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读诗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变换阅读方法,增强兴趣,注重阅读领会,让学生心有所感这 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教学时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 训练 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来理解内容,通过读来领会方法,通过读明白道理,通过读体验情感。在教学时我们提倡美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要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就需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通过体会能读得慷慨激昂,抑扬顿挫。这样读者的情感就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积累以及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通过阅读理解内容
笔者在教学新的课文的时,首先示范朗读,就是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示范朗读,可以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接着指名读,并加以指导,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地、人的各种情况。学生在笔者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上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再如,笔者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时,笔者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说说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读完后很多学生举起小手跃跃欲试,笔者没有急着提问,而是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再度举起小手时,笔者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并且在画出的语句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也会更为深刻,而且每次阅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
正因为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感悟,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有多深,他的读书声就有多美。
二、变换阅读方法,增强兴趣
语文教学首要的是理解课文内容,要想理解课文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读。然而我们教师总认为多讲一些,才能让学生理解。于是,学生阅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这样只能让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听者而不是有情有诚心的读者,他们体会到只不过是老师个人的感悟罢了。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体会和感悟都是清一色的,他们的个性就会被抹杀。因此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领悟,而老师只是和他们一样的读者。
如教学《别锇坏了那匹马》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人物的对话的句子,大声练习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边读边思考有什么感受;再用直尺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在读中交流感受,笔者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残疾人的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从小动物的角度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注重阅读领会,让学生心有所感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教师讲解、分析获得到的感悟往往缺少心与心的共鸣。一篇文章要想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必须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朗读机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再让学生把画下来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确定朗读的语气、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1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笔者先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这两句话的课文录音,听完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有一位学生满含泪水的说:父亲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学生能发出这样的感叹,是真情的流露,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笔者接着问:“你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这时让学生再读这句话,那确实是用心再读。
通过多读,可以提高感悟能力,对文字的应用必能得心应手。我们期待着教会学生用一颗诚心去阅读,让他们的读书声响起来,让我们听到饱含感情的声音,让他们把感悟的人生哲理读出来,把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读出来。让学生的读书声美起来,要将这种境界作为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关于阅读教学的宏观思考[J];新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
关键词:阅读 训练 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来理解内容,通过读来领会方法,通过读明白道理,通过读体验情感。在教学时我们提倡美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要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就需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通过体会能读得慷慨激昂,抑扬顿挫。这样读者的情感就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积累以及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通过阅读理解内容
笔者在教学新的课文的时,首先示范朗读,就是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示范朗读,可以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接着指名读,并加以指导,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地、人的各种情况。学生在笔者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上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再如,笔者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时,笔者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说说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读完后很多学生举起小手跃跃欲试,笔者没有急着提问,而是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再度举起小手时,笔者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并且在画出的语句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也会更为深刻,而且每次阅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
正因为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感悟,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有多深,他的读书声就有多美。
二、变换阅读方法,增强兴趣
语文教学首要的是理解课文内容,要想理解课文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读。然而我们教师总认为多讲一些,才能让学生理解。于是,学生阅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这样只能让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听者而不是有情有诚心的读者,他们体会到只不过是老师个人的感悟罢了。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体会和感悟都是清一色的,他们的个性就会被抹杀。因此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领悟,而老师只是和他们一样的读者。
如教学《别锇坏了那匹马》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人物的对话的句子,大声练习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边读边思考有什么感受;再用直尺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在读中交流感受,笔者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残疾人的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从小动物的角度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注重阅读领会,让学生心有所感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教师讲解、分析获得到的感悟往往缺少心与心的共鸣。一篇文章要想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必须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朗读机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再让学生把画下来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确定朗读的语气、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1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笔者先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这两句话的课文录音,听完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有一位学生满含泪水的说:父亲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学生能发出这样的感叹,是真情的流露,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笔者接着问:“你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这时让学生再读这句话,那确实是用心再读。
通过多读,可以提高感悟能力,对文字的应用必能得心应手。我们期待着教会学生用一颗诚心去阅读,让他们的读书声响起来,让我们听到饱含感情的声音,让他们把感悟的人生哲理读出来,把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读出来。让学生的读书声美起来,要将这种境界作为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关于阅读教学的宏观思考[J];新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