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人类还得靠双脚和风帆穿行世界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地球的各个角落不远万里来到东方,寻求中国精美的瓷器、丝绸。是什么吸引了敢于冒险的商人?追根溯源就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更有理由让文化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比单纯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经济发展可以是“压缩饼干式”的,文化繁荣却只能循序渐进。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善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吃过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这次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从我国的实践看,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振兴,有效拉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而放眼全球,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了其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当今中国面对文化产业这一带有前瞻性的命题,也到了必须给出明确态度的时候。当国产大片比拼好莱坞已成定局,动漫产业还无法创造出真正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国的大量创意产业领域已开始涌入外国资本,自身的产业发展步伐落后于国际资本的追逐。文化产业的现状,决定了社会文化的价值中枢正在逐渐迷离,并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文化资源“大国”是否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强国”,这二者之间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世界上许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就此壮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既能够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创造附加值,同时又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他产业,而且能够对内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外树立民族文化的形象。
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同时也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必然一步。时代赋予了我们重大机遇,我们就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性。要振兴文化产业,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值得认真思考,即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否尊重市场规律。当然,文化产业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商品或者消费品,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方式,它本身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但是,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它本身的兴衰成败,自然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解决。
文化产品的市场规律,就是公众能够喜闻乐见,传递他们内心的声音、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中国的公众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回归到“双百方针”的宽容与创新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品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时尚的,本质上都是精神产品,是人的心灵活动的产物。因此,人的心灵的开放自由,社会对精神产品的宽容,是文化繁荣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忽略的前提之一。
1993年,文化部文件中第一次提到“文化产业”的概念,如今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当前,我们在强调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功能的同时,更应当牢记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人类还得靠双脚和风帆穿行世界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地球的各个角落不远万里来到东方,寻求中国精美的瓷器、丝绸。是什么吸引了敢于冒险的商人?追根溯源就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更有理由让文化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比单纯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经济发展可以是“压缩饼干式”的,文化繁荣却只能循序渐进。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善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吃过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这次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从我国的实践看,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振兴,有效拉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而放眼全球,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了其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当今中国面对文化产业这一带有前瞻性的命题,也到了必须给出明确态度的时候。当国产大片比拼好莱坞已成定局,动漫产业还无法创造出真正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国的大量创意产业领域已开始涌入外国资本,自身的产业发展步伐落后于国际资本的追逐。文化产业的现状,决定了社会文化的价值中枢正在逐渐迷离,并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文化资源“大国”是否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强国”,这二者之间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世界上许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就此壮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既能够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创造附加值,同时又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他产业,而且能够对内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外树立民族文化的形象。
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同时也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必然一步。时代赋予了我们重大机遇,我们就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性。要振兴文化产业,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值得认真思考,即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否尊重市场规律。当然,文化产业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商品或者消费品,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方式,它本身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但是,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它本身的兴衰成败,自然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解决。
文化产品的市场规律,就是公众能够喜闻乐见,传递他们内心的声音、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中国的公众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回归到“双百方针”的宽容与创新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品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时尚的,本质上都是精神产品,是人的心灵活动的产物。因此,人的心灵的开放自由,社会对精神产品的宽容,是文化繁荣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忽略的前提之一。
1993年,文化部文件中第一次提到“文化产业”的概念,如今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当前,我们在强调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功能的同时,更应当牢记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