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顾名思义品德教学,德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国提供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因此成为了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三点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德育功能的方法,以期为后面德育渗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18
在新课堂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促进儿童日常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成绩的提升,更在于在语文成绩提升的基础之上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必要性
小学生处于初识社会的懵懂阶段,在小学时期开展德育教学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眼里,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他们往往把教师所说的话当作真理,所以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信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名人事迹都会以文字的方式供给学生阅读,因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一些优秀的名人事迹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路径
将名人事迹渗透进语文教材,培育学生德育素养
为了将德育更好的渗透进入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本的内容要进行认真备课,从而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寓乐于学。首先,教师在针对有关优秀品质文章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去接受德育的学习,备出适合学生的课;其次,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灵活提问,以促进课堂进程的正常开展。例如,在讲授《凿壁偷光》时,教师可以利用匡衡在墙上挖了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光来学习来指引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全文文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以及故事的寓意;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找出身边是否有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他们身边这样的人有什么他们值得学习的品德,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分析凿壁偷光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现在学习的处境以及学习条件,将学生们与匡衡做对比,倡导学生学习匡衡努力学习的优良品质。通过将此类名人事迹渗透进入语文教材,在老师的教导下,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1]。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促进德育进步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往往仅在课堂上,但课堂的教学时间往往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要求,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只在上课的时候懂了,但并没有对德育水平有任何提升。因此,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应对学生布置开展一系列的课外阅读分享交流活动,课外阅读分享也对学生德育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帮助。比如,课本里的名人事迹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不全面,老师可以筛选一些课本知识中没涉及到的道德教材,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集体讨论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道德内容,促进思想的迸发。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既能对道德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在此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的进步[2]。
布置写作作业,感受学生笔下的德育
在学生阅读名人事迹、学习名人事迹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模仿所阅读的名人事迹的文章,写一篇身边的名人事迹。作文主要是书写学生对于某件事的感受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学生通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对身边的名人事迹进行深入思考,思考其优秀品质以及值得大家學习的地方,最后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以文字的方式呈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例子,以作文的形式评价例子里所涉及到的道德内容。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年人摔倒却没人扶的事件,但并不是大家没有爱心,而是害怕好心做了错事。因为经常出现身体患有重病的老年人在年轻人旁边摔倒,当年轻人扶起老年人时,老年人却一口咬定是这位年轻人将他推导的,并要求年轻人负全责,问:今后你遇到老人摔倒,你会不会扶起来?”在例子讲述完后,对学生进行道德提问,并以写作作文的形式提交给老师,开放式的提问既能让教师在作文里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还能在引用例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名人事迹渗透进语文教材,培育学生德育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进步。教师要深知德育教育源于生活,也适用于生活,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也能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王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学周刊,2021(10):131-13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18
在新课堂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促进儿童日常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成绩的提升,更在于在语文成绩提升的基础之上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必要性
小学生处于初识社会的懵懂阶段,在小学时期开展德育教学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眼里,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他们往往把教师所说的话当作真理,所以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信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名人事迹都会以文字的方式供给学生阅读,因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一些优秀的名人事迹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路径
将名人事迹渗透进语文教材,培育学生德育素养
为了将德育更好的渗透进入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本的内容要进行认真备课,从而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寓乐于学。首先,教师在针对有关优秀品质文章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去接受德育的学习,备出适合学生的课;其次,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灵活提问,以促进课堂进程的正常开展。例如,在讲授《凿壁偷光》时,教师可以利用匡衡在墙上挖了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光来学习来指引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全文文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以及故事的寓意;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找出身边是否有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他们身边这样的人有什么他们值得学习的品德,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分析凿壁偷光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现在学习的处境以及学习条件,将学生们与匡衡做对比,倡导学生学习匡衡努力学习的优良品质。通过将此类名人事迹渗透进入语文教材,在老师的教导下,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1]。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促进德育进步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往往仅在课堂上,但课堂的教学时间往往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要求,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只在上课的时候懂了,但并没有对德育水平有任何提升。因此,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应对学生布置开展一系列的课外阅读分享交流活动,课外阅读分享也对学生德育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帮助。比如,课本里的名人事迹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不全面,老师可以筛选一些课本知识中没涉及到的道德教材,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集体讨论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道德内容,促进思想的迸发。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既能对道德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在此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的进步[2]。
布置写作作业,感受学生笔下的德育
在学生阅读名人事迹、学习名人事迹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模仿所阅读的名人事迹的文章,写一篇身边的名人事迹。作文主要是书写学生对于某件事的感受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学生通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对身边的名人事迹进行深入思考,思考其优秀品质以及值得大家學习的地方,最后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以文字的方式呈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例子,以作文的形式评价例子里所涉及到的道德内容。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年人摔倒却没人扶的事件,但并不是大家没有爱心,而是害怕好心做了错事。因为经常出现身体患有重病的老年人在年轻人旁边摔倒,当年轻人扶起老年人时,老年人却一口咬定是这位年轻人将他推导的,并要求年轻人负全责,问:今后你遇到老人摔倒,你会不会扶起来?”在例子讲述完后,对学生进行道德提问,并以写作作文的形式提交给老师,开放式的提问既能让教师在作文里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还能在引用例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名人事迹渗透进语文教材,培育学生德育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进步。教师要深知德育教育源于生活,也适用于生活,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也能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王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学周刊,2021(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