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质量对环保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环境监测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物;污染治理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对某一地区环境中存在的标志性污染物进行测定,得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地区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掠夺现象也不断加剧,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降低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此外,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当前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时,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于是,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运而生。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对评估环境的污染状况、划分环境污染的等级、了解环境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是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其监测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声环境等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大气、水以及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样本的物力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利用仪器对样本所含的成分和不同成分的浓度进行测定,来得出样本中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污染事故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
污染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突发性的,一旦发生,在瞬间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很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提供事故发生信号,而这一信号的提供者就是环境监测部门。通过监测,在发生污染后,监测部门将所监测到的污染信息告知上级部门,从而让采取措施对污染进行救援和善后。可是,由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对应急环境监测工作要求非常高。同时,我国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污染事故信息传递机制并不健全。如在应该提供环境污染信息数据的时候,却提供不了,其对污染事故紧急应急监测和信息传递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从而不能在第一时间为相关领导部门或者决策部门提供污染事故的性质、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程度等。
2、环境监测财政资金投入较少
环境监测财政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尤其是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更是少的可怜,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维修、计量检定等都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还有监测人员的培训也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得许多监测工作处在一个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状态,以致许多监测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都无法再继续展开。资金的缺乏,致使环境监测仪器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或者有些仪器根本就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从而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效果和能力。
3、环境监测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环保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实行环境监测立法是环保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环境监测法律制度,从而使得监测工作的作用、地位、性质等没有明确的依据,发生环境污染现象,其取证过程艰难,举证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导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监测经费保障方式、监测人员管理模式、监测管理体制等都不能实现统一部署,统一执行,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再者,在监测工作中,已经颁布的有关文件法规在某些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或者在某些领域还没有进行规制。比如关于军队环境监测站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还没有正式的法规或者政策文件进行明确规制,从而使得监测站的检测工作名不正言不順,其监测经费也得不到保证。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1、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监测质量管理中的每一个步骤制订统一的管理程序,规范实验室测验流程。完善素质建设,建立定量考核。抽查、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等制度。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快研究并健全适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制度,尽快形成规范化的运营模式,使质量管理制度能在环境监测机构中有效的实施和运行,保证质量管理能落到实处。
2、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过程的管理
影响现场环境监测工作的因素很多,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采样容器选择、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及样品保存方法等。如果实施方法有误,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对现场环境的监测过程需提出质控要求,并及时纠正现场采样过程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3、加强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也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对技术负责人员的培训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
由于监测工作较强的专业性、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发展变化,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使技术人员熟悉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掌握先进监测手段,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质量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4、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环保领域的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为实现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亟需网络体系的建设,从而减少工作量以及避免出现错误。加强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
5、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报告的整个监测过程和结果最后以书面形式体现,因而要实施责任落实到人的管理制度,建立采样、分析原始记录和报告3级审核制度,层层把关,从源头保证报告的质量。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家昌.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J].环境科学导刊,2009,(S1).
[2]宋晓明.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J].民营科技,2011,(8).
[3]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4]林达.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农业,2010,(9).
[5]李志明,张芳芳.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J].甘肃科技纵横,2008,(1).
[6]侯振佳.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27~28.
[7]张倩.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探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9):136~138.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物;污染治理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对某一地区环境中存在的标志性污染物进行测定,得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地区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掠夺现象也不断加剧,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降低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此外,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当前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时,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于是,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运而生。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对评估环境的污染状况、划分环境污染的等级、了解环境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是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其监测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声环境等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大气、水以及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样本的物力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利用仪器对样本所含的成分和不同成分的浓度进行测定,来得出样本中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污染事故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
污染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突发性的,一旦发生,在瞬间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很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提供事故发生信号,而这一信号的提供者就是环境监测部门。通过监测,在发生污染后,监测部门将所监测到的污染信息告知上级部门,从而让采取措施对污染进行救援和善后。可是,由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对应急环境监测工作要求非常高。同时,我国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污染事故信息传递机制并不健全。如在应该提供环境污染信息数据的时候,却提供不了,其对污染事故紧急应急监测和信息传递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从而不能在第一时间为相关领导部门或者决策部门提供污染事故的性质、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程度等。
2、环境监测财政资金投入较少
环境监测财政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尤其是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更是少的可怜,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维修、计量检定等都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还有监测人员的培训也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得许多监测工作处在一个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状态,以致许多监测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都无法再继续展开。资金的缺乏,致使环境监测仪器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或者有些仪器根本就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从而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效果和能力。
3、环境监测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环保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实行环境监测立法是环保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环境监测法律制度,从而使得监测工作的作用、地位、性质等没有明确的依据,发生环境污染现象,其取证过程艰难,举证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导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监测经费保障方式、监测人员管理模式、监测管理体制等都不能实现统一部署,统一执行,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再者,在监测工作中,已经颁布的有关文件法规在某些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或者在某些领域还没有进行规制。比如关于军队环境监测站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还没有正式的法规或者政策文件进行明确规制,从而使得监测站的检测工作名不正言不順,其监测经费也得不到保证。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1、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监测质量管理中的每一个步骤制订统一的管理程序,规范实验室测验流程。完善素质建设,建立定量考核。抽查、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等制度。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快研究并健全适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制度,尽快形成规范化的运营模式,使质量管理制度能在环境监测机构中有效的实施和运行,保证质量管理能落到实处。
2、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过程的管理
影响现场环境监测工作的因素很多,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采样容器选择、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及样品保存方法等。如果实施方法有误,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对现场环境的监测过程需提出质控要求,并及时纠正现场采样过程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3、加强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也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对技术负责人员的培训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
由于监测工作较强的专业性、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发展变化,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使技术人员熟悉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掌握先进监测手段,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质量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4、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环保领域的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为实现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亟需网络体系的建设,从而减少工作量以及避免出现错误。加强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
5、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报告的整个监测过程和结果最后以书面形式体现,因而要实施责任落实到人的管理制度,建立采样、分析原始记录和报告3级审核制度,层层把关,从源头保证报告的质量。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家昌.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J].环境科学导刊,2009,(S1).
[2]宋晓明.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J].民营科技,2011,(8).
[3]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4]林达.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农业,2010,(9).
[5]李志明,张芳芳.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J].甘肃科技纵横,2008,(1).
[6]侯振佳.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27~28.
[7]张倩.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探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