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技术;班主任;校本培训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各项工作和任务的传达者和执行者,也是了解学生的触角和传感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学生的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上。现在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趋于年轻化,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在此种情况下,校本培训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校本培训如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技术,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的个人需求,就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吸引参训人员积极参与。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讨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活动模式,并对之进行比较。
第一种方式是讲座加论坛,传授理念,辨析观点,推动认知重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合理不正确的班主任行为的背后是其不正确不合理的认知,因此需要通过疏导来改变和重建,才能提高工作实效,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传统的讲座及其变式——经验交流会发挥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承担传授任务的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者,尤其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此种培训非常适用于解决普遍性问题,灌输新的理念,进行上岗培训等,优势是普及面广,没有这种模式做基础,其他培训质量效果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打折扣的,有些甚至不能进行。但它在操作性、个别化、体验性、提高和加深的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在这种模式下,主讲人如果在讲座过程中能够增加多种表达手段,加强与听者的互动,选用更多实用性的案例,增强活动性,实效性还是可以大大提升的。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观点碰撞式的论坛举办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普及。论坛的举办有两种常用的形式:一是接近传统的讲座式,事先确定一个或若干发言人,依次就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讲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听者可以就自己的观点发言,或者对前面发言人的某个论点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以观点的碰撞澄清观念。这对主讲人的素质要求较高。二是撤掉讲台,主要发言人在前部半围就坐,就论坛主题发表个人观点,相互碰撞,主持人要有意识引导台下听者发言、参与话题、交流互动。一个阶段的论坛发言一般最长是半天,如果仍然有许多人想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以校园网论坛、建立QQ讨论群、微信讨论群等方式继续话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论坛培训的模式比较具有现代感,符合年轻人的习惯。观点可以多元,可以有深度思想的触及,尤其是延伸至网络或微信上。论坛式的培训带有一定的论辩性质,讨论可以使观点更鲜明,对于争议性话题和新生事物的理解、批评与接受尤为适合。凡是对论题有兴趣、有见地、有经验者都可以参加,有利于新理念的传播、价值观的澄清等,有利于促进认知的重构,形成新理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体验传导技能,以团体活动体验、情景模拟为主要手段开展。
团体培训是由具有一定班主任工作经验、心理学知识和培训技能的教师带头从拓展的层面上来进行的。可以是一般的团体培训,主要从开发和提升班主任个人素质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打开工作思路。也可以设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提问,比如,在培训班主任的沟通技能时,让他们体验“聆听”的难度,培训者讲一个新闻,讲完后提十个问题,请在座的人回答,统计回答的正确率。以现场的统计结果冲击观念:“听进去”是很不容易的。然后告诉大家倾听的层次和原则,让大家对自己在和学生谈话工作中“说”的效果有个新的视角,明白“多听少说”道理,也体会学生“听”的实际效果,同时以情景模拟的方式教授一些具体的会话技巧。也可以带领成员做一些游戏,通过游戏体验生活。比如由培训师发指令,每个成员根据指令独立完成一个手工,最后大家互相看各自的手工作品是否一样。结果通常是非常不同的,这会令大家很吃惊。吃惊之余自然冲击了固有观念:听同一个人相同的指令,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么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也就好理解了,从而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学生的差异。
也可以模拟一些工作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反串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从而领悟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团体培训模式由于其活动性、参与性,人数要求有所控制,12~20人较佳,还需要一个较大的可以做游戏的空间,基本不需要桌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席地而坐,一般是团坐。培训可以是一次一个主题,也可以进行系列培训,但对负责培训的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心理学知识和团体培训经验。在这种体验式培训中,负责培训的教师只是提问,呈现问题的本来面貌,让参与者自己看到自己的回答和反应,或者让其他参与者看到问题,从而思索和领悟。在这个模式中,培训师的作用就像是织机上的梭子,拉动每一个参与者的“思线”,交汇、交错、交融,最后由参与者们自己织成思维的作品。参与者的收获,不仅仅是对工作,对人生、生活都可以有所领悟。正因为参与性强、体验深刻,团体培训越来越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培训模型。此种培训最大的不足是对班主任工作中一般工作要求和基本工作规则的针对性不强。但如果选择的主题切口小,加入一些10~15分钟的小型讲座,就可以有所弥补。
第三种方式是互动解决问题,以小组组员互助的“问题求助-解决”的互动方式运作。
一般情况下,6~8人可组成一个小组,设置一个主持人,主要是掌握时间和程序,保证活动流程的完整。小组成员以团坐的形式围成一个圈,小组初次活动主持人要将活动流程说清楚,确保每个组员明白规则。整个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主讲人讲述需要求助的问题;第二步,组员就自己还不太清晰的方面向主讲人提问,主要针对问题的相关背景和细节;第三步,组员依次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解决方法发表意见,阐述自己在类似的问题中是如何做的,或者可能怎样做;第四步,主讲人谈从大家发言中的收获并表示感谢,谈自己接下来可能怎么做。这一环节,组员可以继续就主讲人的处理细节进行询问,但坚持不评判。第五步,主持人结束程序。整个活动的完成大约需要1~2小时。
这种方式对于班主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完全自助式的培训,小组成员就是身边的同事,活动以分享的方式进行。组员在非评价性的思想指导下,分享个人经验。主讲人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并获得符合本校教育文化背景的解决手段。它也是案例学习的好办法,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某类问题的专长,专家就在我们中间,没有领导,有的只是同道,并且是在同一个学校文化背景中工作的同道。大家对学校教育定位的认识是相似的,对于校情学情的了解也是类同的,对于问题解决的定位和方向具有基本相同的指向。
但这种培训模式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近亲繁殖”,如果增强组员间的异质性,如,不同年级之间,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之间,行政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之间,甚至校际间的合作,或许会减少一些“近亲”的遗传弊端,扩大解决问题的眼界和思路。不过组员异质性的变化和增强,应在基础小组成熟的基础之上操作,才可以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也非常合适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的运用和评价。没有绝对的好,只有是否符合需要。班主任校本培训很大意义上应该秉承有效的理念,用动态的眼光看培训模型的功效,就可以物尽其用,切实提高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聋哑学校,湖州,313000)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各项工作和任务的传达者和执行者,也是了解学生的触角和传感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学生的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上。现在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趋于年轻化,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在此种情况下,校本培训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校本培训如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技术,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的个人需求,就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吸引参训人员积极参与。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讨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活动模式,并对之进行比较。
第一种方式是讲座加论坛,传授理念,辨析观点,推动认知重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合理不正确的班主任行为的背后是其不正确不合理的认知,因此需要通过疏导来改变和重建,才能提高工作实效,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传统的讲座及其变式——经验交流会发挥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承担传授任务的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者,尤其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此种培训非常适用于解决普遍性问题,灌输新的理念,进行上岗培训等,优势是普及面广,没有这种模式做基础,其他培训质量效果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打折扣的,有些甚至不能进行。但它在操作性、个别化、体验性、提高和加深的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在这种模式下,主讲人如果在讲座过程中能够增加多种表达手段,加强与听者的互动,选用更多实用性的案例,增强活动性,实效性还是可以大大提升的。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观点碰撞式的论坛举办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普及。论坛的举办有两种常用的形式:一是接近传统的讲座式,事先确定一个或若干发言人,依次就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讲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听者可以就自己的观点发言,或者对前面发言人的某个论点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以观点的碰撞澄清观念。这对主讲人的素质要求较高。二是撤掉讲台,主要发言人在前部半围就坐,就论坛主题发表个人观点,相互碰撞,主持人要有意识引导台下听者发言、参与话题、交流互动。一个阶段的论坛发言一般最长是半天,如果仍然有许多人想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以校园网论坛、建立QQ讨论群、微信讨论群等方式继续话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论坛培训的模式比较具有现代感,符合年轻人的习惯。观点可以多元,可以有深度思想的触及,尤其是延伸至网络或微信上。论坛式的培训带有一定的论辩性质,讨论可以使观点更鲜明,对于争议性话题和新生事物的理解、批评与接受尤为适合。凡是对论题有兴趣、有见地、有经验者都可以参加,有利于新理念的传播、价值观的澄清等,有利于促进认知的重构,形成新理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体验传导技能,以团体活动体验、情景模拟为主要手段开展。
团体培训是由具有一定班主任工作经验、心理学知识和培训技能的教师带头从拓展的层面上来进行的。可以是一般的团体培训,主要从开发和提升班主任个人素质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打开工作思路。也可以设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提问,比如,在培训班主任的沟通技能时,让他们体验“聆听”的难度,培训者讲一个新闻,讲完后提十个问题,请在座的人回答,统计回答的正确率。以现场的统计结果冲击观念:“听进去”是很不容易的。然后告诉大家倾听的层次和原则,让大家对自己在和学生谈话工作中“说”的效果有个新的视角,明白“多听少说”道理,也体会学生“听”的实际效果,同时以情景模拟的方式教授一些具体的会话技巧。也可以带领成员做一些游戏,通过游戏体验生活。比如由培训师发指令,每个成员根据指令独立完成一个手工,最后大家互相看各自的手工作品是否一样。结果通常是非常不同的,这会令大家很吃惊。吃惊之余自然冲击了固有观念:听同一个人相同的指令,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么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也就好理解了,从而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学生的差异。
也可以模拟一些工作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反串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从而领悟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团体培训模式由于其活动性、参与性,人数要求有所控制,12~20人较佳,还需要一个较大的可以做游戏的空间,基本不需要桌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席地而坐,一般是团坐。培训可以是一次一个主题,也可以进行系列培训,但对负责培训的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心理学知识和团体培训经验。在这种体验式培训中,负责培训的教师只是提问,呈现问题的本来面貌,让参与者自己看到自己的回答和反应,或者让其他参与者看到问题,从而思索和领悟。在这个模式中,培训师的作用就像是织机上的梭子,拉动每一个参与者的“思线”,交汇、交错、交融,最后由参与者们自己织成思维的作品。参与者的收获,不仅仅是对工作,对人生、生活都可以有所领悟。正因为参与性强、体验深刻,团体培训越来越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培训模型。此种培训最大的不足是对班主任工作中一般工作要求和基本工作规则的针对性不强。但如果选择的主题切口小,加入一些10~15分钟的小型讲座,就可以有所弥补。
第三种方式是互动解决问题,以小组组员互助的“问题求助-解决”的互动方式运作。
一般情况下,6~8人可组成一个小组,设置一个主持人,主要是掌握时间和程序,保证活动流程的完整。小组成员以团坐的形式围成一个圈,小组初次活动主持人要将活动流程说清楚,确保每个组员明白规则。整个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主讲人讲述需要求助的问题;第二步,组员就自己还不太清晰的方面向主讲人提问,主要针对问题的相关背景和细节;第三步,组员依次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解决方法发表意见,阐述自己在类似的问题中是如何做的,或者可能怎样做;第四步,主讲人谈从大家发言中的收获并表示感谢,谈自己接下来可能怎么做。这一环节,组员可以继续就主讲人的处理细节进行询问,但坚持不评判。第五步,主持人结束程序。整个活动的完成大约需要1~2小时。
这种方式对于班主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完全自助式的培训,小组成员就是身边的同事,活动以分享的方式进行。组员在非评价性的思想指导下,分享个人经验。主讲人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并获得符合本校教育文化背景的解决手段。它也是案例学习的好办法,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某类问题的专长,专家就在我们中间,没有领导,有的只是同道,并且是在同一个学校文化背景中工作的同道。大家对学校教育定位的认识是相似的,对于校情学情的了解也是类同的,对于问题解决的定位和方向具有基本相同的指向。
但这种培训模式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近亲繁殖”,如果增强组员间的异质性,如,不同年级之间,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之间,行政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之间,甚至校际间的合作,或许会减少一些“近亲”的遗传弊端,扩大解决问题的眼界和思路。不过组员异质性的变化和增强,应在基础小组成熟的基础之上操作,才可以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也非常合适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的运用和评价。没有绝对的好,只有是否符合需要。班主任校本培训很大意义上应该秉承有效的理念,用动态的眼光看培训模型的功效,就可以物尽其用,切实提高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聋哑学校,湖州,313000)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