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时常出现了与之相悖的状况: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或者不能创设合适的对话话题,致使“师生对话”成了“教师独白”。鉴于此,笔者认为,有效师生对话要求教师要善于教学留白,善于设置话题、创设氛围,善于引导调控。
一、教学留白,留出对话“空间”
我们都知道,绘画讲究“留白艺术”,就是给人们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对于高中语文课堂而言,同样需要留白,即为学生留出“对话空间”。
例如,笔者在《荆轲刺秦王》一课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片断如下:
师:细读课文后,大家来谈谈对荆轲的认识或评价。(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体会,留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
(25分钟后,学生作了如下的反馈。)
生1:荆轲面临危难之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的侠义精神。
生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刚烈性格。
生3: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而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说明他的超人胆略和非凡气质。
……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笔者给预留了25分钟的时间,巧妙欲留的课堂空白,使学生能在后面的对话中有效、自如、坦诚地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实现了师生的有效对话。
二、巧妙切入,切出对话“话题”
只有适当的对话话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对话兴趣,让学生进一步畅所欲言,进而使得师生对话能够广泛深入地开展。因此,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话题的选择和切入非常关键。
例如,笔者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中的对话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有学问有文采,这个我们都知道了,但说他有热心肠,可全篇文章中没有提到梁先生乐于助人的事,那么,“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第一小组: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与杜甫之心有相通之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
2.关于《桃花扇》
第二小组:《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这勾起了先生亡国之悲。
……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抓住梁先生的“热心肠”作为问题,话题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很好把握了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联想和探究,给他们预留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三、情境创设,创出对话“氛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比如执教《别了,“不列颠尼亚”》时,笔者创设了“我当一回小记者”的氛围,让学生依据这篇课文改写一则规范的新闻稿,推选一篇大家比较满意的,并说一说改后的新闻稿同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又加上他们具备了写新闻稿的实际基础,人人都能写,个个都想说,对话的主角不再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变的学生。
让每位同学都参与都写了一篇,并经过讨论推选最佳“新闻奖”的几个作品,在评选的过程中感受优秀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主题。
四、调控引领,引出对话“深入”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的“引领”作用,引导师生对话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对话教学片断如下:
师:这么一位善良、勤劳的女人最终走上了死亡的境地,是谁害死了她呢?
(学生回归文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踊跃,合作交流后积极反馈。)
生1:鲁四老爷。
生2:四婶。
生3:柳妈。
生4:文章中的“我”。
……
师:你们能说说理由吗?
(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各抒己见)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在这堂课上,教师注重发挥自己的调控引领作用,师生对话内涵丰富而有层次性,将《祝福》一课由浅入深的探究,使学生最终能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切入点的大而空,应始终注意把握问题的角度和梯度,推动谈话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促进生生、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适当留白、创设对话氛围,同时进行调控引领,引导对话“深入”,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师生有效对话。
(作者单位:晋江养正中学)
一、教学留白,留出对话“空间”
我们都知道,绘画讲究“留白艺术”,就是给人们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对于高中语文课堂而言,同样需要留白,即为学生留出“对话空间”。
例如,笔者在《荆轲刺秦王》一课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片断如下:
师:细读课文后,大家来谈谈对荆轲的认识或评价。(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体会,留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
(25分钟后,学生作了如下的反馈。)
生1:荆轲面临危难之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的侠义精神。
生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刚烈性格。
生3: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而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说明他的超人胆略和非凡气质。
……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笔者给预留了25分钟的时间,巧妙欲留的课堂空白,使学生能在后面的对话中有效、自如、坦诚地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实现了师生的有效对话。
二、巧妙切入,切出对话“话题”
只有适当的对话话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对话兴趣,让学生进一步畅所欲言,进而使得师生对话能够广泛深入地开展。因此,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话题的选择和切入非常关键。
例如,笔者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中的对话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有学问有文采,这个我们都知道了,但说他有热心肠,可全篇文章中没有提到梁先生乐于助人的事,那么,“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第一小组: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与杜甫之心有相通之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
2.关于《桃花扇》
第二小组:《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这勾起了先生亡国之悲。
……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抓住梁先生的“热心肠”作为问题,话题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很好把握了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联想和探究,给他们预留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三、情境创设,创出对话“氛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比如执教《别了,“不列颠尼亚”》时,笔者创设了“我当一回小记者”的氛围,让学生依据这篇课文改写一则规范的新闻稿,推选一篇大家比较满意的,并说一说改后的新闻稿同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又加上他们具备了写新闻稿的实际基础,人人都能写,个个都想说,对话的主角不再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变的学生。
让每位同学都参与都写了一篇,并经过讨论推选最佳“新闻奖”的几个作品,在评选的过程中感受优秀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主题。
四、调控引领,引出对话“深入”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的“引领”作用,引导师生对话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对话教学片断如下:
师:这么一位善良、勤劳的女人最终走上了死亡的境地,是谁害死了她呢?
(学生回归文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踊跃,合作交流后积极反馈。)
生1:鲁四老爷。
生2:四婶。
生3:柳妈。
生4:文章中的“我”。
……
师:你们能说说理由吗?
(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各抒己见)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在这堂课上,教师注重发挥自己的调控引领作用,师生对话内涵丰富而有层次性,将《祝福》一课由浅入深的探究,使学生最终能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切入点的大而空,应始终注意把握问题的角度和梯度,推动谈话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促进生生、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适当留白、创设对话氛围,同时进行调控引领,引导对话“深入”,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师生有效对话。
(作者单位:晋江养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