而在老子思想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仁道思想,并贯穿老子整个学说,可以说,仁道思想是道家学说体系的精髓之一。在老子的三宝之一的“慈”的理念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老子的“慈”就体现着关爱世界、关爱万物、关爱他人及关爱自身的宽广胸怀,强调以博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善待他人、善待他物,在慈的理念充分体现出仁道思想。
但在对管理者素质的认识上儒道两家对此认识颇有差异。儒家笃守仁学,认为只要道德高尚,就可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便可实现上下和谐:而道家崇尚自然,认为管理者应拥有包含道德高尚在内、源自于道的诸多自然品格,如老子所盛赞的三宝“一曰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及管理者效仿天地万物的自知、平等、无私、宽容、诚信等。道家认为,拥有这些自然品格,可以使管理者与道一体,在根本上实现上下和谐。
儒道两家虽然对管理者的相应素质见解各异,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直接冲突,相反,它们还相互融通的。从管理学的角度及现实来看,很多上下级矛盾的产生,与管理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尤其在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管理能力方面。从这个视角看,各级各类的管理者应学习儒家、道家关于管理者恭敬、诚信、宽厚、无私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管理素养都可以不断进步,之为实现上下和谐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2.管理者待下态度与方法比较及借鉴。(1)管理者待下的态度。在对待被管理者的态度上,儒道家悬殊较大。儒家追求居上示尊,等级制度下的“礼治”;道家从朴素的上下平等观念出发,主张居上谦下。在现代社会中,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平等,只有职业分工之分,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所以,儒家体现着沉重等级色彩的管理者至尊至贵的待下态度并不有利于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和谐相处,相反其还可能成为引发上下矛盾的祸乱之源。诚如老子所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为了能够减少上下冲突,实现上下和谐,管理者须要认真学习道家上下平等的观念和届上谦下的待下态度。(2)管理者待下的方法。在促成上下级的和谐相处方面,儒家和道家都在试图借助管理者的高尚道德和人本管理的力量,通过感化被管理者的内心,实现上下关系的内在和谐。但在对待被管理者的基本方法上,儒道各有高招。儒家以“忠恕”待下之道,“为政以德”的施政方法,消解可能产生的上下矛盾,追求上下之间的内在和谐。道家以居上谦下待下之道,“爱民治国”之示弱用柔施政方法,缓释可能存在的上下矛盾,实现上下之间的内在和谐。其中,儒家彰显了管理者的仁义宽厚,是以正出招:道家突出了管理者的聪明睿智,是以奇出招。儒道结合,奇正并用正是保证上下和谐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的社会中,品德高尚、仁厚睿智的管理者固然不少,但是素质低下的管理者也比比皆是。而现实中被管理者,其并非必然地接受教化,冥顽不化甚至以怨报德的亦为数不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身上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儒道设计的内在和谐方法遭遇现实尴尬,使上下级之间的冲突比比皆是。可见,要想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和谐,还必须超越儒道的内在和谐方法,寻求外在和谐之路。
[关键词] 上下和谐;管理;儒家;道家
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构建,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和一种社会实践。它必然要求管理与被管理层之间的上下和谐,也必然要求管理者的身心和谐的道德素质。正如《大禹谟》中提出的“厚生惟和”、“好生之德恰于民心”、“民协于中”。现代管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管理关系的和谐状况直接表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而管理关系的和谐之关键所在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的和谐,其中管理者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实现上下和谐的主导者。正所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言及管理关系中的上下和谐时,总是立足于管理者,站在各自的视角对管理者的内在素质、待下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各自诠释。
一、儒家的上下和谐理论
以孔子、孟子、朱熹等为代表的儒家,从仁政礼治出发,认为上下和谐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居上示尊的待下态度和追求忠恕的待下方法,并且对管理者的相关品行进行了诠释。孔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仁民而爱物”;孟子更进一步地讲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恭、宽、忠、恕等一系列道德原则,要求通过修身,来恪守这些道德原则,达到和谐的目的与境界。
1.管理者必须道德高尚:儒家认为管理者必须道德高尚。“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以德服人”,孟子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治国之道有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定君而国定矣。”;朱熹更提出了“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管理者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目的就在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主张通过强调管理者的道德规范,提高管理者的个人修养而使自己的道德处于高尚的层面,而达到上下级之间的和谐相处。
2.管理者必须注意“仁政礼治”施政方法。(1)等级制度下的“礼治”。儒家推崇“礼之用,和为贵”。但以“礼乐”为中心的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教化与统治之具,它与专制、集权、等级名分、亲疏贵贱等封建政治、伦理、社会规范是相容而不是相悖的,它强调了东方式的王权。儒家之“礼”,实质是为了区分上下贵贱,维护等级制度,即“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强调管理者居为人上的尊贵,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投鼠忌器”,要“刑不上大夫”,以维护管理者居上的尊贵地位。同时要求管理者必须明于上下之分,采取居上示尊的待下态度,在严格区分等级的过程中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且为了实现上下和谐,在强调管理者在拥有良好道德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礼”的现实运用,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以人为本的“为政以德”。《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仁”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早期诠释。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礼记·哀公问政》:“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爱人”即“爱民”乃为政之首。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要求执政者必须做好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体察民意民情,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夫政普则民说。民说则归之如流水。”(《太戴礼·小辩》),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在“为政”时注意“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薄赋敛则民富。”(《说苑·政理》)“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以其薄。”(《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要尽可能多地给百姓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休养生息的空间,“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日》)。
二、道家的上下和谐理论
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从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出发,强调效法自然,反对一切过度的干预、扰乱和任何外在的强加力量,从而构建无为而治的和谐社会。认为上下和谐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植根于道的至人之德、居上谦下的待下态度和示弱用柔的待下方法。
1.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至人之德。道家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自然观出发,强调管理者必须具有很高的“德”:以自然无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要求——理想人格—圣人。道家之“德”并非一般的伦理性质,它实际上是自然本性的体现,《庄子》对此进行了明确说明“: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可见,道家之“德”系指人得之于道的诸多自然品质,拥有此“德”之人被庄子称之为至人、神人或圣人。
2.上下和谐必备之道——居上谦下。道家认为,管理者培养其至人之德的同时,亦从原始朴素的万物平等意识出发,认为管理者在施政过程中应采取韬光养晦的方式,谦恭温和,时时处下,事事居后,居上谦下,以百姓的利益为先为重,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之别,实现上下之间的关系和谐,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本是唇齿相依的矛盾双方,如果管理者居上而不顾下,处处与被管理者争利、争先,居高自傲,刚愎自用,就会把自己赤裸裸地置于下属的对立面,加剧上、下冲突;相反,如果管理者处上而又能谦下,就可以抓住上、下两个方面,使上、下融为一体,促进上下和谐,所谓”善用人者,为之下。”
三、儒道上下和谐理论的比较及借鉴
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逝家强调的内部自然的自发的东西。在不同的管理哲学指导下,儒道两家对上下和谐的理论阐释各有其理,通过比较与分析他们的异同,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是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上下和谐有效方法。
1,管理者素质的要求之比较与借鉴。儒道两家虽然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统领着两个不同学派,但他们的思想核心却有着相同价值观念,甚至有着相通的内涵。“仁义”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和核心范畴,“自然无为”乃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主 旨。然而在老子思想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仁道思想,并贯穿老子整个学说,可以说,仁道思想是道家学说体系的精髓之一。在老子的三宝之一的“慈”的理念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老子的“慈”就体现着关爱世界、关爱万物、关爱他人及关爱自身的宽广胸怀,强调以博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善待他人、善待他物,在慈的理念充分体现出仁道思想。
但在对管理者素质的认识上儒道两家对此认识颇有差异。儒家笃守仁学,认为只要道德高尚,就可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便可实现上下和谐:而道家崇尚自然,认为管理者应拥有包含道德高尚在内、源自于道的诸多自然品格,如老子所盛赞的三宝“一曰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及管理者效仿天地万物的自知、平等、无私、宽容、诚信等。道家认为,拥有这些自然品格,可以使管理者与道一体,在根本上实现上下和谐。
儒道两家虽然对管理者的相应素质见解各异,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直接冲突,相反,它们还相互融通的。从管理学的角度及现实来看,很多上下级矛盾的产生,与管理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尤其在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管理能力方面。从这个视角看,各级各类的管理者应学习儒家、道家关于管理者恭敬、诚信、宽厚、无私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管理素养都可以不断进步,之为实现上下和谐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2.管理者待下态度与方法比较及借鉴。(1)管理者待下的态度。在对待被管理者的态度上,儒道家悬殊较大。儒家追求居上示尊,等级制度下的“礼治”;道家从朴素的上下平等观念出发,主张居上谦下。在现代社会中,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平等,只有职业分工之分,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所以,儒家体现着沉重等级色彩的管理者至尊至贵的待下态度并不有利于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和谐相处,相反其还可能成为引发上下矛盾的祸乱之源。诚如老子所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为了能够减少上下冲突,实现上下和谐,管理者须要认真学习道家上下平等的观念和届上谦下的待下态度。(2)管理者待下的方法。在促成上下级的和谐相处方面,儒家和道家都在试图借助管理者的高尚道德和人本管理的力量,通过感化被管理者的内心,实现上下关系的内在和谐。但在对待被管理者的基本方法上,儒道各有高招。儒家以“忠恕”待下之道,“为政以德”的施政方法,消解可能产生的上下矛盾,追求上下之间的内在和谐。道家以居上谦下待下之道,“爱民治国”之示弱用柔施政方法,缓释可能存在的上下矛盾,实现上下之间的内在和谐。其中,儒家彰显了管理者的仁义宽厚,是以正出招:道家突出了管理者的聪明睿智,是以奇出招。儒道结合,奇正并用正是保证上下和谐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的社会中,品德高尚、仁厚睿智的管理者固然不少,但是素质低下的管理者也比比皆是。而现实中被管理者,其并非必然地接受教化,冥顽不化甚至以怨报德的亦为数不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身上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儒道设计的内在和谐方法遭遇现实尴尬,使上下级之间的冲突比比皆是。可见,要想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和谐,还必须超越儒道的内在和谐方法,寻求外在和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