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高考,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新增了三个文言虚词:乎、也、者。为帮助同学们复习备考,我们对这三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与意思梳理如下:
一、乎
1.作助词用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③用在句末,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④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如: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⑥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作介词用
相当于“于”,可译作“在”“对”“比”“向”等。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二、也
1.句末语气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或感叹语气的。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④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句中语气词
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三、者
1.作结构助词用
①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或事物。可译为“……的(人、事、物、情况)”。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②用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件”等。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如: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魏公子列传》)
④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或“……的话”。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⑤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⑥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⑦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语气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夫夜叫,乱者四应
D.此三者,吾遗恨也
二、语段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A.是岁,元和四年也
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B.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C.①灭名不如报德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①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参考答案
1.A(例句和A项均表测度语气,吧;B作词尾,“……地”;C表反问语气,呢;D介词,相当于“于”)
2.D(例句和D项均为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A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呢;B表判断语气,可不译;C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
3.B(例句和B项均为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译;A用于否定词后,“……的话”;C用在动词后面,指人;D用在数词后边,“……件”)
4.C(例句和C项均为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A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译;B表示肯定语气的;D表示感叹语气的)
5.A(例句和A项均为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或事物;B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C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D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6.C(C项句末语气词,表感叹。A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B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介词,于;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率领/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一、乎
1.作助词用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③用在句末,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④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如: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⑥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作介词用
相当于“于”,可译作“在”“对”“比”“向”等。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二、也
1.句末语气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或感叹语气的。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④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句中语气词
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三、者
1.作结构助词用
①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或事物。可译为“……的(人、事、物、情况)”。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②用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件”等。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如: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魏公子列传》)
④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或“……的话”。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⑤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⑥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⑦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语气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夫夜叫,乱者四应
D.此三者,吾遗恨也
二、语段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A.是岁,元和四年也
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B.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C.①灭名不如报德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①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参考答案
1.A(例句和A项均表测度语气,吧;B作词尾,“……地”;C表反问语气,呢;D介词,相当于“于”)
2.D(例句和D项均为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A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呢;B表判断语气,可不译;C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
3.B(例句和B项均为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译;A用于否定词后,“……的话”;C用在动词后面,指人;D用在数词后边,“……件”)
4.C(例句和C项均为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A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译;B表示肯定语气的;D表示感叹语气的)
5.A(例句和A项均为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或事物;B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C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D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6.C(C项句末语气词,表感叹。A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B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介词,于;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率领/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