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党伟业》中有这样一幕镜头:毛泽东正在剪辫子,忽闻一队新军在街上敲锣,高呼:“光复新军第五十标为革命招兵,报名从速。”毛泽东立即赶来,急切地喊道:“我报名!”从此,毛泽东开始了其半年的投笔从戎生活。其实,毛泽东的从军路比电影所描绘的还要充满戏剧性。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南,毛泽东深受鼓舞,心中积压许久的救国热情,也亟需释放。根据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载;毛泽东是受“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的影响,下決心入伍从军的——“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演说家)的主张,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会上人人聚精会神地听着。那个革命的演说家是黎元洪属下的一个官员,他向兴奋的学生演说的时候,会场里面鸦雀无声”。
毛泽东原先的从军目标很明确:从同学那里筹集一些钱,再和几个朋友结伴北上到汉口去,参加黎元洪军政府的部队。又听说汉口非常潮湿,必须穿雨鞋,而当时的雨鞋可是个奢侈品,毛泽东在学校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哪里有闲钱买这么贵的东西。毛泽东決定到家住长沙城外的一个本乡朋友那里去借。出城借雨鞋之时,他却被卫兵拦住。士兵们荷枪实弹地拥走在街上,蛰伏已久的湖南革命党新军为响应武汉革命,也在长沙起义。毛泽东立即变更了原来的从军计划,決定舍远求近,投奔湖南的革命军队。当他到长沙城内军营前准备投军时,负责接收新兵的长官对他说:“你想参加革命军,必须有可靠的我们熟悉的人担保。这是上级的规定。”毛泽东一再要求说:“我是学生,这里只来了我一个人,找谁来担保呢?你就通融一下,让我参加革命军吧!”长官坚不松口:“不行!没人担保,我不敢接收!”两人就这样僵持着。他们二人的对话惊动了一位叫朱其升的上士,他上下打量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毛泽东,然后问道:“这位兄弟,你同他争论什么事?有话对我说说,行吗?”毛泽东把事情原委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他。最后,毛泽东义正辞严地说:“投笔从戎,为完成革命尽力,这还不行吗?” 朱其升被这位有志青年的慷慨激昂的雄辩之词所打动,于是将毛泽东带进兵营,径自找到彭友胜说:“彭副目(副班长),这位兄弟愿意参加革命军,无人担保,我们为他担保行吗?”彭友胜便毫不犹豫地点头应允。但彭友胜还是照章办事,对毛泽东进行了简短的盘问。
毛泽东告诉他: “我现在在长沙读中学。我们学校的学生看见武昌革命成功了,有的参加了学生军。我就来参加你们的部队。”
朱其升进一步说情:“彭副目,我看,他是个好人,又有知识,我们部队正缺有文化的人,光靠我们这些大老粗是不行的。彭副目,你就给你上司说一声收下他吧!就放在我们的棚里(相当于班)!”时为1911年10月底。就这样,毛泽东进入了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毛泽东所在的部队进驻长沙,但一直没有参与实战的军事行动。
毛泽东刚入营就遇见了一件棘手的事。当时战局未定,物资装备匮乏,毛泽东也就一时还未领到军棉衣、军毯等御寒装备,结果还是老大哥朱其升将自己的新军装献出,帮助毛泽东过冬。
新军操练甚是辛苦,每天三操,点名训话,栉风沐雨,不得稍歇。军营之中没有是非对错可言,一切以长官意志为转移,稍有辩解,非打即骂。仅仅一个多月时间,毛泽东就掌握了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建国后毛泽东还回忆说:“枪上肩、枪放下、瞄准、射击等那几下子,我至今没有忘记,这还是从程颂公(程潜)指挥的新军那里学来的。”
毛泽东是一个求知欲望极强的人,即使身在军营,他也从未中断过读书看报等学习。当时毛泽东一个月的饷银是7元,这样的收入在当时还算不菲。除去伙食费、买水费,手中还剩4元多钱。毛泽东将剩下的饷银,全都用在订报纸上。毛泽东正是读这些报纸后,才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尽管这个“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伪社会主义(实为改良主义)。
毛泽东在班中有很高的威信,由于他能写字,有些书本知识,班里的士兵都敬佩他的 “大学问”,同时,他还可以帮助他们写信或诸如此类的事情。毛泽东的知识力量使他不知不觉已成为班内的精神领袖——大凡正副目(正副班长)布置的事情,只要毛泽东认为言之有理的,其他列兵也便一呼百应;反之,若毛泽东加以反对,执行起来就大打折扣。
毛泽东历来就好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当时很多兵痞四处寻衅滋事,毛泽东经常与之斗争。一日,一兵痞在巷口拿了摆摊老太婆的两包香烟,只轻描淡写丢下一句“记下账,以后来付钱”,转身就走。毛泽东恰好遇见,于是拦住他,硬是让兵痞付完钱才了事。兵痞衔恨在心,经常借题发挥、伺机报复。但看到毛泽东很讲斗争策略,团结一般弟兄,又受到副目爱护,也就不敢造次了。
“正当湘军跃跃欲试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了和议,预定的战争也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了。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了军队,決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我一共当了半年兵。”(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这是辛亥革命后毛泽东对形势的基本判断,以及自我的人生设计。在毛泽东表示退伍之意后,“连排长都挽留他,并且说,当兵能有出路,意思是说,能升官发财的,但毛泽东同志不愿再留,结果,还是离开兵营”。(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
回望毛泽东成长历程,兵营生活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脱下戎装的毛泽东,举止斯文中又透出一股虎气。建国后,毛泽东曾对朱其升说:“当年我带有学生气,对军旅生活不习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
(责编 雷蕾)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南,毛泽东深受鼓舞,心中积压许久的救国热情,也亟需释放。根据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载;毛泽东是受“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的影响,下決心入伍从军的——“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演说家)的主张,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会上人人聚精会神地听着。那个革命的演说家是黎元洪属下的一个官员,他向兴奋的学生演说的时候,会场里面鸦雀无声”。
毛泽东原先的从军目标很明确:从同学那里筹集一些钱,再和几个朋友结伴北上到汉口去,参加黎元洪军政府的部队。又听说汉口非常潮湿,必须穿雨鞋,而当时的雨鞋可是个奢侈品,毛泽东在学校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哪里有闲钱买这么贵的东西。毛泽东決定到家住长沙城外的一个本乡朋友那里去借。出城借雨鞋之时,他却被卫兵拦住。士兵们荷枪实弹地拥走在街上,蛰伏已久的湖南革命党新军为响应武汉革命,也在长沙起义。毛泽东立即变更了原来的从军计划,決定舍远求近,投奔湖南的革命军队。当他到长沙城内军营前准备投军时,负责接收新兵的长官对他说:“你想参加革命军,必须有可靠的我们熟悉的人担保。这是上级的规定。”毛泽东一再要求说:“我是学生,这里只来了我一个人,找谁来担保呢?你就通融一下,让我参加革命军吧!”长官坚不松口:“不行!没人担保,我不敢接收!”两人就这样僵持着。他们二人的对话惊动了一位叫朱其升的上士,他上下打量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毛泽东,然后问道:“这位兄弟,你同他争论什么事?有话对我说说,行吗?”毛泽东把事情原委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他。最后,毛泽东义正辞严地说:“投笔从戎,为完成革命尽力,这还不行吗?” 朱其升被这位有志青年的慷慨激昂的雄辩之词所打动,于是将毛泽东带进兵营,径自找到彭友胜说:“彭副目(副班长),这位兄弟愿意参加革命军,无人担保,我们为他担保行吗?”彭友胜便毫不犹豫地点头应允。但彭友胜还是照章办事,对毛泽东进行了简短的盘问。
毛泽东告诉他: “我现在在长沙读中学。我们学校的学生看见武昌革命成功了,有的参加了学生军。我就来参加你们的部队。”
朱其升进一步说情:“彭副目,我看,他是个好人,又有知识,我们部队正缺有文化的人,光靠我们这些大老粗是不行的。彭副目,你就给你上司说一声收下他吧!就放在我们的棚里(相当于班)!”时为1911年10月底。就这样,毛泽东进入了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毛泽东所在的部队进驻长沙,但一直没有参与实战的军事行动。
毛泽东刚入营就遇见了一件棘手的事。当时战局未定,物资装备匮乏,毛泽东也就一时还未领到军棉衣、军毯等御寒装备,结果还是老大哥朱其升将自己的新军装献出,帮助毛泽东过冬。
新军操练甚是辛苦,每天三操,点名训话,栉风沐雨,不得稍歇。军营之中没有是非对错可言,一切以长官意志为转移,稍有辩解,非打即骂。仅仅一个多月时间,毛泽东就掌握了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建国后毛泽东还回忆说:“枪上肩、枪放下、瞄准、射击等那几下子,我至今没有忘记,这还是从程颂公(程潜)指挥的新军那里学来的。”
毛泽东是一个求知欲望极强的人,即使身在军营,他也从未中断过读书看报等学习。当时毛泽东一个月的饷银是7元,这样的收入在当时还算不菲。除去伙食费、买水费,手中还剩4元多钱。毛泽东将剩下的饷银,全都用在订报纸上。毛泽东正是读这些报纸后,才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尽管这个“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伪社会主义(实为改良主义)。
毛泽东在班中有很高的威信,由于他能写字,有些书本知识,班里的士兵都敬佩他的 “大学问”,同时,他还可以帮助他们写信或诸如此类的事情。毛泽东的知识力量使他不知不觉已成为班内的精神领袖——大凡正副目(正副班长)布置的事情,只要毛泽东认为言之有理的,其他列兵也便一呼百应;反之,若毛泽东加以反对,执行起来就大打折扣。
毛泽东历来就好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当时很多兵痞四处寻衅滋事,毛泽东经常与之斗争。一日,一兵痞在巷口拿了摆摊老太婆的两包香烟,只轻描淡写丢下一句“记下账,以后来付钱”,转身就走。毛泽东恰好遇见,于是拦住他,硬是让兵痞付完钱才了事。兵痞衔恨在心,经常借题发挥、伺机报复。但看到毛泽东很讲斗争策略,团结一般弟兄,又受到副目爱护,也就不敢造次了。
“正当湘军跃跃欲试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了和议,预定的战争也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了。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了军队,決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我一共当了半年兵。”(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这是辛亥革命后毛泽东对形势的基本判断,以及自我的人生设计。在毛泽东表示退伍之意后,“连排长都挽留他,并且说,当兵能有出路,意思是说,能升官发财的,但毛泽东同志不愿再留,结果,还是离开兵营”。(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
回望毛泽东成长历程,兵营生活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脱下戎装的毛泽东,举止斯文中又透出一股虎气。建国后,毛泽东曾对朱其升说:“当年我带有学生气,对军旅生活不习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
(责编 雷蕾)