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和永:以孝兴企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nv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走进北京市工商联大厦商鲲教育集团的办公区,就会体验到孝文化的浓厚氛围;
  当你走进商鲲教育集团旗下的学校,就会看到“学好技能报国家,挣钱孝敬咱爹妈”的醒目标语;
  当你翻开商鲲教育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和宣传资料,就会感受到孝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你参加商鲲教育的活动,就会看到孝道教育的视频,听到孝道歌曲的动人旋律;
  当你和商鲲教育的员工交谈,就会聆听到他们关于孝道的讲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竟然把孝文化做得如此风生水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竟然把孝文化演绎得如此精妙绝伦?
  这就是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
  这个人就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和永。
  北京商鲲教育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民办教育机构,现有高铁乘务员学校等五所大中专、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北京地区有昌平、八达岭、雄安、廊坊等17个校区、三万学生,在外地有10所自营中、高职学校,全国加盟学校400所,加盟公司200余家,联合办学校企合作2000余所,遍及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设有旅游服务和管理、机电一体化、3D打印、无人机等专业,注册资金2.2亿,品牌价值200亿元。有人说:“商鲲教育是企业界的传奇,是教育界的传奇!”
  带着疑问和猜想,我走进了集团总部,与董事长潘和永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是从豫东平原走出来的农村汉子,有着红高粱般的壮实和淳朴。当问起办企业怎么和孝道搭界时,他滔滔不绝……
  孝心陪伴我成长
  1968年,潘和永出生于开封市通许县练城乡张道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潘和永家和大多数农家一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是他们家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家风依然传承着,潘和永清楚地记得父亲为奶奶看病的经历。
  七十年代初,奶奶身患重病,住在乡卫生院,生命危在旦夕,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可父亲不顾医生和亲人的劝阻,说:“母亲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发誓砸锅卖铁也要为奶奶治病。当时,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公路,父亲就用架子车拉着奶奶,去距家一百多里的开封救治。父亲忍饥挨饿,走了整整一夜,当来到开封市淮河医院门诊部时,医生却告知没有救治的希望,以没有床位拒绝他们住院。
  父亲心急如焚,含泪跪地不起,求救于医生。孝心感动了医生,破例接收了奶奶。在大夫的精心治疗下,奶奶的病情很快好转。父亲为能挽回奶奶的生命感到庆幸,虽然欠下了四百多元的债务,但是也在所不惜。回家后,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奶奶的生命延长了三十多年,这对潘和永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潘和永八岁时,赶上了村里的一个叔叔举行婚礼,他去凑热闹,抢到了一颗水果糖,攥在手里一直不舍得吃。回到家里,硬是把糖塞到了妈妈的嘴里。妈妈心疼地抱起了他,将糖果咬碎,又塞进了和永的嘴里。
  十二岁时,邻居家给了正在玩耍的潘和永半块白馒头,他喜出望外,跑到家里,将馒头掰成两块,分别送到奶奶和妈妈的口中,殊不知那个年月,一年中很难吃到几次白面馒头。家乡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村里人都夸潘和永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民风淳正。如果谁家孩子孝敬老人,就会推荐他当兵、当工人。如果谁家孩子不孝顺,就会被人瞧不起,就没人和他交朋友。潘和永说,他是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的。
  20世纪90年代,潘和永到山东曲阜拜孔,被孔庙里镌刻的《劝孝良言》深深打动了。在孔府大门口,还遇到了一位算卦的先生,说他是一个孝子,潘和永不由得心里怦然一动。他凝望着古老而苍翠的孔林,在心里暗暗发誓:“此生不孝,枉为世人!”
  带着孝心闯北京
  潘和永虽然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家却有着与许多家庭不一样的地方。爷爷名叫潘正义,父亲名叫潘立志,他叫潘和永,弟弟叫潘合适。这些名字不仅充满着书香味儿,还有丰富的内涵,昭示着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潘和永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在农田劳作的情景;忘不了父亲为了养家糊口,给自己和弟弟妹妹攒学费,挖土揉泥,烧盆卖盆的艰难岁月。为了不辜负父辈的希望,他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在班上一直是名列前茅。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周口农校,恢复高考十多年来,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考上学的。因此,受到了村民的称赞,成了父母的骄傲。
  毕业后,潘和永为了回报家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奶奶和父母,他放弃了留校工作和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家乡工作。先后在四所楼镇任团委书记、副镇长,又在大岗李乡任党委副书记等职,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种植反季节西瓜和植桑养蚕,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青睐。然而,终因当地农民受“小富即安”思想的束缚,虽然脱了贫,却未能致富。潘和永彻夜难眠,思绪万千。怎样才能改变更多人的命运,怎样才能让父辈过上体面的生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辞去众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进京打拼,开辟新的天地。
  在首都北京创业,谈何容易!这里人才济济,高手如林。来这里创业的,来这里发展的,来这里淘金的,比比皆是,竞争异常激烈。
  2004年,潘和永来到北京西直门大街一家职业介绍机构干了起来。可是,天不酬勤,这家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常发不下来,潘和永只得靠吃方便面维生。一连几个月,天天吃方便面,实在难以下咽。直到今天,他还谈“面”色变。
  尽管如此,他心中一直牵挂着家中的长辈。每逢奶奶和父母的生日,他都打电话问候,买礼品寄回家中。
  在最困難的时候,他接到奶奶去世的噩耗。他归心似箭,多么想回家为奶奶送终啊!可是,他实在凑不出回家的车票钱,只好双膝跪地,泪流满面,遥望家乡,连磕了三个响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潘和永没能为奶奶尽孝和送终,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算起来,父母也是年过古稀的人了,可是自己业未立,孝未尽,心中异常压抑。   2005年,潘和永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北京市工商联人才交流中心,两个人,一间房、一台电脑,做起了职业介绍和劳务派遣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他决定走职业教育培训之路。2006年,由他负责的北京商鲲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他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2012年,经济好转的潘和永回到家乡,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了日盼夜想的奶奶坟前。他止不住两行热泪,长跪不起,哽咽着说:“奶奶,孙子回来看您了!”
  以孝兴企业兴旺
  潘和永靠着自己的聪明智慧,诚信经营,经过几年的打拼,华丽转身为北京商鲲教育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企业做大后,怎样才能良性发展、持续发展呢?这是潘和永最为操心的事。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潘和永决定从孝道入手,深入开展孝文化教育,培养有孝心的员工和学员,打造有孝心的企业品牌。于是,一场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孝文化教育活动在集团上下和学校悄然兴起。
  一是把孝道写进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作为员工的必修课,要求全体员工应知应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二是书写和装裱孝文化书法作品,制作牌匾,悬挂于会议室、办公室和办公区走廊,营造孝文化的氛围,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
  三是在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楼,刷上 “学好技能报国家,挣钱孝敬咱爹妈”的醒目标语,这不仅成为学生的口头禅,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要求学生会背会讲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和新二十四孝标准,会唱《烛光里的妈妈》等孝道歌曲;
  四是在集团编辑的各种文本资料中,如《商鲲党建》等,孝文化内容都占有一定的篇幅;
  五是在集团开会或集中学习时,播放孝道教育视频或播放孝道歌曲,如《父亲》《母亲》等,使大家耳濡目染感受孝文化;
  六是在和兄弟单位、合作伙伴洽谈业务时,首先介绍集团的孝文化,让对方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七是集团规定员工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三百到五百元不等,集团再拿出相等的数量,按时存入父母的“孝心卡”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潘和永以诚待人,孝字当先,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吸纳着八方英才。
  湖北某职业教育学院院长陈杰锋教授,北京市人社局干部张秀香,山东省某市技校招生班主任伊泓非,航空乘务员培训专家李燕芳,全国感恩教育知名专家李春景,著名画家梁志超,著名作家曾祥书、郑启立等,都来为集团事业出力,可谓是兵强马壮,众志成城。他们以孝做人,以忠做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赢得了集团的快速发展。
  在一次孝心座谈会上,党办副主任李峰说,在这里工作有一种家的感觉,尤其是跟着潘总这样有孝心的人,心里非常踏实。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说,与潘董事长这样有孝心的企业家合作办学,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前来考察的台湾生产党主席卢月香说,潘董事长格局高,志向远,有抱负,希望双方尽快达成合作办学事宜。
  慕名而来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家李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一个有孝心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相信潘和永这样有孝心的董事长,事业会越做越好。
  潘和永以孝文化引领集团发展,“围绕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开课程”,采用自主办学、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使雪球越滚越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孝心、又有技术的优秀人才,并让他们走上了高薪和体面的工作岗位。集团也由当初的两个人、一间房、一台电脑开始创业,逐步发展成全国领先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先后获得了职业教育“金典奖”、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中国诚信品牌、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教育集团、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潘和永先生获得了中国民办教育改革创新杰出人物、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业年度“十大创新人物”、中国改革创新商界诚信领袖、中国品牌十大杰出人物、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等荣誉。
  正如集团总部的办公室里悬挂的一副对联所说的那样:
  和融天下百业旺;
  永续四海万民乐。
  集团顾问郑启立先生有感于集团的孝文化活动,欣然赋诗:“忠孝记在心,双亲要孝顺;潘总前边走,员工后边跟;每月几百元,寄给父母亲。”
  知恩图报赤子心
  孝道和感恩是一對孪生兄弟,孝是感恩的前提,感恩是孝的延伸。
  潘和永既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风度,又有知恩图报的赤子情怀。他在集团推广孝文化的同时,还开展了感恩教育,他曾给身边的人讲述过自己的经历。
  当年,潘和永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为了活命,父母便逃荒要饭到南阳地区西峡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收留了他们。父母感恩戴德,帮这家人耕种和上山砍柴,度过了两年的艰难时光。父母回家后,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经济拮据,再也没和这家人联系过,但潘和永与父母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2018年10月的一天,潘和永经和父母商量,购买了礼品,准备了红包,开车带着父母,前往2000多公里开外的西峡山区王家,了却了父母多年的心愿,令王家人感动不已。
  潘和永清醒地认识到,集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集团员工的团结奋斗。在历次的讲话中,他都发自内心地向社会各界和他的团队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8年深秋,北京市政府召开扶贫工作会,针对张家口地区农民滞销的300吨土豆,寻求社会帮助。领导话音刚落,参加会议的潘和永立即站起来,举手示意:“我认购100吨!”主持会议的领导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确认道:“是一吨还是100吨?”潘和永再次大声说道:“100吨!”该领导向潘和永竖起了大拇指,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件事后来被汇报到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那里,他代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向这位民营企业家点赞!   潘和永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扶贫号召,投资6500万元,结对帮扶联系点28个,对口支援2个,对口协作6个。投资1500万元,为贵州织金县职业学校捐赠10000册图书,让200名贫困生免费就读,并安排他们就业。
  为了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集团成立了感恩教育团队。潘和永从青岛海尔集团挖来了金牌培训师李春景,任各个学校的专职培训教练,让许多迷途的羔羊,找回了人生的方向。学生家长感慨地说:“是商鲲教育挽救了我的孩子,我感谢商鲲的领导和老师!”
  每逢重要节日,潘和永都会安排值班员工的父母和家属来北京游玩团聚,安排员工家属出国旅游。他还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自己的两套房子,作为首付,在廊坊地區为员工买下了四十一套住房……
  刚入职不到一年的景文豪患了白血病,潘和永动员集团员工献爱心,为其捐款10余万元。他还拿出50多万元,分别资助河北省顺平白化病患者郝白女、河南周口孤儿杨敬港、辽宁丹东女生张丽丽……他还收养了三个孤儿。几年来,商鲲集团为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亿元以上。年轻员工张悬悬说,来这里之前,对孝道和感恩就没有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孝贤之星耀中原
  潘和永身体力行孝文化,他是公认的孝子。在北京打拼,站稳脚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第一时间把父母从老家接到北京。为了方便照顾,特地在市中心距集团总部最近的小区为父母租了一套房。
  潘和永身为董事长,工作很忙,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父母。中午休息和下班后,他就步行回到父母身边,吃妈妈擀的杂面条。在路上捎几个小菜,回家和父亲喝上几口。有时赶不上吃饭,他也要回到父母身边,陪老人拉拉家常。有时,他实在太累了,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母亲心疼地说,你工作忙就别来回跑了。他说,能陪着二老,是儿子的福分,躺在家里的沙发上,比住五星级宾馆还舒服。
  潘老先生对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说,“我这老农民,没想到会来北京,住上了楼房,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啊!”
  潘和永不知推掉了多少饭局,他想到父母这辈子太不容易了,现在已是七十好几的人了,做儿子的当及时行孝。平时没时间,他就让弟弟、妹妹陪着父母出去旅游,他还利用自己外出开会、考察的机会,带着父母去旅游。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先安排旅游公司,派专车和专职导游,陪同父母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山水风景,尽享风味小吃。他的父母先后去过青岛、杭州、厦门等许多地方。老太太说,想不到又是坐高铁,又是坐飞机,还坐轮船,看了很多美景,吃好的穿好的,日子过得就像神仙!
  潘老先生是一个厚道人,有着浓浓的乡情。闲谈时,他无意中说过,村里人对咱都不错,到啥时都不能忘了他们。潘和永听到耳里,记到心里。2018年,家乡进行新农村建设,他就陪着父母回到老家,捐资二十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个健身文化广场。又以父亲名义,捐献五万元,用以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还为村里的困难户和老人送去了慰问品,完成了父母的心愿。
  当得知河南省创建孝文化组织时,他当即捐出两万元,作为活动经费。河南省民政厅原常务副厅长、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鲁献启先生和河南时代传媒集团董事长、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先生,对潘和永的孝行义举给予高度评价,经过考察了解,于2018年10月,召开理事会,推选潘和永为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2018年,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开展首届“孝贤之星”评选活动,通过投票选举和考核,潘和永从近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2019年4月,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潘和永光荣地出席了“孝贤之星”颁奖典礼和祭拜黄帝活动,他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孝是我们的根和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孝文化,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2019年,是商鲲教育集团发展的关键之年,董事长潘和永深谋远虑,充满信心,决心继续弘扬孝文化,把商鲲教育办成全国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3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考察组一行四人前往“会唱歌的村庄”——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考察调研。  垌头村隶属于登封市大冶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现有人口1780人,5个村民组,410户。保存着多处古迹文物,有约1500年前的桑树、五六百年前的槐树和柏树、三四百年前的皂荚树、明万历八年的青石栏杆柱、清乾隆年间的古井和约二三百年前的土窑洞等。  2008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村民董军
期刊
施志勤(1935年9月—)。1951年起从事摄影工作,起初在照相馆做学徒。1955—1958年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解放日报》新闻摄影培训班学习。1958年调至上海市经委技术局技术情报处主办的《工业技术情报》任摄影记者。其间,拍摄了几乎所有的当时上海生产的第一代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并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千幅照片。其中“苏联原子能同位素展览图片”发往全国各地科技单位传阅。当时,他是上海第一个放大
期刊
我们村共有128户660人,710亩耕地。以前的李窑村,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思想不开放,村里产业不兴旺,邻里不睦,婆媳不和,上访告状,打架斗殴。四帮八大派,一群长虫没有龙,乡里派不成包村干部,是典型的穷村、乱村。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传统美德。“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弘扬孝道文化,“以孝治村
期刊
编者按:2019年9月20日上午,2019年商丘市睢县李窑村孝善敬老工作现场会暨公民道德宣传日“四下乡”活动在李窑村文化广场上隆重举行,旨在弘扬孝善文化,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商丘市委宣传部在睢县李窑村召开孝善敬老现场会暨公民道德宣传日“四下乡”活动。我们选取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同志的发言《创新孝善模式,睢县全力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以飨读者
期刊
9月1日晚,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孝行中原艺术团大型公益巡演走进遂平县花庄镇古泉山村,为当地千余名群众带去了一场孝文化艺术盛宴。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亮,孝行中原艺术团团长辛立志,驻马店市委原常务副秘书长王太广,驻马店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韩祖和,驻马店市作协主席刘康健,遂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莉,宣传部副部长东冰,遂平县文化旅游局局長赵东升,遂平县文联主席张宇广,遂
期刊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4字准则中,“孝”字分量极重,故有“夫孝,德之本也”“百善孝为先”之说。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弘扬“孝悌”文化,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善待他人,让社会更美好。9月9日下午3点,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德孝大讲堂讲师团队走进爱心企业——山西宴酒店,与酒店员工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杜颖娜秘书长在开课前讲道:感恩,是做人之本,是灵魂上的健康。孝悌,是人伦之始,是人性中
期刊
迎着和煦的阳光,“孝贤至德”的牌匾赫然闪耀光芒,9月7日上午10时,在登封市王春玉家庭的院落里,河南省首批孝道文化教育基地挂牌仪式顺利召开,一张张家庭成员成长纪念照,一摞摞父子孙三辈日记本,一盘盘家族事迹录像带……这个嵩山“孝贤之家”的故事震撼并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彰显着孝道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挂牌仪式由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亮主持。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河南省孝文化促
期刊
将近傍晚的时候,我走进了老家的院落。  耄耋之年的父亲弓着身子站在菜园子边,正痴痴地望着菜地。看见我进院时,身体有些吃力地挪动了两步。我看到父亲用颤颤的目光缓缓地从菜园里端起绿生生的喜悦,连同温煦的霞光,放到我的心坎上。  晚秋的风,微微的,偶尔地吹来拂去,并无凉意,可在我和父亲之间传递着季节变化的沧桑所蕴含的浅愁。豆角秧、葫芦秧的残绿在夕阳下光影斑驳,逐渐枯黄的树叶抖动着,在红霞中陆离闪烁。尽管
期刊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乘着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东风,在伟大祖国70华诞庆典大喜来临之际,我们家迎来了一个丰收的日子——河南省首批孝道文化教育基地挂牌。  我叫王玉香,是这个大家庭的宣传委员。今天,我受大哥王春玉委托,与在座的各位一起共聚、共勉、共聊、共享关于孝道文化和家风建设的话题,我的内心是自豪的!我相信,今天的授牌活动,对我们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和成长过程中的激励。下面,我从
期刊
卢桂娟,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理发店的老板,一个17岁爱画画孩子的妈妈,一个失去丈夫但继续孝顺公婆的女人,在4年1460天的日夜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里的“天”,把理发店经营好,赚足够多的钱养家;把孩子照顾好,讓她实现自己画画的梦想;把84岁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安顿好,让他健康舒心;把患有膀胱炎长期接受治疗的婆婆照料好,让她安心放心。这就是卢桂娟,一个平凡却伟大的女人,一个弱小却刚强的女人,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