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解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从分析当前医学教育中青年解剖学教师素质现状入手,指出了青年解剖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和非专业素质结构,探讨提高青年解剖学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青年教师素质结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了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直接决定着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奠基课程,对医学生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解剖学教师的素质。因此如何在解剖学教学中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当前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形式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青年解剖学教师素质现状
  
  1.1缺乏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方式方法呆板
  青年教师大都走上教学岗位时间较短,缺少缺少教学经验,教育观念比较滞后,往往以课程、教师、教材为中心,灌输为主,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另外,青年解剖学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注重本学科知识,但缺乏目标培养的整体思路;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2知识层面比较狭窄
  各种原因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狭窄,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枯燥,不能充分扩展开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缺乏了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3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青年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能力不足;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好,往往表现为授课面面俱到,但学生却不知所云;教学方法单调,一味机械的平述直叙教材内容,缺少师生互动,驾驭课堂的能力低。部分教师不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较差
  解剖学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门形态学科,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的解剖操作,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有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是目前部分教师缺乏解剖学专业技术的培训,解剖学教师如果没有解剖尸体和制作标本的经历,仅仅靠书本知识和采用他人制作的教学标本或模型而教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又何谈教学质量的提高?
  1.5缺乏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经验对基础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剖学教师长期不接触临床,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学中不能将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不能指导学生解决临床问题。
  1.6解剖学工作的职业倦怠
  解剖学教师因为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如工作环境因素、强体力的劳动、社会的偏见、较强的工作压力及心里健康影响等诸多因素,更容易产生工作热情减退,个人成就感消减,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消极、麻木,缺乏自信心,逃避社会交往等一系列的职业倦怠表现,影响到教学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1.7教学与科研脱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熟练运用信息、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等[2]。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科研能力和水平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只停留在历史现状,导致教学水平一直处于原来水平,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 青年解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2.1 青年解剖学教师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2.1.1要有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及广博的相关知识
  解剖学教师不仅仅要掌握解剖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其他相关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逐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授课时才能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腹股沟管解剖时,向学生交代清楚腹股沟管的概念及其两口四壁的结构后,可联系到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另外,解剖学教师应具备实践解剖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技术,熟悉解剖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以及与相邻学科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2.1.2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大都来自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大多对高等教育规律、教学原理不甚熟悉。近年来,非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证都要求认真学习和考评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也证明了,科学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教学,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3]。
  2.1.3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及技术的现代化迫切需要教师素质能力的现代化。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熟练运用信息、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等[2]。青年教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仅要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还要适应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教学手段。
  2.2 青年解剖学教师应具备的非业务素质
  2.2.1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 青年解剖学教师除了要忠诚于党的医学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外,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精神、人文精神[4]。解剖学教师要经常和人体标本打交道,因此首先应具备不怕脏不怕臭的思想,给学生作出榜样;实践精神就是要求教师要通过亲手解剖尸体,制作教学标本来验证和发展理论知识;青年教师还应该不断积累和解剖有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如果在解剖课中不断有医学人文知识作铺垫,既能将授课更加生动、鲜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
  2.2.2要具有教师的个性结构
  所谓教师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教师的情感心理过程,意志心理过程和教师的心理定势等方面[4]。教师要热爱学生、熟悉学生和关心学生。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产生学习解剖学课程的兴趣。教师对科学、专业的浓厚的兴趣、 坚强的意志、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教师本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教育观,鲜明的理智感和道德感,为人师表的正义感也会处处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其育人于不言中。
  2.2.3要培养独特的教学风格
  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在课堂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包括讲课的审美性、艺术性、幽默感、演讲表达能力,对课题的兴趣,对教材的系统组织和处理等[4]。一个专业教师要有较大的讲课魅力,除了在思想品德、个性结构和业务素质结构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善于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青年解剖学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3.1注重岗前培训,加强教学理论知识学习
  青年教师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对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同时青年教师要经常与高年资教师进行交流,整合优秀的教学方法,缩短经验积累的时间,尽可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