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在胰岛素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患者5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每组患者数量相等,各有25例,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根据传统经验来进行胰岛素自我注射,观察组患者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指导下进行自我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合格率。结果:在完成注射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观察组中患者的合格率为92.0%,对照组中患者的自我注射合格率为72.0%,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结论:在患者行胰岛素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使患者自我行皮下注射,能够使护士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防止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同一部位,能够使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能力增強,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
【关键词】 胰岛素 自我注射护理单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2-01
胰岛素注射是临床医学上的一种基础操作技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患者由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往往会出现注射操作不合格情况,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指导患者行自我注射,能够使其合格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选择需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50例患者,其中25例在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并将其注射效果与另外25例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需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50例患者。将这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两组患者数量相等,每组各有25例,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男性有13例,女性有12例,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2.4±2.2,在这25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为Ⅰ型,另外10例患者为Ⅱ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有15例,女性有10例,患者年龄在16~48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6.5±2.5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6例患者为Ⅰ型,另外9例患者为Ⅱ型。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利用传统方法示教,专科护士将皮下注射手法、注射部位以及注射深度向患者演示,并对患者进行现场演示,向患者指出在注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告知患者容易出错的地方;观察组中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患者在进行自我注射时根据护理单中的内容依护理程序步骤对患者进行指导,使患者了解胰岛素笔注射技术,并且要使患者每完成一个步骤均要填写表格中的相应项目,当整个过程完成后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1]。
1.3 评价指标以及标准
将3d时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皮下注射手法,对注射深度的掌握,注射步骤,注射部位的选择,分别从口述以及操作两个方面正确性对患者进行计分。正确记作5分,部分正确记作3分,不正确记作0分,25分为满分,部分指标在14以下或者有1项不正确,则表示不达标[2]。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用t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对于组间比较利用χ2进行检验,在本次研究中,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完成注射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观察组中患者合格23例,合格率为92.0%,对照组中患者的自我注射合格18例,合格率为72.0%,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
3 讨论
在胰岛素自我注射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该方法利用表格式以及根据护理程序从注射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以及注射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内容对注射前饮食、物品准备以及胰岛素抽吸方法与注射部位进行评估,注射手法要求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等,将这些方面设计成指引记录形式,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对临床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节约时间;第二,能够使患者更好的掌握胰岛素自我注射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将自我注射所产生的恐惧感减轻,并且使患者对自我注射方法以及技术进行更好了解,从而更好完成自我注射,使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第三,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单的背面有注射部位图,并且用数字将部位注明,能够使患者更好的记录并且掌握,并且能够使患者不同部位注射的优缺点,可使患者防止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从而使并发症减少[3]。
综上所述,在患者行胰岛素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使患者自我行皮下注射,能够使护士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防止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同一部位,能够使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能力增强,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林洁清,陈海花,张秀美. 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20):192-193.
[2]孙利红. 胰岛素自我注射及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1(33):1513-1514.
[3]陈基纯. 指导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观察[J]. 广西预防医学,2011,3(40):42-43.
【关键词】 胰岛素 自我注射护理单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2-01
胰岛素注射是临床医学上的一种基础操作技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患者由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往往会出现注射操作不合格情况,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指导患者行自我注射,能够使其合格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选择需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50例患者,其中25例在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并将其注射效果与另外25例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需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50例患者。将这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两组患者数量相等,每组各有25例,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男性有13例,女性有12例,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2.4±2.2,在这25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为Ⅰ型,另外10例患者为Ⅱ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有15例,女性有10例,患者年龄在16~48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6.5±2.5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6例患者为Ⅰ型,另外9例患者为Ⅱ型。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利用传统方法示教,专科护士将皮下注射手法、注射部位以及注射深度向患者演示,并对患者进行现场演示,向患者指出在注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告知患者容易出错的地方;观察组中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患者在进行自我注射时根据护理单中的内容依护理程序步骤对患者进行指导,使患者了解胰岛素笔注射技术,并且要使患者每完成一个步骤均要填写表格中的相应项目,当整个过程完成后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1]。
1.3 评价指标以及标准
将3d时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皮下注射手法,对注射深度的掌握,注射步骤,注射部位的选择,分别从口述以及操作两个方面正确性对患者进行计分。正确记作5分,部分正确记作3分,不正确记作0分,25分为满分,部分指标在14以下或者有1项不正确,则表示不达标[2]。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用t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对于组间比较利用χ2进行检验,在本次研究中,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完成注射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观察组中患者合格23例,合格率为92.0%,对照组中患者的自我注射合格18例,合格率为72.0%,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
3 讨论
在胰岛素自我注射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该方法利用表格式以及根据护理程序从注射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以及注射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内容对注射前饮食、物品准备以及胰岛素抽吸方法与注射部位进行评估,注射手法要求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等,将这些方面设计成指引记录形式,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对临床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节约时间;第二,能够使患者更好的掌握胰岛素自我注射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将自我注射所产生的恐惧感减轻,并且使患者对自我注射方法以及技术进行更好了解,从而更好完成自我注射,使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第三,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单的背面有注射部位图,并且用数字将部位注明,能够使患者更好的记录并且掌握,并且能够使患者不同部位注射的优缺点,可使患者防止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从而使并发症减少[3]。
综上所述,在患者行胰岛素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使患者自我行皮下注射,能够使护士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防止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同一部位,能够使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能力增强,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林洁清,陈海花,张秀美. 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20):192-193.
[2]孙利红. 胰岛素自我注射及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1(33):1513-1514.
[3]陈基纯. 指导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观察[J]. 广西预防医学,2011,3(4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