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的银河里,有一束光芒璀璨闪烁,它穿越星空的幕布,摩擦出铿锵的金属的声音,碰撞出振聋发聩的纯粹与坚硬,那就是人类精英们的思想。思想是有生命的,它浸润着人的灵魂,温暖着人的情感,无论前行的道路平坦亦或崎岖。本单元以“展现思想风采”为主题,选取的课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更广阔、更深邃的人文世界。透过那些文采飞扬的文字,思索人生的成败得失、爱情的感性与理性,领悟艺术的浪漫优美。在获得思想启迪的同时,还领略了演讲的激情,书信的隽永,懂得了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学习时对于文章所传达出的思想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加以理解,当然,我们更鼓励在接受别人思想的时候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选择的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与思想为友,就是与理性作伴。
你自己决定吧!
刘 墉
为了搬家收拾东西,我最近真是忙得昏天黑地,可是每次问你准备得怎样了,你都好整以暇地说:不急嘛!两三下就可以弄好了。直到今天,距搬家公司来运东西只剩两天的时间,你才开始拿纸箱到卧室,却又不断来问:“怎么封箱底?”“不要的书是否要送给图书馆?”“胶带没了怎么办?”“前一年的笔记本要不要保留?”“淘汰的书是不是扔进垃圾袋?”这时我给的答案都是同一句:“你自己决定吧!”
你应该很高兴听到这句话,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见你祖母对我说“你自己决定吧”,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就像听见“王妈妈送的压岁钱,你可以留着自己用”一样地想要跳起来,因为那表示我可以做主了!做主是多么棒的事!
做主是不必凡事去请示;做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做主是拥有支配的权利;做主是不必再听别人使唤!但记住,做主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甚至对别人负责!因为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别人,当然自己做主,也就要考虑对别人的影响。譬如我是一家之主,听起来很有权威,却也要对一家人负责;譬如你母亲是入学部的主任,也是主,便要对她的整个部门负责。于是这做主就变得不轻松了!
今天,我就要你做主!做你收拾自己东西的主!你可以对自己的东西操生杀大权,留?不留?带到新家,抑或丢进垃圾袋?全在你的一念之间!当然,相对地,你也就要考虑怎样去芜存菁,或在抛弃一样不该抛弃的东西之后,接受它所造成的损失。尤其麻烦的是,过去你问我怎么做这个,怎么做那个,我都一一解说,今天却要你自己解决!你说没有封箱的宽胶带,我说我有一卷,但是自己正在用,无法分给你,请你自己解决。你可以翻箱倒柜地找;去邻居家借;请已经能开车的同学载你去买;也可以冒着雨,走路到一英里外的小店。但,请不要问我“该怎么办”,今天是你自己看着办!
不要觉得我冷酷,因为你已经到了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年龄。你的书不是我的书,我无法为你取舍;你的纸箱也不是我的纸箱,我自己都分身乏术。最重要的是:你不是我,更不是我的影子,我不能为你做主一辈子!
记得我上成功岭的时候,长官曾说过一段话:打仗的时候,上面只要求你几点几分攻下目标,而不问你的人是不是过度疲劳,不可能赶这么快!也不问你的火力够不够、粮食足不足,因为他们考虑的是全盘战况,无法一一照顾你的需要。总之,你生、你死,是你自己的事!在几点几分攻下那个据点,则是你无法逃避的责任。
是的,责任常常无法逃避。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是能从头到尾负责的人。因为他知道:“责任是一环扣着一环的,班长无法达成排长交下的任务,排长没法达成连长交下的任务,这样一层层推上去,只要下面的人不能完成使命,上面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而战争是关系国家安危,人民死生的,岂能有人不负责?失职的人又怎能不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呢?
回过头来,虽然搬家不是打仗,但是当搬家公司的车子到达时,如果你还没有整理好东西,我们全家的行动不都要受影响吗?而隔天,买我们房子的人就要迁入,他们原先住的房子,也可能有急着搬进去的新屋主,这不也是一环扣着一环吗?说了这一大堆,还是那句老话:
“你自己决定吧!”
(选自《肯定自己》,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阅读点拨
本文借搬家这件事向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儿子说明:凡事自己做主固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做主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甚至对别人负责”。这样的做主就是一种责任感。在成长的阶段每个人都会体会自己做决定的欣喜,但不要忽略了其中的意义。作者接下来冷静地告诫:没有人能替别人决定一辈子,责任是无法逃避的。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是从头到尾负责任的人。从生活琐事入笔谈责任的意义,这是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在叙事的基础上引出议论,使议论有据可依。
失去的岁月(节选)
周国平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问过:时间是什么?它在哪里?人们在时间中追问和苦思,得不到回答,又被时间永远地带走了。
时间在哪里?被时间带走的人在哪里?
为了度量时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日历,于是人类有历史,个人有年龄。年龄代表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所拥有的时间。真的拥有吗?它们在哪里?
我们把已经失去的称作过去,尚未得到的称作未来,停留在手上的称作现在。但时间何尝停留,现在转瞬成为过去,我们究竟有什么?
多少个深夜,我守在灯下,不甘心一天就此结束。然而,即使我通宵不眠,一天还是结束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留住时间。
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和死、幸福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
可是,既然过去不复存在,现在稍纵即逝,未来尚不存在,世上真有时间吗?这个操世间一切生灵生杀之权的隐身者究竟是谁?
我想象自己是草地上的一座雕像,目睹一代又一代孩子嬉闹着从远处走来,渐渐长大,在我身旁谈情说爱,寻欢作乐,又慢慢衰老,蹒跚着向远处走去。我在他们中间认出了我自己的身影,他走着和大家一样的路程。我焦急地朝他瞪眼,示意他停下来,但他毫不理会。现在他已经越过我,继续向前走去了。我悲哀地看着他无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
(选自《守望的距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阅读点拨
2500年前,孔子站在岸边,对着湍急的江流感慨:“逝者如斯夫!”古人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教诲。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你的心情,无视你的容颜,不以你的意念为转移。但是时间又是公平的,它不分贫富贵贱、高低尊卑,没有人能多占有它哪怕一秒钟。
作者的疑问是人类恒久以来的哲学命题:时间是什么?它在哪里?在时间面前,人类渺小如蝼蚁。他剥除了语言的任何装饰,以简单纯净到极点的文字诉说着自己的无奈,这种回归到本真的表述方式反倒产生了更耐人寻味的效果。周国平说过,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记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你又是怎么把握你的时间呢?
时到时担当
林清玄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有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就安定下来,反而能自然地度过阻难与困厄。
幼年时代,我常听父亲说这一句话,有一回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
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
确实也是如此,我们在农田长大的孩子虽然经历过许多的风灾、水灾、旱灾,甚至大规模的虫害,番薯大概是永远不受害的作物,只要种下去,没有不收成的。因此,在我们乡下的种田人,都会留出一小块地种番薯。平时摘叶子作青菜,收成时就把番薯堆在家里的眠床下,以备不时之需。在我成长的年月,我的床下一年四季都堆满番薯。每天妈妈生火做饭时抓两个丢进炉灶底的火灰里,饭熟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焖番薯也好了。
即使是中日战争最激烈,逃空袭的那几年,番薯也没有一年歉收。
在我从前的经验里,年头真如父亲所言,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推衍出来,我们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
后来我更知道了,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只要在困难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地想过好日子来得重要,归根究底乃不是米或番薯的问题,而是心的态度罢了。
“时到时担当”不仅是台湾农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也是非常吻合禅宗“当下即是”、“直下承担”的精神,此时此刻可以担当,就不必忧心往后的问题,因为彼此彼刻,我们也是如此承担。假如现在不能承担,对将来的忧心也都会无用而落空了。
禅的精神与生活实践的精神非常接近,是一种落实无伪的生活观。我们乡下还有一句俗话:“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这往往是长辈用来安慰鼓励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担的位置,那么还有什么可惊呢?
这句话也是令人动容的。牛马在乡下,永远是最艰苦承担的象征,不过,那最重的犁也只有牛马才能拖动。学佛者也是如此,只怕自己不能承担,何惧于无众生可度呢!这样想,就更能体会“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的深意了。
我们不能离开世间又想求得出离世间的智慧,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们要求最高的境界,只有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周遭来承担来觉悟才有可能。
佛法中有“当位即妙”、“当相即道”的说法。所谓“当位即妙”,是不论何事,其位皆妙,就像良医所观,毒有毒之妙,药有药之妙。所谓“当相即道”,是说世间浅近的事相,都有深妙的道理。——世间凡事都有密意,即事而真,就看我们有没有智慧了。
“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也应该作如是观,真到没有米必须吃番薯汤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无怨,品出番薯也有番薯的芳香,那才是真正的承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14期)
阅读点拨
生活百味,关键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方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灰暗的世界也能变得明亮,迷茫的事态也能变得清晰。但如果只有逆来顺受的心态就会曲解作者的本意,想在困境中仍能绽放出生命的华彩,还要有豁达的胸怀、坦然的襟度和勇于承担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担当。
本文乡土气息浓郁,小故事中富含大道理。作者首先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表现番薯这种农作物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推衍开来,揭示出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在叙事基础上阐述道理的写法,其思想内涵是要表达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看法,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读起来也更具亲和力。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 张厚仁译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高一上册) 阅读点拨 文章开始就落笔点题:“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可是游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墓地呢?找出描写墓地及其周围环境的句子再读一读,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概括。“逼人的朴素”的坟墓作者为什么说它“最美”、“最深刻”、“最感人”呢?不妨结合托尔斯泰生前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的人生追求来理解这些问题,它有回归自然的朴素美、深刻感人的人格美、庄严肃穆的震撼美。 作者在文末还提到了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的墓地,用意是什么呢?还有别处也用到对比的写法,试着找一找。文中多次写到“静”,既是周围环境的安静,也可以理解为参观者内心的平静,这种静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精神启迪,更令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本期选择的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与思想为友,就是与理性作伴。
你自己决定吧!
刘 墉
为了搬家收拾东西,我最近真是忙得昏天黑地,可是每次问你准备得怎样了,你都好整以暇地说:不急嘛!两三下就可以弄好了。直到今天,距搬家公司来运东西只剩两天的时间,你才开始拿纸箱到卧室,却又不断来问:“怎么封箱底?”“不要的书是否要送给图书馆?”“胶带没了怎么办?”“前一年的笔记本要不要保留?”“淘汰的书是不是扔进垃圾袋?”这时我给的答案都是同一句:“你自己决定吧!”
你应该很高兴听到这句话,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见你祖母对我说“你自己决定吧”,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就像听见“王妈妈送的压岁钱,你可以留着自己用”一样地想要跳起来,因为那表示我可以做主了!做主是多么棒的事!
做主是不必凡事去请示;做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做主是拥有支配的权利;做主是不必再听别人使唤!但记住,做主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甚至对别人负责!因为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别人,当然自己做主,也就要考虑对别人的影响。譬如我是一家之主,听起来很有权威,却也要对一家人负责;譬如你母亲是入学部的主任,也是主,便要对她的整个部门负责。于是这做主就变得不轻松了!
今天,我就要你做主!做你收拾自己东西的主!你可以对自己的东西操生杀大权,留?不留?带到新家,抑或丢进垃圾袋?全在你的一念之间!当然,相对地,你也就要考虑怎样去芜存菁,或在抛弃一样不该抛弃的东西之后,接受它所造成的损失。尤其麻烦的是,过去你问我怎么做这个,怎么做那个,我都一一解说,今天却要你自己解决!你说没有封箱的宽胶带,我说我有一卷,但是自己正在用,无法分给你,请你自己解决。你可以翻箱倒柜地找;去邻居家借;请已经能开车的同学载你去买;也可以冒着雨,走路到一英里外的小店。但,请不要问我“该怎么办”,今天是你自己看着办!
不要觉得我冷酷,因为你已经到了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年龄。你的书不是我的书,我无法为你取舍;你的纸箱也不是我的纸箱,我自己都分身乏术。最重要的是:你不是我,更不是我的影子,我不能为你做主一辈子!
记得我上成功岭的时候,长官曾说过一段话:打仗的时候,上面只要求你几点几分攻下目标,而不问你的人是不是过度疲劳,不可能赶这么快!也不问你的火力够不够、粮食足不足,因为他们考虑的是全盘战况,无法一一照顾你的需要。总之,你生、你死,是你自己的事!在几点几分攻下那个据点,则是你无法逃避的责任。
是的,责任常常无法逃避。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是能从头到尾负责的人。因为他知道:“责任是一环扣着一环的,班长无法达成排长交下的任务,排长没法达成连长交下的任务,这样一层层推上去,只要下面的人不能完成使命,上面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而战争是关系国家安危,人民死生的,岂能有人不负责?失职的人又怎能不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呢?
回过头来,虽然搬家不是打仗,但是当搬家公司的车子到达时,如果你还没有整理好东西,我们全家的行动不都要受影响吗?而隔天,买我们房子的人就要迁入,他们原先住的房子,也可能有急着搬进去的新屋主,这不也是一环扣着一环吗?说了这一大堆,还是那句老话:
“你自己决定吧!”
(选自《肯定自己》,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阅读点拨
本文借搬家这件事向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儿子说明:凡事自己做主固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做主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甚至对别人负责”。这样的做主就是一种责任感。在成长的阶段每个人都会体会自己做决定的欣喜,但不要忽略了其中的意义。作者接下来冷静地告诫:没有人能替别人决定一辈子,责任是无法逃避的。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是从头到尾负责任的人。从生活琐事入笔谈责任的意义,这是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在叙事的基础上引出议论,使议论有据可依。
失去的岁月(节选)
周国平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问过:时间是什么?它在哪里?人们在时间中追问和苦思,得不到回答,又被时间永远地带走了。
时间在哪里?被时间带走的人在哪里?
为了度量时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日历,于是人类有历史,个人有年龄。年龄代表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所拥有的时间。真的拥有吗?它们在哪里?
我们把已经失去的称作过去,尚未得到的称作未来,停留在手上的称作现在。但时间何尝停留,现在转瞬成为过去,我们究竟有什么?
多少个深夜,我守在灯下,不甘心一天就此结束。然而,即使我通宵不眠,一天还是结束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留住时间。
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和死、幸福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
可是,既然过去不复存在,现在稍纵即逝,未来尚不存在,世上真有时间吗?这个操世间一切生灵生杀之权的隐身者究竟是谁?
我想象自己是草地上的一座雕像,目睹一代又一代孩子嬉闹着从远处走来,渐渐长大,在我身旁谈情说爱,寻欢作乐,又慢慢衰老,蹒跚着向远处走去。我在他们中间认出了我自己的身影,他走着和大家一样的路程。我焦急地朝他瞪眼,示意他停下来,但他毫不理会。现在他已经越过我,继续向前走去了。我悲哀地看着他无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
(选自《守望的距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阅读点拨
2500年前,孔子站在岸边,对着湍急的江流感慨:“逝者如斯夫!”古人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教诲。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你的心情,无视你的容颜,不以你的意念为转移。但是时间又是公平的,它不分贫富贵贱、高低尊卑,没有人能多占有它哪怕一秒钟。
作者的疑问是人类恒久以来的哲学命题:时间是什么?它在哪里?在时间面前,人类渺小如蝼蚁。他剥除了语言的任何装饰,以简单纯净到极点的文字诉说着自己的无奈,这种回归到本真的表述方式反倒产生了更耐人寻味的效果。周国平说过,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记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你又是怎么把握你的时间呢?
时到时担当
林清玄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有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就安定下来,反而能自然地度过阻难与困厄。
幼年时代,我常听父亲说这一句话,有一回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
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
确实也是如此,我们在农田长大的孩子虽然经历过许多的风灾、水灾、旱灾,甚至大规模的虫害,番薯大概是永远不受害的作物,只要种下去,没有不收成的。因此,在我们乡下的种田人,都会留出一小块地种番薯。平时摘叶子作青菜,收成时就把番薯堆在家里的眠床下,以备不时之需。在我成长的年月,我的床下一年四季都堆满番薯。每天妈妈生火做饭时抓两个丢进炉灶底的火灰里,饭熟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焖番薯也好了。
即使是中日战争最激烈,逃空袭的那几年,番薯也没有一年歉收。
在我从前的经验里,年头真如父亲所言,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推衍出来,我们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
后来我更知道了,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只要在困难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地想过好日子来得重要,归根究底乃不是米或番薯的问题,而是心的态度罢了。
“时到时担当”不仅是台湾农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也是非常吻合禅宗“当下即是”、“直下承担”的精神,此时此刻可以担当,就不必忧心往后的问题,因为彼此彼刻,我们也是如此承担。假如现在不能承担,对将来的忧心也都会无用而落空了。
禅的精神与生活实践的精神非常接近,是一种落实无伪的生活观。我们乡下还有一句俗话:“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这往往是长辈用来安慰鼓励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担的位置,那么还有什么可惊呢?
这句话也是令人动容的。牛马在乡下,永远是最艰苦承担的象征,不过,那最重的犁也只有牛马才能拖动。学佛者也是如此,只怕自己不能承担,何惧于无众生可度呢!这样想,就更能体会“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的深意了。
我们不能离开世间又想求得出离世间的智慧,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们要求最高的境界,只有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周遭来承担来觉悟才有可能。
佛法中有“当位即妙”、“当相即道”的说法。所谓“当位即妙”,是不论何事,其位皆妙,就像良医所观,毒有毒之妙,药有药之妙。所谓“当相即道”,是说世间浅近的事相,都有深妙的道理。——世间凡事都有密意,即事而真,就看我们有没有智慧了。
“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也应该作如是观,真到没有米必须吃番薯汤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无怨,品出番薯也有番薯的芳香,那才是真正的承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14期)
阅读点拨
生活百味,关键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方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灰暗的世界也能变得明亮,迷茫的事态也能变得清晰。但如果只有逆来顺受的心态就会曲解作者的本意,想在困境中仍能绽放出生命的华彩,还要有豁达的胸怀、坦然的襟度和勇于承担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担当。
本文乡土气息浓郁,小故事中富含大道理。作者首先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表现番薯这种农作物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推衍开来,揭示出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在叙事基础上阐述道理的写法,其思想内涵是要表达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看法,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读起来也更具亲和力。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 张厚仁译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高一上册) 阅读点拨 文章开始就落笔点题:“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可是游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墓地呢?找出描写墓地及其周围环境的句子再读一读,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概括。“逼人的朴素”的坟墓作者为什么说它“最美”、“最深刻”、“最感人”呢?不妨结合托尔斯泰生前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的人生追求来理解这些问题,它有回归自然的朴素美、深刻感人的人格美、庄严肃穆的震撼美。 作者在文末还提到了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的墓地,用意是什么呢?还有别处也用到对比的写法,试着找一找。文中多次写到“静”,既是周围环境的安静,也可以理解为参观者内心的平静,这种静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精神启迪,更令人思考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