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医院街

来源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街作为一种解决医院复杂交通、分散人流的有效模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在医院建筑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的认可。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医院街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例如,到底什么是医院街?医院街适合在哪些医院建筑中使用?此外,这种模式本身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近期,本刊特别策划采访组深入采访了业内知名设计师和相关医院的管理者,为您释疑医院街。
  什么是医院街?众说纷纭
  医院街是什么?什么样的空间或者结构才能被称作医院街?
  记者调查发现,在谈到医院街的时候,有些人对它的直观印象就是医院内部的商业街,是为患者、医生提供便利服务的。一些设计师认为,医院街这种空间组合模式是以社会大众“走街串巷”的空间认识经验为依据而设计的,有主街有支路,主次分明,因而识别性强,便于辨认。
  其实,对于“医院街”的概念,目前尚无科学合理、能够被业内人士普遍接受的严谨定义。无论是专业的医院建筑设计师还是医院管理者,也还都是凭借自身的理解甚至是感觉来进行简单的描述。由于他们看待“医院街”概念的角度、广度、深度不同,因此对于“什么是医院街”这个问题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医院街应该是立体的”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总建筑师黄锡璆向记者简单介绍了对医院街的理解。他说,“医院街”这个概念是由一位做医疗建筑的英国人提出来的。这名英国人结合当时英国医院的发展情况,经过分析,认为医院的布局可以像小城镇一样,通过一条主街把功能科室联系起来,就像小城镇的街网一样,有主干道和次干道。
  黄锡璆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医院内的很多部门是有联系的,比如放射、影像与骨科、急诊之间有联系,手术室、中心供应和血库有联系,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设计使得这些科室之间建立起快捷、便利的联系呢?当然是通过竖向交通和水平交通,而水平交通就相当于城市的主街。可以说,“医院街”这个概念是随着医院的发展而自然发展起来的。
  黄锡璆进一步认为:“医院街应该是立体的,它里面可以包括好几层:医院的一些气体管道、主电缆等都可以设置在主街的夹层;一些医院建筑在进行空间布置的时候,有意识地让患者走一个层面,医生走另外一个层面;等等。”
  有些建筑将某个区域,比如门诊,用一个大通廊连起来。黄锡璆对记者说,医院街要把门诊、医技、住院都联系起来,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把门诊里面的大通廊称为主街,他认为有些“勉强”。
  “医院街的内涵十分丰富”
  朱希工作室首席设计师朱希是这样理解医院街的:
  医院是类似城市结构的一个综合性建筑群落,所以它的空间构成、发展与城市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英文里面,有hospital mall(医院商场)、 hospital street(医院街)、hospital village(医院村)的说法,都是对医院里的商业服务区、共享空间、交通枢纽、大型医院空间规划所做的类似于商业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比喻。
  朱希认为:“医院街的内涵十分丰富”。现实的医院街是广义的,分为4层内涵:
  第一,医院商场(hospital mall)。在医院里有用于接待的门诊,也有用于长期治疗护理的住院部,患者要住在里面生活一段时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像一个居住区和一个商业综合体的关系一样。住在住院区的人们需要买东西、吃饭、理发、会晤探视的朋友、买报纸等,就要去商业区。对于医护人员、实习生、进修生来说,也需要这些设施,所以就构成了需要去买东西的街道,这就是医院商场(hospital mall)。在台湾的大部分医院,这种商场叫做服务区,位于地下一层,全部承包给商家经营,与建筑上各个功能有最短的竖向交通距离,可避免干扰正常的医疗次序,降低建筑容积率。
  第二,医院街(hospital street)。大型医院里有很多条街:室内有食街——营养餐厅、快餐厅、风味餐厅、包间、回民餐厅、早餐店、咖啡屋、面包屋;购物一条街——银行、书店、花店、便利店、理发店、日用品店、丧葬用品店,分布在门诊、住院、宿舍等几个部位。如果院区里不能提供这些服务,医院四周的街区就会形成一个环绕医院的商圈;若四周的城市不具有商业街区,则马路边就会形成自由市场,堵塞医院四周的门户和道路交通。
  第三,功能性街道。院区内要有供车辆疏导的街道、救护和物流的街道,沿着街道需要建立120车棚、单车棚、汽车棚、仓库、垃圾站、太平间、液氧站、化粪池清淤点、污水站清淤点等等,这种街道的功能性很强,若不做渠化设计,会定期、定时堵塞。由于患者在不同建筑和功能区之间的转运,这类街道还是推床、轮椅的穿行大街,往往人、车混杂。
  第四,立体街。医院的各类建筑之间也有立体街:地面的风雨廊、架空的廊、高空廊、过街楼、地下通道,这些廊也是立体的街道,是医院的立体交通,与城市的立体交通一样,要实现不间断的、分流或合流的交通。
  “如果不是通高的空间,一般不叫医院街”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一提到医院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几层通高的公共空间,例如采光中庭,各种功能科室围绕在这个公共空间周围。站在这个公共空间里,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周围建筑的布局,并且能够迅速找到想要去的科室所处的位置。如果不是通高的空间,一般不叫医院街。例如,有的建筑在每层都设计了很宽的走廊,虽然与其他通道的区别很明显,而且也有标识系统,但还是被称作主要走廊,一般不称其为医院街。由于对于“医院街”尚无严格且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所以,除了通高的这种形式,其他一些类型的设计也有被称为医院街的。 刘玉龙认为:“这都不是绝对的”。
  “医院街是在医院的机构化背景下,对日常空间结构的一种回归或者模仿”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侯佳彤在文章中对医院街则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医院街并不特指新的医院机构组合形式,主要是由于医院建筑人性化和可识别性的要求,参照城市或者传统市镇的形态,用一条主要的人行公共交通主脉联系重要的公共空间(会聚节点)、各个部门的公共出入口(发散节点),引导人流,甚至设置中心的回归空间(市场),其总体空间形态好像街道。当然在功能上,医院街也结合一些商业和服务设施,说到底它是在医院的机构化背景下,对日常空间结构的一种回归或者模仿。
  “医院建筑中的室内街”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夏立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医院街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一位专家。他整理、分析了其他一些人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夏立群将医院街理解为“医院建筑中的室内街”,即医院建筑中用一条主交通廊道,把医院的多个科室或部门连接在一起,主交通廊道和部门或科室内部的廊道相连,组成有明显主次关系的街巷式内部交通体系,以此来组织它们之间的交通联系。主交通廊道类似于购物中心的室内商业街。
  他认为,医院街模式是现代大型医院建筑设计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由于在设计中依据医院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把医院主体部分的门诊、医技、住院分散成建筑单体(模块),如何使它们之间的功能发生联系?只有通过一条或两条水平的交通主通道把它们的尽端连接起来,从而使主通道成为医院建筑各功能单元之间的功能和交通联系的主动脉和主要公共空间。这种模式的医院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变化规律与村镇有很多的相似处,其中的主通道也类似于村镇中的主街,所以被称为医疗主街或医院街。而医院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医院建筑由多个建筑单体(模块)和一条交通主通道组成,医院各功能单元按照各自功能空间的特点分布在各建筑单体(模块)内部;
  ——各建筑单体一端附着在作为交通主动脉的主通道上,实现各建筑单体(模块)之间的功能和交通联系,并能够保持各自空间形式和发展变化的独立性;
  ——主通道与建筑单体内部的通道相连,形成分支状的交通结构。主通道在尺度上和空间形式上都要具有与其分支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且通过它能够在医院建筑随各单体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时保持医院结构的稳定性;
  ——主通道不仅仅是交通空间,而且是作为医院建筑的主要公共空间,能承载多样化活动的场所,为医院建筑创造开放性的空间氛围,甚至通过它将医院场地所在的社区或城市结合在一起。
  以上五位专家的观点,虽然对“医院街”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他们中对医院街的理解还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医院街应该将门诊、医技和病房联系起来;要与其他分支有明显区别。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来自设计师的不同的观点,即医院街不一定要将门诊、医技和病房都联系起来,在门诊医技楼、医技病房楼等建筑里也可以有相对独立的医院街。
  与设计师们相比,医院管理者对医院街的认识和了解则有很大的差异了,有人只是听说过;有人认为医院街就是“很宽的走廊”;有人更以为医院街就是医院内部的街道或者马路,等等。
  医院街包含哪些元素?说法不一
  医院街由哪些元素构成,或者说,它包括哪些部分?
  “医院街至少应该包括入口、街道、分流的标识”
  刘玉龙认为,医院街至少应该包括入口、街道、分流的标识。这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除了这些,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一些商业服务设施、装饰等。
  “医院街的要素包括广场、街、巷”
  侯佳彤在其文章中对张家港医院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构成“医院街的要素包括广场、街、巷。”
  广场:即共享中庭空间,主要指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垂直贯穿全部建筑高度的空间,也称中庭,也就是建筑物内有顶的庭院。人们在共享中庭空间中,建筑的各个部分可以一目了然,还可以看到去往各处的交通路线,而且在其他空间中的人们只要看到中庭,也可以很容易辨析自己的方位。
  街:围绕共享中庭设计的医院街,例如门诊街、医技街、物流街。通过高效、便捷、宽敞、明亮的“医院街”联系各部空间,有效缩短患者就诊路线和流程,也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
  门诊街与各功能门诊单元通过候诊空间相连通,并通过门诊单元内部的医生通道和患者通道将各诊室等串联为一个整体。门诊街为医院门诊的枢纽交通,通过宽敞的水平交通空间、共享中庭的垂直交通枢纽及街两侧鲜明的医疗标识,将医患等人流引导到各个诊区。
  医技街将各类医疗技术诊断用房按不同用途布置在街道的一侧,通过宽敞明亮的候诊空间与街道连通。
  物流街是物流枢纽通道。可以设立“清洁街”和“污染街”,把中心消毒供应室、营养厨房、洗衣中心、制剂中心、太平间、动物房、动力设备房等医疗后勤保障用房布置在该“街道”旁,形成物流供应一条街,既便于交通组织又便于统一管理,实现了辅助用房空间资源共享。
  巷:医生通道、患者通道。各科室的内部道路则为巷的概念,并相应地加宽以作为二次候诊的空间。
  “医院街的构成要素包括界面、各种公共设施和标识系统”
  夏立群则认为:“医院街的构成要素包括界面、各种公共设施和标识系统。界面是主要界定元素,医院街空间的生成是由界面开始的,它也是空间边界的限定。公共设施也是医院街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设置体现了空间的特色和人性化的关怀。标识系统如同城市街道上的路牌一样,是人们在医院街中识别环境、辨别方位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交通空间的每个转折点都应设有详细的标识,用于引导交通流线。”
  医院街的类型有哪些?形式多样
  由于人们对医院街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在谈到医院街的类型时,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医院街指的仅是“医疗主街”,并根据主街的空间结构进行分类;有人则将医院街视为“医院的街道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还有人甚至将医院街与“医院城”联系起来。
  “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
  刘玉龙从医院入口和医院街的位置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医院街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
  纵向型:医院街的走向和入口方向一致;
  横向型:医院街的走向和入口方向相互垂直。
  他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医院街的走向和门诊部入口的方向相互垂直。在设计中,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之间通过线性医疗街相联,空间内布置休息区以及层次丰富的一次候诊区。
  同时,将休息空间从挂号、收费等候大厅中分离出来,设计了通透的中庭空间,中庭玻璃采用高级灰的颜色,自然光线过滤后在中庭内产生微妙、动感、温馨的气氛,给患者以轻松活跃的感觉,减轻心理压力。中庭内有很舒适的咖啡座、花店、银行取款机、电话间等,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实用的休息空间。
  他再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医院为例,其医院街的走向和入口方向一致。
  “多层式与通高式”
  夏立群总结了医院街的发展过程,他提到了医院街的两种形式:“多层式与通高式”。
  早期医院街主要的作用是医院的交通主通道,医院街的宽度以满足医院的交通疏散为准,其宽度约为6m,空间形式为多层的交通通道空间,公共的垂直交通设置在医院街一侧,楼层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视线交流。可分层组织医院的人流和物流,管线和物流传输系统也可以结合医院街顶部铺设。其空间氛围和普通的长廊没有多少区别。
  随着中庭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出现了“通高式”的医院街。它是指医院街在人流量大的门诊部和医技部甚至整个医院街做多层通高处理,顶部采用采光天棚实现自然采光通风。中庭上空局部通过天桥连接两侧的走道,底层设置各种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由于视线通畅,医院的空间导向性大大增强,人们可以很直观地判断医院的科室分布,方便快捷地到达目标科室。有的医院还把楼梯和自动扶梯等交通设施设置在医院街中,使之成为医院的交通枢纽。“通高式”的医院街运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医院街设计的通用形式。
  还有的设计师把医院街分为以下6种类型。
  “内向型”
  内向型医院街即医院中的商业街。国外许多医院中均采用这种类型的空间,创造出舒适的休闲氛围。但这种设计适用于门诊量小、以住院为主的综合医院。对我国动辄 3000~5000人∕日门诊量的医院则难以形成如此优雅的效果,患者不仅不能快速就诊,而且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外向型”
  2001年竣工的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中,采用了广州传统的骑楼式医院街,这是一例典型的外向型医院街。首先,该大楼首层沿街面全部架空并朝城市街道开放,沿中山二路和东川路展开,以轻松的灰空间融入城市街道的人行空间,所有医疗功能均经架空层的自动扶梯引向二层,首层看不到就医状况,只留医院院史展示区、宣教咨询区、预约中心、等候厅、电梯厅,以及便利店、医药保健品商店、鲜花店、配镜中心等特色商业功能。其最大的优点是把商业功能排斥在医疗空间以外,拥有独立的空间,不与就诊治疗共用空调系统,不仅减少了此类非医疗区对医疗区的干扰,便于独立管理,同时也把已结束诊疗的健康者与急于就诊的患者分开在不同的空间,呈现背靠背的平面和空间形态,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
  “半开放立体生态型”
  以广东惠州市中心医院为例,其特点是:医院街向医院的各个单体建筑开放,而不向城市街道空间开放,外观整洁、安全便捷;医院街由首层向地下一层、二层、三层延伸,同时服务于各个功能单体和不同楼层,最大限度满足医院内部人性化需要,同时结合立体、绿化、屋顶绿化营造半室外休闲空间;通过医院街把各单体的主要垂直交通枢纽串连起来,达到各单体之间联系的风雨无阻;组织建筑间的自然通风系统,营造适合亚热带气候特征的阴凉灰空间;这种形式的医院街能够有效节约用地、创造舒适的院区整体环境、舒缓单体建筑之间较密的间距感、分隔不同诊疗空间、调和室内空间尺度、降低空调能耗、节省管线。
  “购物中心式”
  医院环境对患者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治疗作用,这就要求医院设计人性化、家庭化、宾馆化、舒适化,以期创造出宁静、舒适的空间,来淡化严峻冷漠的传统医院形象。医院设计采用“波特曼”(是指一种包括大堂、咖啡厅、音乐茶座、酒吧、演出小舞台、餐厅、商店等的连通甚至多层交叉空间的设计)共享空间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为公共建筑的医院内部空间,也创造出与传统医院不同的氛围。
  购物中心式医院街手法在我国大量旧医院改、扩建项目中十分适用,它可大大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省用地,实现单体之间风雨无阻的通行,强化集中原来分散的建筑体量,形成建筑综合体,节省中央空调能耗,缩短交通流程。
  “抽象功能式”
  “街”的原始含义是“通向各个商店的交通枢纽空间”,在医院中引入抽象的“街”的概念,可以产生广义的功能化医院街,如门诊街、技诊街、物流街。
  “医院城”
  把多家特色不同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连成片,规划成以医院为主要服务功能的街区,形成具有医疗功能特色的医院城,是近年来产生的新兴城市特色。其意义在于更大范围医疗资源的整合与资源共享,提供跨省、跨国卫生服务,其目的在于营造国际化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建立规模化、多渠道、多方位的医疗功能。这包括及时多院联合临床会诊中心、联合科研中心、国际卫生学术交流中心、大容量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医疗设备和药品生产检测流通中心、卫生后勤综合保障基地、生命科学研究基地等。
  朱希提出:“除了医院街的概念外,还应增加医院城的概念,现在国内不少医院非常大,大到像一座小城市。”例如她主持设计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新院区,包含3000床的医院和600床的疗养院、600床的养老院,日门诊量1万人次,每日生活和工作在里面的人流量约有7万~8万人次。她采用的是“医院村”(hospital village)的设计理念。该医院的老院区现在已有4500床的规模,且还在发展,其四周城区号称“一附院商圈”,是著名的商业旺地,都是“吃医院”的配套商业,为来往医院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朱希指出:“在国外3万~5万人就是一座小城市了。但在国内的省会级城市中,2000床及以上的医院已不在少数。像这样大规模的医院设计,其实就是对一座城市的设计,而不是建筑设计了。如果不按照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学科知识结构调整医院设计理念,必然导致城市性问题:扰乱街区正常交通、影响四周物业的业态、干扰周边居民生活……。例如:深圳北大医院临近的居住区白天就是医院的巨大停车场,上千量汽车的涌入,废气、噪音、垃圾严重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
  她的建议是,在新院区规划开始的时候,先请城市设计师和交通规划师进行城市设计和交通规划,再进行医疗规划,然后才是建筑师设计医院建筑,最后是景观规划师的设计和室内设计,这就是 朱希“医院村”的设计理念。她强调,对于超过800床的大型中心城市的医院设计,必须要具有这种意识,而医院建设者也应当具备这种知识结构。
  “形式可以很灵活,很多样,但最终要为功能服务”
  黄锡璆对记者说:“由于医院建筑本身的形式很灵活,也很多样,所以医院街的类型也可以很丰富,有多种做法。例如,可以做成采光中庭的形式,就像一个天井,空间的顶端用玻璃顶;也可以将普通的街做得宽一些,在交叉的地方设计多层的空间;可以将医院街设计在室内,也可以设计成半开敞的;等等。应该采用什么形式,要考虑建筑本身的特点。”他认为,无论建筑形式多么灵活,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要为功能服务,不应该将通道设计得太过迂回曲折,这样做虽然使空间具有趣味性,但是会导致路线的不流畅,影响效率。
  他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东海分院为例,医院的入口大厅、医疗主街均是半开敞的,室内与室外相通。由于气候适宜,自然通风便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所以省略了中央空调。
  医院街的效果如何?有利有弊
  记者采访的多位设计师都表示,目前医院街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医院管理者的认可。究其原因,是医院街的不少功能适应了医院的实际需求。
  “最重要、最明显的作用是分流”
  刘玉龙认为:“医院街最重要、最明显的作用是分流”。这与我国医院人流量大的特点不谋而合。医院街虽然是一个宽敞的空间,能容纳大量的人流,但是其扮演的并非等候大厅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中转站”或者是缓冲地带。人们来到医院街上,能够根据标识系统很快地找到要去科室的位置以及路径,医院街正是这样起到了分流的作用,从而不会造成因大量人员的长时间停留而出现的拥挤和混乱。
  刘玉龙说,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不同。他们医院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尽量让患者感觉不到自己正身处医院。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医院建筑内,通常会有很多的商业设施、艺术作品以及其他一些能够起到很好的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效果的装饰性设施。
   “利于提高医院建筑的可变性”
  夏立群指出,医院街的模式便于应对医院建筑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均衡扩展。这种模式能够为医院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端,它包括各建筑单体的发展端和通过增加医院街的长度和分支使医院建筑产生的发展端。医院建筑的可变性要求在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顾及将来的发展,争取做到“一次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现”。医院街模式的医院建筑组织结构的开放性使医院能够在不同的建设期保持医院系统的完整性和发展能力。
  “具有空间的开放性”
  夏立群认为医院街的开放性包括两方面:向社会开放以及向自然开放。
  向社会开放——把非医疗空间引入医院并把它们与医疗空间相结合,创造社会性的医院建筑内部环境。
  他认为:“医院是一个人流聚集的场所,人流量大,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的区别决定了人们在从事各种医疗活动以外,还会需要多种多样的非医疗服务。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是不会单纯地等候病愈的,他们希望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散步、锻炼、交往等,其中交往活动是最受欢迎的。因此人性化的医院不应是一个冰冷、单调的医疗工厂,而应该是一个与社会融为一体、能够满足患者及其陪同人员治疗、休息、交流等各方面需求,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场所。把与之相关的各类非医疗空间引入医院建筑中是建设人性化医院的必然要求。”
  医院街模式已从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中汲取了可贵的经验,成为患者购物、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在医院街引进“波特曼”空间,使其更加丰富生动,富于生机。它的布局特点是以中庭或主要公共流通空间为中心,周边布置各部门的公共入口,或银行、零售店、咖啡店,礼品店、鲜花店、餐厅、书店、卡拉OK厅及舞厅等,意在使人感受到身处购物中心似的轻松适意。
  向自然开放——将庭院、绿化引入到医院,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优化医院内部环境,并节能环保。街上设置小的中庭,中庭顶设透明采光顶棚,街上也可加入廊道、桥、绿树等要素,成为“医疗林荫道”。街道的装饰应参考室外风格,点缀以小路灯、路牌、花池、宣传展板、条凳等,使“街”具有户外属性,能够使患者有在室外散步的感觉,避免室内走道过长而带来的心理疲劳。
  “提高空间的易识别性”
  夏立群还提到了医院街的易识别性。医院组成复杂,科室繁多,走道纵横,为患者提供一个易于识别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现代医院建筑中导致可识别性较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筑规模大,部门繁多,功能和交通系统组织结构复杂。
  二是公共空间内部较封闭,较难通过对外开窗引入自然光线和自然景观,人们由于看不到外界的景观,从而丧失了外界景观对视觉常有的一种引导作用,导致定位能力变差,方向感变弱,无法确定空间的对应关系,如室内与室外、楼下与楼上等。
  三是在医院建筑中,由于功能和规模的限制,较多采用人工光源。人工光源缺乏变化使人感到空间内部视觉环境也缺乏变化,导致环境的同质化。
  四是医院建筑空间界面受功能的制约,形态较为单一,差异性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内部环境的识别性。
  五是医院建筑环境的可识别性差,会导致患者迷失方向,随之而来会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痛苦,耽误就诊的时间,降低医院的运行效率,甚至会延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患者在医院中迂回穿梭,增加了他们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特别是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由于患者行动不便,医院建筑空间导向性的缺失往往影响人员的及时疏散。
  他指出,医院街是医院街模式医院建筑的交通主动脉和主要公共空间,它的空间特征和医院街的空间组织方式为提高医院建筑的空间易识别性创造了以下很好的条件。
  ——具有简明的空间模式和交通体系。空间组织简单、清晰的逻辑关系能提供明确的导向性,使患者产生方向感和舒适的空间感受。患者对建筑的了解有一个较短的心理适应过程,减少他们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压力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减少盲目的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烦躁情绪,空间的形态、大小、尺度、围合方式、组织方式等都要适合他们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患者视线关注的目标比较单纯,以2~4个为宜,多了分散注意力,因此,空间形体的简单明确是易于识别的首要条件。
  ——医院街模式以中央主廊道为核心,两侧联结各科室单元,形成街巷式的人流渐次集散的模式和树状的交通体系,空间层次十分清晰,交通体系简洁明了,体现了空间环境的简明性。其短捷、明确、流畅的空间组织方式有利于患者对于医院总体功能布局形成清晰的印象,降低他们在寻路过程中的辨别难度,提高了他们对空间的识别效率。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导向行为经验,医院街模式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走街串巷或通过主廊道寻找科室的寻路行为经验,因而识别性强,易于辨认。医院街是主干,较宽(通常大于6m),与它相连的单体建筑廊道是分支(通常为3m);医院街较长(长于100m),分支较短(约30m左右)。在医院街模式中,明显区分医院街和其分支的宽窄和长短等是医院街空间存在的前提。
  “提供了便捷的流线”
  黄锡璆认为,医院街能够将门诊、医技、病房联系起来,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流线,满足了人们需要奔走于各个功能科室之间的需要。
  当然,医院街的建筑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设计师们也指出了它目前存在的问题。
  “助推医院规模越来越大”
  刘玉龙对记者谈起了他的几点忧虑。在他看来,医院街在国内医院建筑中的应用,有一些令人无奈的因素。有些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内部都用医院街联系起来,以此达到分流的作用。医院街的功能使人们意识到,无论多大的医院,都可以用医院街联系起来。这会在无意中助推医院规模越来越大。
   “医院街过长,消防可能存在隐患”
  刘玉龙说,医院街过长,虽然流线清晰,但是患者要走很远的路。另外,在消防方面也可能存在隐患,当遇到需要紧急疏散的情况时,人们不能在短时间内从建筑中逃出。从消防的角度考虑,医院规模不宜过大。
  “能耗问题需要权衡考虑”
  “采用医院街模式的建筑,能耗问题需要权衡考虑,特别是对于那种使用透明顶棚的医院街,如何在保证功能和舒适性的同时减少能耗,需要仔细思考。”刘玉龙最后说。
  “室内医院街会导致交叉感染,浪费建筑面积和造价”
  朱希认为,从医院街需要的空间面积来说,既然是“街道”,必然就要占地,而室内“街道”更要占建筑面积,耗费能量。还有消防、交通、疏散设施及大空间的精致装饰、街道家具、标识系统等等,这些都要投入巨大资金。另外,医院街有时让人感觉到很无助。因为很多医院街没有考虑到患者随时询问的环节,就像航空港接待大厅要登机时,到处是标识牌,没有问询处,它仅仅是空间形式上的一种宽敞而已,而没有在患者的实际需求中起到作用。
  如何设计医院街?功能为先
   “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黄锡璆认为,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人们的就诊意识等因素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医院建筑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首先要满足医患的基本需求,然后再考虑其他。
  “根据场地大小、空间组织关系、运行模式等因素灵活掌握”
  刘玉龙认为,是否采用医院街模式以及采用什么类型的医院街,要根据场地大小、空间组织关系、运行模式等因素灵活掌握。例如,医院街一般都要将门诊、医技和病房联系起来,但是对于一些独立性很强的科室,如癌症中心、美容中心等,一般不用医院街联系。此外,儿科与其他科室的联系相对较弱,也可以不用医院街联系起来。
  “克服建筑面过宽、非医疗空间过大的问题”
  朱希认为:“基于基本医疗的需求和繁忙的医疗活动,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需要更大的空间尺度,因此要尽量缩短室内外步行距离;门诊诊室在诊疗费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医患分廊的做法使得每个门诊医生消耗更多的建筑面积与建筑能耗。但对于非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医患分流不是必须的。所以,一切拉长水平和垂直动线长度的做法都要慎重确定。比如建筑南北向面宽、柱距、房间面宽,都是占有阳光面的重要指标。每个病房如果分摊了更多的阳光面,那么医护工作区的暗房间必然增多。”
   “注重空间的细节处理和形式的艺术化”
  夏立群认为,优质的公共空间环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合理的功能布置、优雅的空间环境、豪华的装修,它更多地体现在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所涉及到方方面面众多细节的设计与处理。简单明了的诱导图标和寻路系统,对人流导向、保证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秩序等方面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问讯台和接待处的设置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迷茫,使公共空间更加有序,避免混乱;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计让患者感觉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尊重;引进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现了医院对“人性化的整体医学环境”的重视。
  但是,医院毕竟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场所,非医疗服务设施的引入应该以患者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选择那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必需的服务项目。在医院中引入过多的可有可无的非医疗设施不但不能收到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反而会影响正常医疗活动。
  注重空间形式的艺术化。医院街使用频率高、环境嘈杂,将艺术作品引入其中是消除患者恐惧感、体现人情味的重要手段,如在医院街陈列艺术品或两侧墙面悬挂壁画、浮雕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保持空间统一性的前提下体现差异性”
  夏立群在文章中指出,医院街作为一个系统完整地存在,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应具有较为明确的整体性,体现出它与单体建筑中的交通廊道的空间差别。可以通过在医院街不同区段的界面设计中采用相同的材料、颜色、细部处理手法等措施来实现。
  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体现出空间节点的差异性也非常重要,这也主要是从医院街空间的可识别性出发来考虑的。医院街很长,每层串联的科室也比较多,如何在医院街的空间设计中,体现出每个科室的特征,使人们能够较容易地识别和辨认出来,是增强医院的空间导向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采用不同的标识以外,运用主题化的处理手法也是有效地体现差异性的方法。比如不同科室的装修采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装修材料,在医院中目标与背景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利用体形、色彩、温度、光线等差异,形成地域标志,作为导向的参照物。
  “实现适应性医院建筑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夏立群认为,医院街在空间尺度和容积上要为医院建筑规模的扩展留有余地。医院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医院人流和物流量的增加,在设计时特别要为医院街留有富余的宽度;对于医院街的扩展端,在结构上和立面处理上要体现可扩展性;医院街的稳定性要求它能保持自身在结构和空间上的独立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要和它联系的建筑完全脱开,如在结构交接处采用双柱双基础。它还应有独立的垂直交通设施。
  “医院街的长度不应过长”
  夏立群对医院街的长度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医院街的长度跟医院的规模和医院建筑的密集程度有关。相同规模的情况下,松散型医院的医院街长度最长,紧凑型的次之,板块型的最短。医院街的长度不应过长,过长的医院街会使医疗流线过长,影响医院的运营效率,增加人群接触的机会,也容易使人产生单调的空间感觉。
  “较长的医院街,如果在空间上不做处理,容易产生单调的空间氛围。利用中庭和门厅或过厅等面状空间来形成节点,可以增强空间导向性,吸引人流运动。这些节点往往也是医院街和单体建筑的交叉点。通道的交叉口是人们暂时逗留、休息、聚会、观赏和做下一步打算的地方,交叉口之间一般相距20m ~30m,以能够看清楚最远处的标识以及人和物等为准。按照我国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消防车道,因此医院街长度不宜超过160m。”
  “医院街宽度取决于人流量、安全性和舒适性”
  夏立群指出:“医院建筑中供患者使用的公共交通廊道的宽度一般为净宽2.7 m ~3m。一般分层式的医院街最小宽度约为6m,这样才能一方面满足交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也与普通的公共交通廊道拉开差距。同时,医院建筑的层高一般为3.6 m ~3.9m左右,这样医院街的高宽比较小,能够形成良好的比例关系。
  对于通高式的医院街,在确定医院街的宽度时要注意考虑不同的高宽比带来的空间感觉。结合柱网的尺寸,一般把医院街的宽度定为两个柱网宽,如14.4m或15.6m,街两侧的走道宽最小应为净宽2.7m。”
   “多层式医院街的高度由医院建筑结构和功能需求决定”
  夏立群认为,多层式医院街的高度由医院建筑结构和功能需求决定,一般首层为4.2 m ~4.8m,楼层层高为3.6 m ~4.2m。考虑人工采光、空调的要求,应把空间净高尽量降低,以利节能。当然还要考虑医院街的高宽比,避免造成压迫和封闭感。通高式的医院街的采光顶可适当加高,增加采光面。
  “公共空间不宜做得过大”
  在医院街通道的设计中,朱希建议,分析流量和空间舒适性之间的平衡,做到“道路分级”,与主要垂直交通接驳的部位——“立交”要充裕,要避免把通道与电梯厅、等候厅合并使用的现象;线性通行的路线要分流疏导,一路多用;洁污物品流通要与洁污物品包装方式的管理结合,建筑空间洁污分流不必设计得过细;尽端路线、少流量的通道尽量卡着消防规范做最小宽度。要控制好医院街室内“节点”,做精细化设计,避免大街“一通到底”的粗放化设计。
  如何看待医院街?实事求是
  我们应如何科学地看待医院街这种医院建筑模式?记者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很多设计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颇为一致,他们对医院街大多都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
  “医院街仅是设计时的一个方法和思路”
  黄锡璆认为,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医院管理者,都应该把功能放在第一位,而功能的定位,要求人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拘泥于“医院街”的概念和形式。一个好的医院建筑,并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医院街以及使用了什么样的医院街,关键还是要看使用效果。医院街模式只不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和思路而已。
  “请城市设计师来设计医院街”
  朱希再次强调她的观点:“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医院是用城市设计师来做设计,都是建筑师在做。如果让城市设计师来做,那就不一样了,那是不同的专业。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也可以设计医院街,但建筑设计师理解的医院街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室内设计师理解的是房屋里面的通道;城市设计师理解的是楼与楼之间形成的外部环境与城市交通、院内交通之间的关系。所以建筑师做的设计,对交通规划、城市设计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医院街的作品。”
  “从医院规模和用地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设计模式”
  夏立群的看法是,医院街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医院建筑设计模式,它只适用于用地较宽裕的中大型医院。小型医院人流量小,要求功能紧凑,采用集中式的布局更加合适。有些只有两三栋楼的准集中式医院,却硬把人行“廊道”扩成可四车并行的“街道”,用交通面积换来路广人稀、冷冷清清的空间时尚,这是得不偿失的。从医院规模和用地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设计模式才是正确的选择。那些用地过于紧张的城市中心区医院,只能采用全集中式的布局模式,不宜也不能采用医院街模式
  “从国情出发设计医院街,以交通组织作用为主”
  夏立群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对于任何一种建筑模式的运用都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的原则。在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处于落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阶段,大量患者向城市大型综合医院集中,医院建筑中交通系统的顺畅和高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我国的医院建筑设计中如果设计医院街的话,还是要发挥它在交通组织方面的优势,不应过多强调它的多功能复合作用,以免对医院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如有的医院将餐厅、咖啡厅、商店、网吧等非诊疗空间引入过多,反使流线组织复杂,其实,这远不如省些面积来改善就医环境更为实惠。
  (责任编辑 凌云)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药物费用.方法:115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奥美拉唑
本刊讯近日,海南省首台世界最先进的飞利浦Achieva 3.0T超高场强磁共振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
我院骨科在1995~2001年共收治75岁以上高龄,患有一种或多种老年性病疾,手术耐受性差的股骨颈骨折的病人18例,在硬麻下,电子透视下,牵引复位并维持,经皮钻入3~4根骨园针,术后穿
于2000~2003年,我院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死残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主要从净水的分类、工艺流程设计、输送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系统设计、机房设计5个方面对医用净水系统的设计进行探讨,并简单介绍了相关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与设备。
7月20日,《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送审稿)(简称《细则》)专家审查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卫生部规划财务
双山子地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巨日合镇,通过研究该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已发现的矿化体特征、区内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认为本区具有寻找银多金属矿的有利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