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关键词:角色转变 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虽为“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的实施做出了新的定位,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并与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和谐关系。不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核心”转向“以学生学为核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但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广大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种用旧方法教新教材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推进。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改的教学思想理念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得到转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性趣及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成功先导。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只有学生对学习感了兴趣,他们才乐意学,只有乐意学了,才有学的主动性,也才能把知识学好。
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初中和小学相比,数学科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数学的能力相对于小学来说不很适应了,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但也会显得困难和吃力。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欱,最后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于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愿听,也愿学;反之则是乏味,学生不愿听,也不原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唱独角戏。教学虽无定法,但是有法可寻的。教师在上好每一堂课时,都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等,来确定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做到精讲多练,通俗易懂。或在实际中通过观察事物来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没有压力下,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充分体现认知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强调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教师设计讲述“对顶角相等”的教学过程时,不先讲“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而是先让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然后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度数),看哪些角是相等的,它们的位置是相邻还是相对。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探究,最后得出“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这比教师机械的在黑板上讲,要容易懂和容易掌握。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出了学习兴趣,他们急于想找出角与角这间的大小关系,这恰好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一般都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教学中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师生要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会取决于对某教师的好恶而决定学不学该科教师所教的科。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 特别对后进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表情、态度、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都会时时在评价,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信任”或“不信任”的情感反应。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有的就会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的学科上来,不想学他们教的科了。如果教师平时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也爱提那部分学生的问题,并常常爱给予表扬;而对后进学生不爱搭理,也不爱给予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主观地认为他们成绩差,回答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懒得问他们的问题,从而冷落他们,或者他们一但答错了,就批评等。这样一来,教师无形中助长了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后进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长此下去,后进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会越来越重,没有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导致他们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和毫无兴趣可言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对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无论学生的出身、性别、或成绩优劣,我们教师都不能对学生产生亲疏和偏向,要关注每个学生,尽可能给好、中和后进学生平等机会,特别是要多给那些后进学生的表现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微笑面对,让他们不感到情绪紧张,尽量做到回答放松、自然。对回答错了的学生要引导,要鼓励,要帮助他们完成;不要去指责,使他们有心里负担,否则今后在课堂上就没有学生会主动、大胆来回答教师提的问题了。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一直关爱和尊重,平等与和谐,他们就会对教师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就会觉得自己在教师心灵里有一席之地。那么他们就会亲近教师,就会喜欢上他教的学科,就会对他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
关键词:角色转变 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虽为“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的实施做出了新的定位,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并与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和谐关系。不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核心”转向“以学生学为核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但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广大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种用旧方法教新教材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推进。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改的教学思想理念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得到转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性趣及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成功先导。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只有学生对学习感了兴趣,他们才乐意学,只有乐意学了,才有学的主动性,也才能把知识学好。
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初中和小学相比,数学科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数学的能力相对于小学来说不很适应了,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但也会显得困难和吃力。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欱,最后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于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愿听,也愿学;反之则是乏味,学生不愿听,也不原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唱独角戏。教学虽无定法,但是有法可寻的。教师在上好每一堂课时,都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等,来确定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做到精讲多练,通俗易懂。或在实际中通过观察事物来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没有压力下,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充分体现认知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强调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教师设计讲述“对顶角相等”的教学过程时,不先讲“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而是先让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然后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度数),看哪些角是相等的,它们的位置是相邻还是相对。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探究,最后得出“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这比教师机械的在黑板上讲,要容易懂和容易掌握。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出了学习兴趣,他们急于想找出角与角这间的大小关系,这恰好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一般都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教学中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师生要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会取决于对某教师的好恶而决定学不学该科教师所教的科。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 特别对后进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表情、态度、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都会时时在评价,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信任”或“不信任”的情感反应。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有的就会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的学科上来,不想学他们教的科了。如果教师平时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也爱提那部分学生的问题,并常常爱给予表扬;而对后进学生不爱搭理,也不爱给予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主观地认为他们成绩差,回答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懒得问他们的问题,从而冷落他们,或者他们一但答错了,就批评等。这样一来,教师无形中助长了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后进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长此下去,后进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会越来越重,没有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导致他们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和毫无兴趣可言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对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无论学生的出身、性别、或成绩优劣,我们教师都不能对学生产生亲疏和偏向,要关注每个学生,尽可能给好、中和后进学生平等机会,特别是要多给那些后进学生的表现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微笑面对,让他们不感到情绪紧张,尽量做到回答放松、自然。对回答错了的学生要引导,要鼓励,要帮助他们完成;不要去指责,使他们有心里负担,否则今后在课堂上就没有学生会主动、大胆来回答教师提的问题了。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一直关爱和尊重,平等与和谐,他们就会对教师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就会觉得自己在教师心灵里有一席之地。那么他们就会亲近教师,就会喜欢上他教的学科,就会对他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