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它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几张插图来完成,展示的大多是静止的场景。而很多数学问题却是动态的,动用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又不太可能。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经处理制作成CAI软件,通过计算机显示,可以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教学“9+几”时,计算机显示一个有十个小匣子的纸盒,其中9个匣里各放有一个皮球,只剩下的匣子没有,然后由左端滚来两个皮球。这时,旁边的小女孩的辫子伴着动脑轻音乐甩动了两下,空匣子加亮闪动两次,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我趁机提出问题:“请大家想办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共有几个皮球呢?”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将一个皮球放进匣子,凑成10个,再加上剩下的1个,共11个皮球。接着我提出:“看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呢?”(计算机显示小女孩拿皮球装入匣子的过程)同学们一看和自己的想法一致,高兴地欢呼起来。“凑十法”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再如我在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多媒體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接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以往是通过教具的演示,把圆割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采用了多媒体后,该方法有:(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用红色、蓝色分别表示两个半圆。(2)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在伴有悦耳的音乐声中分别“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3)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分别闪烁、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突破了重难点,渗透了极限思想,与此同时还大大地简化了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化的、重复性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又如“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i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我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总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课件。同时,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这样多媒体才可以成为一对强有力的翅膀,真正地带动数学课堂飞翔起来。
一、运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几张插图来完成,展示的大多是静止的场景。而很多数学问题却是动态的,动用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又不太可能。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经处理制作成CAI软件,通过计算机显示,可以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教学“9+几”时,计算机显示一个有十个小匣子的纸盒,其中9个匣里各放有一个皮球,只剩下的匣子没有,然后由左端滚来两个皮球。这时,旁边的小女孩的辫子伴着动脑轻音乐甩动了两下,空匣子加亮闪动两次,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我趁机提出问题:“请大家想办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共有几个皮球呢?”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将一个皮球放进匣子,凑成10个,再加上剩下的1个,共11个皮球。接着我提出:“看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呢?”(计算机显示小女孩拿皮球装入匣子的过程)同学们一看和自己的想法一致,高兴地欢呼起来。“凑十法”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再如我在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多媒體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接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以往是通过教具的演示,把圆割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采用了多媒体后,该方法有:(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用红色、蓝色分别表示两个半圆。(2)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在伴有悦耳的音乐声中分别“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3)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分别闪烁、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突破了重难点,渗透了极限思想,与此同时还大大地简化了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化的、重复性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又如“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i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我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总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课件。同时,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这样多媒体才可以成为一对强有力的翅膀,真正地带动数学课堂飞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