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在当代遇到了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招生规模缩小、研究方向变窄、师资队伍欠缺等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应地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民族语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91 — 02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三个一级学科通过自治区组织的学科评议专家组博士点验收,其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成为了博士点招生专业之一,从此,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这一完整的培养体系。面对如此骄人成绩,在教育界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思考一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科发展问题。
一、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壮语言文学)为区内高校唯一设置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专业,早在2007年就被确立为教育部财政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但在新时期,我们的教学培养遇到了困难,本科专业则一再萎缩,学科支撑作用一再减弱。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教学考察团来我校交流壮语文专业的培养情况,对本校的民族语文教学状况感到震惊,可见,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真该认真反思了,要在与同类高校比较之中找差距。
1.招生规模小
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曾经历了辉煌的时期,为广西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热门专业相对而言日益缺乏竞争力。就目前壮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来说,2008年为5人,2009年为5人,2010年为15人,2011年为9人,2012年为11人,这么少的培养数量,与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的称号相较,显得太不相称,从中也体现出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北方民族高校相比,更突出显示了本校该专业的弱势。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校本科生近600人〔1〕;西北民族大学有三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340余人,藏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500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本科生近200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仅2010年即招收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本科生205人。简单的数字相较之下,表面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活力。
2.专业设置单一
广西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绝大多数具有民族语言。本校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可纯粹是单一的壮语言文学,即便如此,它还是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民族语言则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专业虽然招收壮侗语族专业考生,可实际上差不多是壮语言文学专业。专业设置上的单一性明显制约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反观区外各民族语言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各民族语言专业之全自不待言,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有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蒙汉双语)〔2〕个本科专业;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现代蒙古语、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蒙古族作家文学、蒙古族民间文学和蒙汉语言文化关系研究共5个方向,藏语言文化学院现设有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藏语言文学(现代文秘)、工商管理(藏汉双语)4个本科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共设有纳西语、傈僳、景颇语等12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3.师资数量不足,缺少多语种教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现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师不超过10人,涉及到的语种局限于壮语,广西数量众多的民族语言缺少师资来培养本科教育。国内同类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语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教师梯队合理;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有教师25人,藏学院有教职工29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人,均形成了年龄与学历合理的教师梯队,能培养3个语种的本科生。与前面几个民族大学相比,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能培养12个语种的本科生。
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就目前国内的民族语言专业设置情况来说,北方的民族院校对于民族语的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的民族语教学、培养、就业等都开展得非常理想。南方的云南民族大学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支撑等方面也开展得比较成功。反观我校的壮语文专业培养情况,似乎变成了一种点缀,与广西高速的社会发展步伐极不相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我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亟需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专业为广西民族大学早期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具有改革的理论积淀。学校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能胜任改革的教学工作。学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本科民族院校,担负了为全区培养基层人才的重大任务,有着巨大的改革发展空间。
目前该专业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招生困难、专业设置单一(仅有壮语言文学)、师资缺乏,彼此之间具有恶性循环的因素。招生困难导致专业的开设难以为继,例如现在该专业采取“双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形式,才得以勉强维持现有规模。没有了招生规模与培养专业,师资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招生之所以困难,与学生就业困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解决专业前景的着力点,首要的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深化学科内涵的途径。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校“双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借鉴云南民族大学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一干N枝”,“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不同语种方向(模块)”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办学过程中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和招生人数的灵活调整。毕业生发给双证文凭,能有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此种培养模式要形成专业知识和文化互动的社会影响模式。我校民族学专业为国内深具影响力的专业,对广西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和巩固边疆稳定,强化和拓展专业技能与文化的辐射作用,较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2.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除了继续巩固和拓展固有的就业渠道,借鉴其他民族高校解决就业的方式,开展“学校 政府”的合作办学形式。通过对若干个民族语言使用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探索一种“学校 政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以文学院的名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沟通,与区、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按此模式,办学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定位、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进行合同式的规定。凡进入此培养模式的学生,毕业后由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就业,既能满足地方对紧缺专门人才的需求,又能较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搞好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工作,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做好招生宣传问题,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扭转目前招生困难的局面。
3.引进与培养师资
广西虽然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但本校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只有壮语言文学。11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回族和满族转用其他民族语言外,其余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语言,有必要开展这些民族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这些专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师资,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其他少数民族民族语言的师资欠缺。
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可能的办法是三个: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缓解学校本身师资不足的窘况;二是有目的地引进欠缺的师资,逐步解决师资缺口问题;三是鼓励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师的学历与知识结构,增强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
三、余论
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发展,总体来说,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生内涵;二是多层次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一种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方式、经费投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不仅有利于振兴本校的招牌特色专业,而且能为广西的发展输送有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曾经是本校的招牌专业,学校以此专业为基础,率先获得了文学院硕士点,目前获得的博士点,也是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强力支撑下获得的。本人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希望尽快改变现在的情况,使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称号名副其实,成为广西民族大学一张靓丽的名片。
〔参 考 文 献〕
〔1〕欧以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群建设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2〕刁小卫,等.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3〕刘劲荣.对提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几点思考—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C〕//.刘劲荣、罗海麟,民族语文教学研究(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郭梅东〕
[关键词]民族语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91 — 02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三个一级学科通过自治区组织的学科评议专家组博士点验收,其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成为了博士点招生专业之一,从此,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这一完整的培养体系。面对如此骄人成绩,在教育界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思考一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科发展问题。
一、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壮语言文学)为区内高校唯一设置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专业,早在2007年就被确立为教育部财政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但在新时期,我们的教学培养遇到了困难,本科专业则一再萎缩,学科支撑作用一再减弱。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教学考察团来我校交流壮语文专业的培养情况,对本校的民族语文教学状况感到震惊,可见,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真该认真反思了,要在与同类高校比较之中找差距。
1.招生规模小
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曾经历了辉煌的时期,为广西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热门专业相对而言日益缺乏竞争力。就目前壮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来说,2008年为5人,2009年为5人,2010年为15人,2011年为9人,2012年为11人,这么少的培养数量,与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的称号相较,显得太不相称,从中也体现出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北方民族高校相比,更突出显示了本校该专业的弱势。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校本科生近600人〔1〕;西北民族大学有三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340余人,藏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500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本科生近200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仅2010年即招收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本科生205人。简单的数字相较之下,表面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活力。
2.专业设置单一
广西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绝大多数具有民族语言。本校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可纯粹是单一的壮语言文学,即便如此,它还是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民族语言则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专业虽然招收壮侗语族专业考生,可实际上差不多是壮语言文学专业。专业设置上的单一性明显制约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反观区外各民族语言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各民族语言专业之全自不待言,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有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蒙汉双语)〔2〕个本科专业;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现代蒙古语、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蒙古族作家文学、蒙古族民间文学和蒙汉语言文化关系研究共5个方向,藏语言文化学院现设有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藏语言文学(现代文秘)、工商管理(藏汉双语)4个本科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共设有纳西语、傈僳、景颇语等12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3.师资数量不足,缺少多语种教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现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师不超过10人,涉及到的语种局限于壮语,广西数量众多的民族语言缺少师资来培养本科教育。国内同类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语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教师梯队合理;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有教师25人,藏学院有教职工29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人,均形成了年龄与学历合理的教师梯队,能培养3个语种的本科生。与前面几个民族大学相比,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能培养12个语种的本科生。
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就目前国内的民族语言专业设置情况来说,北方的民族院校对于民族语的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的民族语教学、培养、就业等都开展得非常理想。南方的云南民族大学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支撑等方面也开展得比较成功。反观我校的壮语文专业培养情况,似乎变成了一种点缀,与广西高速的社会发展步伐极不相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我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亟需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专业为广西民族大学早期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具有改革的理论积淀。学校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能胜任改革的教学工作。学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本科民族院校,担负了为全区培养基层人才的重大任务,有着巨大的改革发展空间。
目前该专业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招生困难、专业设置单一(仅有壮语言文学)、师资缺乏,彼此之间具有恶性循环的因素。招生困难导致专业的开设难以为继,例如现在该专业采取“双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形式,才得以勉强维持现有规模。没有了招生规模与培养专业,师资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招生之所以困难,与学生就业困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解决专业前景的着力点,首要的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深化学科内涵的途径。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校“双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借鉴云南民族大学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一干N枝”,“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不同语种方向(模块)”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办学过程中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和招生人数的灵活调整。毕业生发给双证文凭,能有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此种培养模式要形成专业知识和文化互动的社会影响模式。我校民族学专业为国内深具影响力的专业,对广西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和巩固边疆稳定,强化和拓展专业技能与文化的辐射作用,较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2.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除了继续巩固和拓展固有的就业渠道,借鉴其他民族高校解决就业的方式,开展“学校 政府”的合作办学形式。通过对若干个民族语言使用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探索一种“学校 政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以文学院的名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沟通,与区、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按此模式,办学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定位、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进行合同式的规定。凡进入此培养模式的学生,毕业后由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就业,既能满足地方对紧缺专门人才的需求,又能较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搞好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工作,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做好招生宣传问题,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扭转目前招生困难的局面。
3.引进与培养师资
广西虽然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但本校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只有壮语言文学。11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回族和满族转用其他民族语言外,其余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语言,有必要开展这些民族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这些专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师资,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其他少数民族民族语言的师资欠缺。
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可能的办法是三个: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缓解学校本身师资不足的窘况;二是有目的地引进欠缺的师资,逐步解决师资缺口问题;三是鼓励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师的学历与知识结构,增强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
三、余论
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发展,总体来说,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生内涵;二是多层次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一种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方式、经费投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不仅有利于振兴本校的招牌特色专业,而且能为广西的发展输送有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曾经是本校的招牌专业,学校以此专业为基础,率先获得了文学院硕士点,目前获得的博士点,也是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强力支撑下获得的。本人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希望尽快改变现在的情况,使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称号名副其实,成为广西民族大学一张靓丽的名片。
〔参 考 文 献〕
〔1〕欧以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群建设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2〕刁小卫,等.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3〕刘劲荣.对提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几点思考—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C〕//.刘劲荣、罗海麟,民族语文教学研究(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