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意识和探究水平,满足新课程计划和深化课堂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四个步骤入手,展示了问题导向教学的课程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优化问题导向教学水平。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导向;高中地理;教学分析
一、创造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与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基于设计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教师应遵循由浅及深、由内到外、逻辑清晰、有层次的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进行探讨解决,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实现课程知识的自我消化。在学习方法中使用小组协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近些年来高中地理课堂中广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的基础是提问,也就是说设计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基于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来向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应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并从相关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坚持教学标准,以教材为基础是教师上课的基本原则。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有课程内容应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问题还应遵循启发式原则。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是容易被学生探索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创设,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或是过度伐木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问题太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感,或是因为问题太过简单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不高。难度适中的问题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
二、求知探索——分析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重点就在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问题,共同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分析问题,然后收集全组的想法,通过团队协作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解决,尽可能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促进他们思想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课程中也至关重要,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可以从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分组对该问题进行探析。一组探究雨林的碳氧平衡作用;一组探究雨林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一组探究其物种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展示他们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教学目标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遵循鼓励评估的原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引入互相评价的机制,并制定互相评价的具体内容。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高效性,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既定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学生不同的思路和对问题的理解,并组织他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和分析。此外,教师应该更多注重开放式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并让这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旁观者进行倾听,适当地给予提示,为学生自由发言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纠错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深化研究——总结问题
总结是对基于问题的教学的总体概述,也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遵循知识综合和知识转移的教学原则进行总结问题。教师应整合所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简而言之,传统的地理学习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高中地理教师们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中的思想,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积极学习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的,它以提问为主体内容,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能够大幅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晓惠,郭志永.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6(06):108-110.
[2]杨志梅,林媚珍.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8(20):35-37.
[3]谷莹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節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245-246.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导向;高中地理;教学分析
一、创造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与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基于设计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教师应遵循由浅及深、由内到外、逻辑清晰、有层次的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进行探讨解决,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实现课程知识的自我消化。在学习方法中使用小组协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近些年来高中地理课堂中广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的基础是提问,也就是说设计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基于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来向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应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并从相关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坚持教学标准,以教材为基础是教师上课的基本原则。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有课程内容应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问题还应遵循启发式原则。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是容易被学生探索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创设,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或是过度伐木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问题太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感,或是因为问题太过简单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不高。难度适中的问题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
二、求知探索——分析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重点就在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问题,共同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分析问题,然后收集全组的想法,通过团队协作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解决,尽可能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促进他们思想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课程中也至关重要,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可以从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分组对该问题进行探析。一组探究雨林的碳氧平衡作用;一组探究雨林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一组探究其物种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展示他们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教学目标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遵循鼓励评估的原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引入互相评价的机制,并制定互相评价的具体内容。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高效性,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既定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学生不同的思路和对问题的理解,并组织他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和分析。此外,教师应该更多注重开放式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并让这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旁观者进行倾听,适当地给予提示,为学生自由发言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纠错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深化研究——总结问题
总结是对基于问题的教学的总体概述,也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遵循知识综合和知识转移的教学原则进行总结问题。教师应整合所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简而言之,传统的地理学习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高中地理教师们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中的思想,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积极学习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的,它以提问为主体内容,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能够大幅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晓惠,郭志永.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6(06):108-110.
[2]杨志梅,林媚珍.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8(20):35-37.
[3]谷莹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節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