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藏藏族学生基础薄弱、汉语表达能力不强、畏难情绪较强,加之教育观念落后、考核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存在偏差等问题,使水土保持工程学成为西藏高校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在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特点基础上,结合西藏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转变教育观念,以精炼、够用为原则,调整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准备,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体系等改革措施,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西藏高校 水土保持工程学 课程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55-03
  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重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已故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关君蔚[1]院士认为“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天水土保持工作不仅面向农村,而且要面向城市,利用城市资源来解决贫困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专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利用整合的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区域性水土流失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则有赖于对专业课程的认真学习和深度思考[2]。培养大学生“能思考、会实战”是西藏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3],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在每门课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专业意识的培养和创建能力的训练,是每个专业课教师和每门专业课程都应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以水土保持工程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西藏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能力,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布局工程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骨干必修专业课,是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4]。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一门以其他学科为基础的学科,其中主要有土力学、水力学、工程水文学、土壤侵蚀学、水工结构、农田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学等。
  水土保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山丘区及风沙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与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关的各种坡面工程(梯田、滑坡治理)、沟道治理、小型蓄水工程、山洪及泥石流防治工程等,并针对每种工程介绍了规划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工程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治,上下游治理相互配合的原则。因此,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的重要特点[5]。
  2 西藏高校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地区唯一一所开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高校,生源主要以西藏本地为主,到2011年已经向社会输送270多名毕业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情况,目前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水土保持工程学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生学”、“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没有质疑、调查、探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扮演了旁听者、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失去充分表达的自己看法和意愿的机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变成了一言堂。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机会太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没有得到合适释放,也就没有学习中快感和成就感,课程学习变相成了学生的负担,也容易造成学生和老师地位和情绪的对抗。
  2.2 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各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学习,掌握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的理论和技能,为将来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关工作打下基础。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设置过于庞杂,面面俱到,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而规划、设计等实践教学时数教学偏少。结果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吸收消化,而且规划、设计技能也不过关,出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不一致现象。
  2.3 学生基础薄弱、汉语理解能力不强,畏难情绪较强
  西藏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目前藏区除城镇之外的绝大数乡村学校,在小学教学中全部采用藏语,而到了初中,因教师、教材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由于藏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汉语理解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将汉语译成藏语来理解和学习的现象。我院学生主要来自西藏农牧区,由于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学课程中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这也是教师普遍感觉到难教,学生们普遍感觉到难学的重要原因[6]。在西藏,大学授课除了部分课程采用藏语和汉语开展双语教学外,绝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采用汉语教学。虽然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和基础教育条件的改善,西藏民族学生的汉语语言使用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离无障碍熟练交流还有一定的距离。大多数西藏民族学生由于汉语理解能力较差,只能采取强记忆式学习方法,分析、归纳、综合乃至触类旁通的能力普遍欠缺。由于上述原因,使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内容难以做到真正理解,随着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难度的增加,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逐步降低,最终会产生畏难情绪,使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甚至难以完成。
  2.4 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必須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所谓寓教于考,以考促学,这才是现代教育考核的精神。目前,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这样的考核一方面体现不了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试和教育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又会使相当多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只注重期末考试,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特点,考前老师一般要划定一定的复习范围,学生采取对范围内的内容短期突击,强化记忆方式应付考试,诱导了高分低能的出现,也挫伤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面影响较大。因此,结合课程特点,必须改革考核形式,既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合西藏藏族学生的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 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传递教学理念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才能保证教与学充满活力,做到教学相长。首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参与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指导者、协调者[7]。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起指导、促进、帮助的作用。其次,教学过程是以课程为载体,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内容和形式,实现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回归和参与意识的形成,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不断学习的精神。
  3.2 结合我区实际,对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主要教授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形式、作用及其适用条件以及工程措施的规划和设计等内容;重点和难点是工程措施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8]。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措施,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精炼、够用为原则。从知识和能力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内容,一部分是学生自学内容。教授内容包含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同时吸收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方法和技术措施,体现课程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科发展动态,知识脉络和层次清晰,具有相对完整性。通过讲授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学内容包括不常见的工程措施,或者措施相近的,具有学生自学条件的课程内容。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达到培育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扩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并树立终生学习意识。
  课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它既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材料。从先进性和适用性两方面综合考虑,在教材料选建的过程中要求教材要反映学科的最新知识、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因此,在选用王秀茹主编的《水土保持工程学》作为教材蓝本,另外适当增加开发建设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方法、新技术。
  3.3 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准备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力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由于语言障碍等因素,学生前期基础普遍不是很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将涉及到的前期知识指出来,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知识,应在教学过程中专门拿出时间进行必要的、简单的回顾,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消除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恐慌心理。对于藏族学生,学习过程遇到另外一个重要困难是设计中工程尺寸的确定问题,这些尺寸的计算涉及到水文学、水力学等方面知识,逻辑性强,计算过程步骤复杂,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如果解决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类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采用以点带面方式进行讲解和处理,然后对不同工程措施的尺寸确定,采用模拟例题形式发布在课程网站或教师的博客上,以便学生查阅和学习,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遇到的问题的解决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3.4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便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化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结合起来使用。网络多媒体可将地貌特点、工程形状、特点以及位置关系直观表现出来,将视觉、听觉调动起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解决了典型實习地点选择难、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同时,有利于知识的扩展和补充,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对学生预习、学习有很好帮助,缺点是信息量大,给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容易形成疲劳,且较难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的“黑板+板书”不能直观表现工程特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过程展现充分,比如一些绘图、计算过程,学生更容易掌握细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该二者结合运用。
  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持续的、阶段性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交流的程度和效率,也是影响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递过程,教师要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过程,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讨,变成我要学。比如在讲授梯田时,可以坡耕地植物生长状况和坡耕地危害照片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讨论对坡耕地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加以改造,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公布,指出梯田是坡耕地改造的一种重要手段,接着引导学生怎样进行梯田改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讨论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恰当地运用情景设置法、讨论法等,既发挥了教师引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主体功能,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做到寓教于乐。
  3.5 章节教学与课程设计、实习相结合
  实践性是水土保持工程学特色和关键,抓住实践也就抓住该课程的核心。实践教学作为《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实习。理论知识、课程设计、实习三者构成了该课程教学的完整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在教学过程,首先把初步认识实习放在“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先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便在课堂讲授理论时学生能够尽快理解所学的内容。其次,在开始讲授涉及课程设计的内容之前,先布置课程设计作业,以便课堂授课与学生课程设计的步调能够基本协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趁热打铁,在课后及时进行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结束时就能够初步完成课程设计;还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理论教学内容。最后,再安排教学实习,并要求学生修改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可以使学生完成信息收集、应用、反馈、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3.6 积极进行考核改革,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
  考试应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考试就如一根指挥棒,学生往往会根据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如考核方式不当容易诱使学生采用考前突击复习的形式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流于表面、肤浅,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平时考核,将平时作业、课程设计、实习报告、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考核指标,即通过平时的高要求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平时作业的独立、认真完成有助于巩固课程理论,老师也能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设计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习报告的撰写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考核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参与课程的程度。考试不是目的,只是督促学生更好学习的手段。将学习过程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调节平时成绩和考试的比例,一方面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工程学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从西藏藏族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课程特色,从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一条适合西藏高校的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方式,达到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用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应用和创新能力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君蔚.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及其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6):273-276.
  [2] 史东梅,刘益军,李军健,等.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体系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63—167.
  [3] 康凯,胡志国,李津石.培养大学生“会思考能实战”——西藏高等教育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11-08-22(7版).
  [4] 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水土保持通报,2005,26(04):56-59.
  [5] 韩玉国.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特色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6-108.
  [6] 汪星良,何保华.浅析影响我院学生质量的主要因素[J].西藏农牧学院学报,2005(1):5-6.
  [7] 胡艳.论自主学习模式中大学教师的作用[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1-63.
  [8] 张胜利,吴小平.新时期“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業教育,2012(3):32-34.
其他文献
医源性胆管缺损性损伤大多发生在胆囊切除术或胆道手术过程中,发生率为0.2%~0.6%[1,2]。近十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遍开展,胆道损伤的并发症似有增多趋势。胆管一旦损伤,若
1 临床资料例1,男性,55岁.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一月,伴有右上腹隐痛,既往有乙肝病史 .总胆红素548μmol/L,直接胆红素303μmol/L,AKP830IU/L.HbsAg(+),抗Hbe(+), AFP>300
胆总管切开探查是普外科常见手术,但阴性探查时有发生.为了减少阴性探查,我院近二年应用术中胆道造影,使胆总管阴性探查率从77.9%降至17.4%,取得了明显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提出了生态农业,其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兼容,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规模养猪的发
摘 要:校园景观一方面是指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另一方面也包含师生们在校园里演绎的多种动态生活现象。动静结合,它是教育和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地域范围内存在,且含有强烈的育人意向性。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景观学校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b)-0253-01  1 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的构筑  1.1 历史文脉  
摘 要:本文在分散染料染浴中加入苯甲醇对涤纶进行染色,研究了苯甲醇对涤纶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涤纶织物分散染料常压染色过程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苯甲醇,可以降低涤纶的玻璃化温度,显著提高上染百分率和K/S值。  关键词:涤纶 苯甲醇 分散染料  中图分类号:TS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49-01  涤纶是疏水性合成纤维,分子结构中缺少能和染
我们都知道森林的培养工作是整个森林保护中最基础的工作,也就是说,森林培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森林保护工程,甚至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将结合在保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Al掺杂ZnO(AZO)薄膜,研究了溅射过程中不同氩气压强对薄膜光学、电学和微结构等方面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均具有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