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妮”如何编出一本让“谢耳朵”满意的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某一个傍晚,小编突然发现今天已经是第5个人冲我喊出了同一句奇怪的口号——Bazinga! 不用求度娘也知道这个词出自那部科技宅男主题的美剧《生活大爆炸》,而直至此时才惊觉这部剧在中国的火爆程度。
  于是联想到剧中谢耳朵身着的进化论、化学分子式、薛定谔的猫定理等图案的T恤成为淘宝爆款;于是联想到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文章受到空前高的关注和点击率;于是联想到面向科技青年的图书品牌“果壳阅读”推出的一系列趣味科普图书呈热销趋势……Geek(极客)潮流来势汹汹啊,套用《生活大爆炸》剧集的一句宣传语:“Smart Is The New Sexy”! 于是立即决定动手策划一本相关图书。
  选中这本由美国著名剧评家经过考据采访编纂而成的《<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Geek探索频道》的过程比较顺利,但买下版权之后的各项工作才真叫“烧脑”。小编虽然是剧集铁粉,但无奈文科生出身,对剧中和书中涉及的各种科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也仅仅停留在“潘妮”(该剧女主角,对科学几乎一无所知)的程度上——要做出一本面向科技宅男,或至少是想要通过本书了解剧集背后的科学世界的新Geek读者的书,少不得胆大心细、步步为营啊!
  首先是描摹这本书的读者特征或者说把脉其市场定位。我并不想做一本纯粹意义上的科普书——因为其实这部剧并不乏文科生拥趸,只是我们普通观众或许不能像学理工的同学那样第一时间体会到剧中那些“科学梗”的笑点和妙处罢了……字幕组会在翻译剧集时不时地在屏幕上方贴一大段科学背景或美国文化注解,我想我们就是要服务这些有足够求知欲去按下暂停键来阅读科学知识的观众们!这本书的定位就是要成为一本一网打尽《生活大爆炸》剧集中所有“冷知识”和“热文化”,综合介绍Geek文化的电视剧伴侣读本或说是粉丝手册吧。
  其次,确定了“非典型”科普图书的定位,我对编辑本书的技术含量却不敢有丝丝懈怠。为严保不出现知识性谬误,我们邀请了强大的译者团队——为首的Fishingsnow是位留美的数学系博士、《生活大爆炸》中文粉丝网站的创始人;之后科学松鼠会网站主编游识猷老师又帮我们邀请到了旗下作者徐漪(IT工程师)和叶泉志(天文学研究生);除科学内容外,书中详细介绍的宅男们最爱的ACG(动画、漫画、游戏)部分,交给了人称“中国美漫第一人”的江业华。
  最后,就是在“书卖一张皮”的理念下做的各种琐碎但又具有制胜关键作用的工作——邀请画手绘制“石头—纸—蜥蜴游戏”示意图等插画;从新华通讯社购买“谢耳朵”演员照片的版权;设计5个主要角色DIY人偶纸模作为随书赠品;邀请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老师为本书作序推荐……
  经过长达9个月的漫长制作周期,《<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才伴随第六季的开播印刷上市。
  这本书能让《生活大爆炸》剧集的发烧友满意——因为它调查了剧集里的每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克林贡语究竟是怎么来的?谢尔顿真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吗?试播剧中的凯蒂为什么后来换成了潘妮?石头—纸—蜥蜴游戏的规则是如何制订的?剧中宅男们常常玩的纸牌游戏都师出有名吗?……这些新鲜谈资会让你想第一时间跟同样喜欢《生活大爆炸》的朋友分享。你还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因为书中有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名词解释和分集剧情介绍。
  这本书能让探索Geek世界的宅男乃至他们的女朋友满意——从第四章的“论极客的自我修养”中手把手地教你打造外在极客范儿,到第七章的“从A到Z,照亮暗物质”巨细无遗地简介各种科学原理,帮你修炼内在科学大脑。来看看该如何逛漫画书店?应该配备什么样的电子产品?看什么样的电影?玩哪款游戏?如何用科学视角看待世界?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原理?……用作序推荐者姬十三老师的话说:这是一场围观极客的盛宴!
  这本书也能让科学爱好者甚至是“谢耳朵”那样的科学家满意——因为编者贴心地营造着一种科学家与普通人平等友好对话的氛围。在精心梳理罗列一系列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供大量最IN最潮的文化关键词,尤其本书最后一章中收录的400余个词条,基本上就是个“不知道这些你还怎么在网上混”的科普汇总贴,其中不少是Geek也需要在跟人聊天的同时偷偷去Google的东西……小编专门把书中原名“考据”的小标题,统一改成了“It Is Not Bazinga!”(这不是逗你玩!)因为这本书的读者中,没有谁是板起脸来的所谓科学专家,大家都是在Geek世界中共襄盛举的一个分子罢了。
  《<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出版已有半年多了,如今翻来还是感触良多,编辑中的种种用心今天都开花结果。销量不错之余,小编常会刷屏浏览各大售书网站上的评论,发现为数不多的中差评,矛头都集中在一点——“这本书里好多内容都不是科普啊!”对于这一点,小编也只能摊手,这本书当然不可能成为一本包罗万象的科普读物,但它的确是一本关于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是一个围观群众与“谢耳朵”等Geek们欢聚一堂的平行小宇宙吧!
  徐姗姗
  《<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策划编辑
  《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
  ——GEEK探索频道
  作者:乔治·毕姆
  译者:韩准/徐漪/江业华/叶夜
  出版社:世界图书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
其他文献
耳朵借我  作者:马世芳  出版社:新经典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从无名乐室里一曲曲播送的启蒙材料,到两岸青年一代代背诵传抄的地下经典,在这座“听大声音见微、由小声音知大”的文字雕堡里,我们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张唱盘、一卷卡带,甚或某时某地某一席话,再次注视那些撑起这时代一切细微末节的简单事物。  阿拉伯的劳伦斯: 一个矛盾的灵魂、狂傲的凡人、自卑的英雄  作者:Michael Asher
期刊
胡河清,祖籍安徽绩溪。1960年生于甘肃兰州。曾任教于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1994年4月19日夜,胡河清逝于上海。二十年来,关于胡河清及其文学批评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批评家的胡河清,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独树一帜。胡河清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以少胜多”的优秀学者,其学术功绩不在“量”,而在“质”。胡河清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至今仍有非同凡响的启示意义。  
期刊
梦想没实现?  因为你不懂老派热血的秘密  作者:Samuel Smiles  译者:邓捷文  页数:128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定价:新台币270元  是什么样的努力,让被自己所创的“苹果”fire的乔布斯在数年后逆势重返?小学就立志当一流职业棒球选手的铃木一朗,如何圆梦?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让六星级厨师江振诚打造出值得人们搭飞机去吃的餐厅?没学历、没人脉的安藤忠雄,是如何靠自己走
期刊
因亲子教养作家身份而被大众熟知的台湾著名作家蔡颖卿,于近期推出新作《空间剧场》,讲述二十几年来自己设计30个空间的故事,并分享自己在空间设计上的心得。对蔡颖卿来说,空间设计理念的分享与之前的教养经验、在饮食生活里传承教养的理念,并非毫无关系的跨界而是一脉相承的延续,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她对“教”与“养”才算有了完整的分享。
期刊
最近几年,我国科技——特别是应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箭三星上天,载人航天器对接,蛟龙号深海探底,银河号计算机运行速度再创世界第一,航空母舰正式服役,高速列车四通八达,淘宝商场一天销售额创电商世界第一。这些都充分显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魅力。的确,人们已不难看到,一个国家强大必须科学发达,一个民族的进步必须基于全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毫无疑问,要抓好科普教育。对我们出
期刊
Word/Excel 2010  办公应用实战从入门到精通  编者:龙马工作室  页数:320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定价:人民币59.00元  无论读者是否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最佳的学习起点,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过程。全书内容均以实例为主线,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展知识点,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全彩排版既美观大方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所有实例的每一步操作,均配有对应的插图和注释
期刊
鱼会放屁吗?怎样挖鼻屎才最舒服?林黛玉的“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日本动漫《海贼王》里的路飞,胳膊能变长缩短,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吗?……你以为这些问题,是某个搞笑科学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错了,这些,都是一本本书上,用白纸黑字正正经经探讨的科学知识。  近几年,搞笑而充满趣味的科普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创立于199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出的获奖成果,总是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而国内的科学松
期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阐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之间关系的著作《流动的权力》,堪称水历史研究的一部佳作。在收到此书的中文译本样书之后,我前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进行了认真阅读,不仅补充了很多新的知识,也有很多新的感受。  近年来我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参与了很多世界水历史著作的编撰工作,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历史丛书,同时也到了数十个国家进行水历史的考察研究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等,对国际水历史研究的进展和
期刊
自从《CSI犯罪现场》风靡起来,DNA(脱氧核糖核酸)这一微生物学专有名词也渐渐为人所知。DNA可能是我们认识微生物学的第一个词,但事实上打从我们出生以来,就一直与微生物共存在这世界上,只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这些“同居人”。  微生物无所不在,而且很难消灭,在我们认为很干净的地方,其实都存有微生物。可是生活里又不可以没有微生物,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坏处,也有好处,由此要带出当初选书的想法:一来是商周
期刊
Janet说,“瑜伽老师”和“作者”从来不曾出现在她的志愿里,她一直“理所当然”地选修商科,在加拿大取得学位,然后回到香港发展。可是当她全情投入工作之后,工作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却难以排解,她才开始参加瑜伽练习。虽然在回香港前,她曾经和朋友在温哥华参加过一堂哈达瑜伽,但那个时候对Janet来说,健身和游泳远胜于那些凝神注目、练习呼吸的缓慢动作。  Janet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在接触到力量瑜伽之后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