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形式体系的建构:五种基本文形的分析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刘勰的思路,将“以文为纲”的体系下延至散文的分类,可以梳理建构出古代散文形式的体系.首先是把握“文”作为一种基本组织原则的属性,然后考虑如何使用它来准确地区分历代散文的主要形式,勾勒出一个全面完整的体系.在最高层次上,可以把古代散文形式分为两大类,一为言外文形,一为言内文形.“言外文形”,即作者把注意力转向文章段落之间留白的空隙,借段落的跳跃来引导读者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而将看似无序的片段组合成一个绚丽的整体.而四种基本的“言内文形”先后兴起,分别是独步先秦两汉文的“字词重复文形”、风靡魏晋宋文的“双音词迭加文形”、近乎独占齐梁文的“骈对文形”、以及明清科举所独创的“重复骈对文形”.言外和言内两种文形与叙述、描述、论述文类之间各有不同的关系.一个可信的文形体系必须是内文化的,即根植于中国自身的文学传统.文形系统的可用性,应该在教学和研究两个领域中加以验证.
其他文献
《墨辩》是先秦哲学中最具逻辑性反思性格的哲学文献.在现代学术形成和奠基的阶段,关于《墨辩》的研究一时蔚为显学.《墨辩》中“纯客观”的物观的出现,是春秋末年礼序崩坏的结果.墨家以激进的“理性主义”态度,消解了礼序赋予物的价值属性.而更为抽象的几何意义的物观,则源自墨家对辩论的庄重态度,以及随名辩之学的兴起而来的形式性论证和辩护的需要.辩者之学是在儒、墨之间以及墨家内部各派之间的持续论辩中产生的,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质疑和辩护的思想氛围,对“子学时代”的各家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社会科学话语霸权的认识论、方法论根源为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论,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契约国家、抽象票决民主、个人自由主义至上等话语和文化特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以私有产权为经济发展前提、以赋权参与为脱贫前提等话语和文化特征.基于文明互鉴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直面西方话语霸权核心议题,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体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宝贵资源,以西方社会科学积极成果为有益滋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
汉字阐释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汉字文化普及的基础.汉字阐释是对已识字的形音义、构形理据、历史演变、字际关系、文化内涵等不同层次的全面描写和解释.《说文解字》是汉字阐释的开山之作,直到清末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占据汉字研究的主流地位.随着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与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起,汉字阐释却逐渐远离学术研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汉字阐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从材料出发的学术研究与从观念出发的思想表达两种阐释方法的纠缠,直到今天也没有建立起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与表达范式.梳理"也"及其所构成的"■""地"等字的阐释学术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