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董卿优雅知性的气质形象、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信手拈来的名言佳句,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董卿的语言艺术为研究对象,结合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主持案例,对她的口语表达、控场艺术以及交流技巧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其独特的主持魅力。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董卿;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158-03
一、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艺术表达
(一)化平淡为生动的艺术化处理
主持语言的艺术化处理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语言艺术化要建立在思想内涵的基础之上,两者实现统一,才能使受众感到美的享受。董卿的语言从思想内涵到外在形式都很考究,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董卿时刻不忘雕琢自己的语言,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她善于运用排比制造语言的气势,达到自己说得“朗朗上口”、观众听得“声声入耳”的效果。
在第一季第九期中,第一次在百人团作答环节中出现了零出错的情况,在场的选手与嘉宾都有些感慨,董卿适时地引导了话题:
“这是我们比赛进行到现在,九场比赛了,第一次出现百人团全部答对,在这里向大家鞠一躬,表示祝贺。所有的人,从我们七岁的孩子到五十岁的长者;从我们外国来的外国友人到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学子;从普普通通的卖菜刀、卖肉的基层的这些老百姓,到这些还在高等学府求学的莘莘学子,所有的人都回答了一个正确的答案,着实令人振奋,是你们最佳表现。”
在这段话中,董卿用三个“从……到……”的排比句,有气势、有韵律,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生动地渲染了节目开播以来百人团答题首次零出错的难得景象,将节目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从内容上点出了百人团选手平民化、多元化的特点,强调了节目“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大众化特色,增强了受众对节目的代入感。
(二)凸显文化底蕴的口语表述
节目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传播者,主持人语言应是职业的文化语言[1]。董卿在节目主持中经常“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善于“借文抒怀”。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中,有一道题目谈到了古代父母对子女的“望子成龙”之情,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也是在父亲的教导下喜欢上了诗词,在节目中,董卿与他进行交流时,得知他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从小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教他背诗。交流结束后,董卿进行了一番叙说式的总结:
“我觉得你能那样做,你父亲就已经很安慰了……我突然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他是在双目失明之后,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所以他写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诗,他说‘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境遇,书本永远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彩色的世界。问候你的老父亲,祝他身体健康!”
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不仅是对整段问答的一个艺术性总结,更是使主题升华到了“书本永远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彩色的世界”这个意义更深远的层面。在特定的语境下,引用适当的名句典故,通过恰如其分的表达,升华情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充满智慧的控场艺术
《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适时地调动各类参与者,除了与擂台选手和嘉宾的互动外,她也善于在恰当的时机将百人团引入节目。既保持了节目的完整性,又通过“感人故事”的讲述调节了节目气氛,使原本比较严肃单调的竞赛型节目拥有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一)巧用情景,缓解尴尬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百人团选手来自各个阶层,其中不乏恋爱中的情侣。第一季第二期中有一位攻擂选手于蒙蒙在台上作答,而其男友是百人团中的一员。作答之前,董卿邀请其男友对她说点鼓励的话语,但其男友却不合时宜地泼了一盆冷水,于蒙蒙面露不悦。此时董卿连忙打趣道:“从他的这一番话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份用心良苦,大家都在追捧你的时候,他给你降降温,这个说明他和你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他对你很用心。”于蒙蒙听到这里有所释然,转身走向答题区。但是于蒙蒙在第一题就回答错误惨遭淘汰,为缓解尴尬,董卿适时地对她进行了安慰。
董卿对她说:“蒙蒙,真的没必要把这个当回事,因为你爱诗词,它绝对不局限于这个舞台,不局限于这一场比赛,它可以陪伴你的一生,你可以慢慢地去享受它,去感受它,去热爱它,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于蒙蒙。”
董卿的这番话不仅迅速调整了节目气氛,最后的总结更是凝聚了她的人生经验,迸发出她的思想火花,将对诗词的热爱,从“参加比赛”的小格局升华到“享受诗词、感受诗词”的大格局。这番“圆场”,不仅仅是“雪中送炭”缓解尴尬,更借此机会“锦上添花”升华主旨。其巧妙的控场艺术,可见一斑。
(二)即兴发挥,填补空白
《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环节有一类“图片线索题”。有一次,嘉宾康震画了很长时间,选手仍无法给出答案,一时间,场上出现了一段空白期,场面略显冷淡。此时董卿适时地调侃道:“大家看,康老师多认真啊,还准备了红色的笔来作画。”康震也回应说:“我不用红色的笔,他们能看出来这是花吗?”董卿随即笑道:“您用黑色的笔画水,我们不是也看出那是河了嘛。”这一段即兴问答,轻松又不失幽默,引起了全场一阵欢笑。通过与嘉宾的即兴互动,董卿巧妙地填补了选手迟迟不能作答而导致的空白,自然流畅毫无痕迹。幽默的语言不但使即将冷却的现场重新活跃了起来,也使迟迟未能作答的选手缓解了紧张的心情。
(三)言情贯通,应对得体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五期中,董卿“带伤上阵”。她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王立群,然后高度赞扬了董卿的敬业精神。
董卿回应:“谢谢王老师的鼓励,谢谢各位。其实中国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每次上台,大家总是给我很多的掌声,而且表达了很多对我的喜爱,所以能为各位做一些,这本身就是我的本職工作。做得好也是我应该的,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虑,我们今天还是一切正常进行,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我们的选手,谢谢你们。”面对嘉宾的高度评价,董卿的应对言情贯通、自然得体,她并没有一味谦让,而是先连用几个“谢谢”表达自己真诚的谢意,又引用一句著名的诗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呼应了节目“诗词”主题的同时,道出自己的“敬业”是为了回报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巧妙地将“功劳”推到了观众头上。最后更是思虑周全,让大家打消对她“带伤上阵”的顾虑,将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身上重新转移到选手和节目中,成功将大家拉回比赛的轨道,保证了节目的流畅进行。 三、“会说善问”的沟通交流
交流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众传播就是人际交流的再现。和谐、完整的交流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观众收看节目的愉悦感贯穿整个节目进程中。
(一)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
人际交流中幽默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幽默的运用原则是善意为本、把握分寸。在谈话中适时地运用幽默能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董卿在节目主持中经常会通过幽默活跃现场气氛,缓解节目参与者的紧张心情。在第二季比赛中,选手朱捷通过在百人团中的出色表现再次返回了擂台赛。
董卿:“朱捷每次上场都有种乐得嘴都合不拢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事高兴呢,就是特高兴。”
朱捷:“我能再次返场主要是有一个很强大的信念支持着我,他们说返场三次可以得到董卿老师的签名照一张。”
董卿:“谁说的?这小道消息从哪传播出去的?返场三次可以得到我的签名照一张?我正式辟谣,没这回事。”
(大家嘘声一片)。
董卿:“今天我正式辟谣,没这回事,返场三次,可以合影一张!”
(全场欢呼)
著名幽默理论学家李绍振认为,幽默的原理是通过“超越逻辑而传达感情”。董卿与选手的短短一段对话引得现场多次欢笑,缓解了选手的紧张心情,也为节目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谈话中对幽默的自然运用,体现出董卿的良好心态和语言技巧。
(二)层层推进的提问技巧
董卿在提问中很注重话轮的衔接,善于层层推进,不留痕迹地引导交流对象不断深入话题,使观众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更深刻的思考。在第二季的一期中,董卿对百人团中的陈泽兰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在对话中,董卿提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话轮衔接也自然顺畅。她并非简单地进行一问一答,而是适时停顿,对前文进行阶段性小结。这样精炼的小结留给观众对前文的信息进行消化的时间,也使谈话过程显得不那么单调,再适时地衔接下一个话轮,顺畅地将谈话推进更深入的层次;董卿从陈泽兰的教师身份入手,通过思路清晰的提问与话轮的自然衔接逐渐将话题引到诗词,再引到学习诗词的山区学生,最终引到支教老师的奉献精神,一步一步。富有逻辑地层层推进,使观众全面了解了陈泽兰背后的故事。
(三)平等亲切的人文关怀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制片人王铮说过:“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第一就是对人的关怀。”[2]主持人只有具有了人文关怀,才能将真情实感融入主持语言,才能做到以情动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主持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在人们的心目中勾勒出了一个淳厚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在第二季第一场的比赛中,面对舞台上的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鼓励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整的,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这番话凸显出董卿“人人平等”的人文理念,也体现出她对女孩坚强乐观精神的敬佩,给予了女孩莫大的鼓励。她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主持语言中体现出的平等亲切的人文关怀,值得借鉴。
四、董卿的副语言艺术研究
无声的语言形式,在传播中可以帮助主持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有些主持人手势烦琐,动作单调重复,令人眼花缭乱,无形中分散了观众对内容的注意,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些主持人姿态僵硬、呆板,或比比画画、摇头晃脑,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董卿对体态语的运用舒展大方,恰如其分,在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同时,也赏心悦目,使观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一)优雅得体的手势动作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环节中,伴随着开场音乐,董卿迈着自信的脚步走到舞台中央,身姿挺拔,落落大方地说出开场词。此时,她将肘部微微张开,双手交叉置于体前,显得身形舒展、姿态优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与自信;在嘉宾点评环节,董卿又会双手和拢立于桌上,保持倾听和思考的姿态,显示出认真倾听的意愿,也会在参与点评时借助丰富的手势比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见,在不同的节目环节,董卿总是能选择最恰当的手势,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播,增强传播的效果。
除了手势以外,肢体动作的表现也使董卿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第二季有一位选手王轶隆,在他参加诗词大会期间,他的母亲罹患重病住院,即将手术。节目导演组了解到了这个消息,但其母为了儿子能安心参加比赛,要求导演组替她隐瞒。董卿思虑再三,在场上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轶隆。面对留下继续比赛还是离开的选择,王轶隆深深地一鞠躬,说:“我现在要离开大家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讲完,王轶隆已经有点泣不成声,全场也为之动容。此时,董卿离开主持席,含着热泪走上场去,先是握住了他的手,然后与他深情的拥抱。作为主持人的董卿,有义务代表嘉宾和其他选手对王轶隆表示安慰和关怀,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一个深情的拥抱,是董卿情到深处的自然举动,却比语言更好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也可以更好地给予王轶隆鼓励。这一“抱”,胜似千言万语,也体现出董卿的人文关怀。
(二)意蕴丰富的眼神表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眼神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化,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最直接的桥梁。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眼神的作用尤其重要,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善于用眼神传递丰富的情感,使受众通过与主持人的眼神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非常注意用眼神的变化来传递信息,比如当选手即将开始答题时,伴随着“请进入答题区”的声音,董卿短暂地与选手进行眼神的交流,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给予选手鼓励和信心;当嘉宾在点评诗词时,董卿注视嘉宾,真诚与谦虚的眼神显示出倾听的意愿,也将观众带入一种“用心倾听”的状态;在与选手交流到高兴处,董卿会松开眉眼,眼神中充满令人喜悦的光彩,营造愉快的氣氛;而当选手谈起悲伤之事,她会眼睑下垂,感同身受之情外露,给选手带来慰藉。董卿的眼神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受众迅速融入节目的氛围。在与罹患重病的农村妇女白茹云交流时,董卿眼含热泪地说“很美……真的……很美”,在那停顿的几秒钟里,董卿深情注视的眼神,流露出她对白茹云的深刻的悲悯和敬佩,只一个眼神就足以感染台上的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董卿对眼神的运用,在客观上增强了传播效果,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正焉。”透过眼神可以看到人的灵魂,而透过董卿的眼神,可以看到一个真诚、善良、充满人文关怀的灵魂。 人际关系学认为,微笑是人的一种细微的面部表情,能传递亲切和善的情绪。在节目主持中,微笑更是一种兼具美感与亲和力的工具,是主持人传递情感的有效载体,是拉近主持人与受众距离的捷径。在节目进程中,董卿善用微笑,面对表现出色的选手,她由衷赞扬地笑;面对失利的选手,她真诚鼓励地笑。与选手中年龄较小的朋友对话时,她用充满亲和力的微笑拉近距离;在与年龄较大的农村大叔交流时,她又用朴素和善的微笑打开心扉。可见,董卿总能适时适当地展露微笑,用微笑拉近距离,以微笑感染受众。
(三)合情合景的服饰搭配
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一种审美的文化。在电视化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衣着服饰直接影响其视觉形象,给受众带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对传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董卿在春节晚会中的服饰以端庄大气的礼服为主,色彩鲜艳,剪裁修身,偶尔还会以亮眼的“花朵”作为装饰,突出女性的体态美,也体现出节日的喜庆气氛;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的服饰以清新淡雅为主,多为时尚的西装或休闲的裤装,衣服上通常都会镶饰有古典文化的印痕,即使是裙装也不会是“大红大紫”,而是以“素”为主。这样的服饰特点再搭配董卿富有文化底蕴的个人气质,凸显了她身上的“知性美”,與古诗词的优美隽秀相得益彰,在视觉上将董卿的形象与节目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五、结语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表现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既有成熟的主持语言技巧、又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底蕴的崭新的主持人形象,通过展现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董卿突破了春晚官方符号化的形象,形成了一个更加鲜明、更加立体的主持人形象,再次吸引了大众的目光。由此可见,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者和灵魂,需要勇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符合个人气质风格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艺术的创造力,给予观众新的刺激,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不断地把观众吸引到节目中来。
参考文献:
[1] 陈虹.节目主持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
[2] 陈振,杨浩.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05.
作者简介:程文杰(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董卿;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158-03
一、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艺术表达
(一)化平淡为生动的艺术化处理
主持语言的艺术化处理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语言艺术化要建立在思想内涵的基础之上,两者实现统一,才能使受众感到美的享受。董卿的语言从思想内涵到外在形式都很考究,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董卿时刻不忘雕琢自己的语言,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她善于运用排比制造语言的气势,达到自己说得“朗朗上口”、观众听得“声声入耳”的效果。
在第一季第九期中,第一次在百人团作答环节中出现了零出错的情况,在场的选手与嘉宾都有些感慨,董卿适时地引导了话题:
“这是我们比赛进行到现在,九场比赛了,第一次出现百人团全部答对,在这里向大家鞠一躬,表示祝贺。所有的人,从我们七岁的孩子到五十岁的长者;从我们外国来的外国友人到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学子;从普普通通的卖菜刀、卖肉的基层的这些老百姓,到这些还在高等学府求学的莘莘学子,所有的人都回答了一个正确的答案,着实令人振奋,是你们最佳表现。”
在这段话中,董卿用三个“从……到……”的排比句,有气势、有韵律,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生动地渲染了节目开播以来百人团答题首次零出错的难得景象,将节目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从内容上点出了百人团选手平民化、多元化的特点,强调了节目“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大众化特色,增强了受众对节目的代入感。
(二)凸显文化底蕴的口语表述
节目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传播者,主持人语言应是职业的文化语言[1]。董卿在节目主持中经常“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善于“借文抒怀”。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中,有一道题目谈到了古代父母对子女的“望子成龙”之情,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也是在父亲的教导下喜欢上了诗词,在节目中,董卿与他进行交流时,得知他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从小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教他背诗。交流结束后,董卿进行了一番叙说式的总结:
“我觉得你能那样做,你父亲就已经很安慰了……我突然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他是在双目失明之后,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所以他写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诗,他说‘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境遇,书本永远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彩色的世界。问候你的老父亲,祝他身体健康!”
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不仅是对整段问答的一个艺术性总结,更是使主题升华到了“书本永远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彩色的世界”这个意义更深远的层面。在特定的语境下,引用适当的名句典故,通过恰如其分的表达,升华情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充满智慧的控场艺术
《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适时地调动各类参与者,除了与擂台选手和嘉宾的互动外,她也善于在恰当的时机将百人团引入节目。既保持了节目的完整性,又通过“感人故事”的讲述调节了节目气氛,使原本比较严肃单调的竞赛型节目拥有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一)巧用情景,缓解尴尬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百人团选手来自各个阶层,其中不乏恋爱中的情侣。第一季第二期中有一位攻擂选手于蒙蒙在台上作答,而其男友是百人团中的一员。作答之前,董卿邀请其男友对她说点鼓励的话语,但其男友却不合时宜地泼了一盆冷水,于蒙蒙面露不悦。此时董卿连忙打趣道:“从他的这一番话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份用心良苦,大家都在追捧你的时候,他给你降降温,这个说明他和你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他对你很用心。”于蒙蒙听到这里有所释然,转身走向答题区。但是于蒙蒙在第一题就回答错误惨遭淘汰,为缓解尴尬,董卿适时地对她进行了安慰。
董卿对她说:“蒙蒙,真的没必要把这个当回事,因为你爱诗词,它绝对不局限于这个舞台,不局限于这一场比赛,它可以陪伴你的一生,你可以慢慢地去享受它,去感受它,去热爱它,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于蒙蒙。”
董卿的这番话不仅迅速调整了节目气氛,最后的总结更是凝聚了她的人生经验,迸发出她的思想火花,将对诗词的热爱,从“参加比赛”的小格局升华到“享受诗词、感受诗词”的大格局。这番“圆场”,不仅仅是“雪中送炭”缓解尴尬,更借此机会“锦上添花”升华主旨。其巧妙的控场艺术,可见一斑。
(二)即兴发挥,填补空白
《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环节有一类“图片线索题”。有一次,嘉宾康震画了很长时间,选手仍无法给出答案,一时间,场上出现了一段空白期,场面略显冷淡。此时董卿适时地调侃道:“大家看,康老师多认真啊,还准备了红色的笔来作画。”康震也回应说:“我不用红色的笔,他们能看出来这是花吗?”董卿随即笑道:“您用黑色的笔画水,我们不是也看出那是河了嘛。”这一段即兴问答,轻松又不失幽默,引起了全场一阵欢笑。通过与嘉宾的即兴互动,董卿巧妙地填补了选手迟迟不能作答而导致的空白,自然流畅毫无痕迹。幽默的语言不但使即将冷却的现场重新活跃了起来,也使迟迟未能作答的选手缓解了紧张的心情。
(三)言情贯通,应对得体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五期中,董卿“带伤上阵”。她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王立群,然后高度赞扬了董卿的敬业精神。
董卿回应:“谢谢王老师的鼓励,谢谢各位。其实中国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每次上台,大家总是给我很多的掌声,而且表达了很多对我的喜爱,所以能为各位做一些,这本身就是我的本職工作。做得好也是我应该的,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虑,我们今天还是一切正常进行,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我们的选手,谢谢你们。”面对嘉宾的高度评价,董卿的应对言情贯通、自然得体,她并没有一味谦让,而是先连用几个“谢谢”表达自己真诚的谢意,又引用一句著名的诗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呼应了节目“诗词”主题的同时,道出自己的“敬业”是为了回报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巧妙地将“功劳”推到了观众头上。最后更是思虑周全,让大家打消对她“带伤上阵”的顾虑,将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身上重新转移到选手和节目中,成功将大家拉回比赛的轨道,保证了节目的流畅进行。 三、“会说善问”的沟通交流
交流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众传播就是人际交流的再现。和谐、完整的交流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观众收看节目的愉悦感贯穿整个节目进程中。
(一)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
人际交流中幽默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幽默的运用原则是善意为本、把握分寸。在谈话中适时地运用幽默能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董卿在节目主持中经常会通过幽默活跃现场气氛,缓解节目参与者的紧张心情。在第二季比赛中,选手朱捷通过在百人团中的出色表现再次返回了擂台赛。
董卿:“朱捷每次上场都有种乐得嘴都合不拢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事高兴呢,就是特高兴。”
朱捷:“我能再次返场主要是有一个很强大的信念支持着我,他们说返场三次可以得到董卿老师的签名照一张。”
董卿:“谁说的?这小道消息从哪传播出去的?返场三次可以得到我的签名照一张?我正式辟谣,没这回事。”
(大家嘘声一片)。
董卿:“今天我正式辟谣,没这回事,返场三次,可以合影一张!”
(全场欢呼)
著名幽默理论学家李绍振认为,幽默的原理是通过“超越逻辑而传达感情”。董卿与选手的短短一段对话引得现场多次欢笑,缓解了选手的紧张心情,也为节目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谈话中对幽默的自然运用,体现出董卿的良好心态和语言技巧。
(二)层层推进的提问技巧
董卿在提问中很注重话轮的衔接,善于层层推进,不留痕迹地引导交流对象不断深入话题,使观众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更深刻的思考。在第二季的一期中,董卿对百人团中的陈泽兰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在对话中,董卿提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话轮衔接也自然顺畅。她并非简单地进行一问一答,而是适时停顿,对前文进行阶段性小结。这样精炼的小结留给观众对前文的信息进行消化的时间,也使谈话过程显得不那么单调,再适时地衔接下一个话轮,顺畅地将谈话推进更深入的层次;董卿从陈泽兰的教师身份入手,通过思路清晰的提问与话轮的自然衔接逐渐将话题引到诗词,再引到学习诗词的山区学生,最终引到支教老师的奉献精神,一步一步。富有逻辑地层层推进,使观众全面了解了陈泽兰背后的故事。
(三)平等亲切的人文关怀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制片人王铮说过:“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第一就是对人的关怀。”[2]主持人只有具有了人文关怀,才能将真情实感融入主持语言,才能做到以情动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主持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在人们的心目中勾勒出了一个淳厚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在第二季第一场的比赛中,面对舞台上的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鼓励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整的,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这番话凸显出董卿“人人平等”的人文理念,也体现出她对女孩坚强乐观精神的敬佩,给予了女孩莫大的鼓励。她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主持语言中体现出的平等亲切的人文关怀,值得借鉴。
四、董卿的副语言艺术研究
无声的语言形式,在传播中可以帮助主持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有些主持人手势烦琐,动作单调重复,令人眼花缭乱,无形中分散了观众对内容的注意,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些主持人姿态僵硬、呆板,或比比画画、摇头晃脑,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董卿对体态语的运用舒展大方,恰如其分,在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同时,也赏心悦目,使观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一)优雅得体的手势动作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环节中,伴随着开场音乐,董卿迈着自信的脚步走到舞台中央,身姿挺拔,落落大方地说出开场词。此时,她将肘部微微张开,双手交叉置于体前,显得身形舒展、姿态优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与自信;在嘉宾点评环节,董卿又会双手和拢立于桌上,保持倾听和思考的姿态,显示出认真倾听的意愿,也会在参与点评时借助丰富的手势比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见,在不同的节目环节,董卿总是能选择最恰当的手势,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播,增强传播的效果。
除了手势以外,肢体动作的表现也使董卿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第二季有一位选手王轶隆,在他参加诗词大会期间,他的母亲罹患重病住院,即将手术。节目导演组了解到了这个消息,但其母为了儿子能安心参加比赛,要求导演组替她隐瞒。董卿思虑再三,在场上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轶隆。面对留下继续比赛还是离开的选择,王轶隆深深地一鞠躬,说:“我现在要离开大家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讲完,王轶隆已经有点泣不成声,全场也为之动容。此时,董卿离开主持席,含着热泪走上场去,先是握住了他的手,然后与他深情的拥抱。作为主持人的董卿,有义务代表嘉宾和其他选手对王轶隆表示安慰和关怀,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一个深情的拥抱,是董卿情到深处的自然举动,却比语言更好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也可以更好地给予王轶隆鼓励。这一“抱”,胜似千言万语,也体现出董卿的人文关怀。
(二)意蕴丰富的眼神表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眼神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化,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最直接的桥梁。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眼神的作用尤其重要,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善于用眼神传递丰富的情感,使受众通过与主持人的眼神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非常注意用眼神的变化来传递信息,比如当选手即将开始答题时,伴随着“请进入答题区”的声音,董卿短暂地与选手进行眼神的交流,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给予选手鼓励和信心;当嘉宾在点评诗词时,董卿注视嘉宾,真诚与谦虚的眼神显示出倾听的意愿,也将观众带入一种“用心倾听”的状态;在与选手交流到高兴处,董卿会松开眉眼,眼神中充满令人喜悦的光彩,营造愉快的氣氛;而当选手谈起悲伤之事,她会眼睑下垂,感同身受之情外露,给选手带来慰藉。董卿的眼神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受众迅速融入节目的氛围。在与罹患重病的农村妇女白茹云交流时,董卿眼含热泪地说“很美……真的……很美”,在那停顿的几秒钟里,董卿深情注视的眼神,流露出她对白茹云的深刻的悲悯和敬佩,只一个眼神就足以感染台上的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董卿对眼神的运用,在客观上增强了传播效果,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正焉。”透过眼神可以看到人的灵魂,而透过董卿的眼神,可以看到一个真诚、善良、充满人文关怀的灵魂。 人际关系学认为,微笑是人的一种细微的面部表情,能传递亲切和善的情绪。在节目主持中,微笑更是一种兼具美感与亲和力的工具,是主持人传递情感的有效载体,是拉近主持人与受众距离的捷径。在节目进程中,董卿善用微笑,面对表现出色的选手,她由衷赞扬地笑;面对失利的选手,她真诚鼓励地笑。与选手中年龄较小的朋友对话时,她用充满亲和力的微笑拉近距离;在与年龄较大的农村大叔交流时,她又用朴素和善的微笑打开心扉。可见,董卿总能适时适当地展露微笑,用微笑拉近距离,以微笑感染受众。
(三)合情合景的服饰搭配
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一种审美的文化。在电视化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衣着服饰直接影响其视觉形象,给受众带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对传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董卿在春节晚会中的服饰以端庄大气的礼服为主,色彩鲜艳,剪裁修身,偶尔还会以亮眼的“花朵”作为装饰,突出女性的体态美,也体现出节日的喜庆气氛;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的服饰以清新淡雅为主,多为时尚的西装或休闲的裤装,衣服上通常都会镶饰有古典文化的印痕,即使是裙装也不会是“大红大紫”,而是以“素”为主。这样的服饰特点再搭配董卿富有文化底蕴的个人气质,凸显了她身上的“知性美”,與古诗词的优美隽秀相得益彰,在视觉上将董卿的形象与节目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五、结语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表现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既有成熟的主持语言技巧、又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底蕴的崭新的主持人形象,通过展现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董卿突破了春晚官方符号化的形象,形成了一个更加鲜明、更加立体的主持人形象,再次吸引了大众的目光。由此可见,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者和灵魂,需要勇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符合个人气质风格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艺术的创造力,给予观众新的刺激,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不断地把观众吸引到节目中来。
参考文献:
[1] 陈虹.节目主持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
[2] 陈振,杨浩.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05.
作者简介:程文杰(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