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字如其人”的汉字书写传统观念出发,谈谈汉字书写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求教于方家。
“字如其人”汉字书写文化探源
“字如其人”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这是古人之说。
写得一手好字的人,肯定在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自信心、大局观与审美观上,高人一筹。“字迹”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底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字迹与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确实有一定联系:性格直爽的人写字的笔画都很直硬,而处事圆滑的人写的字也是弯笔较多,转折处多以弧形带过;性格张扬的人写的字如天马行空,放荡不羁,而内敛的人写的字则严谨认真;性情刚强的人一笔一画都显得干净利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这是今人之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传承5000余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古今中国人的共识。
“提笔忘字”倒逼汉字书写文化创新
现实生活中,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在给汉字书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这对汉字书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个阶段。汉字书写文化创新历朝历代不曾停歇,尤其是正楷字的传承与创新铸铁留痕,彪炳青史。其中“字如其人”和“写字如画人”之说,书法大家和老百姓一致认同。楷书鼻祖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宋朝姜夔说:“真书用笔,自有八法:点者,字之眉目;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撇捺者,字之手足;挑擢者,字之步履。”等等。
汉字书写能力的养成是百年之需,百年大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规划纲要》《通用规范字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采取在中小学开办书法课和不断规范社会汉字书写要求等方式,旨在提高全民族汉字书写能力和汉字文化修养水平。
“写好规范字”事关国家文化安全
秦始皇初并天下,即下达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法令,汉字成了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否则,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其目的是要靠文字征服中国,让中国人臣服。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展示的核心理念是: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在我国,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CCTV,WTO,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文字“杂交”的严重结果将威胁国家安全。
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密切相关,早已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早在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亲自主导制定“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英国出台了《国家语言战略》;欧盟、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都制订了各自的语言战略。当今世界,话语霸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然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
书法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整个文化中,文字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与稳定的标志和符号。汉字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进,是保持国家和国民的“根”和“源”,对满足国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需要、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大局,具有深刻意义。
“字如其人”汉字书写文化探源
“字如其人”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这是古人之说。
写得一手好字的人,肯定在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自信心、大局观与审美观上,高人一筹。“字迹”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底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字迹与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确实有一定联系:性格直爽的人写字的笔画都很直硬,而处事圆滑的人写的字也是弯笔较多,转折处多以弧形带过;性格张扬的人写的字如天马行空,放荡不羁,而内敛的人写的字则严谨认真;性情刚强的人一笔一画都显得干净利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这是今人之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传承5000余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古今中国人的共识。
“提笔忘字”倒逼汉字书写文化创新
现实生活中,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在给汉字书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这对汉字书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个阶段。汉字书写文化创新历朝历代不曾停歇,尤其是正楷字的传承与创新铸铁留痕,彪炳青史。其中“字如其人”和“写字如画人”之说,书法大家和老百姓一致认同。楷书鼻祖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宋朝姜夔说:“真书用笔,自有八法:点者,字之眉目;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撇捺者,字之手足;挑擢者,字之步履。”等等。
汉字书写能力的养成是百年之需,百年大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规划纲要》《通用规范字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采取在中小学开办书法课和不断规范社会汉字书写要求等方式,旨在提高全民族汉字书写能力和汉字文化修养水平。
“写好规范字”事关国家文化安全
秦始皇初并天下,即下达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法令,汉字成了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否则,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其目的是要靠文字征服中国,让中国人臣服。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展示的核心理念是: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在我国,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CCTV,WTO,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文字“杂交”的严重结果将威胁国家安全。
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密切相关,早已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早在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亲自主导制定“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英国出台了《国家语言战略》;欧盟、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都制订了各自的语言战略。当今世界,话语霸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然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
书法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整个文化中,文字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与稳定的标志和符号。汉字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进,是保持国家和国民的“根”和“源”,对满足国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需要、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大局,具有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