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学砺行自强路 唯实唯新探路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大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是潜心耕耘的学者,独著、主编、参著的学术著作和教材达26种之多,曾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她是诲人不倦的教授,从教20余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她还是高效廉洁的校领导,分管学校财务、科研工作多年,创造佳绩无数。
  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冯惠玲。
  
  为师: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
  
  1969年8月,刚满16岁的冯惠玲在“上山下乡”政策的感召下,告别北京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度过了9年的青春岁月。然而她的青春并未虚度,因为家庭的熏陶和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她每天在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余,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就凭着这股刻苦勤奋的韧劲,1978年9月她迈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从此便与中国人民大学结下了30多年的情缘。
   1985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冯惠玲留校任教。时光荏苒,20多年中她先后担任了档案学系副主任、主任、档案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等职。然而,不管身居何职,她最热爱也最引以为自豪的却是一线教学工作。
  著名教育家陈寅恪曾经有过“三不讲”的名训,即: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作为一名教师,冯惠玲始终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不管是给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讲课,还是外出授课、出国讲学,她的教案和课件总是“更新升级版”,她的课堂总会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她举的事例总会是学科发展中的新人新事。20多年来,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她的课总会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且一直被评为“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
  2008年暑假期间,冯惠玲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医生叮嘱她万不可再过度劳累,然而这位“顽固的病号”却每天“卧而不休”,硬是在病床上读完了上百本的专业书籍和杂志,审阅了数位硕士生的开题报告。
  “病号”学术严谨在学界广为人知。凡是冯惠玲亲自把关的材料,至今还没有人找出错误,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
  如今,冯惠玲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也都在学术方面卓有成就,很多已成档案一线和档案理论研究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她于1991年和2004年两度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她指导的1篇博士论文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为术:信息管理 开山之人
  
  上世纪末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潜力和社会能量,而我国在这一全新领域面临尴尬。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正式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这一更名改变了尴尬的局面。众所周知,档案管理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工作,信息资源管理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将这项历史悠久的工作并入这门年轻学科的背后推手,正是我国档案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冯惠玲教授。
  凭借在档案学、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在档案学界极高的学术影响,冯惠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为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冯惠玲就率先在国内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开展创新研究。从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到200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从她在国内的专业学术研讨会上所发表的演讲,到她以“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委员”身份参与的各项国际事务,她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场合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鼓”与“呼”。她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取得了重大反响,曾被业内专家认为“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指导意义”。
  冯惠玲教授认为,虽然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跨时空的共享、集成、整合提供了可能,进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组织也很可能陷入IT黑洞、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知识产权纷争等新问题之中。今天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社会需求,信息资源应因信息技术的进步而飞跃。为此,她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及时吸纳国际学术研究新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冯惠玲注重对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等社会信息化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的研究,主张不断拓展学科领域,力求在中国人民大学多学科互动的平台上,为培养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攀登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新的学术高峰提供条件。
   如今,冯惠玲的多部学术专著已成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她参编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获得了国家档案局200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获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主编的《档案学概论》获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基于所获得的卓越成就,冯惠玲在1999年入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0年入选为“北京市优秀理论人才”,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2004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的称号。
   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原主任王刚专门对冯惠玲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础理论与框架体系研究”作出重要批示,对此,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
  2008年6月,温家宝总理对以冯惠玲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组提交的报告《关于做好地震灾区档案抢救收集工作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认真研究报告内容,积极采纳,切实加强灾区档案抢救收集工作。不久,温家宝总理又对由冯惠玲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课题小组所提交的《关于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参考、研究这一成果。
  “要做就做最好。”谈到学术研究,冯惠玲教授如是说。在“建设一流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培养一流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这一信念的引领下,她带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积极致力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取得了光辉业绩。
  
  为人:提携后学 厚德载物
  
  古人云:作经师易,作人师难。大学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既要精通学术,又要注重人品。教师的教育方式只有更加人性化,用自身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示范”,在这方面,冯惠玲教授即是一个典范。
  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后,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应减少,为了尽可能抽时间多与同学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冯惠玲想出了一个主意:利用E-mail这个现代化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为此,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电脑应用,而且专门强化了打字速度。每天查收邮件,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无论多忙,冯惠玲总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首要问题处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冯教授说,“老师应与学生多交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而不仅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冯惠玲对学生关怀备至,每逢重大节假日还会给学生发短信嘘寒问暖,为学生送去应季食品,让学生深深感动。不知有多少次,她深夜从机场赶回,第二天又准时站在了讲台上;不知有多少回,她带病坚持上课……课堂上,她的讲授如行云流水,润物如潇潇春雨,她的课程不仅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之窗,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开放了他们的思维。
  作为一名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冯惠玲不仅自身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学术激情,还十分注意团队建设,强调跨学科理论研究,许多青年骨干教师都是她的学术团队成员。在科学研究中,她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能够始终把握正确的学术方向,同时又有着卓越的组织能力、开拓精神和高度的学术民主精神,注重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和锻炼队伍,全面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在冯惠玲的带动和提携下,一大批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迅速涌现,一批青年学者展露锋芒,一支享誉国内外的高质量学术队伍初具规模。以冯教授为带头人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学改革总体组教学团队”荣获了“2007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的称号。
  
  为业:躬身履践唯真唯诚
  
  冯惠玲的职务很多,除了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ICA/SAE)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紧张的公务活动之余,冯惠玲却没有为这么多职务和头衔所累,相反,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一切皆缘于她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她常说,在所有的称呼中,自己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个称号。
  凭着认真、实干,冯惠玲具有了特殊的感召力。认识冯教授的同事都说,她有能力,有责任感,有大局意识,是个好领导;认识冯教授的学生都说,她有耐心,平易近人,工作一丝不苟,是个好老师。在冯老师那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变得更有责任感、更有上进心、更有追求和坚持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人民大学素来倡导“大师、大楼、大气”的大学精神,这其中,大师是第一位的,因为有了大师,大楼才能凸显其分量,大气才能彰显其本色。“认真教书育人,潜心治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凡事坦诚直言,率真淳朴,坚韧大度,有始有终。”冯惠玲教授以此信念为师、为术、为人、为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初夏的小岗村麦梢孕穗,青桃初长。6月2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第十九届“万寿论坛”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举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共产党、工人党政党领导人和代表,以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200人齐聚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围绕“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代表们围绕“中国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启示”“深化改革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和“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北京市教委关于《北京高校“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各高校遵循“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运用”的指导方针,在“十五”教材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京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继续实施以“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为重点的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完善北京高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主要为流通领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财经类普通高校。2005年以来,学校紧密结合“以物流学科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理工文法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办学定位,突出特色,统筹兼顾,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学校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实践技能等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巩固,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得到改善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是国内最早的国际贸易学科国家级重点建设单位。60多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龙头学院,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引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创先争优 从我做起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认真落实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和党
鉴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流将成为常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学分转换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简况    1.欧洲学分转换机制  “欧洲学分转换体系”(缩写为ECTS)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
在北京瑪吉阿米西藏歌舞餐厅一间充满藏文化特色的包房里,藏餐大厨罗布先生侃侃而谈,讲述藏餐的前世今生。  玛吉阿米是第一家将藏餐体系化的餐厅,历经20年发展,已成为连锁店,无论在高原还是内地,都能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环境中品尝藏餐,体验藏族礼仪和歌舞。  罗布是玛吉阿米连锁餐厅总厨,常驻北京团结湖店。罗布说藏餐  罗布说,在人们的印象中,藏族以食用牛羊肉为主,其实不是这样。  追溯藏餐历史,可分为官家
第一次接触三国是在小学,央视里放着老版的《三国演义》,每天放了学后便搬着小板凳蹲守在电视机前,其实那时候也并不能全部看懂,但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还是深深烙印在了脑海里。再大一点之后开始读原著,之后又去搜罗更多的史籍资料,在打破了固有的印象之后,我终于有这份荣幸能够接触到那段历史里一个个更为真实和鲜活的“人”。没错,是“人”,而不是小说演义中被定义的“角色”。人是无法被定义的,因为他有自身
胡晓松,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执行委员。长期从事高等成人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副局长兼自考办主任、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副区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记者: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电视大学之一,在建校50周年之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情况。  胡晓松: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创建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
作家人气榜  叶落桃园(短篇小说)/刘庆邦  未尽胸臆之笔(评论)/孙郁现实中国  養老院里的故事(报告文学)/修白好看小说  玫瑰的荣耀(中篇小说)/王传利  口红式防狼喷雾器(短篇小说)/戈悟觉  心的形状(中篇小说)/二湘  寻找绿日乐队(短篇小说)/赵挺天下中文  惊蛰(散文)/陆春祥  家风十日谈(散文)/张建云  还在圣·彼得堡(散文)/刘元举  城市的声音(散文)/武建华  故乡的韶
想象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应是隆重严肃和秩序井然的。然而,2007年7月4日,我参加了博茨瓦纳执政党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感觉更像一次党员活动“嘉年华”。  与我们中国共产党一样,博茨瓦纳民主党的“党色”也是红色。我们党的标志性红色主要体现在党旗上,博民主党的红色可以说无处不在。比如,在党的正式活动场合,人们爱穿红色衣服。我有一次宴请民主党总书记恩凯泰,他是穿着红色衬衫来的,我事先也做了一点准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