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巧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976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青铜器,就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工艺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
  青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而商周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此时的冶炼铸造技术可以说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介绍些民间收藏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飨读者。
  商代青铜器(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纹饰主体为兽面纹,以粗犷、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几乎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已有高浮雕的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纹饰的特色。
  纹饰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商代晚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时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
  /商代饕餮纹鬲鼎/
  鬲鼎,又称分裆鼎,是鼎和鬲二者的结合。它的特点是器身底部作三分的圆弧形,类似鬲的分裆,而三足仍为圆柱形,与鬲作款足迥然有别。三柱足的鬲鼎具有特定的时代性,主要流行于殷墟三期至西周早期,时间比较短暂,数量相对较少。此器口沿外侈,立耳高耸,束颈,颈部饰三组兽面纹,每组以鼻梁为中线左右展开,兽目微突具有长方形眼眶,兽身表现为狭长的条纹,内填细密雷纹,表达形式抽象。腹部的三组大饕餮面,粗壮鼻梁,大圆目及目上部兽角状眼眉的刻画,极具震撼效果,有古朴感。在造型上,此鬲鼎分裆很高,柱足粗壮略外撇,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西周青铜器——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铸铭多具系年记事性质,成为编年分期研究西周铜器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多可与古文献相互印证,字体则直接构成古文字研究的依据,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西周铭文的格式也独具特征,早期虽无规范统一的格式,但已明显比商代繁详,且有创制,如册命性质的铭文已经出现。穆王以后,册命记录增多,并渐成定式,一直流行到西周晚期,典型的册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右者、受册命者、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内容。其中册命辞记述受封受赐的缘由和内容,成为了解西周封赏礼仪、官制和舆服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
  /西周饕餮纹方鼎/
  方鼎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后十分罕见。此鼎口,腹作长方形,方唇,四柱足,中部及各角均有纵向扉棱一道。上腹饰夔龙纹,四壁以雷纹为地,中部以扉棱为鼻各饰大饕餮面一个,在宽壁一面的饕餮纹之两侧还装饰着侧身下探的夔龙纹,龙身粗短,裂口圆目。四足上部饰卷云纹,下接单垂叶纹,简单的纹饰烘托出作为主体纹饰的饕餮纹更生动突出。此方鼎上的饕餮纹,尽管也有弯曲的双角和凸起的圆目,但殷代饕餮纹的狰狞、恐怖,在其身上已大为减弱,是西周初期延续着殷商风格上开始产生的变化。
  /西周双体龙纹提梁卣/
  卣是盛酒或盛水器,基本形状为长颈,鼓腹,圈足。形态多样,有形、圆形、扁形、方形等,商至战国时期盛行。
  此卣高领,垂腹,盖面隆起,盖顶有圈形捉手,颈部置弓形提梁,两肩各饰一圆雕兽首,与器两侧衔接处有环套合。兽首粗壮饱满,卷鼻,圆目,柱状角,鼻两侧饰卷云纹,角顶隆鼓饰涡纹。壶盖沿、颈部和圈足均饰有双体龙纹,以龙首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展开成弯曲条状,腹部是宽阔络带纹,将器腹两面共分为八大格,格内素面,十字交界处作菱形突起,是西周以后壶的常见式样。整器装饰简洁有力,造型和谐,形态优美。
  /西周兽面纹簋/
  簋是商周时期常见的一种盛食器,在青铜容器中,多与鼎配合使用。此器圆唇,侈口,深腹微鼓,高圈足,半环兽形双耳,耳下有钩状小珥。腹前后中饰竖凸棱纹,并以此作鼻,饰椭圆方目内卷角大兽面纹,尚有云雷纹衬地。圈足则饰以双夔龙对置的夔龙兽面纹,同样也是以雷纹衬地,内底铸有“伯□作宝簋”五字铭文。此器为西周早期习见的双耳圈足簋形式,尚保留浓厚的商代装饰风格。类似形制的簋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周早期兽面纹簋,收录于《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P35。
  /商代饕餮纹高身/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平口扁唇,细颈广肩,肩部有饕餮纹饰,深腹,圈足,亦有饕餮纹饰,纹饰清晰明丽,技艺精巧,目雷纹穿插环绕于饕餮纹中,为其增色颇多。饕餮兽纹,阔口突目,愈显其贪婪,极具迫人之威。身高耸,在此类器物中亦是少数,因其形制规整,纹饰清晰繁美,为珍奇之品。
  /商代饕餮蝉纹鼎/
  此鼎敛口,折沿,立耳,鼓腹,圆底,三粗壮柱足。口沿下以云雷纹为地,六短扉为界,分为六区,每两区饰饕餮纹一组,腹部以云雷纹为地,排列着垂叶蝉纹,在三角形垂叶之蝉似蛹状,目与腹节明显,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柱足饰垂叶纹,与主体的垂叶蝉纹互相呼应。   蝉以其居高食露,清洁淡雅之态,自古就为人喜爱,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一件圆雕的玉蝉。蝉纹是青铜器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动物装饰,最早出现在殷墟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主要装饰于鼎和爵上,有认为其象征“死而复生”之意。这件青铜鼎具宽厚立耳,粗壮柱足,给观者一种厚重、沉稳的感觉,包含有先周文化的遗存。
  /西周凤纹提梁卣/
  卣是专用于盛鬯所酿带有香味酒的祭器,在晚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是卣流行的最后时期。
  此器为椭圆形,鼓腹,圈足,隆盖,高直缘,盖顶有圈形捉手,两侧有角状突出物。颈部置兽首提梁,梁面饰夔龙纹。器腹上部前后各有一个浮雕兽首,在兽首两侧各饰一窄展式凤鸟纹。盖面及腹部前后饰大凤纹,凤作回顾状,凤头的长冠分为两枝,一枝垂于颈后,一枝卷曲头前,长尾分支下垂,并以雷纹为地,极工细。圈足饰一周斜角目云纹,为西周早期开始流行的纹饰。此卣通体以凤鸟纹装饰,形象富丽典雅,极具气派。从鸟纹的演变来看,商末周初的大鸟纹一般无前垂至地的大垂冠,西周中期流行对称回顾形排列的垂冠大凤鸟纹,此卣的主体装饰明显具西周中期特征。
  /商代绳纹把提梁卣/
  器体平面呈圆形,直口束颈,鼓腹圜底,高圈足。腹身两侧立有。卣腹颈部饰绳纹,下方及圈足平素无纹饰。此件青铜器纹饰华丽繁缛,诡秘奇异。该卣外形线条流畅,匀称秀美,布局规整严谨,纹饰流畅有力,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堪为商代青铜酒器中的珍品。铜卣为盛酒器,肇端于商代早期,在商代晚期因其在祭祀、赏赐等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成为备受商代贵族重视的一种铜礼器,体量浑厚,形制多变,装饰华美,处处凝结着商代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平。
  /商代饕餮纹鼎/
  鼎身呈长方形,立有双耳,鼎身有饕餮纹饰,四圆足托之。平唇外翻,下有夔龙纹饰,接以饕餮纹。饕餮造型逼真,风格诡丽神秘,兽目有珠,显其威严之色。鼎身四面皆有饕餮纹饰,造型手法一致。此饕餮纹鼎为商代之作,制作精妙,保存完好,形制大方庄重,极具其商代之庄严气息。饕餮纹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之说。
  /商代雷纹双耳盖觯/
  觯,中国古代礼器,作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圆腹,侈口,圈足。整件觯,顶盖整体有序雕刻雷纹,腹身颈部亦以不同纹饰相间雕刻,纹饰变化有序,鼓腹无纹,圈足亦有纹饰饰之,与整体呼应,足见工匠之巧心妙做。此器秉承商代觯之形制,颈出有雷纹双耳,器物保存完好,纹饰清晰精美,多重纹饰雕刻装饰,令其愈加独特高雅,庄重却不失灵气。
  /西周爵杯(一对)/
  青铜爵杯一对,酒具。包浆古雅,品相上佳,器形挺拔。口沿外撇,圆腹略深,溜口圆钝,杯尾轻盈。造型前仰后翘,杯耳上端浮雕兽首纹样。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为典型的三爵杯。
  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史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加官进爵,欢庆胜利。
  /西周饕餮纹爵杯(一对)/
  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包浆醇厚,祖母绿锈色深入肌理,纹饰精美,整器椭圆体,口部一端为前伸的槽形流,流口宽厚,另一端为尖短状尾翼,流口及尾翼均上翘,近流根部的口沿设两较高的菌形顶柱,顶部有乳突,并饰涡纹。深腹圆底,器腹下设外撇的锥形三长足,腹部装饰饕餮纹,线条细腻清丽,回纹等装饰其细节之处,腹部一侧装半环形,利右手,上部饰兽首,与整体完美贴合。此品锈色光润、形制规整、造型匀称、纹饰华美,颇为珍贵。
  /商代饕餮纹大鼎/
  圆形饕餮纹大鼎,平唇阔口,立有双耳,下有鼓腹,三足以托。颈部有饕餮纹,纹饰简洁清丽,无繁缛之态,其简洁净素之气韵在商代青铜鼎中是为少见。鼓腹外凸,无纹饰,器物形制沉稳内敛,极具静雅之美。祖母绿锈色沁入青铜之中,令其静显悠然时光沉淀之美态。铭文:“《为黄孙子□,君□兽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
  /商代三羊首饕餮纹瓿/
  瓿是盛酒器,商代早期出现,晚商盛行。此器大口,圆肩,宽腹部近扁圆形,圈足微撇,足上部有三个小方孔。肩部均布三个卷角高浮雕羊首,颈部饰两度弦纹,另两度弦纹将腹部一分为二。上部三个羊首每个左右各饰一夔龙纹,下腹和圈足饰三组由两个对称夔纹构成的饕餮纹,主纹下以云雷纹衬地。
  青铜瓿肩部置三个高浮雕的卷角羊首,是商代晚期瓿器上很常见的艺术形式,西周已经消失。此瓿形体稳重,羊首极具精神,与1985年西安市长安县杜陵出土的瓿形制基本相同,可参考《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P84。
  /商代火轮纹牛耳方/
  ,青铜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此器小口,盖上饰有火轮纹,广肩,肩部亦饰有火轮纹,两侧有牛形,牛首形态憨然可掬,深腹下敛,底有圈足。腹身下侧亦有牛首形穿鼻。整件器物形制庄重,风格凝练大方,既有大气庄重之感,亦不失精美细腻之风。锈色沁入铜身,令其愈加有岁月沉淀的美态,也为其素洁腹身增加自然斑驳之美。铭文“□作宗彝”。
  /西周饕餮纹盖觯/
  觯盖有顶柱呈菌状,有漩涡纹饰之,盖身有华美大气饕餮纹装饰于上。宽口平唇,颈部内收,鼓腹外凸,上下两组饕餮纹装饰其上,圈足有夔龙纹饰之,令其纹饰多变精美,极具西周青铜器之庄重形态。整件器物皆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装饰其上,亦有目雷纹间于其中,为其增色。整件器物保存完好,锈色略有沁入纹饰之中,增其神秘之感,繁缛绮丽之纹饰足见工匠之精湛技艺。
  /西周凤鸟纹钟/
  西周凤鸟纹钟,做乐器之用,上有两组乳钉凸出,凤鸟纹饰于其间。呈瓦形,钟下阔内凹,有凤鸟纹。早期编钟,并未用以演奏完整的曲调,主要用以演奏旋律中的骨干音,以加强节奏,烘托气氛,诚如《国语·周语》中所说“钟不过以动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情形。
  /西周窃曲纹双耳盘/
  西周窃曲纹双耳三足盘,胎体轻盈,青铜质地,铜锈斑驳,发色幽宁,极具上古之美。
  盘,古代行沃盥之礼时的承水器,从倒出水来盥洗,以盘承接。此件青铜盘,敞口、浅腹、弧壁,腹外附贴耳,其下高束圈足。足面平齐规整。器身及圈足遍布粗犷的窃曲纹,纹饰凝练概略。整器将端庄稳重之造型与豪放古朴之纹饰,相得益彰,体现了强烈的地方性和富丽感,极为罕见,值得宝爱。
  /西周晚期交龙纹方壶(一对)/
  这对方壶形制、大小和纹饰均相同。器成椭方体,口、颈、腹、足皆扁方而圆角。盖甚高,修颈斜肩,腹垂鼓,圈足。盖面饰交龙纹,颈部两侧有龙首衔环耳,盖之圈顶,颈腹之际和圈足各饰三道凸弦纹,盖沿饰窃曲纹,颈饰波曲纹,其峰顶与峰底短平,峰间夹以眉目状纹。腹部正背面及两侧饰交龙纹,数条身躯相交的龙纹回旋婉转,相互缠绕,四个单元的图案采取轴对称形式,整体装饰效果华丽流畅,疏密得当,造型恢弘大气,铸工精湛。(未完待续)(责编:韩珊珊)
其他文献
西安碑林有块半截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兴福寺半截碑》。《兴福寺半截碑》非常有名,号称是“集王右军书法”。在唐代集王羲之书法刻碑,是传播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手段,《半截碑》是继《圣教序》之后,又一块王书集字的代表性碑刻。  《兴福寺断碑》,明万历年间在西安出土,出土时因缺少上半部分,故俗称“兴福寺半截碑”。残碑有“公讳文”,“公”上面有一“吴”字,碑又称“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学术界上,对这个“吴”字存有
期刊
元代玉器深具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放性,颇具元人健壮豪迈之气魄。尤其在工艺上,更加着重突出作品的整体效果,例如那些多层次的、穿枝过梗的立体玉器,不但主题纹饰突出、精美,而且枝条翻卷自如,穿插得体,别开生面。同时,还巧妙地利用材料和空间,以远景衬托近景,次要纹饰衬托主要纹饰,暗部衬托明面,景致衬托人物、动物,叶茎衬托花果等技法,使画面前后掩映,虚实相依,使花草与禽鸟、动物与自然景
期刊
宋明清三代早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社会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玉器制作和收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期。本文在六期介绍了清代玉雕,这期对宋明清玉器一并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宋代玉器·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
期刊
我国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为:风格清新,雕工刚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艺术价值较高。其雕玉工艺有透雕、浮雕、阴线刻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镂空技法使用普遍,器物表面可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明代玉器的纹饰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的纹饰风格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题材,花卉题材常见刻划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则多刻划历史故事;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
期刊
唐三彩为中国唐代人所创,虽盛行几十载,却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及辉煌雅致、极态尽妍的风韵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世界,从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唐代三彩艺术中,陶俑堪为唐代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记录。  唐墓中女俑出土甚多。此件三彩调鸟仕女俑,高51.4厘米,现藏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其面型圆润,红唇粉面,眉若柳叶,面若桃花。她右手托着一只色彩斑驳的小鸟,鸟口衔珠,左手曲于胸前,眉眼含笑,神态娇
期刊
·旃檀佛·  黄铜鎏金 高30.5厘米  明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释迦牟尼佛身着圆领通肩式大袍,双腿直立在圆莲座上,面容庄重,慈祥可亲。右手曲臂向上结施无畏印,左手下垂结与愿印。突出两只有力的大手,传达对佛陀精神的赞颂和崇敬。宽大衣袍紧贴佛的双肩和身体,胸前下垂形成U字形的密集衣纹呈水波纹状,衣袍至腋部随佛手势的提垂又形成有动感的衣褶。依稀可见公元四、五世纪印度笈多王朝佛像艺术的遗
期刊
近日,雅典南部Faliron Delta地区发现两处集体墓穴。墓穴中有80具男性尸骨,并排放置,双手被捆绑举过头顶。  希腊考古学家根据墓穴中发现的两个花瓶推测这两处墓穴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另外考古学家们发现被埋男子的牙齿状况良好,由此推断他们为健康的年轻男性。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可能是古希腊贵族库伦(Cylon)的追随者。公元前7世纪,库伦试图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遭到镇压和屠杀。  印度一男子走
期刊
编者按  2016年6月3日,由浙江舟山市委宣传部、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主办;普陀山佛教协会承办;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协办的“CCTV4国宝档案《海天佛国话普陀》播出仪式”,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燕峰女士,市政协副主席、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主任蒋志伟先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特邀
期刊
晚清重臣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显赫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由乾隆、嘉庆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面对乾隆以后萎靡、涣散、迟暮的文化气氛,曾国藩拈出“倔强不驯”、“傲兀”、“刚健”、“笃厚”、“雄奇”、“峻洁”等一系列书法美学概念,显示出其经理天纲人伦的胸襟视野气魄之大,对于文化艺术上的“道咸中兴”起了相当大的影响。曾国藩的书法美学,可
期刊
7月31日,景星麟凤(大唐西市)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圆满落锤,成交额5000万元,在古玩艺术品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7月30日首拍日,两个专场共斩获2700万元人民币。“一瓣心香佛像专场”为景星麟凤(大唐西市)拍卖公司首次推出的佛教艺术品专场,成交额2100万元。其中十三世纪尼泊尔释迦牟尼像以750万元人民币摘冠,明代玄武大帝则以210万元人民币名列亚军,释迦牟尼坐像(底座后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