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雾;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这是1941年10月我在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读到的朱自清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一段话,从此,秦淮河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期待着抗日战争胜利后,前去秦淮河,雇上一叶小舟,尽情地欣赏一番桨声灯影里那如诗如画如梦的夜景。过了五年,终于等来了这天。1946年9月,我来到了南京,来到了秦淮河,可是眼前却是一条腥臭发黑的死河。沿河两岸尽是藏污纳垢的地带,心想,难道是朱自清欺骗了我吗?并且发誓,这一辈子再也不去秦淮河了。
岂知又时过五年,我从部队下来,转业到南京文联,因工作之需,当年不再去秦淮河的誓言,当然成了一句空话。在宁的五年半当中,我不但读了《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秦淮画舫录》、《水天余话》、《清溪笑》、《清溪赘笔》、《秦淮花略》、《秦淮咏花录》等有关秦淮的书籍,而且还不止一次地走访过秦淮河沿岸的地方,其中的大中桥、武定桥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大中桥在大光路和白下路相接的清溪上,唐宋以来叫白下桥。大诗人李白在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写下了“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的诗句。“金銮殿上脱靴去,白下亭中索酒尝”,大概是李白请玄宗放还之后就来到这里了。宋代王安石在晚年时也曾由钟山下的半山园迁居于此。元明时,改名为长春桥,公元1645年,南明唐王以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率义军九千由广信出衢州,进至江西婺源时与清兵遭遇,战败被俘,解来南京,次年在长春桥就义。人们为了表彰他对明王朝的忠节,遂改名为大忠桥。后为避文字之祸乃改为大中,此大中桥名之由来也。
武定桥位于大石坝街东段的转弯处,钞库街与此街隔河相望。两街的临近街巷,便是余怀《板桥杂记》中艳称的“河房”,也是所谓六朝金粉的全部集中之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的大力整治,当年那种所谓“门卷珠帘”、“河泊画舫”、“豪竹哀丝”、“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当然是荡然无存了。不过,人们来到这已经衰败的十里秦淮时,仍不免会激发出缕缕的思古之幽情的,因为这里毕竟是李香君、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寇白门、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婉等秦淮八艳生活过的地方。当人们伫立武定桥边,立定斜阳的时候,无限的沧桑之感亦油然而生了。
秦淮八艳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其中尤以柳如是、李香君为代表人物。她们以自己的生平、事迹,构成了一部忠烈壮丽的史诗,可歌可泣。
柳如是胆识胜过须眉,其夫钱谦益在任弘光朝礼部尚书时,她曾作“昭君出塞”的装束,到下关江边犒师劳军。南明神武伯姚志卓兵败,如是变卖了所有的金玉珍宝,资助他恢复了一支军队。其间还一度潜赴舟山群岛犒劳义军。
如是才气过人,堪称一代巾帼诗魁,如“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雨是愁端”,“错引旧愁停笑语,探友新喜任悲伤”一类句子,实在是不同凡响。又如她致汪然明书写道:“鹃声雨梦,遂似与先生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出铜台高揭、漳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昔日相思字每付之断鸿声里,弟于先生亦正如是。”
如是敢与士大夫平起平坐,留下许多逸闻佳话。如是著有诗集《湖上草》。近代大学者、《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题其诗稿云:“幅巾道服自传奇,兄弟相呼事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该诗记述了如是女扮男装,前往松江拜访南明清流、复社人物陈子龙等人的事迹。见到陈子龙,如是以“女弟”自称。在南明抗清起义中,子龙战败而死,足见如是是慧眼识英雄的。
有“风流哀艳香扇坠”之称的李香君,也是风尘女子中气节型的代表。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其名更加广为人知。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桃花扇传奇》,叙述了杨龙友以扇血点染桃花的韵事,并非虚构。姜实节赠杨龙友题画诗中有“记否桃花留扇底,一回首处一销魂”之句,李香君之事应非虚构。
情深意长、脍炙人口的《在南都后宫私寄侯公子书》,据说是李香君书写的,是否系好事者的伪托,不必深究。不过书中写道:“落花无主,妾所深悲;飞絮依人,妾所深耻……妾之处境,一如李后主所云,终日以泪洗面而已……望远中州,深飞左右,未裁素纸,即有千言;及拂红笺,竟无一字,回转柔肠,寸寸欲断……附寄素扇香囊,并玉玦、金钿各一。吁!桃花艳退,血痕岂化胭脂;豆蔻香销,手泽尚含兰麝;妾之志固如兰玉,未卜公子之志,能似金细否也!”李香君的坚决、勇敢、不妥协,以及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还有忧时爱国之情,确实与书中所说完全吻合。
明末还有一位秦淮名妓葛嫩,从良后随夫抗清,兵败为敌所执,敌主将欲犯之,遂嚼舌巽血于敌面,壮烈殉节,诚亦女中英杰也。
“秦淮”几乎成了历代诗人、词客的一个吟咏主题。特别是渔洋山人的《秦淮杂诗》以后,更是作者如林。多数人是把秦淮佳丽视为一种有生命活力的玩物去赞美和欣赏的,如清代徐雨亭的《竹枝词》:“绣罢鸳鸯绣彩球,腰枝无力任勾留,生来少小风流惯,只解嘻春不解愁。”
在他看来,凡是青楼中的女子,都是自甘堕落而去嘻春的,并非因生活所迫沦入风尘的。以狎客身份而去寻花问柳的文人学士,好像都是被她们勾引去的。风流雅士们挥金如土、广筵长席,却把责任推在无辜的贫弱女子身上,并且在她们头上硬扣上一顶“红颜祸水”的帽子,让我不禁想到了杜牧的《夜泊秦淮》,其所以千古传诵而不衰的原因就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联上。我认为应该把封建文人颠倒了的事实再颠倒过来,还那些贫弱女子以公道,为此,写下了组诗《秦淮杂感》八首,并把它作为《南京杂感》的姊妹篇。诗曰:
灯火秦淮十里河,朦胧烟水涌笙歌。
岂由脂粉关兴废,却为袍冠承罪诃。
胡马骋驰嘶北岸,锦帏沉醉梦南柯。
青楼尚溅桃花血,临去福王只泪多。
河边歌舞暮烟收,只剩寒鸦噪晚秋。
不向庙堂问赤胆,且从风月忆青楼。
红颜劝死全名节,白发贪生贱作囚。
商女尚知亡国恨,儒冠胡服不思羞。
嘶风北马望江南,“燕子”“春灯”演未阑。
长笛三更烟月冷,豪华六代庶黎寒。
筝琶已悔供千乐,鱼磬终敲老一庵。
莫道平康无节烈,李贞有女胜儒冠。
管弦声里咽胡笳,天子忘忧卧“馆娃”。
阉崽绮词写“燕子”,云亭史笔赞“桃花”。
忠魂化鹤依梅岭,铁马奔蹄践物华。
百万无辜归厉录,扬、嘉碧血洗尘沙。
甲申瞬息几苍黄,又见南朝梦一场。
火爇庭堂悲燕雀,兵临城下死降王。
秋声在树声声怨,败叶敲窗叶叶怆。
小巷檐前拴战马,泪流残烛泣红妆。
玉树后庭寂寞枯,风流云散感唏嘘。
金山桴鼓思红玉,石邸坠楼哀绿珠。
边雁催秋秋欲老,孤灯绣佛佛终虚。
诙谐当日吴陵叟,铁板铜弦唱劫余。
南朝金粉又飘零,悼古伤今劫后情。
故苑落晖沉蔓草,废陵曝骨闪流萤。
龙蟠已凿泄王气,虎踞归游巽血魂。
两戒山河皆易色,弘光无地植冬青。
板桥陈迹认迷离,一柳腰弯夕照西。
苔藓凄凉扪赤壁,灯船寥落冷青溪。
绿芜苍咄帝痕在,朱雀乌衣逝梦疑。
“龙虎雄图悲竖子”,只留辱井草丛栖。
我虽然在南京只工作、生活了五年半,还不占以往人生的十六分之一,但与她已有解不开的情缘了。我是1956年4月离开南京的,距1999年6月最后一次南京之行也已有十二年了。但梦里却常常浮现玄武湖滨、莫愁湖上、紫金山巅、雨花台上……旖旎的湖光山色。至于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秦淮河了。解放后改变最大的也是她。新、旧两个社会的风情是别有一番天地的。但柳如是、李香君、葛嫩等青楼英烈的壮烈事迹,是不会因为社会性质的更易而有损其意义与价值的,应是长留史册的了。除了她们,文学巨匠吴敬梓在秦淮河畔的清贫生涯中,埋头写下了以公心讽世的杰作《儒林外史》。
钟山烟紫、秦淮波绿、孙陵长青,人世代谢虽有如雪泥鸿爪,但其中蕴藏着多么珍贵、丰富的史料啊!
岂知又时过五年,我从部队下来,转业到南京文联,因工作之需,当年不再去秦淮河的誓言,当然成了一句空话。在宁的五年半当中,我不但读了《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秦淮画舫录》、《水天余话》、《清溪笑》、《清溪赘笔》、《秦淮花略》、《秦淮咏花录》等有关秦淮的书籍,而且还不止一次地走访过秦淮河沿岸的地方,其中的大中桥、武定桥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大中桥在大光路和白下路相接的清溪上,唐宋以来叫白下桥。大诗人李白在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写下了“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的诗句。“金銮殿上脱靴去,白下亭中索酒尝”,大概是李白请玄宗放还之后就来到这里了。宋代王安石在晚年时也曾由钟山下的半山园迁居于此。元明时,改名为长春桥,公元1645年,南明唐王以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率义军九千由广信出衢州,进至江西婺源时与清兵遭遇,战败被俘,解来南京,次年在长春桥就义。人们为了表彰他对明王朝的忠节,遂改名为大忠桥。后为避文字之祸乃改为大中,此大中桥名之由来也。
武定桥位于大石坝街东段的转弯处,钞库街与此街隔河相望。两街的临近街巷,便是余怀《板桥杂记》中艳称的“河房”,也是所谓六朝金粉的全部集中之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的大力整治,当年那种所谓“门卷珠帘”、“河泊画舫”、“豪竹哀丝”、“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当然是荡然无存了。不过,人们来到这已经衰败的十里秦淮时,仍不免会激发出缕缕的思古之幽情的,因为这里毕竟是李香君、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寇白门、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婉等秦淮八艳生活过的地方。当人们伫立武定桥边,立定斜阳的时候,无限的沧桑之感亦油然而生了。
秦淮八艳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其中尤以柳如是、李香君为代表人物。她们以自己的生平、事迹,构成了一部忠烈壮丽的史诗,可歌可泣。
柳如是胆识胜过须眉,其夫钱谦益在任弘光朝礼部尚书时,她曾作“昭君出塞”的装束,到下关江边犒师劳军。南明神武伯姚志卓兵败,如是变卖了所有的金玉珍宝,资助他恢复了一支军队。其间还一度潜赴舟山群岛犒劳义军。
如是才气过人,堪称一代巾帼诗魁,如“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雨是愁端”,“错引旧愁停笑语,探友新喜任悲伤”一类句子,实在是不同凡响。又如她致汪然明书写道:“鹃声雨梦,遂似与先生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出铜台高揭、漳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昔日相思字每付之断鸿声里,弟于先生亦正如是。”
如是敢与士大夫平起平坐,留下许多逸闻佳话。如是著有诗集《湖上草》。近代大学者、《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题其诗稿云:“幅巾道服自传奇,兄弟相呼事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该诗记述了如是女扮男装,前往松江拜访南明清流、复社人物陈子龙等人的事迹。见到陈子龙,如是以“女弟”自称。在南明抗清起义中,子龙战败而死,足见如是是慧眼识英雄的。
有“风流哀艳香扇坠”之称的李香君,也是风尘女子中气节型的代表。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其名更加广为人知。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桃花扇传奇》,叙述了杨龙友以扇血点染桃花的韵事,并非虚构。姜实节赠杨龙友题画诗中有“记否桃花留扇底,一回首处一销魂”之句,李香君之事应非虚构。
情深意长、脍炙人口的《在南都后宫私寄侯公子书》,据说是李香君书写的,是否系好事者的伪托,不必深究。不过书中写道:“落花无主,妾所深悲;飞絮依人,妾所深耻……妾之处境,一如李后主所云,终日以泪洗面而已……望远中州,深飞左右,未裁素纸,即有千言;及拂红笺,竟无一字,回转柔肠,寸寸欲断……附寄素扇香囊,并玉玦、金钿各一。吁!桃花艳退,血痕岂化胭脂;豆蔻香销,手泽尚含兰麝;妾之志固如兰玉,未卜公子之志,能似金细否也!”李香君的坚决、勇敢、不妥协,以及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还有忧时爱国之情,确实与书中所说完全吻合。
明末还有一位秦淮名妓葛嫩,从良后随夫抗清,兵败为敌所执,敌主将欲犯之,遂嚼舌巽血于敌面,壮烈殉节,诚亦女中英杰也。
“秦淮”几乎成了历代诗人、词客的一个吟咏主题。特别是渔洋山人的《秦淮杂诗》以后,更是作者如林。多数人是把秦淮佳丽视为一种有生命活力的玩物去赞美和欣赏的,如清代徐雨亭的《竹枝词》:“绣罢鸳鸯绣彩球,腰枝无力任勾留,生来少小风流惯,只解嘻春不解愁。”
在他看来,凡是青楼中的女子,都是自甘堕落而去嘻春的,并非因生活所迫沦入风尘的。以狎客身份而去寻花问柳的文人学士,好像都是被她们勾引去的。风流雅士们挥金如土、广筵长席,却把责任推在无辜的贫弱女子身上,并且在她们头上硬扣上一顶“红颜祸水”的帽子,让我不禁想到了杜牧的《夜泊秦淮》,其所以千古传诵而不衰的原因就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联上。我认为应该把封建文人颠倒了的事实再颠倒过来,还那些贫弱女子以公道,为此,写下了组诗《秦淮杂感》八首,并把它作为《南京杂感》的姊妹篇。诗曰:
灯火秦淮十里河,朦胧烟水涌笙歌。
岂由脂粉关兴废,却为袍冠承罪诃。
胡马骋驰嘶北岸,锦帏沉醉梦南柯。
青楼尚溅桃花血,临去福王只泪多。
河边歌舞暮烟收,只剩寒鸦噪晚秋。
不向庙堂问赤胆,且从风月忆青楼。
红颜劝死全名节,白发贪生贱作囚。
商女尚知亡国恨,儒冠胡服不思羞。
嘶风北马望江南,“燕子”“春灯”演未阑。
长笛三更烟月冷,豪华六代庶黎寒。
筝琶已悔供千乐,鱼磬终敲老一庵。
莫道平康无节烈,李贞有女胜儒冠。
管弦声里咽胡笳,天子忘忧卧“馆娃”。
阉崽绮词写“燕子”,云亭史笔赞“桃花”。
忠魂化鹤依梅岭,铁马奔蹄践物华。
百万无辜归厉录,扬、嘉碧血洗尘沙。
甲申瞬息几苍黄,又见南朝梦一场。
火爇庭堂悲燕雀,兵临城下死降王。
秋声在树声声怨,败叶敲窗叶叶怆。
小巷檐前拴战马,泪流残烛泣红妆。
玉树后庭寂寞枯,风流云散感唏嘘。
金山桴鼓思红玉,石邸坠楼哀绿珠。
边雁催秋秋欲老,孤灯绣佛佛终虚。
诙谐当日吴陵叟,铁板铜弦唱劫余。
南朝金粉又飘零,悼古伤今劫后情。
故苑落晖沉蔓草,废陵曝骨闪流萤。
龙蟠已凿泄王气,虎踞归游巽血魂。
两戒山河皆易色,弘光无地植冬青。
板桥陈迹认迷离,一柳腰弯夕照西。
苔藓凄凉扪赤壁,灯船寥落冷青溪。
绿芜苍咄帝痕在,朱雀乌衣逝梦疑。
“龙虎雄图悲竖子”,只留辱井草丛栖。
我虽然在南京只工作、生活了五年半,还不占以往人生的十六分之一,但与她已有解不开的情缘了。我是1956年4月离开南京的,距1999年6月最后一次南京之行也已有十二年了。但梦里却常常浮现玄武湖滨、莫愁湖上、紫金山巅、雨花台上……旖旎的湖光山色。至于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秦淮河了。解放后改变最大的也是她。新、旧两个社会的风情是别有一番天地的。但柳如是、李香君、葛嫩等青楼英烈的壮烈事迹,是不会因为社会性质的更易而有损其意义与价值的,应是长留史册的了。除了她们,文学巨匠吴敬梓在秦淮河畔的清贫生涯中,埋头写下了以公心讽世的杰作《儒林外史》。
钟山烟紫、秦淮波绿、孙陵长青,人世代谢虽有如雪泥鸿爪,但其中蕴藏着多么珍贵、丰富的史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